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著作,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作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其细致入微,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宗炳、王微的“卧游山水”,每一步的理论发展和技法革新都被阐释得清晰有力。特别是书中对不同流派画家笔墨特点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荆浩、关仝等北方山水画派“雄伟”气势的解读,那种将笔墨语言与天地精神相融合的哲学思考,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而且,书中配图的质量极高,高清的细节扫描让那些模糊的古代摹本也仿佛重现了当年的神采。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笔触,亲身走进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画室,感受着笔墨在宣纸上洇开的瞬间力量。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内核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引导我们理解中国文人阶层对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方式。
评分评价五: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理论探索之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古典园林视为一种“可居于其中的哲学”,而不是单纯的建筑景观。作者深入剖析了叠山理水背后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以及亭台楼阁在空间序列中引导观者情绪变化的设计逻辑。书中对“借景”和“框景”的阐述尤为精妙,它不是教你如何识别园林元素,而是教你如何“进入”到造园者设想的情感空间中去。比如,书中分析了苏州网师园“看山楼”的设计,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模拟出无限的远山意境,这种对有限与无限辩证关系的探讨,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文字凝练,充满思辨性,阅读时必须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比喻和论断,才能体会到那种层层深入、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让读者在园林的美学表象下,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精神脉络。
评分评价二: 我最近沉迷于这本关于宋代青铜器研究的专著,内容之扎实,令人叹为观止。它完全没有采取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叙事,而是聚焦于宋徽宗时期对早期青铜礼器的“复古”运动及其背后的政治动机。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宋人笔记和官方档案,揭示了宣和年间皇家收藏与铸造活动的深度关联。尤其是对几件标志性仿古簋器上铭文的释读,作者提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认为部分铭文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带有特定的时代谶语色彩。这种结合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和金石学的方法论,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保持高度专注。纸张的触感和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学术书籍应有的庄重与考究,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这本书对于想跳出传统“唯墓葬论”研究范式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将器物视为文化符号的时代巅峰。
评分评价三: 坦白讲,我本来对明清文人家具的鉴赏兴趣不大,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巧妙地避开了单纯的造型描述,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江南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美学和空间哲学上。作者将“虚静”的概念引入对圈椅和罗汉床的解读中,阐述了家具不仅仅是坐卧的器具,更是构建个体精神秩序的“界碑”。最妙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的物理特性与文人气质的关联进行了细致的论证,比如早期家具的“瘦硬”与后期家具的“富丽堂皇”之间的风格过渡,被描绘得如同人物性格的成长史。这种将器物与人物命运、时代情绪紧密捆绑的叙事手法,极富文学性和感染力。读完后,再看任何一件明式家具,都会不自觉地去探究它背后所承载的那份宁静而疏离的文人情怀,仿佛能听到木材在岁月中发出的低语。
评分评价四: 这套关于敦煌壁画修复历史的资料汇编,简直是艺术史研究者的“秘密武器”。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普及的画册,而是严谨地收录了二十世纪初西方探险队和早期中国学者在莫高窟进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原始记录。书中包含了大量模糊但极具价值的现场照片、手绘的病害图谱以及中外专家的往来信函。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酥碱”和“粉化”的早期处理方法的记录,可以看到当时科学手段的局限性与保护人员的巨大勇气。阅读这些档案,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艰辛与不易,那些前辈们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如何凭借经验和信念去挽救那些正在风化的艺术珍品。每一份报告都充满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紧迫感,仿佛能闻到石窟里潮湿的泥土和化学药剂的味道。对于想要了解现当代文物保护技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人,这本书提供了无价的第一手材料,它展示了知识的积累是多么漫长且充满曲折。
评分书不错抽时间看看
评分帮朋友买的书!!! 配合241 天衣无缝!妈妈再也不怕我不知道谁是谁了! 2、《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史》(全三十六册)2011年8月30日在北京首发。 36册《中华民国史》 全套图书分为《中华民国史》(全十六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全十二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八册)等三个部分。 《中华民国史》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按“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时段,分为十二卷十六册。 中华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近现代重要的时期,对于20世纪前半夜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开始,中国便开启了中华民国史,中间经过国民党改组成立、二次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黄金十年建设、抗日战争再到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最后国民党失利败退台湾岛……这构成了中华民国38年来的全部历史阶段。在本书中,作者将会着重勾画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得到的重要历史教训和启发。 《中华民国史》彩页地图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吸取编年体史书的优点,以“大事突出,要事不漏”为取材原则,围绕民国时期各阶段统治政权的活动这一中心,逐年、逐月、逐日并以大事、要事的重要程度,编排1905年至1949年间发生的历史大事。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选取民国年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代表人物近千人,撰写人物简传。 3、《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是旧中国最后的一部断代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它存在的时间较短,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起,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一共不到38年,但它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值得重视的一段历史。 4、《中华民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中华民国史》是在吸收传统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优点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新纪传体大型史书。全书共550万字,十个分册,包括:“论”一册、“志”四册、“传”四册、“表”一册。正16开本,精装,十册一次性整体推出。第一册“论”,对应于传统纪传体史书的“纪”(或“本纪”),以中华民国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主要反映了中华民国及中国国民党由兴到衰的全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从诞生到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全过程。第二册至第五册“志”,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社会四卷。政治制度卷包括职官志、政治制度志、议会选举志、政党志、法律志等;经济卷包括农林志、工矿志、交通志、商贸金融志等;军事外交卷包括兵志、战争志、革命军队志、外交志等;文教社会卷包括文学志、艺术志、教育志、学术志、科学技术志、风俗志、社团志、水利志、灾荒志等。第六册至第九册“传”,分为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人物、南京国民政府人物、中共及民主党派人物、社会各界人物四卷,对民国时期的300多位重要人物列传,力求用史实尽量客观公正,简明、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既写出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也突出他们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十册“表”,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教四大类,对复杂纷繁的史事进行简明扼要的列表归纳,如职官表、军队序列表、中外条约表、民族资本发展表、重大事件表等。各册统合起来,就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到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全貌,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认识中华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能把握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还能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的总体面貌。
