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学术发微

紫阳学术发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文治 著,乐爱国 校
图书标签:
  • 经学
  • 紫阳
  • 学术
  • 发微
  • 理学
  • 注解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史
  • 宋明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2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75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紫阳学术发微》系民国间著名教育家、学者唐文治所著,“紫阳”是南宋大思想家朱熹的别称。
全书分“朱子为学次第发微”、“朱子己丑悟道发微”、“朱子心性学发微”、“朱子论仁善国发微”、“朱子经学发微”、“朱子政治学发微”、“朱子论道释二家学发微”、“朱子辨金溪学发微”、“朱子辨浙东学发微”、“《朱子晚年定论》发微”、“九贤朱学通论上”、“九贤朱学通论下”十二卷,全面收录反映朱熹儒学思想体系的文章,包括朱熹本人本人的论文、后世学者的评述,并加有唐文治自己的按语,类似一部“朱子学案”,是民国间重要的朱子学研究专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紫阳学术发微》系民国间著名教育家、学者唐文治编著,是当时重要的朱子学研究专著,全书凡“朱子为学次第发微”、“朱子己丑悟道发微”、“朱子心性学发微”、“朱子论仁善国发微”、“朱子经学发微”、“朱子政治学发微”、“朱子论道释二家学发微”、“朱子辨金溪学发微”、“朱子辨浙东学发微”、“《朱子晚年定论》发微”、“九贤朱学通论上”、“九贤朱学通论下”十二卷。

作者简介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江苏太仓人。光绪十八年 (1892 年) 进士,授户部主事。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著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等。
乐爱国,1955年生,浙江宁波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宋代的儒学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2002年)等。

目录

卷一
朱子爲學次第發微
卷二
朱子己丑悟道發微
卷三
朱子心性學發微
卷四
朱子論仁善國發微
卷五
朱子經學發微


卷六
朱子政治學發微
卷七
朱子論道釋二家學發微
卷八
朱子辨金谿學發微
卷九
朱子辨浙東學發微
卷十
《朱子晚年定論》發微
卷十一
九賢朱學通論上
卷十二
九賢朱學通論下
附録 唐文治 朱子學術精神論

