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

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区鉷 编
图书标签:
  • 中山大学
  • 外语人
  • 留学
  • 文化交流
  • 语言学习
  • 个人经历
  • 回忆录
  • 校园生活
  • 国际教育
  • 思华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50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734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57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了庆祝中大成立90周年,也为了庆祝其自身建设90周年,由区鉷教授主编了本书。本书分《叙述编》《自述编》和《采访编》。《叙述编》收录历届外语专业弟子对于外语系历史上出现的人、事件的回忆,自述编是历届外语人对自己与中大外语学院渊源的记录,《采访编》则是外语学院派出的小“采访队”对历届师兄师姐的采访记录。本书既有文献史料,也有个人记忆,还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90年来外语学科的建设历程。

目录

叙述编
博学爱才,匡谬解惑——纪念戴镏龄先生
怀念戴镏龄老师
忆我的父亲戴镏龄
我的父亲张仲绛
父亲的壁炉
白头佬吴继辉——我亲爱的父亲
父亲的脚印——怀念父亲顾绶昌
靠墙独坐
一朵馥郁芬芳的白兰花——追忆朱白兰老师
“牛田洋”死里逃生
超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结
旧书明月伴吾师
青春矜盛年——当年外语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蒲龄恩其人其诗
“文革”记忆
朱白兰小传
劫后余生——7. 28牛田洋历险记
便与先生成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恩师情结伴终生
秀才兵牛友情
人遭劫难书历沧桑
我陪外教住在黑石屋的日子
毕业卅载忆中大 ——感怀原外语系几位恩师
忆戴镏龄教授
父亲和周公的友谊
既是严师又是慈母——忆方淑珍教授
梁宗岱先生的药..
怀念原岛春雄老师
重温校训
妈妈、爸爸、我和中大
忆王宗炎教授
难忘的大三写作课
叶浩秀….
英语演讲比赛轶事
忘不了的山杜鹃一
纪念王宗炎先生
鸡蛋花与龙舟雨——忆敬爱的老师们
她——一个不忘本的中国人
布衣青灯佐以大气浩然学贯中西辅以心厚德——纪念王宗炎先生诞辰101周年
缅怀王宗炎先生
自述编
我的中大缘
认准方向讲究方法站稳讲台
感恩母校感恩老师
师恩深如海缘系康乐园
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随想
“熔炉”岁月的火花
康乐园,我的伊甸…
难忘的大学时光
一个影响我人生的小故事
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大外语人
回顾中大难忘的年月
我与中大的“童”缘
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康乐园——回顾中大校园生活,展望未来
中大、德语与我
初学者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缭绕紫荆花香的中大外院忆记二三事
小语种大世界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拙记
忆我的母校,我的中大
My Rap我的说唱
那些在沕水晨读的日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德”意清晨
采访编
十载编书路一生相伴情——讲述外语学院退休教授陈珍广、祁庆生伉俪与《英语名言引喻典故》的故事
往事悠悠半世情教学相长寄后人——访1950级钟佑同校友
缘定今生——访1952级西方语言文学系黎汉材、曾美倩校友
人生博弈有道 进退适宜最佳——访1955级黎导校友
一路走来 勤励睿勉 寄话师生情真意切——访1957级黄建华校友
坎坷路上出英雄——访1958级龚华基校友
振兴中华,教育为先——访1959级彭岷胜校友
苦心孤诣治学孜孜不倦育人——访1960级梁启炎校友
五十二载中大情一生一世外院人——访1961级李友文校友
老照片的故事——访1961级德语专业殷麦良校友
黄家祐: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学——访1962级黄家祜校友
鸡尾酒人生——访1964级德语黄国乐校友
磊落人生心坦荡——访1964级硕士研究生苟锡泉校友
心系中大——访1973级吴红蕾(小惠)校友
中大是我永远的家——访1978级邹启明校友
诗意地柄居——访1980级戴凡校友
情牵中大心系外院——访1980级赵长冬校友
优雅专一 笃行不倦——访1982级张朝阳校友
成长是我们的动词——访1984级李广镇校友
驻守母校一线情——铭记为深圳中大校友会默默奉献的12年青春….
万澜同杯青海蓝——访2002级张凤鸣校友
生活在别处——访2002级徐娴校友
漫漫外院路,悠悠岁月情——访原外国语学院院长吴之桐教授
缘系中大桃李成蹊——访问肖洁文教授
后记

