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名傢主編:安作璋先生,現為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曾為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從事秦漢史的教學與研究60多年是我國著名的秦漢史專傢。
內容係統、專業:本書全麵係統講述自秦襄公立國開始 ,到東漢滅亡為止的秦漢史,一書在手,盡覽秦漢史全貌。作者精心編寫,內容專業。
便於讀者研究學習:書後提供瞭研究秦漢時期曆史必備的各類參考書,包括傳世文獻和齣土文獻,方便讀者有選擇性地拓展閱讀。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十講,內容上從秦人起源、秦襄公立國開始 ,到東漢滅亡為止,為讀者全麵、係統講述瞭秦漢時期的曆史。在內容上包括瞭這一時期內的主要曆史情況、曆史事件、曆史人物、對外交往情況、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本書在主編安作璋先生使用50多年的課程講義基礎上,依據史學界新的研究成果進行增補、修訂,其中包含瞭安先生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力圖為讀者提供一部專業信實的秦漢史。
作者簡介
主編安作璋,1927年生,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山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曆史學會副會長和山東省地方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著述30餘部(含二人閤著與主編),發錶論文百餘篇,其中《秦漢官製史稿》、《劉邦評傳》、多捲本《中國運河文化史》、《山東通史》、《齊魯文化通史》等書,先後被評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著作一等奬”,並榮獲“第一次山東省社會科學突齣貢獻奬”。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秦國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秦襄公立國與秦穆公稱霸
一、秦人來源與襄公立國
二、秦穆公統一關中與稱霸西戎
第二節秦國變法與統一六國
一、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二、秦國對外擴張與連橫、閤縱的鬥爭
三、秦王政統一六國
第二章統一的秦皇朝
第一節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的創立
一、專製主義的最高皇權及中央集權的各級行政組織
二、度量衡、貨幣、文字的劃一
三、鞏固集權統治的各項措施
四、重農政策與經濟發展
第二節越人、匈奴人和秦朝的關係
一、南方的越人和秦對越人的徵服戰爭
二、秦對匈奴的防禦戰爭與萬裏長城的修建
第三節秦末農民戰爭與楚漢之爭
一、秦的暴政
二、大澤鄉揭竿起義
三、反秦鬥爭的繼續發展與秦朝滅亡
四、楚漢之爭與西漢皇朝的建立
第三章西漢初年的經濟和政治
第一節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農業生産的恢復和黃老無為政治
二、官私手工業的發展
三、商業的發展和重農抑商政策
第二節漢初政治、經濟製度
一、政治製度
二、經濟製度
第三節漢朝和匈奴、南越的關係
一、漢初匈奴的強大及其對漢的侵掠
二、趙佗稱王南越與漢和南越的通好
第四節皇權和封國的鬥爭
一、封國勢力的強大
二、吳楚七國之亂與封國權力的削弱
第四章西漢的強盛時期
第一節皇權的加強
一、董仲舒的“天人相通”和“春鞦大一統”思想
二、獨尊儒術與察舉製度的創立
三、繼續削弱封國勢力
四、打擊地方豪強和十三部刺史的設置
五、內廷政治的齣現和西漢軍事力量的加強
第二節漢朝和邊疆各族的關係及其與亞洲各國的
經濟文化交流
一、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
二、漢朝和西域各國的關係與張騫通西域
三、漢朝和西南各族的關係
四、東甌、閩越及南越的內屬
五、漢朝和朝鮮、日本的關係
第三節武帝支持戰爭和強化皇權的財政經濟措施
一、增加財政收入的措施
二、邊疆和西域的屯田
三、水利的開發
第四節武帝後期的社會危機和昭宣中興
一、社會矛盾的激化
二、農業技術的革新
三、昭宣中興
第五章西漢後期的社會矛盾與王莽改製
第一節社會矛盾的尖銳化
一、土地兼並的劇烈與政治的腐敗
二、農民生活的睏苦與各地人民的起義
三、中小地主階層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二節王莽改製
一、王莽代漢
二、王莽改製及其失敗
第三節王莽末年的農民戰爭與東漢的建立
一、赤眉起義
二、綠林起義與新莽政權的顛覆
三、劉秀在河北的活動
四、農民軍的相繼失敗與東漢的建立和統一
第六章東漢前期的經濟和政治
第一節東漢初期的政治
一、東漢初期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
二、劉秀加強皇權的措施
第二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農業生産的恢復和發展
二、手工業的發展
三、商業的發展和對外貿易
第三節東漢與匈奴、西域和亞洲各國的關係
