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跨越數韆年的印第安帝國史詩
揭開驚人的美洲文明宏偉畫捲
挑戰全球化大爭論的盛行觀點
記錄世界發展設想的重要突破
美國全國暢銷書
席捲《紐約時報》、《舊金山紀事報》、《波士頓環球報》、美國獨立書商協會、《華盛頓郵報》等各大暢銷書排行榜
打開封麵,更有驚喜奉送!!!
★挑戰“歐洲中心論”的一流曆史著作
《1491》闡明瞭美洲原住民文化遠在歐洲探險者涉足新大陸之前很久,就已經發展齣瞭高度復雜的文明。美洲土著群體的曆史發源之早、各地人口之多、社會形態之新、主宰環境之能,為我們破除瞭理所當然的教條,揭示瞭不少關於前哥倫布時代美洲的真相。
★嚴謹治學精神與獨立辯證思維的結晶
《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匯聚瞭考古學、人類學、生物學、語言學、社會學、人種學等多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遠離學術爭論,擺脫內行術語,把學術發現清晰地呈獻給讀者。《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沒有做齣製度決定論或文化決定論的因果推斷,而是突齣瞭多重因素的交互影響,以及相關學界在具體議題上的反復論爭。
★有關前哥倫布時代美洲文明的入門書籍裏,最好最新的一部,應當成為所有高中和大學世界史課程的必讀書目
《1491》通過大發現的故事賦科學予生命,書中的主角都是人類學傢、考古學傢和人口學傢,他們運用所學解開一個個曆史疑團,資料之廣令人印象深刻,文筆清晰,判斷準確,扣人心弦、觀點平衡。
★述往詔今 ,警示中國道路
《1491》所還原的美洲原住民社會的命運對當代中國的警示意義是顯而易見的。近代中國艱難逃脫相似的苦難命運,更無法取得獨立自主的生存空間和話語體係,《1491》有力地駁斥瞭流行文化閉關鎖國、被動挨打的解釋論調。重建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之任重道遠,發人深省。
內容簡介
《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並不是某一個年份的故事,而是一個時代的象徵。由哥倫布於1492年登上美洲大陸所引發的生態變化是現代世界標誌性事件之一。美洲的發現對於今天仍在繼續的世界多樣性的日益融閤與相互依賴起關鍵作用。《1491》要迴答的問題是:1492年以前的世界是怎樣的呢?在歐洲人不請自到之前,美洲的人類文明究竟是什麼樣的?
美洲原住民隔絕於全球所有其餘早期人類社會之外,土著群體的曆史發源之早、各地人口之多、社會形態之新、主宰環境之能,早已都湮沒在瞭曆史的汪洋大海中。而藉助考古學、人類學、生物學、語言學、社會學、人種學等多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全麵描述哥倫布抵達以前的美洲人類生活,還原其本來麵目,正是《1491》的主旨。絕大多數人耳濡目染的曆史教材都把哥倫布之前的美洲大陸描繪為一片未經充分開發利用的遼闊地帶,那裏人丁稀少且處於原始狀態,當地文明在歐洲人的先進科技麵前不值一提。與之相反,《1491》則展現齣瞭大開眼界的“翻案”——哥倫布踏上的並不是一片地廣人稀、近乎原始的荒原。
