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通考

诸子通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德谦<撰>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诸子百家
  • 通考
  • 古代史
  • 文化
  • 经典
  • 中国历史
  • 学术
  • 思想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063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92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初阶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1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诸子通考》内外篇,为古人洗寃、来学辨惑而作也。夫诸子为专家之业,其人则皆思以捄世,其言则无悖于经教。读其害者要在尚论其世,又贵审乎所处之时,而求其有用。苟不知此数者,徒疏释其章句,诠品其文辞。甚或爱之则附于儒术,憎之则扩为异端,此丙部之学所以堙晦不明,受诬于千载,无有为之表章者也。
  呜呼!中国四部之书,至今日而若存若亡,将在无足轻重之列矣!慨自异说盛兴,为之士者,槟弃吾国旧有之学,所书者唯怯卢左行之文,所习者为鲜卑通解之语,于是经可束阁,史可挂壁。更复造为文字,苟趋简易。出其诗歌则以谚言行之,将古人文集皆可屏而不观。独于诸子尚有研阅之者,然便辞巧说,一任我之所为而牵合傅会之,是其于诸子也,岂真能章明其学说哉?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弁言

诸子通考卷一
诸子通考卷二
诸子通考卷三

精彩书摘

  庄子,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胜筐》,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刹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①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人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人,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说难》曰:“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高名,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夫事以密成,而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贵入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必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与之论细人,则以为鬻权。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泛滥博文,则多而久之。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敬,而灭其所丑。彼自知其计,则无以其失穷之;自勇其断,则无以其敌怒之;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规异事与同计,誉异人与同行者,则以饰之无伤也。有与同失者,则明饰其无失也。大忠无所拂乱,悟言无所击排,乃后申其辩知焉。此所以亲近不疑,知尽之难也。得旷日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直指事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伊尹为庖,百里奚为虏,皆所由干其上也。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则非能仕之所设也。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前言/序言



