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围有很多朋友也尝试过学习书法,他们大多抱怨在进入到秦汉时期的文字阶段后,由于字体结构趋于定型和规范化,反而失去了早前期文字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文字刚刚诞生的那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口诀的措辞非常考究,充满了古朴的韵味,阅读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例如,在解释一个复杂的多笔画结构时,口诀会用一种拟人化的方式来描述各个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仿佛这些符号本身就在讲述一个微小的故事。这种叙事性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文字“活”起来的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进入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向导。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感,那种对文字原始生命力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这部书法入门指南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对汉字的源头——甲骨文充满好奇,但市面上的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讲解得过于零散,让人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体验。它没有直接给我一堆晦涩难懂的古文字符号,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口诀”这种非常直观、易于记忆的方式。我发现,当我对着那些线条和结构,跟着口诀里的节奏读出来时,那些原本看似毫无规律的刻画符号,竟然开始有了内在的逻辑和笔顺的指引。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持笔、如何运刀(虽然我们现在是用笔,但理解古人的刻画逻辑很重要)的描述,都融入到了琅琅上口的句子中。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玩一个充满韵律感的游戏。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基础笔画时的处理方式,比如如何表现“竖”的遒劲和“横”的稳定,这些概念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固化”在了脑海里。对于像我这样零基础,又容易在死记硬背中放弃的人来说,这种方法简直是量身定做。它不仅仅是教你写字,更是在培养一种对古老书写哲学的直观感受。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习惯于通过阅读来探索历史的脉络。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的匠心独运,让我体会到了“形”与“神”兼备的魅力。它并非仅仅罗列字形,而是将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比如从象形到符号化的关键节点,巧妙地嵌入到了不同的口诀章节中。我注意到,作者在选择哪些字进行口诀讲解时,非常侧重于那些在后续篆书、隶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字形基础。这样一来,我不仅学会了甲骨文的写法,更像是建立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汉字的桥梁。每当我学到一个新的口诀,我总会忍不住去翻阅一下相关的历史文献,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今天使用的某个偏旁部首,其最初的形态是如此的生动和富有故事性。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精炼”与“聚焦”,它没有试图包罗万象,而是把最核心、最关键的口诀精炼出来,确保学习者不会被海量的甲骨文字海所淹没。这种精准的教学策略,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的持久性。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口诀”这种形式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它可能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种看似简单直白的方式,恰恰是破解甲骨文难解性的最佳钥匙。它对“神韵”的捕捉非常到位。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用笔的特点是“方折”和“尖锐”。这本书的口诀在描述笔画时,会特别强调力量的提按和方向的转折,比如如何用口诀来模拟“契入”的力度感。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对古代工匠在创作时的心境有了一层更深的理解。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模仿线条,而是在尝试理解为什么那个点要向左上方倾斜,为什么那个竖一定要收笔利落。读完后,我尝试对着一块石头用尖锐的工具比划了一下,立刻就能感受到口诀中所描述的那种力度和节奏感。这种通过语言将触觉和视觉体验结合起来的教学法,是任何纯粹的图文教材都难以企及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兼顾工作和爱好的学习者来说,时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碎片化”学习的友好性。我可以只花五分钟,记下一组关于“天干地支”类甲骨文口诀,然后在通勤路上不断默念。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学习不再需要长时间、大块的集中注意力,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巩固和回顾。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即时反馈”的机制——当我背诵口诀时,如果某个字形结构忘记了,口诀中的关键提示词会立刻跳出来,帮助我修正记忆。这比对照厚厚的字典查找要高效得多。它把复杂的符号系统,用最简单、最易于在短期记忆中编码的方式呈现出来,确保了知识的有效沉淀。可以说,这本书是现代学习理念与古代文字研究完美结合的产物。
评分据我所知,刘先生自幼从父学习书法,家学渊源很深。他编这部丛书,历时十六个寒暑。那是一九九零年春,他向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请教书艺,说起了要将自己学习书法的切身体会以最筒捷的方式整理出来,使之成为一套《中国书法口诀》,好为初学书法的同道找出一条便捷的途径,得到了杨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第二年刘先生即拿出了正楷、隶书、魏碑、筒帛四种书体的歌诀。当即,杨再春先生手书了《隶书口诀》,张有清先生手书了《筒帛书口决》。但是,许多老一辈书法家尤其是刘先生的同乡——著名学者、老前辈书法家大康先生,建议缓一缓:作为书法的口诀,虽然早就有了成熟的腹稿,也该再千锤百炼;对于字的本身,也许学一学王世镗集《章草草诀歌》和于佑任先生集《大草千文》为更好。刘先生欣然接受了老前辈们的意见,一锤一炼就是十六年。今天,刘先生将这块砖抛出,期望得到更多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批评指正,治学态度之严谨,于兹可见。
评分方便,质量好,实用,孩子很喜欢。做工精美
评分前言/序言
评分国学经典,炎黄子孙理应收藏、传承且发扬光大!
评分挺好的。很值,很受用,对提高书法有帮助。
评分非常好的字帖口诀!价格实惠,内容满满!
评分书不错,很好。
评分书很好,印刷精良。很实用,不错的!
评分九十多页,16开,2008年1月第1版,2014年1月第9次印刷,无灰尘、无划痕,内容详实,查阅方便,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