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郭嵩燾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選取郭嵩燾著作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麵:一是他對西方科學技術、學術文化、社會與政治製度的瞭解;二是他力主變法革新、興利去弊的論述;三是他對諸多中外交涉、政治事件的見解;四是他在學術方麵的見解,對同時代人物的品評,以及他的自我評價。全書分日記、奏稿、書信與自敘四部分,日記部分比例較重,希冀能夠反映齣郭嵩燾思想的眾多麵相。
作者簡介
熊月之,1949年生,江蘇淮陰人,1981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獲碩士學位。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上海市曆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專著有《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馮桂芬評傳》、《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等;主編《上海通史》;論文有《論郭嵩燾》(1981)、《郭嵩燾齣使述略》(1983)、《論郭嵩燾與劉锡鴻的紛爭》(1983)等百餘篇。
目錄
導言
日記
與翁叔平談洋務(1876)
與慈禧太後對話(一)(1876)
與慈禧太後對話(二)(1876)
與慈禧太後對話(三)(1876)
遊香港(1876)
遊新嘉坡(1876)
遊锡蘭、印度(1876)
記馬格裏述薩剋敦島(1876)
與馬格裏談西洋船主(1876)
與劉和伯論洋務(1876)
記馬格裏述西洋對待俘虜之道(1876)
記各國旗式(1876)
遊蘇爾士(1876)
與馬格裏論土耳其改國政(1876)
記馬耳他島(1876)
參觀英國電報局(1877)
參觀小學(1877)
參觀英國博物館(1877)
參觀英國錢幣廠(1877)
遊倫敦故宮(1877)
參觀英國監獄(1877)
參觀英國工藝學校(1877)
聽英國學者演講熱學(1877)
赴下議院聽議事(1877)
聽英國學者論天文(1877)
參觀英國法院(1877)
聽英國學者講電學(1877)
參觀博物院(1877)
參考英國稅務管理(1877)
遊水晶宮(1877)
考察地理學會聚會(1877)
觀英國賽馬(1877)
記英國學者介紹礦石(1877)
記化學知識(1877)
參觀英國機器(1877)
參觀英國禦醫館(1877)
陪巴西國主聽音樂會(1877)
參觀英國農業機械廠(1877)
參觀格林威治天文颱(1877)
赴英國三處茶會(1877)
聽英國學者談礦物學(1877)
聽土耳其公使談國際形勢有感(1877)
參觀英國該爾斯醫院(1877)
參觀賽洋槍會(1877)
參觀光學儀器(1877)
記日本公使述明治維新(1877)
述英國訓練流浪兒童(1877)
參加英國人茶會(1877)
參觀英國洋槍局(1877)
述西洋活字印刷書籍(1877)
參觀英國監獄(1877)
參觀甲敦炮颱(1877)
記述西人種樹之法(1877)
參觀格爾林治礦廠等處(1877)
遊水族院(1877)
記西人遊英吉利海峽等事(1877)
記印度宗教風俗(1877)
參觀何羅威監獄(1877)
錄西人衛生知識(1877)
述西報論吳淞鐵路等事(1877)
述電氣電話(1877)
參觀電氣廠(1877)
述西人論環球人物(1877)
記日本公使述日本維新(1877)
論英人治理香港事(1877)
參觀倫敦市政廳(1877)
與威妥瑪論中國政治(1877)
述日本注重發揮領事之商業功能(1877)
記馬格裏述西方科學史(1877)
述古希臘隱士事跡(1877)
參觀牛津大學(1877)
述英國科學傢(1877)
述張力臣論洋務(1877)
論報紙與國政(1877)
論英國政治(1877)
論西洋宗教(1877)
論古今變局與應對之方(1877)
論日本外交應對有方(1877)
述俄國彼得大帝變法圖強(1877)
評瀋葆楨毀棄吳淞鐵路(1877)
論泰西國政(1877)
參觀西洋小學(1877)
述嚴復談西學(1878)
與威妥瑪議中國官場(1878)
記西報述西洋各國勛章及文明程度(1878)
述西國治安與斷案(1878)
述留德學生素質(1878)
述嚴復與張力臣西學觀之分歧(1878)
述海德公園任人辯論(1878)
聽英國學者談聲學(1878)
論華北五省災情(1878)
論英國兩院製(1878)
聽嚴復等述西學(1878)
與西人述被參緣由(1878)
參觀英國火藥機器局(1878)
議俄國刑法(1878)
與威妥瑪談洋務(1878)
議論古今變局(1878)
參觀巴黎萬國珍奇會(1878)
遊法國榮軍院(1878)
遊大會場(1878)
論英美工人罷工(1878)
論英國破格擢拔人纔(1878)
記電話(1878)
記英人述太平洋島嶼情形(1878)
觀英國舞會(1878)
述英國舞會(1878)
遊格林威治學館(1878)
論同治中興人纔特點(1878)
述德皇被刺(1878)
述西人訂婚禮(1878)
參觀英國醫學博物館(1878)
與英人論中西進身路徑(1878)
參觀英國荔榛園花會(1878)
記英人北極探險(1878)
比較中西政治(1878)
讀西報論中國賑災事(1878)
參觀織綫廠(1878)
遊剋虜伯機器局(1878)
遊荷蘭(1878)
遊比利時(1878)
論西國研求道路治理(1878)
參觀法國國立圖書館(1878)
參觀法國下水道與氣球(1878)
參觀凡爾賽(1878)
參觀三希學館(1878)
與威妥瑪討論《煙颱條約》(1878)
與英國外相辯論《煙颱條約》(1878)
論西洋犯上作亂(1878)
論西方重視嚮他國學習(1878)
評論中國禁止人民齣國遊曆(1878)
與巴蘭德論中國洋務(1878)
照相記(1878)
遊蘇格蘭(1878)
評意大利國主被刺事(1878)
述劉锡鴻奏參事(1878)
述劉锡鴻齣洋事(1878)
錄西報論中國齣使歐洲使臣(1878)
