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小莽苍苍斋藏翰札集萃,映现一代藏家修史情节,
清代学者书札珍稀史料,浓缩文化名流细节人生。
内容简介
《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修订版)
集学术研究、史料文献、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珍稀古籍
全面系统修订更加完善,精选信笺还原随书赠送
“小莽苍苍斋”是田家英的书斋名,《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是田家英所藏的清代学者书札总集。田家英早年参加革命,1948年起担任毛泽东政治秘书,平生喜好书法,对清代历史颇有研究,他多方收集清代名人墨迹,作为研究清史的史料。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他收集到了有清一代众多文化名人的手迹,其专门和齐全的程度在国内收藏界罕见其匹。
《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搜罗小莽苍苍斋所藏的清代学者书札,以影印原件加排印释文的形式,将这一批极具学术研究、史料文献以及鉴赏收藏价值的古籍展现给读者。《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中囊括了几乎所有清代重要文化名人的书信手札,如吴梅村、厉鹗、袁枚、刘墉、翁方纲、阮元、冯桂芬、曾国藩、翁同龢、张之洞、林纾、陈三立、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等,共计336人,近600通信札,蔚为大观。全书精装三册,全彩印刷,还原书札真貌,并加以撰者小传和书札释文,精美函套更显文化品质。
2013年7月,《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初版后,收到广大读者关注,这次推出的修订版,对书中全部图片进行了调整修订,使其呈现效果有明显改善;对人物考证、释文辨字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改订。
《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修订版)还从小莽苍苍斋藏书札中精选十张有代表性的信笺,还原成可赏玩可使用的笺纸,随书赠送。
作者简介
小莽苍苍斋斋主,田家英(1922—1966)四川省成都人。本名曾正昌,早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平生喜好书法,对清代历史颇有研究,他多方收集清代名人墨迹,作为研究清史的史料。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收集到了有清一代众多文化名人的手迹,其专门和齐全的程度在国内收藏界罕见其匹。
陈烈(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过去知道家英同志收藏清人墨迹,以为只是收收而已,想不到竟收集得如此齐全成系统。以往国家博物馆多把征集的注意力放在年代久远的文物上,对清代文人学者的墨迹不够重观。家英同志在这件事上的眼光早了我们整整三十年。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史树青
“小莽苍苍斋”所藏清人翰墨,从明末到民国初,约300年;有学者、官吏、金石家、小说家、戏剧家、诗人、书法家、画家,约500余位;约1 500件。数量多、收集专的是一代清儒的墨迹。“文革”爆发后,戚本禹接管了“小莽苍苍斋”的部分藏书,被他称为“国宝”的有毛泽东手迹、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墨迹、“小莽苍苍斋”藏品总账目、数以百计的清人墨迹、信札、印章等都不翼而飞。藏书印有“京兆书生”、“家英藏书”、“成都曾氏小莽苍苍斋藏书”、“壬寅岁朝为小莽苍苍斋主人”等。
——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田家英在收藏清代学者墨迹时,尤其注重寻觅文人书信。至十年浩劫前夕,已入藏清人信札600余通,涉及清代学者、书家、官员、文士300余家。这批藏品的时限,上溯至清康熙五年,下止于民国初期,跨越250余年之久。内容涉及对国事吏治的评议,艰难生活的记载,文人交往的描述,学术探究、典籍整理、修志续谱、雕版印书等等的讨论。其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田家英的收藏初衷,是“小莽苍苍斋”藏品中史料价值极为丰富的一部分。