精彩书摘

點校説明
——唐文治《紫陽學術發微》的撰著及其緣由
樂愛國

唐文治(一八六五—一九五四),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江蘇太倉人。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一歲入江陰南菁書院,受業於經師黄以周。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中進士。官至商部左侍郎、農工商部署理尚書。四十二歲後,他退出官場,從事教育事業。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就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原名南洋公學)監督。一九一一年該校改名南洋大學,一九一三年又改稱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即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繼任校長。直至一九二年,因目疾日深而辭去該校職務。同年,應聘爲無錫國學專修館(後改爲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達三十年,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唐文治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在朱子學研究方面尤爲用功,自稱‘治朱子學五十餘年’,研究著作主要有:《性理學大義》、《紫陽學術發微》、《陽明學術發微》、《性理救世書》等;此外還有《茹經堂文集》、《茹經堂奏疏》、《十三經提綱》、《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等著述。
據唐文治《性理救世書》所説:‘文治十五歲時,先大夫授以《御纂性理精義》,命先讀朱子《讀書法》與《總論爲學之方》,其時已微有會悟。逮年十七歲,受業於先師王文貞公(王紫翔)之門,命專治性理學。’(唐文治:《性理救世書》卷三)王紫翔告之曰:‘爲文先從立品始,然後涵濡於四子、六經之書,研求於史漢諸子百家之言,不患不爲天下第一等人,不患不爲天下第一等文。’又曰:‘士君子讀書貴在明理,不能明理,讀書奚爲?’因此,‘命讀汪武曹《四書大全》、陸清獻《三魚堂集》,曰:“此理學入門之始。”’(唐文治:《王紫翔先生文評手跡跋》,《茹經堂文集》第三編卷五)於是,唐文治‘日夜淬厲于性理文學’,初知入門之徑。(唐文治:《茹經先生自訂年譜》)
在這一時期,唐文治讀朱子《小學》、《近思録》等,‘沉潛反復,頗有心得’(唐文治:《南菁書院日記》附録‘論日記’,《唐文治文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二五年,第七頁),‘理學乃日進’。十九歲時,‘讀《二程遺書》、《朱子文集》,並先儒語録等書’。(唐文治:《茹經先生自訂年譜》)
二十一歲時,攷入江陰南菁書院,受業於院長黄以周之門。先是抄讀朱子門人陳淳的《北溪字義》,後來又作《宋明諸儒説主一辨》,對程朱以及其他宋明儒家的‘主一’思想作了論述。二十三歲時作《陳同甫與朱子辨論漢唐治法論》。
一九一三至一九一七年間,唐文治在任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校長的同時,先後編《論語大義》、《孟子大義》、《大學大義》和《中庸大義》;其中《論語大義》和《孟子大義》採用朱子注;《大學大義》和《中庸大義》以鄭玄注、朱子注以及其他人的注相互參照。
一九二二年,唐文治在主持無錫國學專修館的同時,不顧目疾日深之困擾,編成《性理學大義》,分爲:《周子大義》二卷,《二程子大義》二卷,《張子大義》一卷,《洛學傳授大義》一卷,《朱子大義》八卷;‘每卷各冠以叙文及傳狀,發明大義,篇中精要處,各加評語、圈點。學者得此講本,可窺性理學之門徑’(唐文治:《茹經先生自訂年譜》)。唐文治《朱子大義序》指出:‘癸亥歲,爲國學館生講《朱子大義》,乃詳加選録,擇其尤精者著於篇。’又説:‘朱子之書,猶夫子之宮牆也。其義理之精博而純粹,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也。百世而下,儒林之士,講求道學,誦習師法,莫之能違也。……蓋其畢生精力,窮極乎天人性命之原,博綜乎《詩》、《書》、《易》象之奥,聖功王道,物理人情,靡不兼賅而洞矚焉。’(唐文治:《朱子大義序》,《茹經堂文集》第一編卷四)《朱子大義》選録朱子的重要奏稿、書劄、論文以及各種序、記,此外還有黄榦的《朱文公行狀》。次年,唐文治組織王蘧常、唐蘭、吴其昌等人編輯《朱子全集校釋》,
並命王蘧常編纂,
得十余萬言,同時還撰《朱文公文集校釋序》。一九二四年,唐文治爲重刻《朱止泉先生朱子聖學攷略》作序。