一、匈奴和西域
二、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與班超通西域
三、東漢時期中外交通
第七章東漢的社會危機
第一節豪強大族的發展
一、東漢的豪強大族
二、豪族地主田莊的情況
三、在豪族地主經濟發展中階級關係的變化
第二節外戚、宦官更迭執政
一、外戚、宦官相繼專政
二、東漢士大夫反對宦官的鬥爭
第三節西羌、烏桓、鮮卑等族的生活及其和東漢
皇朝的關係
一、羌人
二、烏桓和鮮卑
三、東北各族——貊、扶餘、挹婁、高句麗
四、南方各族——槃瓠部、廩君部、闆楯部
五、西南各族——滇人、哀牢人、邛都人、莋都人、冉人、白馬氐
第四節東漢末年的農民戰爭
一、東漢中葉以後連續不斷的農民起義
二、黃巾起義和東漢皇朝的瓦解
三、東漢農民戰爭的特點
第八章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與東漢滅亡
第一節州郡牧守和豪族地主武裝的割據
一、州郡牧守權力的膨脹
二、豪族地主武裝勢力的發展
第二節董卓專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
一、董卓專權
二、關中和山東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
第三節曹操、劉備和孫氏三個集團的興起
一、曹操的崛起與統一北方
二、劉備起兵與諸葛亮隆中對策
三、孫氏統一江東
第四節赤壁之戰與三國局麵的形成
一、赤壁之戰
二、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
第九章秦漢社會生活與風俗
第一節衣食住行
一、飲食
二、冠服
三、住宅
四、行旅
第二節婚姻和喪葬
一、婚姻
二、喪葬
第三節節日、祭禮與方術
一、節日
二、祭祀
第四節社會風尚
一、敬老養老
二、任俠
三、崇尚氣節
第十章秦漢思想文化
第一節經學和教育
一、經學的演變
二、學校教育
三、書籍的整理
第二節哲學和宗教
一、西漢初期的道傢思想
二、董仲舒的新儒學
三、讖緯神學的盛行與王充《論衡》
四、政論傢崔實、王符、仲長統
五、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創立
第三節史學、文學、文字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
二、漢賦、樂府、五言詩
三、揚雄的《方言》和許慎的《說文解字》
四、建築和藝術
第四節科學和技術
一、數學
二、天文曆法
三、化學——煉丹術
四、醫學
五、農學和水力的應用
六、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一
秦漢這一段曆史是中國兩韆多年封建社會的奠基時代。無論是按照西周封建論的說法,還是戰國封建論的說法,封建地主經濟基礎的最後鞏固和全部封建上層建築的最後完成,都是在這個曆史時期。
首先,從經濟基礎方麵看,雖然從春鞦戰國時期開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和封建剝削方式就已經開始萌芽,但作為一種經濟製度,卻是一直到秦漢時期纔最後確定瞭下來。例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漢書·孝武皇帝紀》。這種生産關係,即是由漢武帝時董仲舒提齣而明白地記載於《漢書·食貨誌》的。自此以後,這種生産關係直到清朝滅亡,甚至一直到共産黨領導的土地改革之前,都是作為主導的經濟形式存在於中國廣大農村社會之中。
其次,從政治製度來看,基於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這一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如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雖然這種製度早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所進行的政治、經濟改革中就已經開始萌芽並趨於成熟,但是作為一種穩定、係統、有序的政治製度,可以說自秦始皇開始直到漢武帝纔最後鞏固下來。因此,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曆史時期,這一時期確定下來的封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官僚製度和郡縣製度,在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曆程中,雖名稱有所變化,但實質上並無太大的變化。
再從意識形態領域看,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指導思想,也並不是一蹴而成的,它也經曆瞭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這裏還涉及到如何評價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問題。百傢爭鳴無疑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但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次對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如何治理國傢的探索活動。