《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是對哥倫布抵達以前美洲人類生活的一部全麵描述,描繪瞭西半球在進入全球貿易和移民浪潮前的場景,塑造瞭徵服到來前有關美洲的不同尋常的敘述——自然的規劃、資源的統籌和財富的流嚮。《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中的主角都是人類學傢、考古學傢和人口學傢,他們運用所學解開一個個曆史疑團,把學術發現清晰地呈獻給讀者。憑藉著近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1491》構建齣瞭引人入勝的印第安帝國故事,並在其間融入瞭考古學界、體質人類學界、語言學界和生態學界激辯不休的關於帝國興衰的種種理論。
通過檢閱對印第安人口學、起源與生態等領域內尚未得到廣泛報道的最新研究,查爾斯?曼恩在《1491》熱忱地闡明瞭美洲原住民文化遠在歐洲探險者涉足新大陸之前很久,就已經積纍瞭驚人的知識量並發展齣瞭高度復雜的文明。他們的本土創新引發經濟富礦效應,拉開瞭今天我們稱之為“全球化”的序幕。《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這樣一部開拓性的科學、曆史和考古學著作從根本上改變瞭我們對1492年哥倫布到訪以前的美洲的認知,驚人的新視角和打破常識的新觀點極大地挑戰瞭“歐洲中心論”的盛行觀點,連《世界史》作者麥剋尼爾都盛贊《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啓示錄》是一部“不凡之作”。
作者簡介
查爾斯·曼恩,《大西洋月刊》、《科學》和《連綫》雜誌的撰稿人。他也為《財富》雜誌、《紐約時報》、《史密森尼》、《名利場》、《華盛頓郵報》供過稿,還為HBO電視颱的連續劇《法律與秩序》撰寫過腳本。作為曾三次進入美國國傢雜誌奬決賽的作者,曼恩至今已被美國律師協會、美國物理研究會、阿爾弗雷德·P·斯隆基金會和蘭南基金會授予過與寫作相關的奬項。《1491》贏得瞭美國國傢學院傳播奬的年度最佳圖書奬。他住在馬薩諸塞州的阿姆赫斯特。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不可思議……對哥倫布抵達以前美洲人類生活的一部全麵描述……一名極其富有吸引力的作者。
——《紐約時報書評》
★曼恩並未將其命題呈現為對無限製發展的論證。然而,這個命題是支持人類對自然土地資源的管理,也反對強調人類應當對森林采取完全不予開發的所謂“生態虛無主義”的立場。
——《西雅圖時報》
★關於前哥倫布時代曆史的必讀概況課程——視角很新,研究工作一絲不苟,把大部頭的討論提煉為一章一章的內容,嚮一般讀者展示瞭與該話題相關的廣闊視野。
——《普羅維登斯報》
★極其公平而動人……曼恩有趣的評論確定瞭正確的基調:學術性與時髦性兼備。
——《聖彼得堡時報》
★簡潔而富有娛樂性……令人想起約翰·麥剋菲充滿科學細節的雄辯之纔和賈裏德·戴濛德石破天驚的雄心……讓我用一種新的方式去思考曆史。
——《洛杉磯時報》
★引人入勝……熟練地篩選瞭纍積的證據和學界的爭議。《1491》應當成為所有高中和大學世界史課程的必讀書目。
——《外交事務》
★在緩解西方民眾對這些昔日偉大美洲文明的普遍無知上,可稱是優秀的傳道之作……曼恩既有把學術行話轉譯為外行俗語的本事,也有熟練寫作復雜的科學事項的能力……附帶說一下,這本書裏除瞭提齣對特定議題敏感性的認識,此外並沒有什麼政治正確性的內容。
——《文學評論》
★研究透徹,閱讀體驗痛快淋灕……可讀性佳,普及性強……在有關前哥倫布時代美洲文明的入門書籍裏,極少有比這更好的書,而且沒有一部書的內容比它更新。
——《觀察報》
目錄
地圖列錶
緒論
序言/霍姆伯格之誤
1. 俯瞰
在貝尼省
霍姆伯格之誤
“人類及其作品的缺失”
另外的新石器革命
一次有導遊的旅行
第一部分/毫無根據的數字
2. 比林頓為何活瞭下來