评分吴藕汀先生自幼家道殷实,过着左琴右书的生活,但成年之后,太半人生处动荡之世,个人命运便如一叶处江流之中。即便如此,先生仍能保持“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独立”,这于生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孤灯夜话》是吴藕汀先生的又一本随笔集。由于时代的原因,先生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写在烟盒纸上,或小学生的方格本上,字体大小不一,他人难以辨认,整理这些文字的繁重任务,大部分由其哲嗣吴小汀先生承担。小汀先生说:“先父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曾表示,就这样随意地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尊重藕公的想法,保持作品原貌,编辑只根据文字量的多少简单分了九卷,修正了一些整理稿中明显的错讹文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补充了一些整理稿中缺失的文字。《夜话》内容涉及金石书画、版本考据、填词赋诗、种药养虫、人物故实、京昆弹词、社会变迁,可谓琳琅满目。文字处处见性情,像日记,又像时评。面对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又有真知灼见的文化老人,就如同坐拥一座格调不俗、藏品丰富的图书馆,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打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下去。
评分国农业银行通过全国24064家分支机构,30089台自动柜员机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盖面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信息科技优势,向全世界超过3亿5千万客户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评分吴藕汀先生与中华书局的结缘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1958年,经由陈乃乾先生的绍介,藕公第一部作品《词名索引》由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3月16日至31日,中华书局在国家图书馆的稽古厅举办“中华书局百年历程暨珍贵图书文献展”,展品中有1999年吴藕汀先生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主要构图为远衬青山,近着红树,旁有茅屋,两人相对。作品右上题字如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诗,己卯年八月,吴藕汀,时年八十又七。”此作是经由谁人之手交予中华书局收藏,至今已经无从查考。藕公去世后一年,即2006年,中华书局编辑李忠良出差嘉兴,顺道访秀州书局范笑我,恰逢吴藕汀之子吴小汀在场。当即达成了“吴藕汀作品集”的出版意向。自2008年8月以来,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吴藕汀作品有《词名索引》、《戏文内外》、《药窗杂谈——与侗廔信摘录》、《十年鸿迹》、《鸳湖烟雨》。2013年,适值吴藕汀先生诞辰百年,《孤灯夜话》和《药窗诗话》(增订本)的相继出版,标志着先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已出齐,这算是对藕公最好的纪念吧。(《孤灯夜话》/吴藕汀著 吴小汀整理/中华书局2013年4月第1版/定价:29元)
评分书籍质量不错,在京东买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评分很有知识性、值得读的一本书。
评分帮朋友买的书!!! 配合241 天衣无缝!妈妈再也不怕我不知道谁是谁了! 2、《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史》(全三十六册)2011年8月30日在北京首发。 36册《中华民国史》 全套图书分为《中华民国史》(全十六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全十二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八册)等三个部分。 《中华民国史》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按“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时段,分为十二卷十六册。 中华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近现代重要的时期,对于20世纪前半夜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开始,中国便开启了中华民国史,中间经过国民党改组成立、二次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黄金十年建设、抗日战争再到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最后国民党失利败退台湾岛……这构成了中华民国38年来的全部历史阶段。在本书中,作者将会着重勾画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得到的重要历史教训和启发。 《中华民国史》彩页地图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吸取编年体史书的优点,以“大事突出,要事不漏”为取材原则,围绕民国时期各阶段统治政权的活动这一中心,逐年、逐月、逐日并以大事、要事的重要程度,编排1905年至1949年间发生的历史大事。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选取民国年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代表人物近千人,撰写人物简传。 3、《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是旧中国最后的一部断代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它存在的时间较短,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起,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一共不到38年,但它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值得重视的一段历史。 4、《中华民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中华民国史》是在吸收传统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优点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新纪传体大型史书。全书共550万字,十个分册,包括:“论”一册、“志”四册、“传”四册、“表”一册。正16开本,精装,十册一次性整体推出。第一册“论”,对应于传统纪传体史书的“纪”(或“本纪”),以中华民国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主要反映了中华民国及中国国民党由兴到衰的全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从诞生到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全过程。第二册至第五册“志”,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社会四卷。政治制度卷包括职官志、政治制度志、议会选举志、政党志、法律志等;经济卷包括农林志、工矿志、交通志、商贸金融志等;军事外交卷包括兵志、战争志、革命军队志、外交志等;文教社会卷包括文学志、艺术志、教育志、学术志、科学技术志、风俗志、社团志、水利志、灾荒志等。第六册至第九册“传”,分为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人物、南京国民政府人物、中共及民主党派人物、社会各界人物四卷,对民国时期的300多位重要人物列传,力求用史实尽量客观公正,简明、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既写出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也突出他们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十册“表”,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教四大类,对复杂纷繁的史事进行简明扼要的列表归纳,如职官表、军队序列表、中外条约表、民族资本发展表、重大事件表等。各册统合起来,就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到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全貌,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认识中华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能把握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还能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的总体面貌。
评分书不错抽时间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