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2
論語印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尹建維先生曾師從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是目前國內具有國際化管理背景的《論語》專傢。
《論語印心》遵循以經解經的思路,儒釋道會通。
《論語印心》以孔子之言解釋孔子之語,再現《論語》之樂,重拾中華文化自尊。
尹建維先生力求將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踐行於企業管理及個人修行成長中,是企業文化和轉型,以及個人修行的推手。
《論語印心》是尹建維先生積數十年功力對《論語》的章句反復琢磨,加之職場的磨練,與現實環境相結閤的體悟,因此讀來不會索然無味,反而對《論語》有豁然開朗的明白樂趣。讀者可作為研究《論語》參考,亦可作為尋求人生目標的生命之書展讀。
《論語印心》一書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錶達,“鈔”是用白話發揮“疏”,並且強調《論語》智慧的應用。
《論語印心》不作章句解釋,因為解釋章句的工具書太多,瞭解章句是每個要學習《論語》的人的基本功。《論語印心》隻以前麵說的三個宗旨,專注在經意上發揮,讓讀者更深入體會。
《論語印心》一書有三個特色:以經解經、孔老會通、時代應用。
《論語印心》以《論語》接人,視《論語》為立身、立世、開慧之善器。
尹建維,祖籍湖南,1951 年生於颱灣,1973 年畢業於颱灣成功大學電機係。1978年赴美進修,得州理工大學電機碩士畢業後,加入得州儀器公司達拉斯總部,於2009 年初退休。
尹建維先生自幼即好思考,對精神文化甚有興趣。於1976~1978年間,至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傢塾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頗有心得。幾十年來,深入研習《論語》、《道德經》,用《四書》以經解經,將孔子思想完整呈現,連通孔子、老子,自正、反麵互為錶裏、互相注釋。近年來,尹建維先生頻繁於內地、颱灣的企業、高校進行演講、授課,深受企業、社會和年輕人的歡迎,是國內唯一具有國際化管理背景的《論語》專傢。尹建維先生深信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可以應用在現代企業管理和日常生活中,並且主張“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治學理念, 堅持將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踐行於企業管理及個人修行成長中,是企業文化和轉型,以及個人修行最好的推手。
生命的導師----記我眼中的尹建維先生
有些中國人越看越像美國人;而他,一個華裔美國人,卻越看越像傳統的中國人。
當眾多青年學子嚮往美國、希望在美國留學工作之時,他卻說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中國的未來不在城市,而在農村。
當許多國人崇尚、享受美式生活之時,他的生活方式,卻像一個古代中國的苦行僧。
當大部分人退休之後,過上輕鬆的閑雲野鶴式的生活之時;他卻以近60高齡,開始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行業揚帆起航,重新創業。
當我們習慣瞭數字媒體:刷網頁、微博、微信之時;他卻時常叮囑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特彆是先秦時諸子的書。
他是誰?他就是尹建維先生。有人稱他先生、有人稱他老闆,我們這些跟隨他的學生,更喜歡恭敬的稱呼:尹老師。
我有幸認識老師五年有餘,期間受老師恩惠頗多,老師對我的影響和幫助是巨大的,難以盡說,感恩!
如果你的人生有很多睏惑?
如果你想要增長智慧和能力?
如果你想修習原汁原味、有師承的中國傳統文化?
如果你想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我想尹老師都是一個不容錯過的老師、長輩、智者!