友善的印第安人
黎明之地的成年禮
觀光和背叛
骷髏地
詭計
3. 在四分之國
“當頭一棒,擊中眉心”
塔萬廷蘇尤
印加人的鍍金轎
處女地
等差數列
4. 常見問題
坐不滿揚基球場
脆弱性的遺傳學
“怖畏之象”
花與歌
判定責任
第二部分/年代久遠的遺骨
5. 更新世的戰爭
可能非常怪異的單倍群
失蹤的支派
瞎子領瞎子
福爾鬆和老頭子
剋洛維斯共識
洲際鴻溝
全國各地
靠岸
6. 棉花(或者是鳳尾魚)和玉米(兩個文明的傳說,第一部分)
大型建築
棉花時代
小玉米棒
世界上最蠢的問題
7. 文字、輪子和傳遞作業(兩個文明的傳說,第二部分)
像葡萄一樣紛紛掉落
橡膠人
計數與文字
從1-地震到8-鹿
輪式插麯
秘魯飛地
製造聖石
第三部分/圖像的山河
8. 美洲製造
進入水域
與自然友好相處
壁爐
萬座土墩
美國低地的興衰
百年戰爭
9. 亞馬孫河流域
奧雷利亞納的見聞
綠色監獄
潘卓品塔達岩洞
在西部
降水物理學
曆史的饋贈
10. 人造的荒原
俯首皆是韆株葛根
每四隻鳥中就有一隻
新的海岸
後記
11. 和平大律法
附錄A負載詞
附錄B說話的結
附錄C作為例外的梅毒
附錄D曆月
精彩書摘
塔萬廷蘇尤
1491年,印加人統治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它大過中國的明王朝,大過在伊凡大帝治下大肆擴張的俄羅斯帝國,大過薩赫勒地區的桑海帝國和西非高原上強盛的大津巴布韋帝國,大過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大過三國同盟(這是阿茲特剋帝國更為精確的名稱),更遠遠大過任何歐洲國傢。印加人的管轄區跨越瞭驚人的32個緯度,這就好像從聖彼得堡到開羅都在同一個勢力的統治範圍內一樣。整個帝國的領域包含瞭每一種人們能想象到的地形,從亞馬孫上遊的雨林到秘魯海岸的沙漠,再到二者之間,兩萬英尺(約6100米)高的安第斯峰頂。牛津大學曆史學傢菲利佩 費爾南德斯–阿梅斯托(FelipeFernándei-Armesto)寫道,“如果可以用一個帝國的環境適應性來衡量其潛能的話,那麼印加人就是那個時代裏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帝國建設者。”
印加人的目標,是把南美洲西部大量不同的部族結閤起來(這裏麵有的部族和印加人自己一樣富庶,有的貧窮而無組織,每個部族都講著不同的語言),納入到皇帝直接管理的單一官僚體係內。這不僅僅是政治意義上的統一,印加人還想要整閤區域內的宗教、經濟和藝術資源。他們的方法既大膽又粗暴,還頗為有效:他們把全體居民直接遷齣其故土,並利用全球最大的道路係統進行運送,這是一條長達25 000英裏(約40 233.6公裏)的石料路麵的要道網絡;他們還強迫遷齣者和其他部族一起,投身於龐大而偏遠的國傢農場和建設項目之中,而且隻能使用印加的通用語言Runa Simi 。為瞭監督這項巨大的事業,印加人發明瞭一種獨特的文字,即按序列地在綫上打結,這讓人聯想起如今的計算機語言。(見附錄B:說話的結。)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已過世的考古學傢約翰 H 羅(John H. Rowe)認為,印加人對其領域的重新整閤是如此之成功,以至於安第斯地區的曆史“並非始於(南美人)與西班牙徵服者的獨立戰爭,而是始於(帝國創立者)帕查庫提在15世紀的天纔組織能力”。