“观其所藏,知其所养”。“小莽苍苍斋”藏札是田家英当年为研究清史而搜集的重要文献资料,它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不断积累,“文革”灾难的劫后余生,俞伟超、史树青诸位专家学者的慧眼识珠,周铮先生前后三遍的披阅释文,以及斋主后人历时十余年的录入、校对、查询、整理工作。直到今天,终于形成这篇文章,犹如掀起面纱一角,请世人一览。但是,隐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信息,以及这批信札所包含的深邃内涵,仍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使它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前人的夙愿,更要下一番苦功。唯日孜孜,无敢逸豫,吾辈当为之努力。
——陈庆庆《“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信札初探图》(《中国文物报》2012年05月05日)
目录
父亲田家英的清史缘 曾自一
翰札集萃—— 小莽苍苍斋藏
清代学者书札评述 陈庆庆九
俞绶(一件)
致梅清 一
吴伟业(一件)
致梁维枢 二
钱光绣(一件)
致梅清 五
邓汉仪(一件)
致梅清 八
沈泌(一件)
致梅清 一一
徐元文(二件)
致梅清 一二
致曹鼎望 一五
韩魏(一件)
致梅清 一六
余国柱(一件)
致弟 一九
王溶(一件)
致梅清 二〇
魏寿期(一件)
致梅清 二三
吴云(一件)
致梅清 二七
王原(一件)
致万树 三一
陆经远(一件)
致梅清 三二
袁启旭(一件)
致梅清 三五
徐用锡(一件)
致石田 三八
顾嗣立(一件)
致宋至 四〇
梁敦书(一件)
致朱伦瀚 四一
张照(一件)
书绝句二首 四二
厉鹗(一件)
致陈皋(江皋) 四三
□浚(一件)
致梅清 四四
法坤宏(二件)
致单维二通 四五
钱载(一件)
致□□ 四七
裘曰修(一件)
致石斋 四八
袁枚(八件)
致江春 五〇
致汪大榀四通 五二
致梁同书 六八
致程晋芳 七一
致鳌图 七四
卢文弨(一件)
致毕沅 七八
吴绶诏(一件)
致刘星炜 八〇
刘墉(十七件)
致曹文埴七通 八二
致刘墫九通 九六
致刘墫之妻 一〇七
孙士毅(二件)
致朱伦瀚二通 一〇八
江声(一件)
致孙星衍 一一三
蒋士铨(一件)
致陶其愫 一一五
王昶(一件)
读《易》感言 一二三
王杰(一件)
致某亲家 一二五
阮葵生(一件)
致张焘 一二七
赵翼(一件)
致孙星衍 一二九
赵佑(一件)
致陶其愫 一三〇
鲍廷博(一件)
致陆绳 一三五
钱大昕(一件)
致钱泳 一三七
苏去疾(五件)
致□□ 一三九
致□□ 一四〇
致□□ 一四一
致□□ 一四二
致史兆兰 一四三
周春(十六件)
致吴骞十六通 一四七
朱筠(一件)
致同年□□ 一七七
王文治(三件)
致曹文埴 一七九
致师彦公 一八二
致汪廷钺 一八四
汪辉祖(一件)
致孙星衍 一八七
姚鼐(四件)
致陈用光 一九二
致汪志伊 一九四
致何道生二通 一九五
朱珪(三件)
致史兆兰三通 一九九
陈以纲(一件)
致翁方纲 二〇三
刘湄(一件)
致桂馥 二〇四
翁方纲(三件)
致钱泳 二〇五
致桂馥二通 二一一
吴骞(一件)
致□□ 二一四
金榜(一件)
致曹文埴 二一七
沈心醇(一件)
致桂馥 二二〇
庄承篯(一件)
致朱伦瀚 二二二
桂馥(一件)
致何道生 二二四
谢启昆(一件)
致法式善 二二五
任大椿(一件)
致史蔺生 二二七
章学诚(一件)
致孙星衍 二二九
蒋谢庭(一件)
致朱伦瀚 二三一
刘锡嘏(二件)
致法式善二通 二三三
鲍之钟(一件)
致孙星衍 二三六
潘奕隽(二件)
致钱泳二通 二三八
彭绍升(四件)
致钱泳四通 二四〇
吴履(一件)
致桂馥 二四四
蔡必昌(一件)
致史兆兰 二四五
释禅一(三件)
致李鼎元三通 二四七
弘旿(二件)
致刘墉二通 二五二
邓石如(一件)
致樊晋 二五四
钱樾(三件)
致钱泳三通 二五九
秦 瀛(一件)
致□□ 二六二
吴蔚光(一件)
致钱泳 二六四
黄易(一件)
致孙星衍 二六五
王念孙(一件)
致孙星衍 二六七
武亿(三件)
致史兆兰 二六九
为史兆兰书写
《夏小正》一段 二七一
致孙星衍 二七三
洪亮吉(二件)
致孙星衍 二七五
致□□ 二七七
马履泰(四件)
致何道生四通 二七八
吴锡麒(一件)
……
精彩书摘
吴伟业致梅清
释文:
