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魯道夫·斯坦納博士一百年前的演講中,就一直在強調如何整體的而不是分離地看待事情;一直在說,教育是一個整體,對兒童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對人真正的瞭解之上;一直在說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孩子不是學你說什麼,甚至不是學你做什麼,而是學你真正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些觀念在今天仍對我們具有意義。作為一種“另類”教育的代錶,本書旨在呈現華德福教育的創建人斯坦納博士的兒童觀,並不做人智學概念的探討。其實不管何種教育方法,應該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希望孩子、希望人類有個更好的未來。怎樣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又該如何把活生生的東西帶入教育之中?在各種育兒概念泛濫的今天,這本小書或許能給你帶來更多啓發。
內容簡介
《童年的王國》是1824年8月的幾天時間裏,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博士對即將在英國開辦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們做瞭一係列的演講。內容涉及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規律、教育的本質、教師本身的德行品質纔是影響兒童的關鍵因素、讓孩子學到如何做一個實在的工作者等等。對關注兒童身、心、靈整體的華德福教育體係做瞭介紹。
作者簡介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社會改革傢、藝術傢、教育傢,開創瞭名為“人類智慧學”(簡稱“人智學”,Anthroposohy)的精神科學。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魯道夫·斯坦納齣生於奧地利一個小村莊,他從小酷愛讀書,尤其喜愛哲學。18歲進入維也納技術學院接受高等教育,並為一位十歲殘障男孩當私人教師,並成功將其引入正常學校,由此他對殘障兒童教育、醫學都有瞭深入研究。而後他開始對歌德、席勒的著作産生濃厚興趣,1880到1897年,他來到德國魏瑪,在那裏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齣版瞭《自由的哲學》一書(1894年),奠定瞭精神科學活動的教育基礎。1931年,他創建瞭國際性的人智學社團,其中心在瑞士多納赫的歌德大殿。
斯坦納博士非常關注社會及民生問題,一戰爆發後,他提齣三元社會結構的社會革新主張,雖由於未找到強大的支持而擱置,但人智學運動仍活躍著,在農耕、醫藥、建築、治療教育、經濟、藝術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以謀求社會創新。這也成為世界性華德福教育運動的種子。
目錄
第一講 (1924年8月12日)
必要的改革階段/對人類的真知/生命是一個整體/靈魂與肉體/兒童與壞境是一體的/“靈魂之乳”
第二講 (1924年8月13日)
全然的感知器官/發揮想象力的玩具/以圖像錶達你所教的事物/你必須是真善美的代言人
第三講 (1924年8月14日)
換牙期到青春期的教育原則/地球與植物是一體的/植物界屬於地球,而人類懷抱著整個動物界
第四講 (1924年8月15日)
點亮自己的靈魂/與孩子的內心相應/對稱感、諧調感/整段式教學法
第五講 (1924年8月16日)
由人本身演繹齣數字/頭不承載靈性的生命活動/由整體到部分 /健康的幽默
第六講 (1924年8月18日)
生命體內在的鼓舞/塑造內髒器官/音樂教育/對語言的感受/音語舞
第七講 (1924年8月19日)
方法上的細節 /韻律係統/在每件事上都直接與現實關聯/學習如何做一個實在的工作者/經由孩子看到傢庭
問答(1924年8月20)
精彩書摘
我們舉個例子,我們的眼與耳,這些器官的特性是什麼?這些器官敏銳地感知著外在世界的各種印象,你如果觀察眼睛就能明白它是如何敏銳地運作。在孩子生命中的前七年,他們整個人完全就像一個眼睛。現在讓我們想一想。物理學?我們,當眼在看時,每一個外在的物體都會在眼內産生一個與實物相反的像,也就是說,外在的世界在眼內是以圖像的方式展現。物理學所知就到此為止,然而,這個形成圖像的過程隻是眼的最初步工作過程,是最外層的運作。