據《茹經年譜》記載,一九二七年冬,六十三歲的唐文治在全面研究清代朱子學的基礎上編成《紫陽學術發微》。唐文治的學生馮振稱該書‘於紫陽畢生學術,提要鉤元,洪纖畢備。自李榕村(李光地)、王白田(王懋竑)兩先生後,未有能道此者,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一九三年,正值朱子誕辰八百周年之際,唐文治爲所編《紫陽學術發微》作‘序’,並付印。
同年,唐文治還輯《陽明學術發微》,書成後,即付印。該書主要闡述陽明之學,同時也討論陽明學與朱子學的關係:卷一‘陽明講學事跡攷’,卷二‘陽明聖學宗傳’,卷三‘陽明學四大題’,卷四‘陽明學貫通經學變化神明’,卷五‘陽明學通於朱子學一’,卷六‘陽明學通於朱子學二’,卷七‘王龍溪述陽明學髓’。
唐文治晚年所撰《朱子學術精神論》指出:‘余治朱子學五十餘年。初輯《朱子大義》八卷,繼撰《紫陽學術發微》十二卷。覺其精神之高遠,識見之廣大,思慮之閎深,條理之精密,一時莫測其津涯。’可見,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學,並撰《紫陽學術發微》,首先是爲朱子之學術所折服,同時又爲其‘精神之高遠’所震撼。在《朱子學術精神論》中,唐文治把朱子的講學精神歸結爲‘孝’、‘仁’,而且還説:‘朱子一生出處精神,惟以氣節爲重。讀壬午、庚子、戊申、己酉封事諸篇,浩然正大之氣,溢於楮墨之表。嗚呼!盛矣!厥後文文山先生廷對策問,謂政治之本,在於帝王不息之心。其説實本於朱子《戊申封事》。而謝疊山、陸秀夫諸賢接踵而起,豈非講學之精神有以致此!然則宋末氣節之盛,實皆朱子提倡之功,有以激厲之也。而余向所深佩者,尤在攘夷狄、復疆土兩事。特節録於左,以興起吾人愛國之精神。’顯然,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學,並撰《紫陽學術發微》,也是爲朱子之氣節所感動。該文最後還説:‘余嘗謂:居今之世,欲復吾國重心,欲闡吾國文化,欲振吾國固有道德,必自尊孔讀經始。而尊孔讀經,必自崇尚朱學始。’所以,唐文治
推崇、研究朱子學,並撰
《紫陽學術發微》,既有學術上的攷量,也希望通過提倡朱子理學而達到‘善國性、救人心’之目的。
其實,早在一九二年,唐文治在所制定的《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中就列入‘理學’一項,並指出:‘二程、張子皆理學正宗。朱子集諸儒之大成,旁搜遠紹,所謂“爲往聖繼絶學,爲萬世開太平”者也。……綜覽歷史,理學盛則世道昌,理學衰則世道晦,毫髮不爽。吾輩今日惟有以提倡理學、尊崇人範爲救世之標準。’(唐文治:《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茹經堂文集》第一編卷二)在後來的《紫陽學術發微》中,唐文治又指出:‘國家之興替,係乎理學之盛衰,理學盛則國運昌,理學衰而國祚滅。人心世道恆與之爲轉移。’(唐文治:《紫陽學術發微》卷十二)晚年,除了《朱子學術精神論》,唐文治還在《性理救世書》所收録《朱子學爲今時救世之本論》中對朱子學之救世作了論證,並且説:‘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朱子則祖述孔、孟,師法周、程,一脈相承,爲人心、民命之所依賴。欲救今日之世界,當自尊孔讀經始;而尊孔讀經,當自學朱子之學始。’(唐文治:《性理救世書》卷二)在《送周予同先生赴臺灣序》中,他還指出:‘吾常謂:欲淑人心,必明心[性]理,而欲明性理,非昌明閩學不爲功。理學明,則人心善而國運以盛;理學晦,則人心昧而國運亦衰。徵諸史書,毫髮不爽,非虚言也。’(唐文治:《送周予同先生赴臺灣序》,《茹經堂文集》第六編卷三)這裏所謂‘閩學’,即朱子學。顯然,唐文治始終認爲,朱子理學關乎人心之善惡、國家之興衰。由此可見,唐文治推崇、研究朱子學,並撰《紫陽學術發微》,更多的是出於當時的世道人心。
唐文治的《紫陽學術發微》,以朱熹著述爲依據,精選其中重要的書劄、奏稿、論文、著作篇章和各種序、跋、記等,並在清代朱子學研究的基礎上,分朱子爲學次第、心性學、仁學、經學、政治學以及朱子與道釋、陸子學、浙東學的關係等諸多專題,分别予以評述,並附若干專題研究論文,既反映了朱熹的主要學術思想,又展現清代朱子學研究的基本要點,同時表明了作者對於朱熹學術思想以及清代朱子學的基本觀點,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朱子學研究專著,且資料選取之精審、理論分析之深入,實爲民國時期朱子學研究的傳世精品。更爲重要的是,作爲一名教育家,唐文治把朱子學研究當作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旨在通過教育實現其朱子學救世之理想,實乃弘揚朱子學精華之典範。
本書據民國時期排印本點校。個别錯字、漏字另加方括號。書後另附唐文治所撰《朱子學術精神論》,可供參攷。