有感泰西照相等新法(1878)
與英國外相沙乃斯伯裏論洋務(1878)
參觀英國郵局(1878)
論西國稅收(1878)
與馬建忠討論泰西天文學(1878)
聽羅清亭等談留歐學生課程與纔能(1878)
觀西洋戲法(1878)
評俾斯麥行政(1878)
辭彆英國君主(1878)
辭彆英國首相畢根斯由(1879)
記西人重視海洋學(1879)
與西人論泰西政教風俗(1879)
論耶穌教(1879)
論泰西政治得失(1879)
與西人討論腦相學(1879)
與傅蘭雅論中國學習西法(1879)
記西人述腦氣(1879)
與傅蘭雅論英國殖民(1879)
與傅蘭雅論中國人心偷敝(1879)
比較儒釋耶三教(1879)
論秦漢以後夷夏關係(1879)
與友人論洋務(1879)
論清廷政治(1879)
迴籍輪船受阻(1879)
記餘佐卿談洋務(1879)
迴鄉謝絕酬應(1879)
記鄉民保守(1879)
與張力臣談洋務本末(1879)
自述能見洋務之大(1879)
批評湖南官員辦理洋務失當(1879)
自述堅持談洋務(1879)
與友人論談洋務之亟(1879)
論湖南風俗(1879)
論道聽途說之害(1879)
述遭人揭帖詆毀事(1879)
論齣使人纔素質(1879)
論曾紀澤氣質(1879)
記友人論左宗棠曾紀澤氣質(1879)
被人造謠招引洋人來湘(1879)
述友人論古今人物(1879)
由曾紀澤日記品評洋務人纔(1879)
論湖南官員(1879)
與友人論為官之道(1879)
論湖南風俗民情(1879)
論丁日昌素質(1879)
論當代四逸(1879)
論人心風俗(1879)
遭匿名書攻擊(1879)
與洋人周鏇當以理相處(1880)
在禁煙公社演說(1880)
論禁煙會宗旨(1880)
論立君為民(1880)
吟詩述經世懷抱(1880)
記禁煙公社演說(1880)
讀晁景迂傳(1880)
論大禹鑄鼎象物(1880)
論學問本原在立身製行(1881)
在思賢講捨演講風俗人心(1882)
記曾國荃論自強(1882)
論中西謀利之彆(1882)
論四民之業(1882)
論講學宗旨(1883)
論君臣之義(1883)
議君德與臣道(1883)
論人心、風俗與氣節(1883)
演講禁煙公社宗旨(1884)
演講人心風俗(1886)
奏疏
請置戰艦練水師疏代
各省抽厘濟餉曆著成效謹就管見所及備溯源流熟籌利弊疏
請酌量變通督撫同城一條疏
條議海防事宜
奏參岑毓英不諳事理釀成戕殺英官重案摺附上諭
請以王夫之從祀文廟疏
辦理洋務宜以理勢情三者持平處理摺附乾隆四十一年上諭
擬銷假論洋務疏
請禁止鴉片摺附上諭
請飭總署會商駐京公使嚴訂神甫資格以免發生教案片
續陳禁止鴉片事宜摺附上諭
請纂成通商則例摺
新嘉坡設立領事片
請派員赴萬國刑罰監牢會片
辦理洋務橫被構陷摺
俄人構患已深遵議補救之方摺附上諭
法擾越南宜循理處置摺
因法事條陳時政疏
論河務疏
詩文集
宋儒訂正古易考
讀《論語》二則
讀《孟子》
文中子論
《禮記質疑》自序
《大學章句質疑》序
《中庸章句質疑》序
王實丞《四書疑言》序
《綏邊徵實》序
《罪言存略》小引
《十傢駢文匯編》序
重刻瞿唐來氏《周易集注》序
《古微堂詩集》序
張小野《夢因閣詩集》序
《熊雲渠先生時文》序
唐慤慎公《省身日課》序
黃海華先生《玩靈集遺詩》序
《小瑯環園詩集》序
蟄存《羅華山館遺集》序
彭笙陔《明史論略》序
丁冠西《中西聞見錄選編》序
龍皞丞《堅白齋遺集》序
陳右銘觀察贈彆詩序
趙君靖《悔初集》序
金眉生《煙雨尋鷗圖捲》序
募修上林寺小引
重刻《曆代循吏傳》序
書《海國圖誌》後
《名賢手劄》跋後
《誦芬書屋文集》序
《湘陰縣圖誌》序
《三禮通釋》序
復張竹汀
上陳尚書
再與笏山
復方子聽
上瀋尚書
復何鏡海
復潘伯寅
與李少荃中丞
與曾沅甫
緻笙陔叔
倫敦緻李伯相
緻瀋幼丹製軍
復姚彥嘉
緻李傅相
復曾沅甫宮保
緻李伯相
緻李傅相
再緻李傅相
緻彭宮保
復李次青
緻曾宮保
緻李傅相
緻李傅相
緻黎蒓齋
答黃性田論學校三變
與友人論仿行西法
緻瞿鴻信三通
緻金安清
送硃肯甫學使還朝序
送陳右銘赴任河北道序
相國曾公六十壽序代
送李申甫方伯西歸序
送陳右銘廉訪序
劉韞齋中丞八十壽序
李筱荃尚書六十壽序
李次青六十壽序
誌城五十壽序
曾文正公墓誌
陳母李太夫人墓誌銘
嶽麓書院碑記
船山祠碑記
聶仲芳心齋跋
鐵路議
鐵路後議
和張笠臣人日對雪
戲書小像
玉池老人自敘
郭嵩燾年譜簡編
後記
精彩書摘
導言
他曾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交誼甚深,得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賞識,卻仕途坎坷;他曾擔任中國第一位齣使西方欽差大臣,為求國傢富強鞠躬盡瘁,卻因先知先覺而不見容於當世;他清廉自守、忠厚耿直、憂國憂民,卻不得朝廷賜謚。此人便是晚清著名政治傢、外交傢和思想傢郭嵩燾(1818—1891),他的一生充滿瞭傳奇和悲劇色彩。他晚年作詩曰:
世人欲殺定為纔,迂拙頻遭反噬來。
學問半通官半顯,一生懷抱幾曾開? 郭嵩燾:《戲書小像》,見《郭嵩燾全集?詩集》,捲十五,211頁,長沙,嶽麓書社,2012。
此詩可視為其傳奇與悲劇一生的寫照。先讓時光迴到1818年,循著他的足跡去解讀其傳奇而又悲情之一生。
一、書香門第,廣結師友
郭嵩燾,1818年4月11日齣生在湘陰城西一個傢道中落的書香之傢,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字伯琛,號筠仙,亦作雲仙、蕓仙、筠軒、仁先,因曾居住在湘陰城東玉池山,故彆號玉池山農,晚年改為玉池老人,有書屋名養知,學者又稱他養知先生。其父傢彪,字春坊,性善,精醫,為湘陰一儒醫。其母張氏,係長沙張鵬振之女,性格文靜,剋己奉人,善持傢。郭氏兄弟三人,仲弟昆燾,叔弟侖燾,皆有名於時。
郭嵩燾幼時在傢跟隨父親粗習句讀,11歲從塾師習帖括之學。14歲從學於伯父傢瑞,同年湘陰連逢水災,郭傢田租無所齣,有時甚至到瞭憂無米之炊的地步,然郭氏學業未曾中斷。1835年就讀於仰高書院,與仲弟昆燾同補博士弟子員,步入科舉的門檻。1836年,就學於長沙嶽麓書院, 1837年中舉。至此,郭氏科舉生涯都很順暢,之後的會試則連續四次名落孫山,至1847年第五次會試,纔中道光丁未二甲第二十九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郭氏秉賦聰慧,又勤學刻苦,所以在20歲之前已在同輩中小有名氣,也陸續結識瞭一些講求經世緻用的纔學之士。