初接觸老師,更多的是從他的文章、演講中來認識,這樣的瞭解,我覺得過於單調。我見到過老師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麵,這一麵真真切切、活活潑潑,整理成文,分享給有緣人。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論語》是孔門學說的入門書籍,都是孔子教導弟子如何做好人世道理的方法,沒有一句虛言,都是實際可以操作的。儒學以孝順為基礎,然後纔開展齣仁、智、勇、信、禮等德行的修煉。學長提齣“孝者,夫子政治綱領、教育之本也。天下人皆孝,則上下和順、大同而治矣”的見解,來說明孝順的重要性。
對於孝順,建維學長就用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心係父母”,將孝順本意完全烘托齣來。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都揪在一塊瞭,是啊,就是心係父母,哪有其他可言?一個人隻要心係父母,自然會做讓父母高興引以為榮的事情,那些敗德害人的事情就不可能做。人不僅要有孝心,同時必須在行動中落實,因此學長寫下:“要讓自己從德性上、從靈性上提升,從而兼善天下,這纔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每個人的生命運勢各有安排,唯有勇氣纔能活齣生命的光彩,但這個勇不是暴虎馮河的匹夫之勇,而是仁智圓滿的真勇。書中也舉齣孔子提到三達德的時候,勇都在仁智之後,從這些即可明白‘仁智勇’三者有層次關係,不是單蹦個兒獨自存在。
話雖在理,要如何修呢?常言“仁者愛人”,但要如何愛,纔是仁者?以前聽老師說:“仁就是二人,心裏有彆人纔能仁,我們說桃仁、杏仁,種子裏的那個小芽就是仁,萬物就從仁長齣來。”學長則說:“不要連年徵戰,能造福老百姓,就是仁!”因此仁者不憂於私。智者不惑,老師說孔子四十而不惑,是不惑於“欲”,學長進一步闡釋不惑為“不會因為情緒而左右一個人的判斷”,並且提齣不惑的方法:“要掌握自己的情欲與情緒,要多在反省、觀照上下工夫。”至於如何修智,書中寫道:“何以修智?讀經看教,學、問、思、辨、行,如《中庸》所說。然讀經之智,屬‘經智’,尚需行道以修‘權智’。‘權智’力行中思、辨乃得。”
勇氣是以負責擔當來呈現,是“雖韆萬人吾往矣”的追求與實踐。仁是天生所有,隻是被習氣所蔽,迴歸本性就好;智需要靠學習古聖先賢的經典來養;勇則要因時而動,從實踐中來獲取。仁智從心中而來,勇則從行動中得到。學長不是死守經教不放,而是知經用權。當然他還不是聖賢,無法完全做到聖賢之言,但是,他在實事中實踐守經用權的原則,因此也就自然寫下“有瞭灰階,纔知道如何‘篤行’。”以及“人,一定要有立場。做事,一定要選邊。這就是智慧的開始”的句子。
學長的言行一緻是我打從心底佩服的,有次學生問瞭一個問題,他不假思索地說“這個我不懂”,聽到這句話,心裏頭就浮現“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句子,書中的“不可解,不可解”以及“這一點,我需要取得大傢的原諒。因為我也隻是理論派而已”,即可見其真性情。有次他說得過瞭一些,自己先說“有傷德行”,但是還是為瞭學生說瞭,那時候腦海還真浮現孔子說的:“知我者,其惟《春鞦》乎;罪我者,其惟《春鞦》乎!”的畫麵。在書裏,也特彆為瞭對孔子有所批判唯恐年輕學子不辨黑白,因此寫下:“年輕人若是看輕瞭孔子,也像我這麼批判,就學不到太多東西。這是我的難處,也是我必須鄭重地說明、強調的事情。聖人不是不能批判,要等都學得差不多瞭,再談切磋琢磨,否則自誤誤人。在此剖心,祈求天宥!”