前言/序言

紫陽學術發微自序
  文治既編《朱子大義》八卷,比年以來,教授學者,復博蒐舊藏,及見在所得紫陽學各書,繁細不捐,顯微畢燭,略得要删之法,爰輯《紫陽學術發微》十有二卷。序曰:自黄氏勉齋臚述《朱子行狀》,朱子文孫在編《晦庵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厥後研朱子學者,代有傳人。然爲之者鮮得要領,何哉?蓋編書之法,不外兩端,曰編年,曰分類。朱子集既無編年,朱子偶有自注年歲,亦不過十數篇。而又僅以文體分類,不以事隸屬,矧所著過多,爲古來所未嘗有。故綴學之士,但覺其茫無津涯,或轉病其亂雜而無章,是豈爲朱學者之咎哉!風氣未開,而董理之方未得也。
  於是有裁割鱗爪,獨守偏隅者,如張氏伯大、齊氏充甫所訂《朱子讀書法》是也。其書於入門適道之序,燦然秩然,且間有爲《文集》所未載者,可貴已。有攷訂事實,鑽研成編者,如王氏白田《朱子年譜》、童氏龍儔《朱子爲學次第攷》是也。王氏兼詳出處學術,童氏則注重於論學,各竭其畢生之精力,俱有專長。而王氏《朱子論學切要語》與《白田草堂雜著》提要鉤深,與《年譜》並行,江河不廢矣。有抉擇精義别樹一幟者,如張氏孝先所選之《朱子文集》、朱氏止泉之《朱子分類文選》是也。二選皆純粹,而不宜於初學。有以古文義法作選目標準者,如朱氏竹垞之《朱文公文鈔》、周氏大璋之《朱子古文讀本》、杜氏庭珠之《朱子文鈔》是也。朱氏選本,獨取有關時事感奮激烈之作。周、杜二書,則皆以南豐爲先河,紫陽爲後海者也。有自出己意以區類者,如邱氏瓊山之《朱子學的》、龍氏曉崖之《朱子講學輯要》是也。邱氏稍優於龍氏,而妄擬《論語》,皆蕪雜而無用。有輯拾朱子語以疏釋經義者,如陳氏鏦《朱子文集纂》是也。其書類《四書大全》,義理亦泛而雜,有精心評
騭,而不免門戶之見者,如陳氏清瀾之《學蔀通辨》、程啓暾《閑闢録》、陸氏稼書之《讀朱隨筆》、《三魚堂集》是也。陸氏畢生治朱學,精密無倫,於三家中尤爲傑出。然微病其專闢異己,盡有餘之言。夫孟子之道,本於性善,知言、養氣,其功豈僅距楊、墨、告子而已乎?又有集大成挈要旨以成書者,如陸氏桴亭之《儒宗理要》、孫氏夏峯之《理學宗傳》、劉氏蕺山之《聖學宗要》、黄氏梨洲之《晦翁學案》、李氏榕村之《朱子全書》、朱氏止泉之《宗朱要法》是也。李氏書最繁,劉、朱二家極簡,陸、孫、黄三家得其中;然皆注重躬行,不貴徒騰口説,胡可幾也。又有殫精私淑,口誦心維,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者,其惟朱氏止泉之《聖學攷略》、秦氏定叟之《紫陽大指》、夏氏弢甫之《述朱質疑》乎!秦氏書較遜於朱、夏。顧文治編輯此書,雖綱絡羣言,然實本此三家,以爲準則也。此外廣論朱學者,宋元而降,有若吴草廬、薛敬軒、羅整庵、胡敬齋、高景逸諸人。近代有若顧亭林、吕晚村、江愼修、章實齋、唐鏡海、倭艮峯、劉虞卿、曾滌生、羅羅山、吴竹如諸人,雖所見偏全不同,要皆粹然壹出於正。而陳[蘭甫]《東塾讀書記》之論朱子,不獨用攷據法述義理,兼採近世新學,傅翼而闡揚之,聖賢之道,恢恢乎無所不包,豈非然哉!《禮記·中庸》篇贊仲尼之大,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禮運》篇贊大順之治,曰:‘深而通,茂而又間,連而不相及,順而不相害。’造化之行,一陰一陽,宇宙之合,一虚一實。教也者,民之寒暑也。事也者,民之風雨也。在提倡宗風者,斡維之而已矣。
  朱子之於象山也,高明沈潛,虚實相濟,舊學新知,相觀而善,琢磨同在一室,巧力各有千秋,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連而不相及’。而彼入主出奴者,呶呶於黨同伐異之私,顧不陋哉!明王氏陽明編《朱子晚年定論》,攷其年歲,大都在己丑悟道以後,故多涵養精微之論,而説者以爲顚倒早晚,並宇宙間虚實之理而不能辨,顧不隘哉!抑如張氏陽和《朱子摘編》採自然恬適之文,亦豈可厚非耶?若夫永嘉、永康學派之分支也,朱子對於士龍執後進之禮,無論矣。如吕子約之襄輯《士禮通解》,氣節屹然,亦未嘗不欽重其爲人,特以其徒喜攻乙籍,恐其心麤而氣浮,故常貽書誥誡之,而子約亦留心於存養、克己之方,是永嘉派固在朱子陶鎔之列者也。至於止齋、水心,講求經制,書札往還,各相師而不相非,和而不同,君子之道,固宜爾也。東萊既殁,永康之燄遂熾。龍川天資豪邁,朱子深加器重,力斥其‘義利雙行,王霸並用’之説,引而進之於道。而龍川始終跅於歧途,且痛詆朱子以爲空談性命,學無實用;不知南宋時若無朱子,則秦檜之徒,將接跡於天下,而如文文山、謝疊山、陸秀夫、張世傑諸賢,又烏能聞風興起,造就其争光日月之節哉!而朱子對於永康派教誨諄諄,苦言不懈,是永康派亦未嘗不在朱子達材之列者也。天之生聖賢豪傑也,必有以拂亂而挫折之,非特其生前爲然,即身後之名,亦往往時顯而時晦。孔孟且然,遑論餘子。朱子立朝之時,排擊之者林栗、韓侂胄、胡綋、沈繼祖、余嚞是也。不謂數百年後,好古如毛大可,精博如戴東原,閎通如焦禮堂,亦復挾其勝心,詆毀之不遺餘力,且必欲掃除理學而後快。夫‘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孔子之言也,心之所同然者,‘理也,義也’,孟子之言也。‘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古禮家之言也。天理外之人情,非人情也。若必徇情而滅埋,則古聖賢之辭,皆爲謬妄矣。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苟出其言不善,則人心世道皆因之偏激而失中,馴至於不可收拾。此章氏實齋、夏氏弢甫輩所爲欷歔而太息者也。
  文治自弱冠以迄艾耆,竊嘗尚論先儒言行,以爲必平心而攷其世,實事而求其是,惟通其道而後能論其道,惟知其心而後能原其心。故凡論學之中正和平者,必其人之出於忠恕者也;凡論學之叫囂隳突者,必其人之工於忌克者也。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心術之分,於是可見,而紫陽學術之本原,更有握要以述之者。昔先聖贊《易》曰:‘《易》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此朱子悟未發、已發之宗旨也。又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是朱子體用本末、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本原也。聖門家法,道德學問,功業文章,務在一以貫之;漢、唐 後能實踐此詣者,蓋朱子一人而已爾。斯道至大,來者無窮,比聞遐方殊域,且有能爲朱子學者。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心理固無不同。此書一出,儻有人引而伸之,斠而正之,迻而譯之,發揚而光大之,則紫陽氏之絶學,雖百世常新可也。時在紫陽八百歲周攬揆之辰私淑弟子唐文治謹序。