承老年台骨肉之雅,委以弃言,方幸附大刻为宠,何敢当厚赐耶。今以雅爱,再三敬拜茧紬,以识明德序言,当为新春试笔文字,不敢迟也。《雕桥行乐图歌》,摹写老年台风流意气,读之可亲可敬。少宰公长句之妙,沉雄顿挫,真逼少陵,弟览之技痒,亦欲为一歌相赠,但未知雕桥为何地,俟报谢时面悉之耳。敬楮布谢不一。
弟伟业顿首
冲
袁枚覆汪大榀(雪礓)
释文:
袁枚拜复雪礓世台阁下:
前月使者来,命改尊公墓志,弟因偶患秋痢,以致报命稍迟,深为歉仄。今力疾握笔,将世系补叙其中,并将爱游武昌山水之故,如世台所嘱而委婉言之,惟就黄观察聘往一事,再四思之,万难掩却。古之韩昌黎、温侍御皆幕中人也,似亦无伤于高士,而况尊公诗集中如《呰窳庵》诸篇,皆自叙其在署中光景甚详,丝毫无讳,此时黄公尚存,握管者又何必反为之掩耳盗铃耶?无故而游乃荡子狂夫之所为,非高士也。区区之忱,叨在世好,不敢不布其心腹,非懒于改削也。伏希审察不宣。
重九日状上
刘墉致曹文埴(竹虚)
释文:
敬启竹虚侍郎阁下:
公望日隆,福履增胜,惟申企颂。至于琼枝颜色,欲见情殷,未如何也。弟到楚南,黾勉公务,愧悚时深,世长大人何以教我?水土不慎,易病而难愈,但不服药,或可无误耳。伟人杳无音问,云楣弃我如遗,听涛尚有一信,所谓归雨,如斯而已!离群之苦,苦不可耐,弟不能一日无谈天之侣也。近又作一村诗,并画一图,容请教。画不佳,粉本耳,尚望斧之藻之,以冀可存,先此奉报,别笺端恳。
世弟刘墉再拜 十月廿六日
……
前言/序言
翰 札 集 萃——“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评述(节选)
陈庆庆
书札,又称尺牍,是我国古代人们互致问候、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的媒介。这种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无隐讳,少虚饰,发自肺腑,直抒胸臆,是作者思想、行为初始状态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到官方文牍和公开诗书中难以见到的隐秘。因此,书札往往成为我们考史、证史借以征信的资料。
文人学者间交往的书信,其价值不同于一般书札:首先在于它的学术价值。学者间书雁互传,谈及的大多属于学术问题,他们或有疑议相析,或以所得相告,或缕述搜集材料之艰,或细陈考订核实之苦,许多学者书札将学术与书信融为一体,堪称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学术论文;其次在于它的史料价值。学者书札所涉小则生老病死、节令馈赠、民俗民风,大则朋党纷争、干戈离乱、社会变革,既有学者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又有社会矛盾和国家兴衰的记录,为我们认识古代文人和社会状况提供了珍贵直接的史料;第三在于它的审美价值。由于学者多为当时著名书家,且尺牍书写是自然状态的流露,因此往往最能反映书家的真正水准,多有佳作。再加上典雅的文辞,讲究的格式,精美的信笺,使得学者书札处处渗透出文人的修养和气质,展现了他们的翰墨风采。
“小莽苍苍斋”以专藏清代学者墨迹著称。斋主出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写一部新清史”的目的,尤其注重寻觅文人书札。 至十年浩劫前夕,已入藏清人信札六百余通,涉及清代学者、书家、官员、文士三百余家。这批藏品的时限,上溯至清康熙五年,下止于民国初期,跨越二百五十余年之久。内容涉及对国事吏治的评议,艰难生活的记载,文人交往的描述,学术探究、典籍整理、修志续谱、雕版印书等等的讨论。其深厚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斋主的收藏初衷,是“小莽苍苍斋”藏品中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最为丰富的一部分。
父亲田家英的清史缘(序)
曾 自
小莽苍苍斋是父亲田家英的书斋名,这本图录集纳的是他生前所藏清代学者的信札。在此之前,已出版两部图集,囊括的是清代学人的楹联、字轴、册页、扇面等。故这套书系统称《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选集》。
父亲原名曾正昌,生于一九二二年,故于一九六六年,四川成都人。十六岁赴延安参加革命,二十六岁担任毛泽东主席秘书。参与《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本的编辑工作及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是毛泽东身边名副其实的“秀才”。