然而對於認定的事情,他卻是勇往直前,至死不悔,例如對師父重要性的強調,不但上課時耳提麵命,在書中也屢屢提及,僅舉一二為例:“人生首要大事,在得師”、“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父也”、“一個人好學,又有師父,前途不可限量”、“設有一絲進益,皆師父之教也。師父之恩,昊天罔極!”除瞭師父,另外一個再三強調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可是天命是什麼呢?孔子到五十纔知天命,平庸如我者豈非要到七八十纔能窺探一二?學長從孔子的言說及其一生行跡琢磨齣天命的定義為:“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所謂聖凡的差彆,就在是否能知天命、實天命,力行而不輟瞭。在還沒找到天命的時候就努力學習,學習是為瞭找到自己的天命,也是為瞭找到天命後,履行天命的準備。天命的探討請看【2.4】以及【9.1】的疏鈔。或許有人會覺得建維學長是否完全臣服於命說,不是的,他認為天命的目的從個人而言是讓自己進步,從大體來說是讓世界朝嚮善的方麵前進。因此有“然命雖由天生,卻由我使”之言。
學長一介平民,雖無經國濟世之責但秉承讀書人要有經國濟世之誌的師門教訓,在書中提齣“誠信復禮”作為整治現今社會浮誇紊亂的藥方。禮,簡單地說就是規矩,讓人的行為處事有所遵循,藉由規章禮節將人內心深處的優雅帶齣來。例如“揖讓而升,下而飲”,這是多麼美的畫麵啊。他也指齣禮勝於法的地方:“禮,可以正麵地造就框框裏的和諧,法律不行。禮,可以引導人心悠遊自在、優雅自得。”當今的社會以我為齣發點,私心自重,自然仁心難現,此時建立誠信最重要,可是如何做到呢?就從言可復開始,社會上不管政府、企業、個人都說話算話,說到做到,沒有彼此懷疑,社會自然就和諧。但建維學長緊守不在位不謀政,對於現今社會崇力不崇德的現象,也僅僅提齣“‘力’為劣幣,‘德’與‘宜’纔是良幣。劣幣驅逐良幣,最後就不隻是齣問題”的警句,僅僅呈現冰山一角,希冀讀者自省,盼用文字喚醒國人,繼而恢復我華夏泱泱尊榮。
【2.4】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疏】
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又曰:“己欲立,而立人。”再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可知所謂“立”者,立於道,能知道而起行也。
子曰:“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可知,“不惑”者,不因情欲而亂其理、亂其心、亂其行也。
夫子五十之前自修、教學,原無意仕途,觀“子奚不為政”可知。五十知天命而後,乃齣而為官用事,繼而周遊列國十四年。夫子生命,五十而始;夫子生命精華,五十以後也;故“知天命”者,知人生之意義與目的也。
“耳順”者,聽音知止。無論人聲、天籟,皆有所以,一聞便知,是為耳順。
【鈔】
任何看得起自己的人都應該誌嚮遠大。年輕的時候,不容易有明確的目標,就應該先以學習、進步為最重要的目標,這也就是孔子少年時候的誌嚮。
學習,若是能根據一個統一的價值觀來學習,建立起整個體係瞭,再學其他係統就容易瞭。否則,支離破碎,難有體係,也就難有“所立”。孔子三十而立,他到三十歲,所學就有瞭係統瞭,也知道他那輩子該做什麼事情。
孔子是到瞭四十歲纔有不被情欲左右的自製力,能公平地就事論事。有不少人聰明、也有智慧,甚至也有能力,但是不能掌握自己的情欲,因此仍然會經常做錯事情。智慧、能力雖然重要,一個人的性格與紀律,更是他成就功業最重要的條件。要掌握自己的情欲與情緒,要多在反省、觀照上下功夫。
“天命”這兩個字,孔子從來隻有感嘆,沒有講清楚過。但是從孔子一生的行跡,從他的感嘆,我認為“天命”可以看成是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
我認為,每個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應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能違逆社會,但是也不能全盤地接受社會教育而不審查。生命的意義絕不會是隻為瞭個人的生存與富貴。隻是為瞭個人的生存,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如果能生存瞭,就為瞭
為政第二 025
更多的榮耀與富貴奮鬥,也是浪費生命,因為“廣廈韆間,隻宿一床;金銀滿堂,黃土一抔”。爭得瞭個人富貴,卻賠上瞭生命,十分不智。“天命”就是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在未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之前,所有的生命,隻是為這個答案做準備。找到瞭這個答案以後,所有的生命就是在實踐這個天命。因此,每個人的生命就是在尋找、發現、實踐、完滿自己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每個人生命的意義大緻差不多,但是每個人實踐其意義的方式都不一樣。一旦知天命、行天命、圓天命瞭,個人境界會層層進升,“耳順”與“從心所欲不逾矩”不會是難事,還會有各式各樣其他的體會與境界。
2.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疏】
有善心,無善行,雖有還無。有善心,動之以行為,行為不當,不可謂真善。有孝心,有孝行,方可謂孝。孝行不當,亦非真孝。禮也者,行為準則也,惜乎喪之今日。
【鈔】
有心的人多,能有行動的少。有行動的也有,能有效的少。孝順,是心意,也是行動。要行動恰當,纔完善、完美。否則,粗魯的言行,不恰當的對待,甚至不閤宜的禮儀,雖心裏想孝順,可能適得其反。像葬禮,事關死後靈魂的對待。我們可能不相信死後的靈魂等等,但生命不因為我們的不相信而改變,父母的靈魂可能因為我們的不相信而不安。依據聖人所製作的禮儀,比我們一廂情願的做法會恰當很多。
3.
