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关于世界的本性的理论,有一段奇妙的历史。尽管很少有著名的哲学家对其表示拥护,但它差不多在希腊哲学发轫之时就产生了,并延续至今。它与诸多科学进步相连。在某些时期,它差不多成为了科学观的同义词。……心管它受到了大多数哲学教授职业性的轻视,但一个表现出了如此持久活力的思想体系必定有其可研究之处。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对当代形而上学最令人困惑的教义之一的典雅而富于洞察力的导论。这是学界所亟须的…本书,强烈推荐!
——胡·普莱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目录
致谢
1 引言
1.1 我们的问题
1.2 其他问题
1.3 全书结构
1.4 提醒
1.5 专业术语
小结
拓展阅读
2 标准图景
2.1 导论
2.2 物理主义的普遍性
2.3 物理主义与心一身问题
2.4 科学中的哲学
2.5 作为安置问题的哲学问题
2.6 纽拉特与卡尔纳普
2.7 蒯因与斯马特
2.8 标准图景概述
小结
拓展阅读
3 形式与替代方案
3.1 导论
3.2 非限定量化
3.3 限于殊相
3.4 限于性质
3.5 基本性质
3.6 形而上学必然化
3.7 评论
3.7.1 性质存在吗?
3.7.2 丰富性质与稀疏性质
3.7.3 性质与关系
3.7.4 性质、事态及真理
3.7.5 性质与规律
3.7.6 性质和殊相
3.7.7 一种性质还是多种性质?
3.7.8 两种简化方法
3.8 替代方案
3.8.1 唯心主义
3.8.2 二元论
3.8.3 融贯论
3.8.4 自然主义的柏拉图主义
小结
拓展阅读
4 起点观
4.1 导论
4.2 物理物体与物理性质
4.3 在开始前就结束?
……
5 理论观
6 亨普尔两难问题
7 必然观
8 必然化必要吗?
9 必然化充分吗?
10 怀疑论者与真正的相信者
11 反物理主义论证
12 支持物理主义的论证
13 结语
精彩书摘
这个回应的一个问题在于,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提到且在第六章再次提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在很多方面都是凭空想象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在第二章引用的刘易斯的那段话(参见Lewis1994)明显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每个基本性质都模态上不同于所有其他基本性质。但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将必然化二元论者的主张解释为,心灵性质和物理性质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都是基本的。刘易斯对基本性质的说明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我们是否可用某种方式将基本性质的概念与模态上的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近来有许多哲学家给出了这方面的建议(比如,Schaffer即将出版的一本书以及Rosen2010)。这些建议涉及的一些问题我们无法在本书加以讨论。不过,可以使用我们介绍过的材料来阐述一个相关的观点。我们不妨将刘易斯的话理解为,每个基本性质都是模态上彼此不同的。我们还可以将这个观点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观点。第一个观点将基本性质与形而上学上的不同联系起来:一个基本性质形而上学上不同于所有其他基本性质。第二个观点则根据模态上的不同解释形而上学上的不同。将这两个观点合在一起,我们得到了基本性质是模态上彼此不同的这个提议。
不妨设想我们对形而上学上的不同采取一种不同的解释;比如,假设我们采取了我在上文简述过的原始主义的解释。那么,接受两个主张中的第一个而拒斥第二个就是可能的。特别的,我们可以断言基本性质形而上学上不同于所有其他基本性质,但否定这蕴涵了每个基本性质模态上不同于所有其他基本性质。
如果某种类似于这个观点的想法是可行的,那么我们就可诉诸基本性质观来将物理主义者和必然化二元论者区分开来。物理主义者说每个基本性质都是物理的;而根据必然化二元论者的说法,心灵性质和物理性质都是基本的(即使它们有必然联系)。此外,我们还获得了一个放弃必然观并赞同基本性质观的主要理由,这个理由是,基本性质观能够将物理主义和必然化二元论区别开来,而必然观不能。
这个观点真的可行吗?这取决于原始主义者对形而上学上的不同的解释有多大的合理性。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至少在上面所说的不融贯性回答的支持者看来,它是不合理的。此外,对于基本性质观这样的拓展,还有另外两点担忧。第一,采纳这个提议后,相对于问题的最初表述我们到底前进了多少,这一点并不清楚。我们的出发点是,必然化二元论者断言心灵性质形而上学上彼此不同,即便它们之间有必然联系。我们正在考察的提议是,必然化二元论者断言心灵性质形而上学上不同于物理性质,即便它们之间有必然联系。从表面上看,这像是在说一个必然化二元论者是必然化二元论者,而一个物理主义者不是。