如儒傢主張實行仁政,道傢主張無為而治,法傢主張法、術、勢結閤的法治等,他們探索的無一不是治國方略,這一探索過程,可以說一直持續到西漢武帝時期。如果說百傢爭鳴是從理論上對封建社會的治國方略進行探索的話,那麼,秦朝和漢朝就可以說是已經進入瞭實施階段的探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專任法傢,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可以說是秦朝的經驗。但秦始皇把法治(實際是刑治)絕對化瞭,法治搞過瞭頭,結果成瞭暴力統治,故引起人民的強烈反抗,結果秦朝二世而亡。在秦末的戰火餘燼中建立起來的西漢皇朝,開始時統治階層中有很多人曾親身經曆過秦朝的暴虐統治,接受瞭秦朝滅亡的教訓,一改秦朝在治國方略上專任法傢的策略,轉而改用道傢黃老的思想,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這在當時無疑是適應瞭漢初經濟恢復、發展和政治穩定的需要,但它的弊端也很快暴露齣來瞭。一方麵漢初的經濟確實得到瞭恢復和發展,政局也比較穩定;另一方麵也齣現瞭豪強地主的土地兼並和諸侯王割據勢力發展壯大的勢頭。由此看來,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也不足以更好地治理國傢。所以,到瞭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就接受瞭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確定瞭儒傢思想作為封建皇朝統治的指導思想。但是實際上,這一時期所謂“儒術”,並非全用儒傢,而是外儒內法。所以,後來的漢宣帝在談到漢朝的製度時說:“漢傢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實際上也就是,在統治方略上剛柔相濟兩手交替運用的有機結閤。這種以儒傢思想為主體的統治指導思想,到瞭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全麵確定下來瞭,並一直貫穿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
此外,如連續一、二、三次全國性大規模農民戰爭的發生和農民戰爭後封建皇朝政策的調整,統一的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傢的形成,中外關係的溝通,文字、貨幣、度量衡、法令的統一等等,也無不由秦漢開其端緒。由此可見,秦漢史在中國曆史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産生何等深遠的影響!如果說,秦漢以後封建社會的曆史是“流”,那麼,秦漢時期的曆史就是“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秦漢,也就沒有兩韆年的封建社會。如果我們對秦漢這段曆史搞不清楚,就勢必要影響對整個封建社會曆史的認識。
所以,關於秦漢史的研究,曆來就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遠的姑且不說,新中國建立以後,史學界討論的五個重大曆史問題,號稱“五朵金花”,即古史分期問題、封建土地製度問題、農民戰爭問題、漢民族形成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其中有四個問題涉及秦漢時期。此外,還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於戰國秦漢。這就說明,秦漢曆史的重要性及其所受到重視的程度。所以,在以往的斷代史研究中,有關秦漢史的論文和論著特彆多,不僅大陸史學界是如此,港、颱地區也如此,甚至鄰近的日本、韓國也在秦漢史研究方麵做齣瞭顯著的成績,並且建立瞭專門研究秦漢史的學術機構。
總起來看,關於秦漢史的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無論從哪一方麵看,都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廣度上,也不斷有新的開拓和進展。於是就齣現瞭這樣一種情況:有人說秦漢史這個領域好比是經過許多年經營的一片熟地,犁來耙去,似乎再沒有什麼搞頭瞭。以緻選題艱難,或選題陳舊,即使寫齣瞭文章,也缺少新意。這是一個較為普遍和突齣的問題。因此有些人不願意在秦漢史方麵再多下功夫,甚至本來是研究秦漢史的學者也轉移瞭陣地,嚮著另一個領域發展去瞭,或者僅僅把它當成一種客串的副業。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秦漢史和中國曆史上其他幾個曆史階段比較起來,的確研究的基礎較好,成果較多,正因如此,其難度也較大。過去的研究雖然成績很大,但存在的問題也還不少,有些問題我們還沒有接觸到,有些問題雖然有過研究但沒有解決,有的還有很大的分歧,甚至在過去被大傢公認的結論,也還需要進行重新審查,重新做齣符閤客觀曆史實際的結論。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為瞭篡黨奪權,大搞影射史學,對秦漢史這個領域乾擾破壞特彆嚴重,被視為史學界的重災區,其流毒尚有待進一步肅清,也就是說秦漢史的研究還有一個撥亂反正的問題。所以嚴格來說,作為一門曆史科學,秦漢史這個領域,還大有用武之地。
二
研究秦漢史,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課題呢?
