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的基《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供非医学专业攻读中医专业的学生使用。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中医教学的现代要求,《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在原我校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五版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北京市教委关于新世纪精品教材要体现“科学性、继承性、时代性、公认性、简明性、适用性”的要求,结合北京地区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特点,以及我校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经验和特色编写而成。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在编写方法和体例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编写内容上作了重要的调整与补充。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论体系)主要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以反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框架结构更加合理,理论的阐释更加清晰;下篇(理论研究)除选录古典医学文献之外,重点介绍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新成果、新进展,反映中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水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逐步深化,进一步提高其知识结构的层次。这是历版教材所没有的,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最重要的特色。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严格按照简明扼要、概念统一、内涵清晰、外延一致等要求进行编写,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录
上篇 理论体系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附:命门)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骨
四、脉
五、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脏腑调控
一、精神活动与脏腑调控
二、饮食物的消化与脏腑调控
三、呼吸功能与脏腑调控
四、生殖机能与脏腑调控
五、人体津液代谢与脏腑调控
六、血液运行与脏腑调控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液的概念
二、血液的生成
三、血液的循行
四、血液的功能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 病机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下篇 理论研究
附录
精彩书摘
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导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故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虚失运或胃失和降证候。如肝气横逆,则先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症。横逆犯胃则继见纳呆,嗳气,吞酸,呕吐等胃失利降症状;横逆及脾则继见脘腹胀满,厌食纳呆,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之症。由于病从相克方面传来,侵及被制脏腑,故病情发展较重。
相侮传变:即反克为害。如木火刑金,即肝犯肺病证,临床多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又继见咳嗽,甚则咯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腑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因此病情较轻。
应当指出,五行母子或乘侮之病理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此即说明,在《内经》时代已认识到关于疾病的传变,尤其是急性病的发作,有可能不受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所束缚,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传变规律,方能有效地为防病治病服务。伤寒学说的“六经传变”和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传变”,则正是从广泛的临床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传变规律。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故《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一般来说,人体内脏的病变或其相互关系的异常,皆可从其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官、五味、五音等进行了五行分类归属,并作了一定的系统联系,形成了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即为临床诊察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临床实际运用时,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再根据五行之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苦,舌尖红或碎痛,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而脾虚病人,继见面色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肝木乘十,肝脾不和之证。
……
前言/序言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