秘魯高原和印加人一樣卓越非凡。康奈爾大學的人類學傢約翰 穆拉(John Murra)寫道,這是地球上最特立獨行的地方,“那裏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們)違背瞭所有的錶麵邏輯,堅持居住在海平麵10 000英尺(約3 048米)以上,甚或是14 000英尺(約4 267米)以上。任何彆的地方都沒有人能在如此明顯脆弱的環境中居住幾韆年之久”。在任何彆處,也都沒有人能住在海拔這麼高、多數農作物無法生長、地震和山體滑坡多發、極端天氣是傢常便飯的地方,而且還能反復地創造齣擁有先進技術的持久文明。印加故土的地勢最高,也最陡,其斜坡與水平麵的夾角超過65度。(舊金山以其幾乎無法駕駛的山丘而聞名,那裏最陡的街道,斜坡與水平麵呈31.5度。)況且這裏還最狹窄:在多數地方,從太平洋沿岸到山頂之間的距離不到75英裏(約120.7公裏),在有些地方還不到50英裏(約80.5公裏)。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賈裏德 戴濛德的說法,生態學傢的假定是,最初的大規模人類社會往往誕生於那些“在短距離內,高度和地勢變化各異的”地理環境中。新月沃地就是一例,伊朗西部的山嶺與全球最低的死海,包圍著底格裏斯和幼發拉底這兩大水係。秘魯是另外一例。在山峰與海洋之間的短暫旅途中,遊客將經過全世界34種主要地理環境中的20種。
安第斯原住民攝影傢馬丁 昌比(1891~1973)的這幅作品,拍攝的是秘魯高地的印加遺跡Wi.ay Wayna。人們在高度如此不適宜居住的地方生活,並反復創造齣復雜的物質社會來,這是全球僅有的孤例。
為瞭在這種陡峭狹窄的生態係統大雜燴中生存,安第斯地區的社群往往派代錶和僑民到上坡或下坡去住,那裏有著本地沒有的資源。每處都有可取之物:海洋裏的魚類和貝類,沿岸河榖的豆子、南瓜和棉花,山麓地帶的玉米、土豆和藜麥(一種安第斯糧食),高地的美洲駝和羊駝的毛和肉。這些衛星定居點的居民與中心區交換物品,把豆子送上山,得到美洲駝的肉乾。雖然極少能夠迴到這片故土,但他們都始終保留瞭這裏的公民身份。安第斯地區的人們結閤瞭多種生態係統的産物,他們因此得到瞭高於每個單乾社區的生活水平,也均攤瞭整個地帶頻發的自然災害的風險。穆拉給這種生存模式起瞭個名字:“垂直式群島”(verticalarchipelagoes)。
垂直管理有助於安第斯諸文化的生存,但也使其保持瞭狹小的形態。由於山體的存在阻礙瞭由北嚮南方嚮的交通,由東嚮西來協調商品和服務的流嚮則方便得多。因此,在曆史上大多數時候,該地區都處於一堆中小規模文明混雜、每個文明隻與其近鄰産生互動的狀態。盡管如此,安第斯地區還是有三次大一統的時期,由興起的單個文明將此前獨立的群體在同一麵大旗下團結起來。第一次霸權時代的領袖是查文文明(Chavín),它從公元前700年到基督紀元之初,長期控製著秘魯的中部海岸和毗連的山地。在查文文明衰落之後,再度興起的是兩大強國:技術先進的瓦裏帝國(Wari)統治著曾在查文治下的海岸地區,而蒂亞瓦納科(Tiwanaku)則以的的喀喀湖為中心,該湖是秘魯和玻利維亞邊界上一座龐大的高山湖。(我此前對瓦裏和蒂亞瓦納科已做過簡要敘述,在本書的第6章和第7章還會繼續講述其故事,以及印加文明興起之前的大量其他傳統。)瓦裏和蒂亞瓦納科崩潰後,在公元第一個韆年的末期,安第斯地區分裂為各個碎片化的社會政治實體,在接下來的300多年裏也一直如此,隻是有一個重要的例外。之後,印加人就齣現瞭。
印加帝國是安第斯地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國傢,也是最短命的國傢。它興起於15世紀,持續瞭不到100年就毀於西班牙之手。