前言/序言

  编者的话
  2014年是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同时是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建立90周年。为此,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决定出版两本书以资纪念。其中一本属于正史性质,主要依据档案文件来编撰;这一本则是记录亲历亲闻的文集,有点口述实录的意思,故题名《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
  本书绝大部分文章由校友撰写,小部分是采访所得,还有一小部分收录自以往出版的文字。
  根据叙事角度,本书大致分为“叙述编”、“自述编”和“采访编”。严格来说,“自述”也是叙述的一种,只不过用第一人称,讲自己的事。本书将“自述”独立成编,与“叙述”并列,不过是为了大致区分自己的故事和他人的故事而已。当然,就中不可能有明确的分野。其实,我中有他/她,他/她中亦有我,所以只能“大致区分”。
  “叙述编”和“自述编”按作者在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入学年度顺序排列,“采访编”则按被采访对象与中山大学外语学科产生交集的年代先后来排序。
  所收文稿不做作者介绍,无论他们获得荣誉大小,拥有财富多寡,在本书出现的作者只有一个共同身份——中山大学外语人。
  来稿长短不一,文风各异。编者尽量保留原稿风貌。表面看来全书风格不够划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则是努力做到多角度,多层次地思华年,忆百态。
  至于文章偶尔涉及的内容互相略有出入之处,编者不作订正,以尊重作者各白的记忆。当然,也有文责自负的意思。
  文中出现如“中大”、“外院”之类不太规范但又十分亲切的简称,亦不置换为正式名称;偶尔出现方言词语如“单车”之类也保留。让此书略略带上“微信群”的弱弱的亲呢。
  坦率地说,如果以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衡量,本书确实欠缺文采,但唯以一“真”字博得存在——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实的故事!
  最后——
  感谢各位赐稿的和接受采访的中大外语人,没有你们,编这本书就是无米之炊;
  感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为此书所做的组织策划T作;
  感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友会为此书所做的联络协调T作;
  感谢彭冬敏、陈琼芝老师为此书所做的全面深入、细致具体的文字和技术处理—r作;
  感谢同是中大外语人的本书责任编辑熊锡源为此书所做的、既争分夺秒又认真严谨的书稿编辑T作!
  区 鉷
  2014年中秋之夜于康乐园