在湘陰仰高書院讀書期間,他結識瞭吳英樾。英樾字子略,亦字西喬,郭氏稱他“為文勁悍,鋒芒逼人” 郭嵩燾:《誦芬書屋文集序》,見《郭嵩燾詩文集》,100頁,長沙,嶽麓書社,1984。。他們相互切磋,互為畏友,學業大進,先後都成為進士。郭嵩燾在湘陰讀書期間,還可能已結識左宗植、左宗棠兄弟。左宗植(1804—1872),字仲基,精於天文,曾考訂《開元占經》;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曾就讀長沙城南書院,師從賀熙齡,不專重製藝帖括,而兼習義理經世之學。由於同鄉,加上治學路徑相似,郭嵩燾與左氏兄弟結為至交。在《玉池老人自敘》中,郭氏記其與左宗棠“至交三十年,一生為之盡力”,但當他署理廣東巡撫時,左氏對其挖苦戲弄,並參劾使之去位,郭氏為此抱憾終生。
1836年,郭嵩燾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時任書院山長為歐陽厚均。歐陽重“有體有用之學”,不拘泥於“文藝之末”,治學傾嚮於經世緻用。在嶽麓書院就學期間,郭嵩燾結識瞭幾位重要朋友,包括劉蓉、曾國藩、江忠源與羅澤南。劉蓉(1816—1873),湖南湘鄉人,熱衷治學而非科舉,“尤務通知古今因革損益、得失利病,與其風俗及人纔所以盛衰,慨然有誌於三代,思一用其學術以興教化” 郭嵩燾:《陝西巡撫劉公墓誌銘》,見《郭嵩燾詩文集》,389頁。。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郭嵩燾認為他“窮極程硃性道之蘊,博考名物,熟精禮典”,“平居抗心希古,以美教化、育人纔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一見能辨其纔之高下,與其人賢否” 郭嵩燾:《曾文正公墓誌銘》,見《郭嵩燾詩文集》,385~386頁。。江忠源(1812—1854),湖南新寜人,好讀經世書,以名節自砥礪,郭氏與江相識於道光十七年參加鄉試時,為同榜舉人。羅澤南(1807—1856),湖南湘鄉人,曾長期在傢鄉授徒講學,其門生多為鎮壓太平軍時名將,郭氏通過結識羅澤南,進而結識瞭其弟子,擴大瞭社交麵。郭氏曾在《玉池老人自敘》中迴憶與劉、曾、江、羅初識雲:
初遊嶽麓,與劉孟容中丞交莫逆,會曾文正公自京師就試,歸道長沙,與劉孟容舊好,欣然聯此,三人僦居公棧,盡數月之歡,怦怦然覺理解之漸見圓融,而神識之日增揚詡矣。其後與江忠烈公、羅忠節公遊從長沙,頗見啓迪。此皆二十餘年事也,已曉然知有名節之說,薄視人世功名富貴,而求所以自立。數十年齣處進退,以及辭受取與,一皆準之以義,未嘗稍自貶損,於人世議論毀譽,一無所動於其心。 郭嵩燾:《郭嵩燾全集?文集》,捲二十六,777~778頁。
此後,郭與劉、曾等人成莫逆之交。
五次赴京師會試期間,郭嵩燾又結識瞭一批師友,其著者當推唐鑒和李鴻章。唐鑒(1778—1861),湖南善化人,為當時理學名傢之一,為曾國藩之師,嚴於修身,平易待人。郭氏在1844年至1845年之間在京師拜見唐鑒,得以結識這位聲名鼎鼎的前輩。 郭嵩燾曾在《唐慤慎公〈省身日課〉序》中提及“道光甲辰、乙巳間,謁鏡海先生京師”。李鴻章(1823—1901),安徽閤肥人,郭嵩燾通過曾國藩與李鴻章結識於1845年在京應會試之時,此後郭李亦成好友。
這些遊曆和交遊,豐富瞭郭嵩燾的學識,擴大瞭他的社會基礎,對其往後人生道路起瞭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郭嵩燾也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成就鎮壓太平天國“戰功”,從而仕途亨通、名聲大顯,起瞭一定作用。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是郭嵩燾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之一。
二、籌辦水師,籌集軍餉
郭嵩燾的官宦生涯起於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他雖未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同入鹹同將相之列,卻亦是書生因“軍功”起傢。1851年,太平軍起,1853年,郭嵩燾勸曾國藩辦團練以保衛傢鄉抗擊太平軍,鏇入曾幕,於是年7月率湘勇赴南昌,赴援被太平軍圍睏在南昌的江忠源,也於同年11月以援助江西功,特授翰林院編修。此後四年,他大部分時間在曾國藩幕度過,直到1858年供職翰林院。翌年郭嵩燾入值南書房,鏇即奉命隨僧格林沁辦理天津海防而入僧幕。後因與僧意見不閤,郭離僧幕迴京並因病乞迴籍休假。1861年復入曾國藩幕,1862年授蘇鬆糧道,次年擢兩淮鹽運使,8月署理廣東巡撫,1866年因官僚傾軋被罷官迴鄉。在曾幕襄助軍務和在粵凡三年,郭氏主要與太平軍相周鏇,籌辦水師、籌集軍餉以抗擊太平軍。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郭嵩燾雖不像曾、左、李那樣領兵掛帥,馳騁沙場,卻也不失為一個重要人物。
首先,他是創設湘軍的策動者。1852年底至1853年初,太平軍圍長沙,剋武昌,攻九江,士氣高漲,帆如疊雪,檣若叢蘆,蔽江東下,直搗南京。清廷形勢危急,急命在籍侍郎曾國藩就地辦團練以鎮壓太平軍。曾國藩得旨後,以母喪守製為托,擬請張亮基代奏懇請終製。郭嵩燾赴吊曾國藩母喪,聞知曾已具疏力辭朝廷之命後,力勸曾國藩齣山,說以“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時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絰從戎,古製也” 郭廷以:《郭嵩燾先生年譜》,83頁,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並以保護桑梓為辭,請曾父齣麵勸子,終於說服曾國藩赴省幫辦團練。曾國藩由此以辦湘勇、創湘軍起傢,並成就“中興名臣”之功業。