《紫阳学术发微》:学术探索的微光,思想碰撞的火花 一、 编纂缘起与总体构想 《紫阳学术发微》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本汇集了时代脉搏与知识前沿的学术星图。本书的编纂,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呈现当代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独特洞见与精微探索。我们深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每一项细致入微的研究,每一次深刻的理论辨析,都可能蕴藏着推动学术进步的关键火种。本书的“发微”,便是要捕捉这些细微之处,将其放大,使其得以呈现在更广阔的视野之下。 本书的总体构想,并非追求某一单一学科的宏大叙事,而是致力于展现学术研究的多元性与前沿性。我们希望通过精选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优秀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探讨和学术评论,勾勒出一幅当代学术研究的动态图景。每一篇稿件,无论篇幅长短,都代表着作者在特定问题上的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这些“微”处,既有对传统理论的审视与发展,也有对新兴现象的敏锐捕捉与分析;既有对既有研究的补充与完善,也有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初步探索。 编纂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以思想的原创性与前瞻性为导向。我们关注那些具有学术价值、能够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力求展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要求投稿者遵循学术规范,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充分的实证材料支撑其观点。 《紫阳学术发微》希望成为连接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的一座桥梁。我们相信,优质的学术思想应当被更多人所了解和认识,也应当在社会对话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本书在选稿时,也兼顾了研究内容的可读性与社会意义,力求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学术的魅力,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二、 内容精选与学科覆盖 《紫阳学术发微》的收录内容,严格遵循“发微”之旨,即深入挖掘、细致分析,聚焦于学术研究中的关键细节、核心问题或创新点。本书的学科覆盖力求广泛,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在人文科学领域,本书可能收录: 文学研究: 对某一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细读,挖掘被忽视的文本细节,揭示作者创作的深层意图,或是从新的视角解读经典,发现其现代意义。例如,对一首诗歌的词语运用、句法结构进行微观分析,阐释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或对某部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进行精细梳理,探讨其象征意义。 哲学探讨: 对某一哲学概念的重新审视,追溯其历史演变,辨析不同学派的观点差异,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例如,对“自由意志”这一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具体体现与挑战进行深入剖析;或对某种伦理困境,如人工智能伦理,进行哲学层面的理论建构。 历史学分析: 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微观研究,通过史料的细致考证,纠正史学谬误,填补史学空白,或是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展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例如,通过一份尘封的档案,还原一个被遗忘的社会群体;或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细节进行描写,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艺术史与批评: 对特定艺术作品、艺术形式的深入解读,从技法、风格、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例如,对一幅画作的色彩运用、笔触技巧进行细致分析,阐述其表现力;或对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如数字艺术,进行概念界定与发展趋势的探讨。 在社会科学领域,本书可能收录: 社会学研究: 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实证分析,运用田野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揭示社会结构、群体行为的内在逻辑。例如,对当下城市化进程中某类特定群体(如留守儿童、新市民)的生存状况与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或对社交媒体对个体认同形成的影响进行社会学分析。 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对某一经济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提出新的解释模型,或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提供政策建议。例如,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模式进行理论辨析;或对某一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效果评估。 政治学研究: 对某一政治制度、政治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运作机制、发展趋势。例如,对基层民主参与的实践困境与创新路径进行研究;或对国际关系中某一热点问题,如地缘政治博弈,进行微观视角下的分析。 心理学探索: 对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的某一侧面进行科学探究,揭示其机制与规律。例如,对工作压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或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理论探讨。 教育学创新: 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探讨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议题。例如,对在线教育环境下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或对STEM教育与人文素养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索。 在自然科学领域,本书可能收录: 基础科学前沿: 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中某一细分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进行介绍与解读,展现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例如,对量子计算的最新理论突破进行介绍;或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进行探讨。 应用科学与技术: 对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进行探讨,关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对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或对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发展瓶颈与突破进行研究。 交叉学科研究: 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展现跨学科研究的独特视角与价值。例如,将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生态保护问题;或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用户体验设计。