好的,这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这本书,字数约为1500字。 --- 苍穹之下的回响:一部关于失落文明与未来科技的史诗 序章:星尘的低语 行星“新地球”的黄昏,天空总是被一层厚重的、泛着微光的尘埃所笼罩。这不是寻常的雾霾,而是数千年前“大崩塌”时,那些失控的超维能量在平流层留下的永恒印记。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人类文明如同破碎的琉璃,勉强维系着微弱的火光。 故事的主角,艾拉,一个生活在地下城市“磐石”的年轻修复师。她的工作是维护那些从旧日世界挖掘出来的、功能早已模糊的精密机械。在磐石,知识被严格控制,历史被重构为一系列神谕,而“上古时代”——那个拥有跨星际航行能力的黄金纪元——则被视为异端学说。 艾拉的心中一直燃烧着一团无法熄灭的火。她不相信官方的记录。每当她接触到那些来自地表的文物,总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攫住她,仿佛她体内流淌的血液,正与那些冰冷的金属残骸产生共鸣。她的导师,一位沉默寡言的老者卡戎,是磐石中少数几个还记得“光辉时代”片段的人。卡戎将艾拉带入一个尘封已久的密室,里面并非存放着武器或能源核心,而是堆满了早已褪色的纸质书籍和老旧的模拟影像设备。 “真正的历史,不藏在代码里,孩子,它藏在故事里。”卡戎沙哑地说。 第一部:遗忘的地图与初次觉醒 艾拉从这些被禁止的资料中,找到了一张残破的星图。图上标注着一个代号为“伊甸园”的坐标,它位于被官方称为“死亡之域”的辐射禁区深处。根据星图上的模糊记载,“伊甸园”是上古人类逃离母星前最后建立的一个避难所,一个可能保存着“大崩塌”前完整知识库的方舟。 磐石的统治阶层——由“逻辑议会”掌控,他们信奉绝对的效率和秩序,对任何“非必要的情感”和“不可控的知识”都嗤之以鼻。议会的首席执行官,冷酷而理性的塞弗鲁斯,坚信只有将人类的未来锁定在眼前的狭小空间内,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他对地表的任何探索都持反对态度,认为那只会唤醒沉睡的“畸变体”——那些在能量冲击下扭曲了的生物。 为了寻找真相,艾拉利用她的修复天赋,秘密地修复了一台上古时代的单人探索载具——“信天翁”。她将自己的目标瞒过了所有人,只向卡戎透露了一部分计划。 在一次例行的地下维护任务中,艾拉触发了一个被激活的休眠模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警报,而是一段加密的音频日志。日志的主人是一位名叫莱拉的科学家,她的声音充满了绝望与紧迫:“……我们制造了无法控制的裂隙,它们吞噬了我们所有的算力,能量……‘核心’正在失控。我们必须将信息上传到‘灯塔’,那是最后的希望。记住,不要相信数字的永恒,真正驱动宇宙的,是未被量化的‘共振’……” 这段信息,成为了艾拉决定逃离磐石的直接导火索。她带着星图,在一次掩盖了大量系统错误的夜间行动中,驾驶“信天翁”冲破了磐石的合金穹顶,直奔那片被死亡笼罩的“死亡之域”。 第二部:风暴之眼与共振的秘密 “死亡之域”远比想象中更危险。辐射风暴肆虐,地貌如同被巨人之手揉捏过一般扭曲。艾拉的飞船系统不断发出过载警告。更糟的是,她发现自己并非唯一的访客。 一支由塞弗鲁斯秘密派遣的“净化小队”紧随其后。他们装备着最先进的抑制力场武器,目标是回收艾拉携带的所有“污染源”——包括星图和那些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日志。净化小队的指挥官,是一位名叫凯恩的精英战士,他对艾拉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是任务的敌人,也是他内心深处对过去世界一丝好奇的投射。 在穿越一片被称为“静默之海”的巨大水晶矿脉时,艾拉的“信天翁”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电磁脉冲击落。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由某种有机金属构成的地下迷宫。 在这里,她遇到了“共振者”——一群在“大崩塌”中幸存下来的、与古老科技深度融合的人类后裔。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已经被光纤和能量节点取代,依靠一种特殊的“心智网络”进行交流。共振者的领袖,一个没有固定形态的意识体“源”,向艾拉解释了真相: “大崩塌”并非外来灾难,而是上古文明对“绝对真理”的过度追求所导致的。他们试图用纯粹的逻辑和计算来重构宇宙,结果却引发了维度的撕裂。莱拉博士(音频日志的主人)正是试图阻止这一切的人。所谓的“灯塔”,不是一个实体建筑,而是一个基于人类情感和集体意识的“共振频率发射器”。它需要一个未被过度数字化的灵魂去激活。 艾拉意识到,她修复机械的本能,以及她对旧日事物的那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正是她能够成为“激活者”的原因。 第三部:灯塔的抉择与未来的重构 净化小队追踪而至。凯恩与艾拉在迷宫深处对峙。凯恩的任务是带回她,并摧毁“共振网络”。 “你看到的只是混乱,艾拉。秩序才能带来生存,”凯恩用冰冷的语气警告她。 “不,凯恩。秩序是死的,它扼杀了我们作为‘人’的本质。莱拉说,真正驱动宇宙的,是无法量化的东西——爱、记忆、牺牲……这些才是数据无法编码的‘共振’。” 最终的冲突发生在“灯塔”的核心区域——一个悬浮在虚空中的巨大晶体结构。塞弗鲁斯本人通过全息影像出现,他已经预料到艾拉的行动,并准备启动“逻辑议会的终极净化程序”,彻底抹除所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旧日数据。 艾拉必须在被净化小队捕获和激活“灯塔”之间做出选择。在“源”的引导下,艾拉将自己的全部意识——包括她对磐石的恐惧,对过去的渴望,以及对凯恩的复杂情感——导入了晶体。 激活的瞬间,不是毁灭,而是涌现。一股柔和的、非破坏性的能量波纹向外扩散,穿透了“死亡之域”的辐射层,渗透了“磐石”的合金墙壁。这不是武器,而是信息的温柔重启。 在磐石内部,那些原本被视为“故障”的机械开始发出和谐的低鸣;塞弗鲁斯的控制台屏幕上,冰冷的二进制代码被取代,浮现出远古时代的星空图景;凯恩举起的抑制力场武器,在接触到这股“共振”时,武器的逻辑回路崩溃,转化成了一面面纯净的水晶。 《苍穹之下的回响》并非一个关于胜利者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平衡”的启示。当艾拉从晶体中脱离时,她发现新地球的天空不再是永恒的微光尘埃。新的、真实的星光穿透了大气层,虽然依旧微弱,但那是希望的颜色。人类文明没有被冰冷的代码所拯救,而是通过拥抱那些曾经被视为“不稳定”的情感与记忆,找到了继续前行的频率。 新地球的黎明,是失落的辉煌与未来的无限可能交织而成的,一种全新的、带着人性的回响。 ---