其次,他是湘軍的重要謀士。從1853年至1857年,郭嵩燾大部分時間在曾國藩幕中度過,是曾國藩倚重的人物,湘軍的營製編定,重大戰略決策,他均參與其中,其最重要的建議是倡議籌辦水師。
郭嵩燾在赴南昌援江忠源,捕獲太平軍俘虜審問時,得知太平軍號稱船隻十餘萬,官兵皆舟居,齣沒無常,進退迅捷,清軍苦無水師戰艦,哨探難進,防守無憑,屢戰屢敗。因此,他嚮江忠源建議“非急治水師,不足以應敵”。江恍然大悟,大為激賞,囑郭氏代擬《請置戰艦練水師疏》。郭詳細呈述製戰船、購洋炮、治水師的重要意義,提齣方案呈請朝廷“宜飭四川、湖北、湖南各督撫製備戰船百餘隻,一以廣東拖罟為式,每船計可載兵五十名;飭廣東督撫購備夷炮五百斤、三百斤者閤韆餘尊,以奉到飭旨之日起,剋期三月,一例齊備,陸續放至武昌,以備調遣” 郭嵩燾:《郭嵩燾奏稿》,2頁,長沙,嶽麓書社,1983。。除此之外,呈請調集閩、浙、粵等處水師營兵,參與鎮壓太平軍。清廷對此疏十分重視,即命各地照辦。曾國藩也以籌備水師為己任。郭氏製戰艦、購洋炮、治水師的意見,具有扭轉清軍與太平軍局勢的全局性意義,太平軍從此失去瞭水上優勢,而清軍的水上劣勢則得以彌補。
再次,他是湘軍籌餉的關鍵人物。湘軍初創時,兵餉無著,經費拮據,郭嵩燾以籌餉為己任,首先提齣“勸捐”,繼而提齣“厘捐”和“鹽捐”,為籌集軍餉四處奔走。他到益陽、寜鄉等處,勸捐籌餉,不到一月便得銀十餘萬兩。另外,他在蘇鬆糧道、廣東巡撫任上,大力整頓厘務,派捐勸輸,繼續解決湘軍及其他清軍的軍餉問題。雖說曾國藩曾發布著名的《討粵匪檄》,聲稱湘軍不僅是為保衛大清而戰,更是為保衛名教而戰,使“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文集》,232頁,北京,西苑齣版社,2010。,在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中具有號召力,但是,郭氏在派捐勸輸過程中,操之過急,譬如廣東原來每年收抽厘捐隻得70萬兩,郭到任後,劇增到140萬兩,搜颳過甚,難免使當地士紳心生反感,他們特編一幅對聯譏諷他與時任兩廣總督的毛鴻賓:
人肉吃完,唯有虎豹犬羊之廓(郭嵩燾);
地皮颳盡,但餘澗溪沼沚之毛(毛鴻賓)。 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見《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3冊,414頁,北京,中華書局,1963。
激烈的罵聲,正道齣郭嵩燾籌餉的賣力和效率,使得清軍有餉得解燃眉之急,郭氏也因此受到清廷的贊揚。
最後,他還親自帶兵鎮壓太平軍。除前文提及的郭嵩燾於1853年7月,與羅澤南等人率湘軍1 400多人齣長沙,赴南昌解江忠源被睏之圍外,郭氏在任廣東巡撫期間,也曾參與鎮壓太平軍。1865年,太平天國康王汪海洋因天京失守,轉戰閩、粵邊境,並購買一批船隻炮械,準備渡海襲取颱灣。時任廣東巡撫的郭嵩燾,飛檄沿海軍隊加強防守,搜獲瞭汪海洋購買的炮械,並調集重兵,約同左宗棠所督清軍閤圍,終於在1866年全殲太平軍汪海洋餘部。郭氏因此獲清廷賜“二品頂戴”。另外,郭氏還曾捕獲太平天國森王侯管勝。侯某原守鎮江,兵敗後,挾其資財,由上海潛入香港,邊做生意,邊運軍火以接濟太平軍餘部,在香港被人認齣,密報於郭,郭假香港當局之手,捕獲瞭侯管勝。候被解到廣州,直立不跪,郭嵩燾將其“綁赴市曹,淩遲處死” 郭嵩燾:《郭侍郎奏疏》,捲六,49~51頁,載瀋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颱北,文海齣版社,1968。。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郭嵩燾自始至終都起瞭關鍵作用。郭嵩燾、劉蓉二人在曾國藩幕襄助軍務,始終不領薪水,不求保舉,郭廷以有郭、劉“兩人風義及與國藩情誼,洵非常人可及” 郭廷以:《郭嵩燾先生年譜》,108頁。之論斷。時人有論:“發逆之平,始於湘鄉相國(曾國藩),而終於左文襄(左宗棠),實公(郭嵩燾)始之終之也。” 洗寶乾:《記平發逆汪海洋事》,見《玉池老人自敘》前附,17頁,載瀋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1輯,颱北,文海齣版社,1966。這道齣瞭郭嵩燾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地位。
三、深究洋務,齣使西方
郭嵩燾是近代中國嚮西方學習的先行者。他的思想經曆瞭一個由以“天朝大國”自居,到正確認識中西關係的過程。1840年,郭嵩燾二次會試報罷,在京護持曾國藩病,待曾大病初愈,鏇即於是年九月應新授浙江學政羅文俊聘,齣京赴浙。這一年,恰是鴉片戰爭爆發的一年,郭嵩燾對東南沿海的戰亂瞭然於心,他於此時赴浙充當幕僚,無疑有參加抗英鬥爭的思想準備,有《齣都雜感》詩為證:
碣石盤陀突騎橫,高鞦海上耀綏旌。
似聞使者持金節,早見司農計水衡。
萬裏島夷浮水至,一星參伐傍霄明。
旅獒不入王都貢,坐見煙塵四海清。
高城斷角曉來喧,藐是流離不復論。
枚叔隻應思茂苑,張騫翻見齣河源。
防鞦士馬西風慘,橫海蛟鼉白晝昏。
磨盾從戎真自許,好談形勢嚮鮫門。 郭嵩燾:《郭嵩燾詩文集》,576頁。
此詩顯示瞭青年郭嵩燾投筆從戎、抵禦外侮的愛國熱忱,也錶露齣此時他還未瞭解西方情形,在中外關係上未脫離一般士大夫認為無需西方奇技淫巧的窠臼。但親曆戰爭前綫,目睹英法列強以其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之後,郭嵩燾認識到瞭解西方情形的重要性。
1855年,郭嵩燾為籌措軍餉而赴江南,遊曆江浙滬,其中外關係觀也漸而發生變化。特彆是上海之行,他遊覽瞭上海租界和墨海書館等地,目睹“夷情”之井然有序,頗“震詫之” 曾國藩:《曾文正公書劄》,捲六,21頁,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本。曾國藩緻書左宗棠提及:“往時徐鬆龕中丞著書,頗張大英夷,筠仙歸自上海,亦震詫之。”。他逐漸認識到經理洋務“循理”之重要性,日後在僧格林沁幕期間極力對外主和,並認為與洋人交涉應注重信義。在廣東巡撫任上,他也陸續辦理一些與洋務相關的事件,譬如與荷蘭公使交換條約等。由於他的主張不被社會認同,以及官場排擠傾軋,郭嵩燾在交卸廣東巡撫一職後,閑置傢居達8年之久,讀書著述,掌教城南書院。
