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憲法學的世界》是作者最近十年來關於憲法學和法理學的文章的結集,其主要內容涉及“法治”,也涉及“憲政”。“法治”和“憲政”都是現代文明在思想和實踐上的成果,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也成為中華民族的追求。“法治”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行政,法律之下人人平等。“憲政”則進一步要求作為國傢的根本法的憲法不單是紙上的文字,而且真正貫徹實施,國民的人權受到保障,政府的權力的行使受到有效的監督和製約,以防止權力的濫用。《憲法學的世界》中部分文章對於法治和憲政的概念進行法理和曆史的探討,並研究西方憲政與基督教的關係、儒傢文化與憲政的關係等課題。《憲法學的世界》又迴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在法製建設和法治方麵的探索,並對香港特彆行政區、颱灣地區以至亞洲各大國的現代憲政發展曆程,予以評價和反思。此外,《憲法學的世界》也收錄瞭我近年來發錶的關於中國法學的發展和法學的全球化與跨學科化等問題的文章。
目錄
自序實踐之篇中國走嚮法治的道路:六十年的迴顧與反思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齊玉苓案“批復”的廢止與“憲法司法化”和法院援引憲法問題民國憲法史的反思張君勱先生的儒傢與憲法思想高全喜先生的政治憲法學香港及颱灣地區的政製改革:比較與反思亞洲國傢憲法發展的道路初探
理論之篇西方古今法治思想之梳理——讀《法治:曆史、政治與理論》評《憲政古今》基督教傳統與西方現代憲政的起源新儒傢與民主——從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談起政治儒學與民主
短篇中國法學往何處去法學的全球化和跨學科化與中國大陸的法學給中國內地法學院新生的信
精彩書摘
一 張君勱先生是20世紀在中國力倡憲政的少數思想傢和政治傢之一,他同時是20世紀“新儒傢”的代錶人物之一,他一生的事跡可謂現代中國憲政史和文化思想史的縮影。在中國經曆巨變和中華文明麵對幾乎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的這個大時代,張君勱先生通過他的思想和行動,對這個時代最核心的政治問題和思想文化問題作齣瞭迴應。在張氏去世四十多年後的今天,這些問題在中國還未得到完滿的解決,張君勱先生當年對這些問題的迴應和取態,在今天對我們仍然可以有很大的啓發。 張君勱先生在1887年(光緒十二年)齣生於江蘇省嘉定縣,1899年他12歲時,進入上海江南製造局廣方言館學習,1902年,他在寶山縣參加考試而中秀纔。後來,他讀到梁啓超的文章並受其影響,決定就讀於震旦學院,後來因不能負擔學費,改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但不久便因參加反對俄國侵占中國東三省的活動而被退學。退學後,他曾在長沙明德學校擔任英文教師,1906年,寶山縣以公費派送他到日本留學,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係,學習政治學、憲法學、國際法學、經濟學等學科。在日本留學期間,張君勱參加瞭梁啓超組織的政聞社,並在《新民叢報》發錶文章。1910年,他在早稻田大學畢業並迴國,考獲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後,張君勱因在《少年中國》發錶反對袁世凱的言論而被通緝,於是在1913年遠赴德國柏林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 張君勱於1916年迴國,當時主要是因為梁啓超電召他迴國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活動。後來他與梁啓超閤作從事政治活動,包括主張中國對德國宣戰(因為張氏估計德國將會在歐戰中戰敗,中國作為戰勝國將獲益),與段祺瑞閤作反對張勛安排清帝復闢等。張氏也曾應馮國璋的邀請擔任總統府秘書,但數月後便退齣政界,到北京大學任教。1919年,張氏隨同梁啓超到歐洲考察巴黎和會開會情況,並在歐洲遊學,直至1921年迴國。在這一時期張氏接觸到德國著名哲學傢倭伊鏗(R.C.Eucken)並拜他為師,深受他的哲學思想影響,此時張氏的學術興趣也從社會科學和法學轉嚮哲學。但他沒有停止他對政治和憲法的關注,例如他在這一時期發錶瞭關於英國政黨製度的論文,並把蘇聯製定的第一部憲法和戰後德國的魏瑪憲法翻譯成中文並介紹給國人。 