第二,这里有一个事关物理主义的哲学意义的问题。正如我们在第一章看到的,物理主义之所以是有趣的,部分原因是,如果它是对的,那么它就阐明了某事是一个事实的一个必要条件:某事是一个事实,仅当它或者是一个物理事实,或者与物理事实有着某种关系。这个观点的有趣之处恰恰源于下述观点:通常认为是存在的一些事实,比如心灵的或道德的事实,并不满足这个必要条件;结果,某种哲学方案——表明它们的确满足这个必要条件,或者,就算它们不满足这个必要条件也没关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假如我们用模态的或逻辑的术语来解释什么是事实的此种说明方案,那么就应该能够看出这样进行的哲学计划与物理主义的联系。但是,我们所考虑的观点是,物理主义应当部分地根据形而上学上的不同的基本关系来说明。这意味着,是一个事实的必要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清楚的,而这会威胁到物理主义论点的哲学意义。
……
哲学新课题丛书:物理主义 序言 在浩瀚的哲学星空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始终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前赴后继地探索。这个问题关乎我们自身的存在,关乎我们所处世界的本质,更关乎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切的可能性。这个问题的核心,便是“是什么”——构成现实的根本要素究竟是什么?是某种非物质的灵魂、精神或意识?还是全然由物质、能量和基本粒子所构成的冰冷而客观的宇宙? 《哲学新课题丛书:物理主义》正是围绕着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难题展开的一场深入的学术探讨。本丛书旨在梳理、辨析和推进关于“物理主义”这一哲学立场的核心议题。物理主义,顾名思义,是一种主张宇宙的根本构成要素是物理实在的哲学观点。它认为,所有事物,包括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乃至一切可能存在的实体,归根结底都可以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解释和描述。 然而,物理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统一的教条。在漫长的哲学辩论史中,物理主义经历了几番演变,涌现出多种不同的版本和论证策略。从早期对物质本体的朴素认识,到现代科学发展下的复杂模型,物理主义始终在与各种非物理主义的挑战进行着殊死搏斗。那些主张存在独立于物理实在的精神实体、灵魂、心灵或意义的观点,构成了对物理主义最直接、最尖锐的质疑。 本书系正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哲学版图上,为读者呈现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对物理主义进行简单的陈述或辩护,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内在的复杂性,审视其面临的重大挑战,并考察其在不同哲学分支中的应用与影响。 第一章:何谓物理主义?本体论的基石 本章将深入剖析物理主义的本体论承诺。我们将追溯物理主义的思想渊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的论述中如何逐渐成型。从古希腊原子论者的物质观,到近代唯物主义的兴起,再到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与身份理论,物理主义的谱系将在此得到清晰的梳理。 我们将详细阐释物理主义的核心论点:万物皆可还原为物理实在。这意味着,任何非物理的实体,如果存在,也必然是物理实在的某种属性、状态或过程。本章将区分不同强度的物理主义,例如,我们是会探讨“同一性物理主义”(identity physicalism),即心灵状态就是大脑状态;还是会倾向于“性质物理主义”(property physicalism),认为心灵性质是物理性质的某种表达?亦或是更广义的“方法论物理主义”(methodological physicalism),主张科学研究应以物理实在为基础? 同时,我们也将引入一些关键的概念,例如“还原性”(reducibility)与“非还原性”(irreducibility)。物理主义者通常认为,除非事物的存在本身就依赖于物理过程,否则我们不必假定非物理实体。而对于那些看似非物理的现象,例如意识,我们则需要探索它们是否最终可以被还原为物理过程。 第二章:意识的谜团:物理主义面临的终极挑战 意识,无疑是物理主义所要面对的“大象”。它既是我们最直接、最丰富的体验,又是最难以用纯粹的物理语言来解释的现象。本章将聚焦于意识问题,并系统地考察物理主义在解释意识时所遭遇的困境。 我们将详细介绍“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意识的主观感受性(qualia)——“感受起来是什么样子”——为何以及如何从纯粹的物理过程中涌现出来?我们将审视诸如“哲学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s)的思想实验,它们旨在证明,一个在物理上与正常人完全相同的实体,却可能没有任何主观意识体验。如果哲学僵尸是可能的,那么物理主义就面临严峻的挑战。 本章还将讨论其他与意识相关的经典难题,例如“知识论证”(knowledge argument),即一个完全了解物理世界的人,在体验了某个颜色后,是否能获得新的知识?还有“论证论证”(explanation gap),即我们能否真正理解,为什么大脑中的特定神经活动会产生特定的主观感受? 