當清廷重新啓用郭嵩燾時,等待他的卻是因1875年馬嘉理案而赴英國賠禮道歉的不光彩使命。1875年,他奉命齣使英國,後來被明定為齣使英國大臣,兼任齣使法國大臣。這使郭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常駐西方的欽差,開創瞭中國外交史上的新篇章。
郭氏齣使,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開創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麵:
其一,郭的齣使開創瞭近代中國嚮外國派常駐公使之先例。古代中國以中央大國自居,認為四方皆蠻夷之地,曆來隻有外邦納貢稱臣,而無嚮外派常駐公使。至晚清時,在郭嵩燾之前,中國也曾派齣幾個使團赴歐美:1866年,派遣斌椿等隨赫德遊曆歐洲,可稱為中國官方派到國外觀光學習的第一個使團;1866年底,誌剛、孫傢榖隨美國人蒲安臣齣訪美、英、俄等11國,嚮有約國傢遞交國書,談判修約事宜,與美國簽訂《蒲安臣條約》,可稱為中國派往外國遞交國書、簽訂條約的第一個使團;1870年,因天津教案,崇厚等專赴法國賠禮道歉,可稱為中國派往外國賠禮道歉的第一個使團。這些使團,任務雖有所不同,卻都是臨時性專使,並非常駐。從郭嵩燾開始,中國纔有瞭正式的駐外公使。
其二,郭嵩燾使英,奠定瞭中國的齣使製度。繼郭氏之後,中國又陸續派陳蘭彬使美,何如璋使日,劉锡鴻使德,崇厚使俄,駐外使館次第成立,中國外交呈現一片新景象。與此相適應,使館人員配備、經費開銷、齣使人員薪俸等,都製定章程,形成製度。斌椿齣遊、誌剛等齣訪之時,因事屬臨時,未有定製,所帶人員無定額,所需經費亦無法核定,均由總稅務司赫德先從關稅中墊支,用後報銷。自郭齣使,總理衙門特奏定齣使章程,規定齣使期限為三年,經費由關稅撥發,齣使人員有齣使大臣一員、副使一員(後從國際通例取消)、參贊二員、隨員若乾,齣使人員的品級、薪俸亦有具體規定。為瞭收發、管理齣使人員的信件,清廷還在上海專設文報局。
郭嵩燾齣使英、法首尾共兩年,主要辦理瞭以下幾起外交事件:
第一,奏請設立領事館。1877年,郭嵩燾奏請在新加坡等華僑較多的地方設立領事,列舉華僑備受外國欺侮而得不到祖國保護的慘狀。1878年,清政府采納郭的提議,在新加坡設立瞭第一個駐外領事館,委派廣東人鬍璿澤為領事,此後,中國又陸續在舊金山、橫濱等地設立瞭領事館。領事館的設立,可以解決華僑在外相關問題。
第二,交涉英國太古洋行輪船撞沉江西鹽船案。1875年11月,英國太古洋行輪船“敦信”號,在江西彭澤獅子山撞碎華商周復順等所雇鹽船,緻使鹽船沉沒,並溺水手二名。經上海英國按察司衙門審斷,令太古洋行賠銀一萬兩,英商不服,聲言迴國上訴,卻拖延兩年之久,未見迴音,亦未付償款。周復順等稟求郭嵩燾協助查詢。經郭嵩燾與英國外交部交涉,最後按照原定數額賠償,此案於1877年底遂告瞭結。
第三,交涉太古洋行躉船移泊事件。此事起因於英國太古洋行躉船停泊在鎮江英租界對麵江麵上,影響江流,衝坍江岸,鎮江關道要求移泊躉船以便查清坍岸原因,經總理衙門與英使威妥瑪多次交涉,均告失敗。總理衙門將此事派郭與英政府交涉,郭於1877年6月照會英外交部,經他多次親至英外交部反復辯論,甚至與威妥瑪爭吵,並查閱西方國傢有關船塢的條例,詢問英律師和精通江河之道的營造司,瞭解西方處理此類事件的情況,終於以理責問英國外交部,使其理虧,被迫飭太古洋行躉船移泊。
第四,交涉廈門怡記行商人槍殺漁民案。1876年,怡記行雇員安托鳥在福建莆田無故殺害廈門漁民。安氏原籍南美洲,案發後逃匿,總理衙門照會英國駐華公使,要求怡記行交齣凶手,英使以安氏不是英國人而置之不理,事逾兩年無結果。總理衙門將此案交郭嵩燾辦理,郭於1874年多次照會英國外交部,要求調查此案,並列舉英國在中國的諸多不平等之行,揭露瞭英國領事欺壓虐待中國人民的罪惡行徑。郭指齣,像廈門槍斃漁民一案,按照西例應由中國自行審訊,但因凶手係英國商行雇員,中國不能自訊,而領事官又以凶手非英國人,一再推脫,則無論關係多少中國人命,皆不能有訊辦之一日,難道中國人就應該任人欺淩? 參見郭廷以:《郭嵩燾先生年譜》,695~698頁。1878年10月,郭嵩燾經過據理力爭,雖未懲辦凶手,卻終於為死者爭得撫恤銀,瞭結此案。
第五,交涉華工免稅案。1878年7月,英國殖民地加拿大維多利亞埠嚮華僑徵稅每人每年40元。華僑無力承受,聯名嚮駐美使館求助。駐美公使陳蘭彬以加拿大屬英殖民地,將此案移交給郭嵩燾。郭照會英外交部,據情以告,要求免徵華僑稅銀。是年11月,英外交部照復郭嵩燾,已轉谘理藩部核辦。
參見郭廷以:《郭嵩燾先生年譜》,710頁。
第六,交涉英船華工案。1878年7月21日,英國商船“拉多麗號”7名閩粵華工受英國船主欺淩,不堪忍受,欲辭職而去。船主不允,剋扣薪水。華工嚮駐英使館呈訴求救。郭獲悉後,派人至該船查詢,並與英國政府交涉,經英國政府齣麵,該案得以妥善解決,華工獲準辭職,所剋扣薪水也如數發還。
郭嵩燾在齣使英、法期間,經常參觀考察議院、工廠、學校、博物館等地,接待、訪問學者和各界名流。他通過自身對西方政教、風俗、學術、商情的考察,不斷將自己對改革中國落後現狀的見解發迴中國。他提醒李鴻章注意學習西方教育、冶礦、鐵路、電報等創製;奏請朝廷嚴禁鴉片;呈請朝廷纂輯通商則例,以免在中外交涉事務中無例可依而吃虧;請求朝廷派人參加萬國刑法公會,參與國際事務。使西期間,郭嵩燾兢兢業業,作為從落後挨打又虛驕自大的中國走齣去的第一位公使,他遇事循國際公例,據理力爭,盡可能捍衛國傢主權,維護民族利益和尊嚴。因此,郭氏深受英國人民的贊譽,西報也多次刊登贊賞他的報道。在他卸任歸國前夕,倫敦、巴黎兩都人士,頗為依依不捨,稱其不愧“國使”兩字。
四、矛盾與挫摺:世人之攻擊
雖然西人對清廷派齣的第一任公使郭嵩燾贊譽有加,但國人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因為齣使西洋,以及對西方有不同於當時傳統士大夫的認識,郭嵩燾多次受到國內時論攻擊。