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审慎的甄选,力求在内容上具有代表性、前沿性、创新性,并体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三、 “微”的价值与学术意义 《紫阳学术发微》之所以强调“微”,并非否定宏大叙事的重要性,而是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学术研究的另一维度——即在宏大图景下,那些被常人轻易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节点、突破。这些“微”处,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信息与思想火花,其价值不容小觑: 精细化与深化: 宏观研究往往勾勒出事物的轮廓,而“微观”研究则能够深入肌理,探究其运作的精妙之处。通过对具体案例、特定现象的细致考察,可以填补已有理论的空白,修正其不准确之处,使研究更加精细化、深化。 问题导向与创新驱动: 许多重大的学术突破,往往源于对一个看似微小、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的执着探究。这些“微”问题,可能触及理论的根基,或是揭示出新的研究方向。本书中的许多稿件,正是这样一种问题导向的学术探索。 思想的火花与启迪: 一位学者的独到见解,一个新颖的观点,即使在某一狭窄领域,也可能如同火花,点燃更多人的思考。本书希望汇集这些思想的火花,激发更广泛的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 还原真实与复杂性: 现实世界是复杂而多元的,单一的宏观理论有时难以完全捕捉其丰富性。“微观”研究,恰恰能够帮助我们还原现象的真实复杂性,理解其多重维度与内在联系。 学科交叉的催化剂: “微观”视角也往往更容易促成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当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聚焦于某一具体问题时,更容易发现彼此的关联,催生出跨学科的创新研究。 《紫阳学术发微》的学术意义,在于它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展示“微”的力量的平台。它告诉我们,学术的进步并非总是惊天动地,更多时候,是无数个“微小”的进步累积而成。通过汇集这些“发微”之作,我们希望能够: 呈现当代学术研究的活力与深度: 展现不同领域学者在细分问题上的钻研精神,以及他们为学术事业做出的贡献。 启发学术新人: 为年轻学者提供学习的榜样,让他们看到学术研究的各种可能性,并鼓励他们投身于细致入微的探索。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为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思想的交流与合作的发生。 提升学术传播的有效性: 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微”研究成果,以更加 accessible 的方式呈现给更广泛的读者,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四、 编纂特色与读者导向 《紫阳学术发微》在编纂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精选性与代表性: 我们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对来稿进行严格评审,力求收录的内容在学术质量、创新性、前沿性上具有代表性。每一篇稿件都代表着作者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深度投入与思考。 多元性与包容性: 本书的学科覆盖广泛,研究视角多样,我们鼓励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学术思想在此汇集,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前瞻性与启迪性: 我们关注那些能够预示未来研究趋势、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的内容,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了解学术前沿、激发研究灵感的窗口。 “微”而不“浅”: “发微”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细节,探究本质。本书收录的内容,即便聚焦于某一具体问题,也必定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论证。 兼顾学术严谨与可读性: 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也力求稿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避免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使更多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其中的学术价值。 《紫阳学术发微》的读者导向,面向的是: 广大学术研究者: 包括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研究生等,为他们提供一个了解学术前沿、激发研究灵感的平台。 相关领域从业者: 关注与本书收录内容相关的行业、部门的专业人士,本书的微观研究成果可能为其提供实际的启示与借鉴。 对知识充满好奇的社会大众: 任何对知识探索、学术思想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窥见学术的魅力,感受思想的力量。 五、 结语 《紫阳学术发微》如同一盏盏微光,在知识的海洋中闪烁,汇聚成一幅绚烂的学术星图。它所呈现的,是学者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的学术思想,激发更多的智慧碰撞,为学术研究的繁荣添砖加瓦。 每一篇“微”研究,都是一次精心的雕琢;每一次“发微”,都可能开启一个新的视界。愿《紫阳学术发微》能够点燃您的求知热情,引导您进入更加广阔的学术殿堂,与我们一同感受学术探索的无限乐趣与深刻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古为今用”的强大生命力。很多我们以为是陈旧概念的东西,在《紫阳学术发微》的重新审视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我一直以为某些古代的伦理框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在书中关于“修身”与“齐家”相互关系的论述中,作者通过引入一种动态平衡的视角,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社会治理的困境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它没有强行拔高或贬低传统,而是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处境的全新参照系。这种学术的“穿透力”非常强,它让你在理解古代思想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反思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原则。这种既扎根传统又不脱离现实的姿态,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也正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坦率地说,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追根溯源”的冲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训练。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表现得极为审慎和博学,几乎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面都有详尽的出处和版本考证,这对于一个对学术严谨性有要求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定心丸。我甚至因为书中提到的某个典籍的模糊描述,去图书馆查找了原著进行比对,这种被激发出来的求知欲,正是衡量一本好书价值的黄金标准。它没有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给你一套工具,让你能够独立地去拆解和分析复杂的问题。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比直接灌输知识要高明得多,它真正做到了“发微”——拨开迷雾,展现核心的精微之处。