印加人不太像徵服者。甚至到1350年的時候,他們還隻是安第斯中部政壇上無關緊要的一股勢力,而且還是新來者。在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博納布 科波(BernabéCobo)記錄的一個口述傳說中,印加人的始祖,是有著四兄弟和四姐妹的一傢人,他們不知為何離開瞭的的喀喀湖,四處遊蕩,直到發現瞭後來成為印加首都的庫斯科。為印第安人“極端的無知與殘暴”而嘆息的科波,將此斥為“可笑的”故事。盡管如此,考古研究已經在大體上證明瞭這種傳說:印加人似乎的確是在1200年左右由彆處(或許正是從的的喀喀湖一帶)遷徙到庫斯科來的。
與原住民對印加曆史的記述最為相近的殖民者的說法,源自鬍安 迪貝唐佐斯(JuandeBetanzos)。這個娶瞭印加公主的西班牙平民,後來成為瞭殖民政府最傑齣的翻譯。根據對其姻親的采訪,迪貝唐佐斯估算道,印加人齣現於庫斯科地區的時候,當地已經有“200多個”小規模部族瞭。而他們定居的庫斯科,是一個“有大約30間狹小而簡陋的草房”的小部族。考古證據顯示,印加人逐漸地強大起來。其命運的明顯轉摺點齣現於印加人不知何故,與一個名為昌卡(Chanka)的部族為敵之時。昌卡最終嚮印加發動瞭進攻。這次不起眼的省際爭執,卻産生瞭重大的影響。
據16世紀神職人員米格爾 卡貝洛 巴爾博亞(MiguelCabelloBalboa)一部被廣為引述的編年史的說法,昌卡人的這次攻勢發動於1438年。當時的印加領袖是維拉科查 印卡(WiraqochaInka) 。據科波的記述,維拉科查作為“一名勇敢的王子”,在青年時代就顯示齣瞭“好戰的”本質。即位後,他更是立誓說“將要徵服半個世界”。或許如此吧。但在昌卡入侵時,他帶著自己四個兒子中的三個,包括其指定繼承人印卡 烏爾科(InkaUrqon),逃離瞭轄域。他年輕的兒子印卡 庫西 尤潘基(InkaCusiYupanki)拒絕逃跑。相反地,他奮不顧身地與昌卡人作戰,以至於(傳說)連當地的石頭也都加入瞭保衛戰。印卡 尤潘基贏得瞭這場戰鬥,並俘獲瞭很多昌卡的領導人。他隨後剝瞭他們的皮,以示慶祝;皮薩羅就看到過這些展齣的戰利品。但是印卡 尤潘基先把俘虜們帶到瞭他父親那裏,以便於維拉科查 印卡完成勝利儀式:在他們身上擦自己的腳。
擔心印卡-尤潘基太過自我膨脹的維拉科查 印卡,選擇用這一時刻來提醒
這個小兒子,他依然是自己的從屬者。他宣揚說,擦腳儀式的榮耀其實屬於下一代印卡,即印卡 烏爾科。迪貝唐佐斯寫道,“作為迴應,印卡 尤潘基乞求其父去踐踏這些囚徒,還說他取得這場勝利,可不是為瞭讓諸如印卡 烏爾科和自己其餘兄弟這樣的娘兒們來乾這事的。”激烈的爭論導緻瞭一場僵局。就好像一場莎士比亞戲劇似的,維拉科查 印卡決定殺掉這個煩人的小兒子。(維拉科查 印卡手下的一員將領後來解釋說,這是“一個瘋狂的衝動”。)但印卡 尤潘基事先聽到瞭風聲,於是這項陰謀失敗瞭。感覺受辱的維拉科查 印卡下野流亡,而印卡 尤潘基以勝利者的姿態迴到瞭庫斯科,把名字改為帕查庫提(Pachakuti,意為“驚世之人”),同時宣稱印加的統治傢族是太陽神的後裔。此後,他東徵西討,所到之處,勢如破竹。
嘿,等會兒!讀者可能會這麼說。這個傢族故事簡直是一部太棒的情節劇瞭,似乎可以理所應當地質疑一下它是否真實發生過。畢竟,關於印加史的全部已知文字記錄都是在歐洲徵服此地後完成的,而這時距離帕查庫提的崛起已經過瞭一個多世紀瞭。而且這些記錄彼此之間還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大不相同。這不僅僅反映瞭作者的偏見和無知,還反映瞭其消息來源為瞭說某個傢係的好話,能夠隨意踐踏曆史。齣於這些原因,部分學者對現存的編年史全然不予理會。另一些學者則指齣,做記錄是印加人和西班牙人都有的悠久傳統。總體來說,這些編年史傢似乎意識到瞭其見證者的角色,也試圖達到這一標準。他們對各個事件的版本在大體上是一緻的。因此,多數學者都明智地利用瞭殖民時期的記錄。我也在試著這樣做。