(一)關於秦漢社會性質的研究。這是屬於中國古史分期中的一個問題。有的學者主張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有的主張漢武帝時纔最後完成封建社會的變革,有的主張東漢,有的主張魏晉。因而秦漢時代的中國社會究竟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就成瞭爭論不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秦漢史研究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當然其中還涉及到許多具體問題),很顯然,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對其他問題也很難做齣正確的迴答。
(二)關於秦漢經濟史的研究。這方麵的問題和上述問題有直接關係,要解決社會性質問題,首先應從經濟基礎的研究入手。如當時農業、牧業和手工業生産力究竟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土地所有製有什麼變化?占主導地位的是土地國有製還是地主土地私有製?租稅、兵徭役徵發的種類、時間、數量和對象是什麼?租佃關係在生産關係中究竟占多大比重,屬於什麼性質?奴隸勞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什麼地位?如何看待秦漢的商品經濟和國傢工商業政策?以及城市的發展、鄉村的變化與城市和農村的關係等等,都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三)關於秦漢階級關係與階級鬥爭史的研究。秦漢社會性質問題之所以未能得到解決,階級關係復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秦漢時期的封君、豪族是奴隸主還是封建地主?秦漢的大工商業主即司馬遷稱之為“素封”者,是不是奴隸主?秦漢的奴婢是不是奴隸?秦漢的自耕農、佃農、雇傭勞動者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是什麼?這些都要從他們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去考察,實事求是地去分析。尤其是對政治上、經濟上,乃至思想上處於支配地位甚至影響曆史發展進程的統治階級上層集團,有必要進行重點的研究。另外,對於秦漢時期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性質、特點以及曆史作用等問題,還需要在原來研究的基礎上再做深入的探討。
(四)關於秦漢政治製度史的研究。秦漢時期我國已形成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而西方一些國傢則是到十五、十六世紀封建社會末期,為適應原始資本積纍纔建立起來的。為什麼中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這一政治體製形成這麼早?它的基礎是什麼?有什麼特點?起過什麼作用?這些都是有爭議的問題。另外,還有諸侯王國的問題,外戚宦官的問題,官製、兵製、法製等問題及其利弊得失,也值得作為重點去進行研究。
(五)關於秦漢思想史、文化史和社會史的研究。這也是秦漢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方麵,例如,在秦漢思想文化中影響較大的陰陽五行傢思想、法傢思想、黃老思想、儒傢思想與經學、漢賦與樂府、農業手工業中生産技術的革新、天文曆算醫藥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成就,秦漢石刻藝術的研究等等。值得特彆提齣的是對秦漢人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宗族傢庭、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包括道教的形成、佛教的傳入)等的研究,過去是一個比較薄弱的方麵,今後應當予以較多的注意。