1921年張氏返國後,於1922年,他和章太炎接受“上海國是會議”的委托,起草瞭一部《國憲草案》,這部憲法草案的內容受到德國的魏瑪憲法的影響,而這部草案對於後來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曹錕憲法”)的內容有相當影響。1923年,因為張君勱在清華大學的一次關於“人生觀”的演講及事後對他的觀點作齣批評的文章,爆發瞭20世紀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科學與玄學論戰”,在這場有數十位學者參與的論戰中,張君勱站在鬍適、陳獨秀等被指主張“西化”的知識分子的對立麵,他批評鬍適等人的“科學主義”和唯物主義,他的論點是科學並非萬能,它不能決定關於人生和倫理道德的價值觀,他尤其強調人的意誌自由。他又反對對於儒傢傳統的全盤否定。 ……
前言/序言
本書是我最近十年來關於憲法學和法理學的文章的結集,其主要內容涉及“法治”,也涉及“憲政”。“法治”和“憲政”都是現代文明在思想和實踐上的成果,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也成為中華民族的追求。“法治”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行政,法律之下人人平等。“憲政”則進一步要求作為國傢的根本法的憲法不單是紙上的文字,而且真正貫徹實施,國民的人權受到保障,政府的權力的行使受到有效的監督和製約,以防止權力的濫用。本書中部分文章對於法治和憲政的概念進行法理和曆史的探討,並研究西方憲政與基督教的關係、儒傢文化與憲政的關係等課題。本書又迴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在法製建設和法治方麵的探索,並對香港特彆行政區、颱灣地區以至亞洲各大國的現代憲政發展曆程,予以評價和反思。此外,本書也收錄瞭我近年來發錶的關於中國法學的發展和法學的全球化與跨學科化等問題的文章。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已經逐步突破1954年憲法從蘇聯繼承的憲法模式,逐漸融入現代人類憲政文明的主流,接受憲法至上、法治、人權、産權,以至權力的監督和製約等原則。如果我們把“憲政”理解為這些概念及其相關製度和實踐的綜閤體,那麼我們其實沒有理由不公開承認,正如法治和人權一樣,憲政(在我國的語境中可理解為社會主義憲政)也是值得我們國傢和國人追求的理想和目標,雖然正如我們目前在實施法治和保障人權方麵,有不少不足之處,尚待改善,我們目前在實施憲法、實施憲政方麵也有不少不足之處,仍須繼續努力。 憲政主義不隻是一個遙遠和飄渺的理想,在現代,不少國傢和民族已經成功地把它付諸實踐,成績有目共睹。相對於非憲政主義的國傢來說,憲政主義國傢的成立,可算是一種道德上的善,亦即是說,憲政主義國傢的創建是值得爭取的,從非憲政主義國傢到憲政主義國傢的過渡,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錶現,也是當今世界的潮流。早在1916年,孫中山先生便曾在杭州錢塘江觀潮後有感而發地寫道:“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在人類曆史中,憲政主義政體的締造,絕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事,而是無數人前赴後繼、艱苦奮鬥、以血淚交織而成的氣壯山河的故事。憲政主義是為瞭對治非憲政主義政體所造成的苦難而産生的,正如當代日本學者杉原泰雄指齣:“憲法是對充滿苦難的生活經驗的批判和總結……憲法的曆史充滿瞭人類在各個曆史階段中為擺脫生活上的痛苦而顯示齣來的聰明纔智。我們學習憲法就是為瞭學到這些聰明纔智,為瞭避免失敗而未雨綢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作為人類經驗的纍積,包括試錯經驗的纍積,是不會白費的,先人和前輩的努力和奮鬥也是不會白費的。曆史是我們珍貴的資源,憲政史——包括世界各國以至我們祖國過去在憲政方麵的探索——是我們珍貴的憲政資源,可用於未來的憲政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過去的憲政時刻,今天重溫,從中可以得到啓發和靈感,從中可以見到未來的光明與希望,永無窮盡,生生不息。 陳弘毅 2014年7月1日 香港大學法學院
憲法學的世界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看看港颱
評分
☆☆☆☆☆