【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疏】
故“禮寜儉,喪寜戚。”
天下事,簡約則易從、易行,較能有功。“易”之三義,簡易乃用“易”之理,行天下之理。
【鈔】
保守一點,不容易失敗。但是,這就是韆百年來,許多人對儒傢的誤會。認為儒傢注重德行、要人少說話、要人謙虛等,都是保守心態,都是往後退的。這是天大的錯誤。毛澤東保不保守?不保守。毛澤東對乾部訓話,講在敵後作戰,要深入後方,讓國民黨軍隊跟著跑。等到時機有利,纔迎頭痛擊。什麼纔是有利的時機?隻有五成把握,當然不打。有八成把握,毛澤東還是說彆打,起碼要有九成的把握以後再打。毛澤東難道是保守的人嗎?毛澤東說過:“戰略上要藐視敵人,但是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孔子也說一樣。對人生、對生命、對世界,有個遠大的目標,大到一般人不敢想。但是在行動上,孔子紮紮實實、步步為營。
儒傢不是保守,是戰術上謹慎。儒傢非常恢宏大度,是戰略上遠大。
4.
【6.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疏】
此為邏輯與智慧、價值觀之異。冉有以功利著眼、以邏輯斷事,度其不成則不為。以價值觀、以智慧論事,雖難,仍義無反顧。
【鈔】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一章。年輕的時候,我讀這一章也沒什麼感覺。現在常常引用這一章來錶達能力跟智慧的基本差異。
能力,經常錶現在邏輯清楚、算計精明;智慧,則經常錶現在有價值觀、做對的事情。能力,是知道怎樣把事情做好;智慧,則是知道去做對的事情。冉求很有能力,尤其有理財的能力。他對老師說,他不是不喜歡老師講的道理,隻是做不到。問題是,冉求想想做不到,就不做瞭。孔子整個考慮事情的方式就不一樣。他認為對的事情,就是做不到,也要努力去做。譬如說,孝順父母,是無法跟父母講:“我能力不行,隻好讓你們由政府去養、去管瞭。”自己再怎麼差,奉養父母是責無旁貸的。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幾個月,全中國突然之間變得非常可愛。大傢每天晚上迴傢,總看看電視,看到一些感人事跡,會流眼淚,自己能捐一點,就盡量捐一點。為什麼當時整個氛圍不一樣?因為“不拋棄、不放棄”。這“不拋棄、不放棄”完全不是以邏輯考量。地震七天以後還挖?按照統計、分析等,人幾乎是沒有存活的可能,為什麼還做這件勞民傷財的事?因為生命的珍貴,因為是自己的同胞,因為是自己的親人,因為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因為這是該做的事情。“不拋棄、不放棄”是個價值觀,是做對的事情,是“智慧”的決定。怎麼有效地挖掘、怎樣有效地安置受傷人員、怎樣有效地使用捐款等,就是能力的屬性。
是價值觀讓人有價值。能力像錢一樣,隻是工具,不是目的。人要學習智慧,就是要建立起價值觀。社會要和諧,就要建立起統一的價值觀。一個有智慧的政府,能夠在全國有效地建立起統一而和諧的價值觀。
前麵我個人解釋“三思而行”、“再,斯可矣”就是以這個角度:先用智慧考慮這事情對不對、該不該做,然後再考慮怎麼做。
……
自序一
《論語》成書至今兩韆五百年矣。始為一傢之言,至於天下通論,進而至天下士人必讀,“五四”時期則視為洪水猛獸,然循至今日國人猶以為智慧之書,讀之者漸眾,西人研究亦多。“易”者,簡易、變易、不易。曆韆年變異、曆中外變易而《論語》不變如斯,不有極簡易、極平易、動人至深、至人心之根處,難以至此。《論語》非《易》之證耶?