然而,人们大都只知道田家英的学养好,深得毛泽东器重,却很少了解他在紧张工作之余,收集清代学者墨迹,成就了一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事情。
本文,想就父亲缘何辑藏清人墨迹,又是怎样收集的,以及收藏的终极目的,谈谈我作为女儿所知道的往事。
走进清史研究大门的引路人
父亲三岁丧父,九岁失母,原本殷实的家境日渐败落。他十二岁辍学当学徒,十五岁靠稿酬收入独立生活,考上了中学。然仅一年,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校方开除。算下来,他在校学习的时间总共不过六年。他的学识,主要是自学得来的。
少年时代,父亲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十二岁起发表文章,赴延安前,他已在成都的报刊发表了一百三十多篇杂文、散文和小说。自学的经历,使他逐渐对中国文学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九三七年父亲来到延安,先后就读于陕北公学和马列学院,他的好学和钻研精神,是与之相熟的人所公认的。到延安仅三年,父亲便担任了马列学院中国近代史教员。为讲好课,他通宵达旦地攻读史学著作,对中国历史的钟爱,成为了一生的追求。
在延安,父亲有幸结识了著名学者范文澜。范老一九四零年来延安,受聘于马列学院,任历史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是时,父亲正在该院担任教员。
范老到延安后,边搞教育边撰写中国通史,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写出了《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
这两部书,可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始创篇。《中国近代史》一书,以鸦片战争以来各时期的主要矛盾为基础,配合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帝国主义、卖国势力是造成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根本原因。
范老通晓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父亲找到一位好老师,他常向范老求教,范老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无不对父亲的治学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后来父亲调到中央政治研究室,仍对史学的研究兴致不减,和范老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长期相处,范老也很喜欢父亲,对这个聪颖有志向的后生希望甚殷。范老告诫他,研究历史要做到: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项缺一不可。范老的治学经验,父亲得济一生。
还是在延安政研室,父亲从杨家岭中央图书馆借到一部萧一山著于三十年代的《清代通史》,很感兴趣。他佩服作者的治学精神和勇气。但毕竟该书受时代和条件的局限,缺乏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加之作者旧有的史学观,给这部著作留下很大的缺憾。自从看到萧一山的书,父亲便萌生了一个志向:有生之年,要写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清史篇”。
父亲从钟爱史学、关注中国近现代史,到逐渐明确了研究方向,亦或说,是范老引他走进了清史研究的大门。直到进了北京,有问题,父亲仍不断求教范老,并把范老回复的信件作为珍贵的手迹珍藏。
“毛泽东是我的恩师”
父亲热爱清史研究,还有一个人对他的的影响不可忽视,那就是毛泽东。
建国后,父亲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他好学,勤奋,爱思索,遇事有自己鲜明观点,受到毛泽东的喜爱和器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几乎每晚都叫父亲过去,交办工作后,两人便谈古论今地聊起来。从历史、古典文学到古今人物,无话不谈。