第一次,因接受齣使之命。雖然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有兩國互派公使的條文,但隻見外使進,不見中使齣。究其原因,除經費、人纔等問題外,最重要的是人心問題。當時許多士大夫仍嚴守夷夏之防,視西方各國為蠻夷之地,把與洋人打交道視為奇恥大辱。當清廷任命郭嵩燾為齣使大臣後,很多朋友勸他推卸此事,保全名聲,郭認為齣使西方任重道遠,國傢正值多事之鞦,理當為國效勞,答曰“數萬裏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艱巨,誰與任之!”但是,並不是所有士大夫都有他那樣的見識,譏笑辱罵聲接踵而至,同僚視之為漢奸,甚至於連同鄉都不願承認他的湖南人身份。更有惜其纔者,李慈銘嘆曰:“郭侍郎文章學問,世之鳳麟,此次齣山,真為可惜,行百裏者半九十,不能不為之嘆息也。” 郭廷以:《郭嵩燾先生年譜》,526頁。郭嵩燾對齣使西洋會導緻晚節不保,知之甚明,感嘆自己以老病之身,奔走七萬裏,京師士大夫與鄉裏父老,“相與痛詆之,使不復以人數”。更有甚者還特地編對聯加以諷刺:
齣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第5冊,6頁,長沙,嶽麓書社,1997。
認為郭嵩燾見識不同常人已屬不該,與洋人周鏇更是悖逆倫理。這一方麵顯示瞭當時天朝大國的觀念在士大夫中仍占統治地位,另一方麵也說明此種觀念一統天下的局麵已被打破,已有人開始嚮這個傳統觀念挑戰瞭。
第二次,因彈劾岑毓英。郭嵩燾被任命為齣使英國大臣之後,英國要求清政府俟馬嘉理案辦妥之後,再赴英道歉,使得齣使延期。郭被任命為署兵部侍郎,在總理衙門行走,辦理對外交涉事,他上奏摺參劾雲南巡撫岑毓英,指控他在馬嘉理案中負有重責,應“交部嚴加議處,以為恃虛驕之氣而不務沉心觀理考察詳情以貽纍國傢者戒” 郭嵩燾:《請將滇撫岑毓英交部議處疏》,見《郭侍郎奏疏》,捲十二。。他援引《周禮》,提齣今日西洋各國並非蠻夷之地,應以國傢、賓客之道待之,認為朝廷如果主動處理岑毓英,可以取得外交上的主動,可使英人無可乘之機,不然,在洋人威逼脅迫之下再來處理,隻會失利更多。誠然,郭對馬嘉理一案有比較清晰的分析,要求處治岑毓英個人,爭取外交上的主動,免使國傢遭受喪權辱國之害。隻是,蓄謀已久的英政府也不會因清廷處理岑毓英而善罷甘休,放過馬嘉理案這一攫取更多利權的機會。
當然,傳統士大夫不能容忍郭嵩燾援引《周禮》,以禮對待西洋人,也不能容忍一個天朝上國的守疆大員因殺死幾個洋人而遭受責罰。郭的參摺一齣,輿論嘩然,“漢奸”、“貳臣”之罵名更是鋪天蓋地。甚至連他的老鄉時任兩廣總督的劉坤一也對此舉甚為不滿,認為他參劾岑毓英,循英使之意,“內外均不以為然”,這一舉動使他沒有麵目歸湖南,亦無以對天下後世。參見劉坤一:《復左中堂》,見《劉坤一遺集?書牘》,捲六,1802頁,北京,中華書局,1959。此事一齣,湖南人的確視郭為敗類,把一些與其無關的壞事也推到他的頭上。郭呈上參劾摺之後數月,湖南舉行鄉試,有謠言外國傳教士來湘傳教,當時湖南尚無通商口岸,洋人足跡稀少,考生得知此謠言後,徑直把此事歸罪於郭,惡言相嚮,並揚言放火燒屋。他的門楣上也被人貼上“天主教大教士郭寓”的標語。湖南巡撫王文韶不敢觸犯眾怒,最終此事不瞭瞭之。
第三次,因撰寫《使西紀程》。《使西紀程》是郭嵩燾從上海赴倫敦途中51天的日記。總理衙門曾奏請飭令齣使大臣將沿途所見所聞之各國風俗、政教、軍備、經濟等情況,詳細記錄,以備谘送國內。郭抵達英國後,將旅途日記整理寄迴國內,希望能助國人打開眼界。此書在同文館齣版之後,引起軒然大波。書中如實記錄郭對西方文明之贊揚和對中國虛驕自負的批評,此等逆耳忠言,難以被士大夫接受。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李鴻藻“大為不平,逢人詆毀”。編修何金壽更是據此奏劾郭嵩燾,說其“有貳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第6冊,25頁。。清廷隨即詔命立即銷毀《使西紀程》字版,禁止印行。1891年,郭嵩燾死後,李鴻章奏請朝廷賜謚,卻因郭“齣使外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之由,被斷然駁迴。
第四次,為副使劉锡鴻之攻訐。郭嵩燾與劉結識於署理廣東巡撫之時,認為劉是一人纔,評價劉雖“過剛無禮”,但“亢直無私”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捲二,310頁。。因此,他曾嚮朝廷保薦過劉锡鴻。兩人偕同齣使之後,劉抓住郭與洋人交往的幾件小事與郭爭執,說郭沾染夷狄習氣,丟盡天朝顔麵。起初,郭對劉錶示諒解,把劉的無禮視為性格問題,認為劉锡鴻“直性,又兼懷牢騷抑鬱之心,亦無怪其然也”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捲三,166頁。。然而,劉锡鴻得知郭的《使西紀程》被何金壽奏請毀版之後,對郭的攻擊也更為加劇,曾特地嚮清廷奏發郭的“十大罪”。一、奏摺列銜,副使上不加“欽差”二字,為衊視諭旨;二、遊甲敦炮颱,披洋衣;三、據日記中“以備他日考定旗式之一助”,謂意欲改變國旗顔色;四、見巴西國王,擅自起立緻敬;五、遵從洋人風俗,效仿洋人持傘不持扇、不識洋字亦捧戲單、改用銀盤銀罐盛糖酪奉客等,不以忘本為恥相;六、“以中國況印度,日為洋人言之”;七、擅改國傢禮製,效洋人尚右;八、無故與威妥瑪爭辯啓釁;九、抱怨朝廷,對自身仕途遭遇“心懷怏怏”,“言之切齒深恨”; 十、銳意學習外語,並令其如夫人梁氏一起學,以婦女四齣應酬,壞亂風俗,有損中國閨教。
參見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捲三,692~693頁。郭劉矛盾,錶麵上似乎是個人意氣之爭和性格不閤,實則反映瞭當時中國革新和守舊兩種思想的激烈鬥爭。
世人對郭嵩燾的四次攻擊,內容不一,反映齣來的問題卻相同,即如何看待當時的西洋和中國。完成工業革命步入資本主義時代的英法諸國,遇上仍以自然經濟為主導的中國,一個窮兵黷武、大舉侵略,一個腐敗無能、受盡欺侮。在此種社會現狀麵前,郭嵩燾認為英法諸國政教修明,不是未開化的夷狄,中國實現富國強兵應麵對現實,在反對侵略的同時,學習西方的先進之處,講求應付之方,掃除虛驕之氣,這無疑是順應曆史潮流的時代要求。守舊士大夫之攻擊,除瞭反映他們堅守天朝大國之迂腐觀念,固守成規,自欺欺人之外,更從反麵證明變革這樣的社會阻力重重和郭嵩燾的見識難能可貴。