吾自十餘歲始讀《論語》,初以為不過自然之理,進而好奇,進而敬重,進而講述,進而有疑,進而欽佩,更進而“喟然而嘆”。五十年餘,顛撲不破,終至心悅誠服。宋儒硃熹以《四書》為經,令天下人皆讀,甚具法眼,有功於韆鞦。吾今亦以《論語》接人,視《論語》為立身、立世、開慧之善器。
每聞學子不知如何自修《論語》,雖讀譯文,粗解章句,卻不知其所以然,難以持續,終至棄捨。顧己之學,因讀明末僧人蕅益大師《四書蕅益解》以經解經,方大悟夫子思想脈絡。因是體知,兩韆餘年讀《論語》者僅得硃熹《四書集注》之助,雖知章句、義理,然尚缺貫通夫子思想脈絡之器。《四書蕅益解》雖善,然大師以《論語》解佛,非學佛者、非於佛旨有所得者,難於理會。毓老師(即愛新覺羅·毓鋆)亦曾再三言,古人學問須“以經解經”方可,仿《蕅益解》作《論語疏》之念由是而起。
庚寅年(2010)作《論語疏》,因有傳世之念,故以文言為文。成書之夜,與子相聚,歡言所成,然子漠然,以為無人閱讀。吾亦思及倘未能幫助於當世,而曰來世,有盜名、自欺之嫌,尤非聖人益人之教。故再以白話書寫一過,謂之“鈔”。然《論語》意豐,鈔非文言疏之譯本,乃獨立新篇。夫子之教分內聖及外王,內聖無心不成,外王亦因禮義以正心。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貫者,心也。貫之者,亦心也。虛心學夫子心法,以夫子之心印證吾人之心,以心傳心,故名此書《論語印心疏鈔》(齣版時更名為《論語印心》)。
人謂夫子有為,老子無為。然吾多年玩味《老子》,知老子甚有為,老子說無為,正欲人之無所不為,正欲有為耳。吾讀《老子》,時見《論語》之影,故此疏鈔時有孔老會通之言。
儒、釋、道三傢,同源不同流。同源者,皆指人心。不同流者,乃教化、強調、接引不同耳。吾多年學佛,於儒、釋、道會通處,常不自覺而言,欲罷不能。此疏鈔雖刻意避談佛法,然多有不自禁之處。稍留些許,亦作儒、釋、道三傢同源之證。
毓老師常言,學問未能實用、濟世則非真。聖人經教曆數韆年不墜,已證其實用於韆鞦萬代,此疏鈔亦試言今世之用。
要言之,此《論語印心疏鈔》宗旨有三:以經解經、孔老會通、時代應用。
雖雲以經解經,難免個人心證發揮,如夫子“天命”之說。言及義理,必及個人體悟,倘非如此,則純為器具,純則純矣,難於深入,亦難有味。雖曰吾不揣簡陋,然於人世及歲月長河,何陋可藏?若真簡陋,則不示人矣。但能益人,直心而已。《鄉黨》乃夫子生活雜記,少及義理,《疏鈔》略而無文。間或有數章未
有心得,亦從缺,不做無病呻吟。
此《論語印心疏鈔》稿成三年。重讀舊作,已見其舊。舊見不錯,但無如今見深入。倘若改之,他年亦必再改,無有止期。且先付梓,以為年輕學子之器。拋磚引玉,或得高明方傢齣現,亦未可知。願繼硃熹後,予世人學《論語》另一器具也!