在執掌國傢政權後的25年時間裏,帕查庫提開拓瞭帝國的疆土,從秘魯中部的高原到的的喀喀湖及更遠處的地方。他的方法比人們預料的要更為精妙而劃算。對欽察(Chincha)這片沿岸山榖的緩慢接管就是一個範例。1450年前後,帕查庫提派遣瞭一支以其養弟卡帕剋 尤潘基(QhapaqYupanki,大意為“慷慨的貴人”)為首的軍隊前往欽察。卡帕剋 尤潘基率領數韆兵卒長驅直入河榖地帶,卻通知驚慌失措的地方名流說,他對欽察一無所求。曾於16世紀50年代調查瞭河榖曆史的兩名西班牙神父報告說,“他自稱為太陽之子,而且說他是為瞭他們好和為瞭每個人好而來的,他並不想要他們的銀子、金子或者是女兒。”這名印加將軍遠沒有以武力平定這片土地。事實上,他把“他攜帶的全部物品”都留給瞭當地人。他幾乎是把欽察的領導層都埋在瞭成堆的貴重物品下麵。而作為其慷慨相助的迴報,這名將軍隻是請對方錶示一點點感激之意,最好是以一幢大房子的形式贈予己方。這樣,印加人就能在屋裏進行工作,而僕人們也就可以烹飪、清掃和置辦這個前哨基地裏需要的物什。當卡帕剋 尤潘基離開時,他還請欽察人送工匠和貨物到庫斯科去,以此繼續錶示他們對印加的感激之情。
10年後,帕查庫提又派遣瞭另一支部隊趕赴該河榖。這一次,部隊的指揮官是他的兒子和繼承人托帕 印卡 尤潘基(ThupaInkaYupanki,意為“尊貴的印卡皇室”)。托帕 印卡與當地領導層進行密談,並對河榖生活的改善提齣瞭許多富有創見的想法,這些想法都得到瞭對方由衷的支持。當地領導人按照印加的模闆,把全部人口都列入徵兵範圍,依據性彆和年齡把各傢各戶分為不同的序列,每個序列的首領嚮其上級序列的首領報告。“這一切都是為瞭讓人們知道誰在負責。”西班牙神父們寫道。托帕 印卡嚮這些被組織起來的人們委派任務:在此地開路,把欽察與印加治下的其他區域連接起來,為印加人修建一座嶄新的宮殿,並打理為其留齣來的田地。托帕 印卡顯然把欽察留給瞭其兄弟來繼續管理和經營當地人的謝意。
其後的拜訪者是帕查庫提之孫,他可能在15世紀90年代到訪瞭此處。與他同時到來的,還有印加人對土地及服務的升格要求。互惠的外錶正在褪色。到瞭那時候,欽察人除瞭屈服,已經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瞭。他們被印加轄區所包圍;其經濟與帝國組織牽絆難離,其成百上韆的子民執行帝國的命令。欽察精英不敢與印加軍隊進行較量,總是順從而不勇猛,在殖民政府中也獲得瞭這樣那樣的美差。但他們作為獨立實體的領地已經不復存在瞭。
1976年,如今就職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愛德華 N 勒特韋剋(EdwardN.Luttwak)齣版瞭一本富有挑戰意味的關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小書。他在書中區分瞭領域式的(territorial)帝國和霸權式的(hegemonic)帝國。領域式的帝國用軍隊直接占領土地,趕走舊的統治者,將其領土並入己方。而在霸權式帝國中,被徵服地區的內部事務仍歸其原統治者處置,他們隻是成瞭諸侯而已。領域式帝國控製嚴格,但其維持成本高昂;霸權式帝國的維持成本則很廉價,因為原地方首領承擔著管理成本,不過君主與諸侯之間的鬆散聯係促進瞭叛亂的形成。每一個意在開疆拓土的國傢都是二者的混閤體,但所有美洲原住民的帝國都偏嚮於霸權式經營。由於沒有馬匹,印第安士兵的行進速度不可避免地比歐洲或亞洲的士兵都慢。部隊一旦用作占領軍,就不能夠被迅速地再行分配。因此,印加人隻能幾乎是被迫地指派地方首領,而不是將其替換。他們不遺餘力地踐行著這種策略。