五、賦閑傢中:倡導洋務,講求人心風俗
1879年,曾紀澤接替郭嵩燾任齣使英、法大臣,郭自英、法歸國,抵上海,返長沙,決心引退,以著書講學度過晚年。郭於1891年7月病逝於長沙,葬於湘陰縣東七十裏老衝坡之飄峰,留有《養知書屋遺集》、《使西紀程》、《罪言存略》、《玉池老人自敘》、《郭嵩燾日記》等20餘種著作。
郭嵩燾賦閑傢居期間,並非不問世事,而是講學於思賢講捨、創立禁煙公社,講求人心風俗,繼續倡導洋務,自謂“不可不談洋務”,“欲使人稍知其節要,以保國有餘”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捲三,860~861頁。。他賦閑12年期間,主要做瞭以下幾件事:
其一,為俄法事建言獻策。1880年,郭嵩燾與曾國荃等緻書論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之失,並嚮朝廷奏陳俄約補救之方:一、左宗棠“講求地理之學,經營西域,已逾十年,形勝險要,悉能詳知” 郭嵩燾:《俄人構患已深遵議補救之方摺》,見《郭嵩燾奏稿》,393~394頁。,收還伊犁由左宗棠核議;二、“遣使議還伊犁當徑赴伊犁會辦”;三、議駁《伊犁條約》,暫聽從俄人駐紮,萬不能急速收迴;四、因英法與俄素有矛盾,“駐紮英、法兩國公使,不宜遣使俄國”;五、定議崇厚罪名當循萬國公法行之;六、“宜斟酌理勢之平,求所以自處,而無急言用兵”。1884年中法開戰之前,郭又與友人論法越事,並上書清廷,認為法擾越南事宜循理處置,通商雲南,一針見血地指齣“就安南事勢言之,當有救援彈壓之師,不當有防堵之師,明知非利害所係故也。若論雲南通商,事勢所爭,尤在議論,決不在於用兵” 郭嵩燾:《法擾越南宜循理處置摺》,見《郭嵩燾奏稿》,400頁。。
其二,創立禁煙公社,講求人心風俗。郭嵩燾在齣使英國期間,發現英國一些富有正義感的士紳成立“禁煙會”,以在中國行鴉片貿易為恥,並主動與其聯係,希望在中國推行禁煙運動。郭嵩燾多次奏請禁止鴉片煙,指齣“其地(英國)士紳會議,猶謂煙土貽害中國,引以為咎,倡言禁止。中國人民肆行吸食,略無悔悟,其勢非嚴督撫以督率州縣,不能望有轉鏇”。但因官場腐敗,而且鴉片貿易涉及英國巨額商業利益,郭的建議雖得到朝廷的肯定,卻並未實行。歸國後,郭嵩燾便在湖南設立禁煙公社,倡導人心風俗,以期從自身及周圍親友做起,漸行漸遠,以至對國傢有所裨益。1880年,他與硃昌琳等人議設禁煙公約,每年會集四次,並認為當稍儲公費。“黃子壽固持異論。於是定吾與宇恬、力臣、子壽各醵錢三十緡為之基,交由宇恬(硃昌琳)經理。”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捲三,925頁。他刊刻《禁煙公社條規》廣為散發,指齣“自鴉片煙流毒中國以來,人心風俗,日益敗壞,不復可問”,申明禁煙公會的宗旨,“重在人心風俗”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捲四,23頁。。
郭嵩燾深感世風“囂”、“猾”、“無理”之不良,提齣重興質樸、實在等傳統美德和風氣的重要性。他指齣山西和陝西商賈,較之其他省份商賈,勝在人心風俗:“山、陝人之智術不能望江、浙,其榷算不能及江西、湖廣,而世守商賈之業,惟其性樸而心實也。性不樸則浮僞百齣,心不實則侵盜滋多。浮僞侵盜盈於天下,朋友不相顧,父子兄弟不相保,而欲以攬天下之計,權四方之利,誰可與持久者?” 郭嵩燾:《郭嵩燾詩文集》,553頁。在商業初興的時代,良好的“人心風俗”,還有助於形成好的商業道德,以盈持久之利。
六、特立獨行:悲劇性的思想先驅
郭嵩燾過人的世界眼光,是由他敏銳的思想決定的,他的悲劇也源於其敏銳的思想和過人的見識。這是他生不逢時的不幸,也是那個時代的不幸。郭與一般洋務派的思想不完全一樣,是晚清為數不多的清廉節儉、特立獨行的思想傢,主要錶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批評單學西方堅船利炮的軍事方麵,提倡全麵學習。1877年,郭嵩燾在英國緻書李鴻章,批評他辦洋務隻重視西方軍事,不注重其他方麵的學習。郭認為“蓋兵者末也,各種創製皆立國之本也”,即西方的富強,軍事不是“本”而是“末”,更重要的是教育、冶礦、采煤、鐵路、電報等諸多方麵。郭嵩燾並不是反對學習軍事,而是從國傢富強的輕重緩急齣發,認為軍事力量與其他諸多方麵密不可分,中國的現狀腐敗不堪,如果沒有其他方麵的發展,單單學習軍事方麵,會造成學不能緻用,無法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郭嵩燾的這一思想,早在齣國以前就形成瞭。齣國之後,他多次與日本駐英公使交談,對比中日兩國學習西方的方式——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派人到英國學習,內容不拘一格,法律、電報、鐵路等各種技藝都有涉及,學習兵法所占的比重甚少,而中國派往西方的學生,則主要研習西方兵法——認為中國應當像日本那樣,注重各種技藝的學習,而不僅僅局限於兵法。然而,李鴻章並未采納郭的建議,仍按原計劃重點在學兵法。事實證明郭的見識是正確的,李鴻章在日後也接受瞭不少他的意見。
第二,批評官督商辦,主張商民自辦。早在1875年,郭嵩燾就認為官督商辦,費繁利少,尤其挫傷商民積極性,提齣“天地自然之利,百姓皆能經營,不必官為督率。若徑由官開采,則將強奪民業,煩擾百端,百姓豈能順從?” 郭嵩燾:《與友人論仿行西法》,見《養知書屋文集》,捲十三,載瀋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郭認為鐵路最好也像西方那樣,由商民自行辦理,後來他考察到中國與西方國情有彆,贊同李鴻章自行修築津沽鐵路,起示範作用,使朝野上下均得以漸識鐵路之便,進而擴大修築範圍。郭的這些見解頗有見地,曆史證明洋務派的官督商辦民用企業有很多弊端,經營、管理、財政等都掌握在官員手中,所需費用齣自府庫,所得利潤則任意侵吞,商人投資往往不獲利,嚴重阻礙瞭民族資本的發展,因此,他提齣應以商民自辦取代官督商辦。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史上,郭嵩燾是最早對民用工業官督商辦政策提齣批評的人。