作者是張怡,生活在明末清初時期。該書是一部記載明末清初史事的筆記,體例仿《世說新語》,分為帝治、臣謨、法象、國是、敢諫、忠節、吏治、武功、識見、方正、清介、纔能、理學、孝友、德量、義士、豪爽、高人、藝苑、著述、幼慧、技術、詩話、嘉言、俳諧、玄釋、列女、徵異、類物、雜記、懲誡三十一門類。作者親曆甲申之變,從明王朝士大夫的立場齣發,詳細記載瞭許多不詳見於他書的史事見聞,尤其對起於孔有德之叛、導緻作者之父張可大戰死的壬申登州之變記載基於親見,詳盡真實。此外還有對於京城陷落後己身被李自成大順軍搜捕入獄的經曆記載。內容廣泛搜集,豐富多彩,蔚為大觀,曆來為研究晚明史籍者所重視。已故著名明清史專傢謝國楨對此書尤為推崇,於其人名著《晚明史籍考》中有記述。由於對明王朝忠臣義士的慷慨殉節錶達瞭強烈情感,且對於入關清兵燒殺淫掠的暴行多有揭露,在清代被列為全毀禁書,四庫存目。張怡(1608年-1695年),初名鹿徵,字瑤星,明亡後曾改名為遺以錶終老遺民之誌,清廷統治鞏固後,復改名怡。南直隸上元人。張可大之子。明萬曆三十六年生,早年為諸生。父於吳橋兵變時戰死,怡以蔭授錦衣衛韆戶,入京侍衛。崇禎帝自縊煤山,獨守靈戴孝。李自成進據北京,逼降,不從。後乘便南逃。弘光朝仍任錦衣韆戶。明亡後寄生於南京棲霞山白雲庵,五十餘年不入集市,人稱白雲先生。所與交遊多明遺老,如方以智、髡殘、方舟(方苞的之兄)、周在濬(周亮工的長子)等。孔尚任寫有《白雲庵訪張瑤星道士》一詩。清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八十八歲。著述頗豐,有《白雲集》《玉光劍氣集》等傳世。★第十九頁記載:“景皇狎教坊妓李惜兒,召入宮,官其兄李安,賜房屋金帛韆計。亡何,睿皇復闢,敕惜兒齣外,安謫戍。”----明景泰七年,鍾鼓司內官陳義、教坊司左司樂晉榮等奉命為景泰帝(明代宗)收羅民間娼妓,妓女李惜兒因此得以入宮,受寵,李安被封為錦衣衛百戶。第二年,明英宗復闢,李安被謫戍邊,陳義、樂晉榮被杖殺,李惜兒被趕迴傢,再無記載。★第十頁記載:永樂三年,命太監鄭和行賞西洋諸國。----據《殊域周谘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齣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瞭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
評分
☆☆☆☆☆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齣,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製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2013年,一些關注中國司法改革的特色專欄應時而生。為瞭支持和配閤中央政法委和中央政法各部門開展的“司法權力運行機製改革”調研活動,匯聚智慧,達成共識,也為瞭加強司法官、律師和學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健康發展,中國法院網、正義網、中國法學創新網(以下簡稱“三網”)共同開設“司法改革大傢談”專欄,圍繞司法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搭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交流平颱。專欄以20天為討論周期,每期設置兩個話題。首期討論於2013年6月26日上綫,到2013年11月24日,共舉辦瞭四期,對八個話題做瞭深入交流和討論。在每期討論過程中,“三網”都把不同觀點或建議發布在“導語”之下,供讀者參考。討論結束後,“三網”整理問題的爭議點,邀請具有代錶性觀點的發錶者、法學大傢和實務部門的領導進行點評。綫上討論和綫下研討的成果將報送
評分
☆☆☆☆☆
*,好書應該好好讀!!!
評分
☆☆☆☆☆
《*學**
評分
☆☆☆☆☆
假期的書,看史明智,讀律知世
評分
☆☆☆☆☆
作者是一位視角獨特且深富人文關懷的一位學者
評分
☆☆☆☆☆
不錯,*
評分
☆☆☆☆☆
波斯納也在利弊分析的基礎上就一些司法的微觀製度調整提齣瞭一些建議。包括法官的選任、法官助理的挑選,法官培訓,法學院課程調整,法官身邊工作人員的調整,藉助律師的專長化,專傢證人,利用慕課,司法意見撰寫,設置專門法院,甚至--波斯納自己也承認是異想天開--改美國的法官政客任命製為大陸法係的法官的官僚選任製等。所有這些建議的核心就是令法官不僅不再拒絕,而且不再那麼陌生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基本數理知識背景,因此能更快理解和錶述其他領域的復雜問題。起碼,麵對“你是否需要客戶端?”的提問,你迴答“我們這兒一般夥計端,忙時纔需要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