第三章:物理主义的多元辩护 尽管意识等难题构成了对物理主义的巨大挑战,但物理主义者并未因此放弃。本章将汇集和分析物理主义者提出的各种辩护策略和回应。 我们将探讨“涌现论”(emergentism)的观点,即尽管事物的根本构成是物理的,但某些更高级的性质(如意识)却可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从较低层次的物理系统中涌现出来,并拥有其自身的规律。 同时,我们也会考察“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哲学心智研究中的作用。功能主义认为,心灵状态不是由其物质载体决定的,而是由其在因果链中的功能来定义的。这种观点如何在不诉诸非物理实在的情况下解释心灵现象? 此外,本章还将涉及“消除唯物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的激进观点,它认为我们日常的心灵概念(如信念、欲望)可能根本不存在,而是需要被更准确的神经科学术语所取代。 第四章:非物理主义的另类图景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物理主义的论证,本章将审视与其对立的非物理主义哲学立场。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非物理主义形式。 首先是“二元论”(dualism),包括笛卡尔式的实体二元论(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实体)以及属性二元论(认为存在非物理的心灵属性,即使它们依附于物理实体)。 其次是“唯心主义”(idealism),它认为实在的根本是精神或意识,而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某种表现。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泛心论”(panpsychism)等新兴的哲学观点,它们认为意识或某种原始形式的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可能存在于最基本的粒子之中。 本章的目的是通过对比,凸显物理主义的独特性和其在哲学论证中的地位,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哲学视野。 第五章:物理主义的科学边界与哲学视野 物理主义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本体论立场,它与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章将探讨物理主义在科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科学发现如何影响或挑战物理主义的观点。 我们将考察物理主义在解释量子力学、宇宙起源、生命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物理主义者如何试图整合这些科学发现。 同时,本章也强调,哲学并非科学的附属品。即使科学在解释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哲学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它负责梳理科学概念的清晰性,构建理论框架,以及处理科学无法直接回答的形而上学问题。 第六章:物理主义与伦理、价值、自由意志 物理主义的影响范围远不止于本体论和心智哲学。本章将探讨物理主义对我们理解伦理、价值以及自由意志等重要议题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如果一切皆为物理实在,那么我们关于道德的判断、关于善恶的区分,是否也必然是某种物理过程的产物?我们是否还能保有自由意志,还是说我们的所有选择都已被物理世界的因果链所决定? 本章将审视物理主义者在回应这些问题时提出的各种观点,例如,他们如何解释道德直觉、如何构建基于物理实在的伦理体系,以及如何理解在决定论框架下的自由意志。 结论 《哲学新课题丛书:物理主义》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场关于“物理主义”的全面、深入且富有批判性的哲学之旅。本书系不仅仅是对一个哲学立场的介绍,更是对一系列核心哲学问题的探索,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反思。 物理主义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其生命力在于其不断接受挑战,不断自我革新。本书系中的每一章都旨在激发读者的思考,鼓励读者参与到这场永无止境的哲学探索之中。无论是对物理主义的辩护者,还是对其持怀疑态度的人,抑或是初次接触这一概念的读者,都能在本丛书中找到引人入胜的论点和深刻的洞见。 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系,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物理主义的内涵,理解其所面临的挑战,并能更深入地思考关于实在、意识、价值以及我们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这场哲学探险,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