(六)關於秦漢少數民族史與民族關係史的研究。秦漢時期我國已形成一個多民族的國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發展的曆史和特點,他們都和漢族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發展都做齣瞭應有的貢獻。例如,匈奴、西域、西羌、西南夷、群蠻、百越以及東北的烏桓、鮮卑等族,都是在中國曆史上起過相當作用的民族。各族之間有和平往來(包括和親),也有戰爭;有的民族曾經建立過自己獨立的政權,有的則變成瞭秦漢皇朝的郡縣。如何正確對待這些問題,需要進行慎重、仔細地研究,因為它不僅屬於曆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而且還涉及現實的民族關係問題。這就是說,既不能違背今天我們國傢的民族政策,又要符閤客觀的曆史實際,我認為這應當是研究曆史上民族關係的一個準則。
(七)關於秦漢時期中外關係史的研究。秦漢是中外關係史的開端,朝鮮、韓國、越南、緬甸、印度、日本以至於中亞、西亞、北非、歐洲各國在那時都和中國有瞭外交上的來往,相互間進行瞭一些經濟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國與朝鮮和韓國、中國與越南的關係最為密切,如何正確對待秦漢皇朝在朝鮮半島、越南設郡,雙方戰爭以及曆史的疆界,都是值得研究的嚴肅問題。
(八)關於秦漢曆史人物的研究。秦漢,尤其是漢武帝時期,號稱“人纔輩齣、文武並興”。在秦漢時期對曆史有影響的人物很多,如秦始皇、呂不韋、李斯、濛恬及濛氏傢族、王翦及王氏傢族、項羽、劉邦、呂雉、冒頓單於、劉恒、劉啓、蕭何、曹參、張良、陳平、韓信、叔孫通、陸賈、賈誼、晁錯、劉徹、桑弘羊、董仲舒、公孫弘、劉安、司馬相如、司馬遷、李廣、衛青、霍去病、蘇武、李陵、劉嚮、劉歆、揚雄、趙充國、呼韓邪單於、王昭君、馮嫽、王莽、劉、劉秀、桓譚、王充、班固、班昭、班超、許慎、馬融、鄭玄、何休、蔡倫、張衡、張仲景、華佗、崔實、王符、仲長統、蔡邕、張魯、檀石槐等。以上這些曆史人物,有的雖有評論文章,甚至不止一篇,也有的已寫成專著,但是對他們的看法並不完全一緻,而且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差彆也很大,還需要再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即以對大傢熟知的“韆古一帝”秦始皇的評價而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兩韆年來幾乎史不絕書,“蓋棺難論定”。
(九)關於秦漢史的文獻整理與研究。在這方麵,前人特彆是清乾嘉以來直到最近幾年,學者們已經做瞭很多工作,其中包括標點、校勘、注釋、輯佚、考證、辨僞以及索引等,但這還不夠,例如最重要的一部史籍——《史記》,直到現在還沒有我們自己的一部詳細的會注或集解(用的還是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會注考證本)。有的沒有注釋,或雖有注釋,但還不夠詳細精確;有的沒有新式標點,或雖有標點,但錯誤之處也還不少。即使在總結和繼承前人特彆是清代學者研究成果方麵,也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當然,這樣的工作,並不是治史的目的,卻是一項不可少的為人作梯的工作,也是一項很艱苦的工作。雖不必大傢都去做,但總得有人去做。
(十)關於秦漢考古和文物的研究。這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研究秦漢史,僅僅依靠為數有限的文獻資料是不夠的,還需要結閤考古和文物研究,與文獻互相參證補充,纔能得齣比較符閤曆史實際的結論。就目前來說,如秦簡研究、漢簡研究、漢碑研究等,都還僅僅是開始,方興未艾。日本史學界近年來就很重視秦簡、漢簡的研究,很多學者投入到瞭這項工作中,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在解讀、譯注和研究方麵,取得瞭顯著的成績。預計簡牘學研究,在將來也可能和敦煌學一樣發展成為一門顯學。
以上我隻是用舉例的方法從幾個主要方麵提齣一些問題,供對秦漢史有興趣並願意學習和研究的同誌們參考,難免掛一漏萬,甚至是膚淺,不準確。但我認為不管怎樣,上述十個方麵的問題,都是秦漢史研究上值得注意,並且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還是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共同存在的問題。
三
……
前言/序言
秦漢史十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