如果物理學傢們能夠更深一層地仔細觀察,他們就會看到這個過程決定瞭眼內脈絡膜的血液運行途徑,這個在眼內的圖像決定瞭眼內脈絡膜的血流循環路徑,整個眼內脈絡膜、整個眼睛就是根據這些運作做調整。一般的物理學並未考慮這些較細密的運作過程,但是,若考慮兒童在生命中前七年,全身就像一個大眼睛,則假設在兒童身邊有人非常憤怒,這種爆發的憤怒就會在孩子身內産生一個印象(這就像眼內的圖像),生命體就對這情形“照瞭一張相”。這種暴怒的印象於是從此處傳入孩子的全身血液循環係統及新陳代謝係統。
兒童七歲以前就是這樣一個情形,他的全身組織都根據外來的影響而調整,通常,這些過程是微細而漸進地運作著,而非猛烈地運作。但是,若孩子成長中是跟著一位易怒的父親或老師,則孩子全身的脈管係統(如血管、淋巴管等)就會隨著易怒的傾嚮而成長。這種在生命中早期所種下的傾嚮便隨著兒童影響著他的一生。
所以,對幼兒而言,以上所說的周遭人物與環境纔是真正對他們有深遠影響的因素。因為此時,他們除瞭會模仿你講話之外,你說的、你教的都還未能對他們造成印象,真正會造成印象的,真正對他們有影響的是“你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如果你是善良的,你自然會散發善良的氣質,如果你是壞脾氣的,這也一樣會顯現在你的氣質中。簡單說就是,你的個性、你的行為,一點一滴都傳入兒童身上,影響著他們。這是最基本的重點,兒童是全然的感知器官,隨著環繞他們周圍的人所給予的印象而做反應。所以,重點不在於去想象兒童是否會學到善惡是非等等,重點是在於要瞭解:我們在他們麵前所錶現的一切,都一點一滴的被轉化融入他們的身體、靈魂、靈性中,你在兒童麵前的行為和錶現,決定瞭兒童發展的傾嚮,以及他們未來一生的健康。
通常,彆人建議你在幼兒園該教孩子的事情,都是一些十分無用的事情。目前的幼兒園教育內容通常都十分的“聰明”,你也許會認為在這十九世紀為幼兒園小朋友設計的課程真是太聰明,小朋友們確實學到不少東西,甚至已經學到閱讀,他們的教材中有英文字母字形拼圖。這些都看起來非常的聰明,你會很容易去相信這些教材與教法都很適閤幼兒園的小朋友,但這些其實完全沒有用,完全沒有價值,而且損害瞭幼童的靈魂,甚至會傷到他們的身體,直接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這些幼兒教育法埋下瞭兒童在未來身體與靈魂怯懦的遠因。
而換一種方法,如果隻是讓小孩到幼兒園來,由你謹言慎行讓他們模仿你的一切,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讓兒童以他們靈魂深處的脈動來模仿,就像他們在投生地球以前已經習慣的這種學習法,則這些小孩一定會變得和你一樣,這時你就得好好看看自己是否值得彆人模仿。這就是你在兒童七歲以前該注意的,僅外在錶相的宣說一些道德觀念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特意用麵部錶情讓孩子認為你是一個暴躁易怒的人,這會傷害那孩子一生,這就是為什麼對幼童而言,身為教師,最重要的就是你應該要全然專注地觀察人類及人類生命之本質,你的教學計劃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在今日要編一個教學課程錶很容易,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很聰明。我這樣講完全沒有諷刺的意思,現代的每一個人確實都很聰明,當幾個人集閤起來編教育方案時,其方案必定十分的聰明,我從來沒見過不聰明的教學方案,它們全都十分的聰明。但真正重要的是,在校內必須有教師能做到我以上所指齣的情形,你一定要有以上的觀念,特彆在兒童為全然的感知器官的這段生命期,這樣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換牙期之後,兒童這種全然感知器官的特性就漸漸減低,事實上,這種特性在三四歲時就已經開始減低,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在這段時間以前,他們有這種特性。當你吃到甜的或酸的東西時,你是用舌頭與味蕾嘗到瞭這些味道,但小孩喝奶時,全身都嘗到瞭奶味,因為他們的身體在此時也是味覺器官。兒童是用全身品嘗,有許多明顯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較大的孩子都模仿成人,因此在十五、十六歲至二十歲時,他們已經嘗夠瞭,也失去瞭他們的新鮮感,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某些幼童這種全然感知器官的特性,雖然有這種特性的日子並不好過。我所知的一例是一個小男孩,有人要給他東西吃,他知道他愛吃,於是他口、手、足並用,嚮食物的方嚮移動以取得食物,因為此時他是一個全然的感知器官。這例子值得一提之處是這男孩在九、十歲左右,成為一位極優秀的音語舞舞者,非常的瞭解音語舞之精髓,可見他幼時爬嚮食物的經驗在後期幫助瞭他的“意誌力器官”的成長。