帕查庫提於1643年將軍事指揮權轉交其子托帕 印卡,自己則把注意力轉移到以帝國風格完全重建庫斯科上來。在此過程中,他躋身於曆史上偉大的城市規劃者之列。盡管他吸收瞭安第斯地區的美學傳統,帕查庫提還是在印加藝術與建築史上刻下瞭自己的印記。蘇美爾與亞述的建築鑲嵌著燦爛的馬賽剋和壯觀的壁畫,而印加風格卻是冷峻、抽象的,簡略到隻剩下幾何圖形;事實上,這有著驚人的當代色彩。[按秘魯評論傢塞薩爾 帕特諾斯托(CésarPaternosto)的觀點,諸如約瑟夫 亞伯斯(JosefAlbers)、巴內特 紐曼(BarnettNewman)和馬剋 羅斯科(MarkRothko)之類的20世紀油畫傢都受到瞭印加藝術的啓發。]
印加的磚石建築使西班牙徵服者感到驚奇,後者不能理解他們在沒有灰漿和役畜的情況下,是怎麼把這麼大的石頭拼接到一起的,而且這些建築還十分耐用。美國探險者海勒姆 賓厄姆於1913 年拍下瞭馬丘比丘要塞的照片。盡管沉寂瞭4個世紀,該要塞當時幾乎還是完好如初的。
位於新庫斯科心髒地帶的,是阿瑪斯廣場(theplazaofAwkaypata)。這座長625英尺(約190.5米)、寬550英尺(約167.6米)的廣場,幾乎全部被市裏工人每天從太平洋沿岸運來並耙平的白沙覆蓋著。紀念碑狀的彆墅和廟宇從三麵包圍瞭這個空間。其牆體都是用大石塊切割而成的,切割技術之精準,安放之嚴絲閤縫,以至於皮薩羅的弟弟佩德羅(他以侍從的身份跟隨其兄)報告說,“連大頭針的針孔都紮不進接縫裏。”與這些建築正麵相對的,是大盤大盤擦亮瞭的黃金。當高山的陽光籠罩阿瑪斯的時候,橫片的白沙和斜片的黃金甚為紮眼,整個空間儼然成為頌揚光的露天劇場。
在帕查庫提的宏偉設計中,阿瑪斯廣場是帝國和宇宙的中心。四條高速公路從這座宏大的廣場嚮四周延伸,而這四條公路劃分齣瞭不對稱的四個部分,這也正是他把塔萬廷蘇尤(即“四分之國”)帝國劃分為四個部分的依據。印加人認為,四分呼應著天國的秩序。銀河,安第斯宇宙學中的一條廣闊的天河,在與地球軌道呈28度角左右時橫穿秘魯的天空。一年中有6個月,星流可以說是由東北嚮西南斜穿天際;在另外6個月裏,它們由東南嚮西北斜穿而過。這種變化與雨旱兩季之間變化的時段大緻重閤(這也是銀河將賦予生命的水源供給大地之母的時節),並把天空劃為四截。而反映瞭這種模式的阿瑪斯廣場,是宇宙的軸心。
在印加首都庫斯科周圍,有著400多座“wak’a?±,即具有靈力的地方。它們多數都是石頭,其中有些雕刻著精美的圖示,或許與其所影響到的地區有關。
不僅如此,庫斯科還是第二種精神模式的中心。從阿瑪斯發散齣去的,是41條歪麯的、富有精神力量的綫條。這些被稱為“zeq’e”的綫條呈蛛網狀,相互交織。它們連接著大地的特有物産:泉水、墳墓、洞穴、聖地、田地和石頭。在庫斯科周圍,有約400座“wak’a”(與聖地多少有些相像),首都四周也因此聚集著大地的力量。(在印加曆法中,“zeq’e”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印加曆由41個星期組成,其中每周有8天。)“Wak’a”與“zeq’e”二者形成的網絡,關聯性極其復雜,以至於哥倫比亞大學考古學傢特倫斯 丹特洛伊居然寫道,“許多勤奮的學者都隻能撓著他們的腦袋,去相信其他人的判斷瞭。”每一座“wak’a”都有著自己的意義、相對的地位、社會關係以及一套在儀式上的用法。城外的一塊大石,據說是最初的印加兄弟之一的石化之身;印加部隊常會給這塊石頭穿上精緻的衣服,並作為某種能帶來好運的護身符隨軍攜帶。科波觀察到,為瞭記下這些華美而豐富的聖地和綫條,整個帝國“在庫斯科城有1000多名男子,是什麼其他事情都不做,而隻記著這些東西的”。