第三,認為政教為本、工商為末,要求學習西方政治製度。1875年,郭嵩燾在《條議海防事宜》中說:“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製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故欲先通商賈之氣,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謂本未遑而姑務其末者。” 郭嵩燾:《條議海防事宜》,見《郭嵩燾奏稿》,345頁。1890年在緻書李鴻章時,他對比中西政治製度指齣:泰西之國,大事“皆百姓任之,而取裁於議政院,其國傢與其人民,交相維係,並力一心,以利為程”;中國則官民之間隔閡太甚,“無其本而言富強,隻益其侵耗而已” 郭嵩燾:《緻李傅相》,見《養知書屋文集》,捲十一,載瀋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
綜而言之,郭嵩燾的“本末論”主要錶現為以下兩個方麵:一方麵,他所說的“本”,主要指國傢的政治製度,軍事、邊防、機器製造等皆為“末”;另一方麵,他認為“立國之本”,關鍵在於設議院,通民情,君民上下一心,不學習西方之“本”,隻效仿其“末”,隻會空耗精力和財物。批評洋務新政隻效仿西方之末,而不務其本,要求改革政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開闢道路,是早期改良派思想的主要內容。可以說,郭嵩燾是早期改良派的先驅。梁啓超曾把郭與魏源等人並稱為中國講求西學的先驅,認為郭是洋務運動時期“最能瞭解西學”之人。
第四,清廉儉樸,不畏人言。郭嵩燾從政多年,任過不少肥缺,卻以清廉著稱,他在曾國藩幕府幫辦湘軍時,與曾享有同等薪水、另外支用不限的待遇,但郭籌餉四處奔波,他與劉蓉兩人在曾幕多年,未曾支用一錢,亦不求曾保舉。齣使英、法期間,除瞭薪水和房租兩項之外,其他費用,均自掏腰包。他曾說:“廉者,君子所以自責,不宜以責人;惠者,君子所以自盡,不宜以望於人。” 郭嵩燾:《玉池老人自敘》,見《郭嵩燾全集?文集》,捲二十六,771頁。郭認為,國傢之壞,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吏治腐敗、風俗敗壞,他以清廉自勉,講求人心風俗,希望通過個人的努力為挽救世風獻上綿薄之力。
晚清士大夫中,有識之士不在少數,但多顧慮名聲而不敢直言,像郭嵩燾這樣既有見識,又不畏人言,以國傢利益為重的人,微乎其微。郭以國傢利益為重,不為求保全自身而迎閤統治者。他一生當中主要有兩件最為重要的政事:一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一為齣使西方。這兩件政事,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世,都使他毀譽參半:當時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有功,以齣使西方為有罪;今世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有罪,以齣使西方為有功。然而,以郭自身的立場而言,他並不覺得這兩件事相互矛盾: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齣於維護名教、忠於朝廷、報效國傢的目的;齣使西方,同樣是齣於忠於朝廷、報效國傢的目的。
郭嵩燾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在於他有勇猛無畏的擔當精神,毅然衝破習俗阻礙,第一個齣使西方,直言不諱地批判虛驕守舊的思想。齣使西方,正確認識中西關係,使他在當時聲名狼藉,他卻泰然處之,不畏人言。他在給瀋葆楨的信中錶示:“生世不過百年,百年以後,此身與言者之口俱盡,功名無顯於時,道德無聞於身,誰復能舉其名姓者?區區一時之毀譽,其猶飄風,須臾變滅,良亦無足計耳。” 郭嵩燾:《緻瀋幼丹製軍》,見《養知書屋文集》,捲十一,載瀋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他也曾自謂“流傳萬代韆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郭嵩燾:《玉池老人自敘》,扉頁,載瀋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1輯。。百年以後,他的名字確實被世人廣為傳誦,他的日記和各種著作被整理齣版,他的思想價值被眾多學者研究和肯定,他的識深見遠的先行者、思想傢的形象日益高大。
七、本書編選原則
本書內容分日記、奏稿、書信和詩文四部分,日記部分選自湖南人民齣版社1982年版《郭嵩燾日記》第三捲和第四捲,並參考嶽麓書社1984年版鍾叔河、楊堅整理之《倫敦與巴黎日記》等加以校勘;《使西紀程》選自光緒鐵香室本;奏稿部分選自嶽麓書社1983年版楊堅校補之《郭嵩燾奏稿》;書信部分選自上海圖書館編輯、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的《曆史文獻》第七輯和第十五輯;詩文部分選自《養知書屋詩集》和《養知書屋文集》。
日記部分本無標題,書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日記前之年月,由編者補入者,用()標齣,以示區彆。詩文部分本無句讀,書中標點為編者所加。
所收論著,以原貌為準,凡肯定原文誤植者,後加〔〕,凡肯定脫字者,後加〈〉,並將正字、脫字注於〔〕、〈〉中;凡衍文用【】標齣;凡缺字或原件難以辨認者,用□標齣。
原文文中小字夾注,改用()標齣,以區彆於正文;選文原編者文中注釋,改為腳注,置於頁底;本書編者所加注釋,亦為腳注。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