自序二
《論語》是一本很奇妙的書。韆年來的中國人都讀《論語》,但似乎總讀不盡。不同年紀的人讀《論語》,有不同的體會,但也總是意味盎然,總讀不透,意猶未盡,讀瞭再讀。有趣的是,不同時代的人讀《論語》卻又似乎都體會相近,可以互相交流。現在不僅是中國人讀《論語》,外國人也讀《論語》,也都讀之不盡、取之不竭。這必然要能觸動人心最基本的頻率,同時具有智能上的深度,纔能做到這一點。
我個人從十幾歲開始讀《論語》,二十幾歲開始跟毓老師學《論語》,到三十多歲開始跟人討論《論語》,一直到現在還跟年輕人討論《論語》,也是越琢磨,越覺得好。常常發生一件事情,突然之間纔體會到,原來那就是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意思。又有一層新的體味,一層新的進步。
最近,跟年輕人接觸多些、深入些,發現大部分的年輕人隻有邏輯,但沒有架構。就像是會算數,但不知道該算些什麼事情。年輕人經常很苦,心中一團混亂,連問題都搞不清楚,遑論解答瞭。這麼多年下來,我知道是因為現代的教育,隻偏重知識傳授,另外,除瞭一些基本的教條,幾乎就沒有教學生建立一套有係統的“價值觀”。本來嘛,要有一套完整、有係統、高明的價值觀
哪是容易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四書》的偉大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幾韆年來可以連綿不斷,雖然疆域代代不同,朝廷主人族類不同,但一直是一個整體,是同一種文字,是同一個文化,是一個連綿不
論語印心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支持尹老師的書…嗬嗬,慢慢看
評分還未讀,很值得期待……
評分1.保養生命;維持生計。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誌,帝耕籍田,後桑蠶宮,國無遊民,野無荒業,財不虛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生。” 唐 韓愈 《與李翱書》:“僕之傢本窮空,重遇攻刼,衣服無所得,養生之具無所有。”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夫鳥獸雜處,角力以養生。” 2.攝養身心使長壽。《莊子·養生主》:“ 文惠君 曰:‘善哉!吾聞 庖丁 之言,得養生焉。’” 宋 陸遊 《齋居紀事》:“食罷,行五十七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臥,此養生最急事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二:“同年 儲梅夫 宗丞,能養生,七十而有嬰兒之色。” 3.畜養生物。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捲十四:“ 趙閱道 為人清素,好養生,知 成都 ,獨與一道人及大龜偕行。” 4.謂駐紮在物産豐富、便於生活之處。《孫子·行軍》:“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張預 注:“養生,謂就善水草放牧也;處實,謂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5.生育。《史記·日者列傳》:“而以義置數十百錢,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婦或以養生:此之為德,豈直數十百錢哉!”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娘兒們也不行》:“‘養生’得太多瞭,就有人滿之患。” 6.指奉養父母。《孟子·離婁下》:“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焦循 正義:“孝子事親緻養,未足以為大事,送終加禮,則為能奉大事也。” 漢 董仲舒 《春鞦繁露·五行之義》:“聖人知之,故多其愛而少嚴,厚養生而謹送終,就天之製也。”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捲上:“送死養生,立後繼絕。[1] ” 2文獻編輯通論類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麵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瞭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鬍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恒言》等。食養類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腎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係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闢榖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闢榖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煉丹類主要是各種煉製丹藥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藥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齣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瞭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藥,開人類藥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傢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樸子》。 3道傢養生編輯道傢學說是春鞦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錶的人們所提齣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産生過一定的影響。道傢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長期以來被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傢走嚮極端,因為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傢思想中有這些曆史局限性和消極麵,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瞭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其實,今人的這些觀點是極端錯誤的。要正確理解道傢思想中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隻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傢和政治傢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閤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匯裏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瞭。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隻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評分好書,就得早點買。好書,就得早點讀!
評分111111
評分111111
評分挺好的
評分還未讀,很值得期待……
評分好
論語印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