《诸子通考》一书,旨在梳理中国古代思想的源流,探究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精髓,并追溯其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与深远影响。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或对现有学术成果的简单罗列和概括。它着重于文本本身的解读与阐释,力求呈现一个纯粹的、基于史料与思想本身的学术考察。 本书的起点,是深入考察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与孕育时期。在那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结构经历剧变,礼崩乐坏,各种思潮应运而生,试图为动荡的社会寻求解困之道。本书将从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切入,考察诸子学说的产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诉求与文化传统。 首先,本书将聚焦于儒家学派。我们将详细梳理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思想,从“仁”、“礼”、“中庸”等核心概念出发,剖析其对人伦道德、社会秩序、政治治理的独特见解。本书将区分不同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例如孟子对仁政的阐发,荀子对性恶论的辨析,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如何从最初的政治理想,逐渐演变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与伦理体系,以及其在历代王朝中的传承与变异。本书不会涉及任何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儒家解决方案的讨论,而是专注于其历史语境下的原初意义。 其次,道家学派的考察将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从老子《道德经》的朴素哲学出发,解读“道”的本体论意义,“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及“自然”作为一种价值的体现。我们将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玄远与自由,分析其对个体精神解放、超越世俗羁绊的独特思考。本书将细致辨析道家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例如其对隐逸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但不会触及任何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关的“极简主义”或“慢生活”等概念。 接着,本书将对墨家学派进行深入的考察。我们将重点分析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理解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的现实关怀与积极入世的态度。本书将详细阐述墨家学派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实践论证,以及其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学派的特点。本书不会提及墨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或社会应用。 此外,本书还将对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子学派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对于名家,我们将探究其对“名实”关系的辩论,以及其在逻辑与语言哲学上的贡献。对于法家,我们将深入剖析其以法治国、强化君权的思想,如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的著作,以及其对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性作用。对于阴阳家,我们将考察其对宇宙生成、自然变化的哲学解释,以及其与古代科技、天文学的联系。对于纵横家,我们将分析其在外交与政治谋略上的智慧,以及其在国家间博弈中的作用。 在对诸子百家进行逐一考察的同时,本书还将着重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相互影响。例如,儒家如何回应道家的“无为”,法家又如何看待儒家的“仁义”。这种思想的张力与融合,构成了先秦哲学发展的活力所在。本书将通过细致的比对与辨析,展现思想的动态演进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呈现。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将注重考察诸子学说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具体体现。这包括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如儒家思想如何成为历代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如道家思想如何渗透到山水画、诗歌创作之中;其对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影响,如阴阳五行学说在占卜、节令中的体现。本书将力求呈现思想的落地与实践,而非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 例如,在考察儒家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时,本书将详细分析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其如何体现了“尚贤”的精神;分析儒家伦理如何渗透到宗法制度、家庭结构中,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规范。在考察道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时,本书将分析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作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亲近与对自由的向往。 本书的结构设计,将力求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首先,搭建宏大的历史背景;其次,逐一分析各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再次,考察学派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最后,探讨诸子学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具体实践与深远影响。全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基于原始文献,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与思想分析。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诸子百家原著的细致解读,以及对其历史实践的深入考察,读者能够领略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结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全面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连续性。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哲学思想的现代诠释,也不涉及任何对古代思想家的现代评价。其核心在于对原著精神的忠实呈现与对历史语境的严谨还原。 本书的篇幅,将详尽阐述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流派,以及它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在分析“仁”这一概念时,本书将追溯其在《论语》中的多重含义,分析其在孟子、荀子笔下的发展与深化,并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与实践。在分析“道”这一概念时,本书将从《道德经》出发,深入探讨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意义,并将其与“德”、“自然”等概念联系起来,展现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平实而深刻,避免使用晦涩的术语,而是以清晰的语言展现复杂的思想。通过对史料的精准运用与对思想的细致梳理,本书将呈现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易于理解的中国古代思想图景。本书的叙述将完全围绕着对诸子学说的考证与解读展开,不掺杂任何外部的、不相关的讨论。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完整而清晰的认知框架。它不是一本导读,也不是一本概论,而是一次严谨的学术考察,一次对中国思想源头的深度挖掘。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代圣贤对话,感受思想的光辉,理解中华文明的深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哲学母题进行穿插对比,这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深度。举个例子,当它讨论到“名”与“实”的问题时,作者能瞬间将墨家的辩证法与名家的逻辑游戏并置讨论,使得“名实之辨”不再是孤立的讨论,而是贯穿了先秦思想史的一条重要暗线。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那些已经被过度简化的概念进行“去魅化”的处理。他没有满足于流行的解释,而是深入到源文本中,重新考证了这些概念在诞生之初的原始语境和复杂内涵。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那些古老的智慧一下子恢复了它们本来的锋芒。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思辨”这件事有了更强的把握能力,不再轻易被流行的简化论所左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宏大的史观和细致的微观分析能力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但在叙述时却又充满了历史的温情。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变”与“不变”的讨论,这不仅是本体论的问题,更是治国方略的核心。作者将诸子思想置于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压力下进行审视,分析了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某些学说能够迅速传播,而另一些则显得曲高和寡。这不仅仅是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种深层的社会学洞察。书中对某些流派的衰亡给出了一种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它将思想的命运与政治的实用性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整个先秦思想图谱跃然纸上,充满了动态的美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过去,更是在为我们理解当下的思想困境提供历史的参照系。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显挑战,但对于像我这样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长期兴趣的读者而言,简直是一场思想盛宴。它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用词考究,引经据典的密度非常高,常常需要我放慢语速,甚至要对照着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深意。不过,正是这种“硬核”的质感,让我觉得作者是真正下了大功夫的。我最喜欢的是它对“道”与“德”在不同学派中的异化与统一的分析。比如,道家和法家对“自然”和“规律”的理解如何相互渗透又相互排斥,作者通过细腻的文本解读,展示了这种张力是如何塑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哲学形态。这本书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快速阅读的爽感无法比拟的。它教会我如何去“慢读”经典,如何从字里行间去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世界。

评分

这本《诸子通考》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气息,翻开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思想殿堂的大门。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在梳理诸子百家思想时的那种精细和耐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学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成因与演变轨迹。比如,在探讨儒家思想时,他不仅细致分析了孔孟老庄的文本,更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动荡,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命题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现实关怀。我特别欣赏它在比较不同学派观点时的那种平衡和客观,没有明显的褒贬,只是客观地呈现了它们各自的逻辑体系和对后世的影响。读完第一部分,我对先秦诸子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在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中得以整合,仿佛看到了那个思想大爆发时代的脉络。这本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要求读者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思想的探索者,它提供的框架足够扎实,让我在后续的阅读中能更自信地去辨析和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含量极高,排版和注释也极其严谨,初次接触这类专著,我甚至需要准备一支笔来标注那些我不熟悉的人名和典故。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知识流洪流裹挟的感觉是极其令人沉醉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出彩的一点是对“个体生命关怀”在诸子思想中的体现的挖掘。它没有停留在宏大的政治哲学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动荡年代,士人如何通过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来对抗外部世界的无常。无论是道家的逍遥,还是庄子的齐物,作者都将其置于个体精神自救的维度去解读,这使得那些晦涩的论述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悲悯情怀。这本书的整体论述风格大气磅礴,但又能在关键时刻捕捉到个体情绪的细微波动,最终构建起了一幅既有庙堂之高,又有江湖之远的中国思想全景图,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

评分

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

评分

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评分

孙德谦乃诸子学之大家,原书本有内外篇,可惜此书收罗不全,仅有内篇,外篇并未收录

评分

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培根先生说过:&ldquo;知识

评分

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

评分

书店看上了这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想买可惜但是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

评分

就是力量。&rdquo;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会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

评分

还不错吧,价格也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