我講這個例子,一點也沒有開玩笑的意思,這是給你一個如何去觀察孩子的例子。你也許很少聽到人們將這些事情聯想在一塊,但這些都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事情。人們多半忽略瞭這些生命中的特性現象,僅想著要如何去教育兒童,卻忘瞭觀察生命本身。
……
前言/序言
譯 序
潘定凱
《童年的王國》集結瞭斯坦納博士對已經有瞭人類智慧學理念的、即將在英國開辦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們所做的演講。是將近一百年前的演講,他所說的許多概念都有關我們需要整體地而不是分離地看待事情。例如,植物與土地是一個共同有機體這種觀念,如果在百年前就被傳達給孩子,也許就不會有今日的大量伐木和大量挖油,地球也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充滿災害、充滿汙染瞭。他對於“以身作則”的看法更是令人深思。常見到學校和社會教育教的是一套,做的卻是反其道而行的另一套,以為這樣不會影響教育,但是斯坦納博士告訴我們,孩子不是學你說什麼,甚至不是學你做什麼,而是學你真正是什麼樣子的一個人。這些都是我們——不論父母還是老師——在教育孩子時需要隨時反省、時刻警惕的。而他約百年前所論及的孩子過早的腦力活動與成年後心血管疾病或肌肉硬化的關係,在今日似乎也得到瞭驗證。不過,教育其實還包括生活、飲食、心靈等因素,是一種整體教育。如果孩子有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個性樂觀圓融,則就算腦力開發過早,也不一定會有心血管方麵的問題,隻是現代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尚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因此,有整體觀的整體教育,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我們目前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呢?如果正確,則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如果我們的社會尚未安和樂利,那麼我們目前的教育就應該還有值得改進之處。
華德福教育,可說是一種另類的教育,與主流的教育方法不大一樣。通常另類的方法會為人所接受,都是因為主流的方法無法解決問題。但是華德福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法嗎?目前也並沒有一個定論,因為不論是哪一種方法,都會有理想,但是也會有在現實環境中無法做到或是無法做好的情形,而且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因此纔會有“因材施教”這句話。在大傢都有瞭“世界觀”的今日,我們更能明白,因為國情、民情不同,所見與理念不同,就有可能産生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意大利語係的濛特梭利教育法與德語係的華德福教育法就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但是不論是何種教育方法,應該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希望孩子、希望人類有一個更好的將來。所以中醫的《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智者察同,愚者察異。”這句話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為孩子開創一個更好的將來。也就是說,智者應該能觀察到各種教育法相同的部分,不會刻意排斥與自己理念不同的其他教育方法,也不會堅持某一種教育法一定適用於所有的孩子,而是會秉持著真心為孩子好的齣發點,多方參考,超脫各種教育方法的不同之處,綜閤所有教育法相同的部分——“確實能夠利益孩子的那部分”,從而找到在現實環境下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
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讓我們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利益到所有的孩子,早日擁有安和樂利的社會。
童年的王國 [the kingdom of childhood]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