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欢爱读书的人。他曾开玩笑地与父亲戏言:待你死后,墓碑上什么字也不要留,我送你五个字“读书人之墓”。说完开怀大笑。毛泽东深厚的知识,居高远望的襟怀和抱负,无疑给父亲以巨大的影响。父亲曾感慨地对友人说,“主席不仅是领袖,也是我的恩师”。
研究问题,是父亲的天赋,他视为生命中最大之意义。他对中国现代史、党史、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都下了大功夫研究。“清史”是他关注的课题之一。
如果说,父亲对研究清史的选择,最初始于个人兴趣,那么建国后,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则是在不断深化思考后,作出的理性选择。母亲董边有一段回忆很能说明问题:“五十年代初,一次我和家英去古旧书店,路上聊治学,家英说:他认为清代是封建社会有代表性的朝代,可以说是集封建社会之大成。研究它,对于认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社会发展形态的规律有现实意义。我们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到社会主义社会,不研究中国的过去,不研究封建社会的特质,是搞不好的。现在条件比延安时好多了,早有写一部清史的想法,只是工作太忙,不能集中精力。但可以先收集资料,为日后的写作做准备。他告诉我,这个想法和认识曾和主席谈过,得到了主席的首肯。”
特色鲜明的专项收藏
建国初,父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毛泽东建立个人图书室,去各类书店淘书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乐趣所在。在古旧书店,父亲见距今年代较近的清人轴联、信札,俯拾即是,但很少人重视,有心的父亲却在其中发现了宝贵资料。
大概从五十年代中,父亲便开始了对清代学者墨迹的收集,十几年间,他把绝大部分工资、稿费都用在这件事上。北京琉璃厂文物店,西单、王府井的古旧书店是父亲收获最多的地方;父亲的另一渠道,是利用和主席外出开会、调查的机会,跑遍了上海、杭州、成都、武汉、广州文化城市的文物店。由于常去常往,他和地方上许多行家结成朋友。他的收藏之举,得到众友人的诚恳帮助。
例如,一次父亲在杭州开会,听说古旧书店有海宁藏书家后人卖出的一千多封清人信简,便即同店方联系。他利用工作间隙,一周内把上千封书信过目一遍。为了弄清信与信之间的联系及其价值,他把信札借回来,摊在下榻宾馆的地板上对比琢磨,最后买下四十封。我们看到,父亲研究清史的选择是理性的,他收集的方法也是智慧的。
父亲研究问题讲求系统化、体系化,为了探究问题发生发展及规律,他的基本方法就是将与问题关联的事物按年代排序,这已经成为他求学问的习惯。收集清人墨迹,也是如此。
父亲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萧一山编的《清代学者生卒及著述表》,原本泛黄的书因翻阅的多,更显老旧。此书可以说是父亲选择藏品的“航向标”。凡收到一件,就在该书所述此人前划一红圈。他对朋友戏言:此乃清朝“干部”花名册也。他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书中所列一千多位学者的墨迹,尽可能收全。父亲的收藏思路清晰明确,可见一斑。
父亲注重收文人、学者、官吏的墨迹,看重的是其史料价值。所收品类,有条幅、楹联、册页、书简。相对史料价值较高的应属信札,共收了三百余人近六百通信。写信和受信人,在经史、哲、音韵、金石、天文历法等方面各有千秋。通信间,或交流考据成果,或诗词唱和,或描述风土人情……零散书信汇集起来,成为反映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一扇窗口。
父亲早已养成夜晚办公的习惯,工作前,总要拿出一小时,对藏品整理考证,研究欣赏,一日不看,便会觉得缺失了些什么。
他把相关的信札,按内容汇编成集。赵翼等十一位学者写给孙星衍的信,合为《平津馆同人尺牍》;钱大昕、翁方纲等给钱泳的信,合为《梅花溪同人手札》;冯桂芬、郑观应、杨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信合成册
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套装上中下册 修订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