评分

这本《紫阳学术发微》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的质感,配上那种略带复古感的书签流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触感细腻光滑,而且排版疏朗有致,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费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扉页上那枚篆刻般的印章图案,以及每一章开篇的引文书法,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畏和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说实话,光是看着这本书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沉浸在它深邃的学术海洋中,但从外观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打磨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匠心,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同样值得细细品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沏上一壶好茶,慢慢展开这趟思想的旅程。

评分

初翻开《紫阳学术发微》的目录,我就被那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所震撼了。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脉络清晰的布局。章节标题往往简短有力,但背后却暗示了极其复杂的逻辑推演。我注意到它似乎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剖”,从源头学说追溯,到后世的演变和争议,乃至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印证与驳斥,构建了一个微观而又宏大的知识网络。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同时又不失对资深研究者的深度挖掘空间。我尝试着跳读了其中涉及“格物致知”那一节,发现它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阐述上,而是深入到了具体实践案例的分析,用一种近乎于“案例研究”的手法来还原古人思考问题的路径,这种叙事方式真是太有代入感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验证和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评分

阅读《紫阳学术发微》的体验,有点像是在迷雾中寻找灯塔,需要专注,但也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内敛而又极富张力的。作者似乎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引导者,引导读者自行推导出结论。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某几句话,因为那些看似平实的论述中,往往隐藏着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拐点。比如在讨论“心性论”的某个段落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一句古籍中的旁注,然后用寥寥数语将其与现代哲学中的某个观点进行了微妙的对映,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对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奋感。这绝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书,它需要你带着笔和笔记去“对抗”它,去质问它,去深入挖掘字里行间潜藏的精髓,每一次深入都会有新的收获,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具有浓厚

评分

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

,果然是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了,京东速度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

评分

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

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

评分

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

评分

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图

评分

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

评分

量。这种力量可以大大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会往往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