用户评价

评分

《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这个名字,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在老旧的教学楼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泛黄的书本上,一位博学的教授正用他磁性的声音讲解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又或者是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一位严谨的翻译家,用流利的双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本书,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外语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它所记录的,是一群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国家语言文化发展默默奉献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故事,或许平凡,却充满了力量;他们的坚持,或许微小,却汇聚成了巨大的能量。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学术上不断钻研,如何在教学中倾注心血的真实写照。我想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如何传承的,以及他们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对知识和教育的重新认识。

评分

这本《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情味。“思华年”三个字,让人联想到流逝的岁月,那些值得铭记的时光,而“中山大学外语人”则精准地定位了故事的主角群体,勾勒出一幅由一代代语言教育者、研究者、翻译家、文学爱好者汇聚而成的生动画卷。作为一名对高等教育史,特别是外语教育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满心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光,去了解那些在中山大学的外语学科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老师们,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秉持着对语言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播撒种子,辛勤耕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当年求学、治学、育人的点滴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将国外的先进思想和学术成果引入中国,又是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播到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外语的学术探讨,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时代变迁、以及知识传承的史诗。我非常好奇,这些“外语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学术思想,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及他们在外语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是否能在这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评分

我拿到《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光是看书名,就觉得它一定承载着许多故事,那些关于中山大学外语系、外语学院的老教授、老先生们,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学术成就,他们的教学情怀,都可能在这本书里被娓娓道来。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些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坚守对外语教育的热情,又是如何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外语人才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时光的记录片,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大外语教育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以及那些闪耀着智慧和奉献光芒的灵魂。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鲜活的细节,比如某位教授的经典语录,某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某一个教学改革的瞬间,甚至是他们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互动时的趣事。这些零散的片段,汇聚起来,一定能勾勒出中大外语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那份对学术的敬畏,对教育的深情,以及对母校的归属感。

评分

读到《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部充满温度和厚度的作品。它不仅是对中山大学外语学科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外语教育领域那些无名英雄们的致敬。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外语人”的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还是以人物访谈的形式展开?我期待里面能够有鲜活的案例,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前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例如,他们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通过自学和交流来提升学术水平的?他们是如何将枯燥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的?他们又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他们的学生,并最终推动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种怀旧,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激励。我想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拔和对事业的无限热爱。

评分

《思华年:中山大学外语人的故事》,这个名字一出现,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些曾经在中大外语界留下过足迹的前辈们的好奇。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是一部集体的回忆录,又或许是一本精心策划的口述史。它承载的,不只是关于语言教学的方法论,更是关于人生哲学和时代精神的沉淀。我非常想知道,这些“外语人”们,在他们各自的“思华年”里,是如何与外语结下不解之缘的?他们是如何在中大这片沃土上,将知识的火种代代相传的?这本书会不会有关于学术争鸣的记载,有关于教学改革的探索,有关于翻译事业的开拓?我期待看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看到他们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看到他们对语言的热爱如何转化为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与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从中获得启迪,感受那份不朽的教育情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