帕查庫提不僅重塑瞭都城,還為塔萬廷蘇尤奠定瞭其特徵的製度基礎。幾個世紀以來,當地村民都會花一定時間,以團隊作業的形式來完成社區項目。通過交替使用恐嚇與哄騙的手段,帕查庫提把當地人服務的義務擴大到瞭無法想象的程度。他通過法令宣布,塔萬廷蘇尤的一切土地與財産都屬於國傢(事實上,都屬於印卡本人)。因此,農民就不得不定期成為帝國的農夫、牧人、紡織工、泥瓦匠、手藝人、礦工或者士兵。他們通常會離傢幾個月之久。他們人在旅途之時,國傢為其提供吃、穿、住(其來源都是其他工作人員提供的貨物)。這些應徵的士兵修建瞭水壩、梯田和灌溉渠;他們在國有土地上務農,在國有牧場中養牧,在國有工廠裏製罐,還儲滿瞭幾百傢國有倉庫;他們鋪平瞭高速公路,為攜帶信息和貨物的長跑者與美洲駝提供給養。帝國以專政手段加大瞭對安第斯地區垂直管理的力度,把人民和物資往返運送於地區內的每一個間隙。
這種經濟體係最不驚人的特徵,是它的運轉不需要錢。誠然,貨幣的缺失在當時並沒有齣乎西班牙侵略者的意料;直到18世紀,歐洲多數地區也是如此。不過印加人甚至連集市也沒有。按照經濟學傢的預估,這種非市場的經濟體(有人稱之為垂直的社會主義)應該會産生嚴重的低效現象。這些確然存在,但其過失是由生産過剩而非需求所造成的。西班牙侵略者驚奇地發現,印加倉庫裏囤積著大量原封未動的布料和物資。但對於印加人來說,庫存大量盈餘是聲威和富足的象徵,這都是計劃的一部分。秘魯小說傢馬裏奧 巴爾加斯 略薩(MarioVargasLlosa)注意到,最重要的是,塔萬廷蘇尤“設法根除瞭飢餓”。他雖然並非印加的支持者,但還是承認說,“縱觀全球,隻有極少數的帝國達成瞭這一壯舉。”
塔萬廷蘇尤每吞並一個新的地區,印加人就會從其他偏遠地區強製性地大量移民至此,並嚮新移民分配土地。新來者被鼓勵保留其衣著與習俗,而非融入當地生活之中。為瞭溝通,雙方都被迫使用其徵服者的語言RunaSimi。從短期來看,這一做法導緻政局緊張,而印加人則藉此插手調停並控製雙方。從長遠看,這會(如果成功的話)侵蝕各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打造齣一個新的、刻著塔萬廷蘇尤記號的國傢。但是在民族這盤大棋上,印加人把棋子支來支去的規模,無疑會令人欽佩。驚人的是,很多地方的外國人在數量上都超過瞭原住民。最終,民族衝突有可能導緻塔萬廷蘇尤像南斯拉夫一樣土崩瓦解。但是如果皮薩羅沒有去打斷這一進程,印加人或許可以創造齣一種與中華文化同樣持久的統一文化。
……
前言/序言
緒論
本書在一定程度上,至少可以追溯到1983年,當時我在為《科學》雜誌撰寫一篇關於NASA(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某個監視大氣臭氧狀況的項目的文章。在瞭解項目內容的過程中,我與某課題組一道搭乘瞭NASA的飛機,那架飛機的任務是在三萬英尺的高空給大氣層取樣並進行分析。課題組一度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的梅裏達登陸。不知為何,科學傢們次日休瞭一天假。我們坐上一輛破舊的大眾貨車,去瞭瑪雅遺址所在的奇琴伊察(ChichénItzá)。我當時對中美洲文化一無所知,甚至連“中美洲”(Mesoamerica)這個術語都不熟悉。中美洲囊括瞭從墨西哥中部到巴拿馬的廣大範圍,涵蓋瞭危地馬拉和伯利茲全境,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和尼加拉瓜的部分地區,還有瑪雅人、奧爾梅剋人和許多其他原住民群體的故鄉。我們從貨車裏爬齣來不久,我就被徹頭徹尾地吸引住瞭。
我自己(有時是度假,有時是齣差)迴訪瞭尤卡坦五六次,其中三次是和我的朋友、攝影記者彼得?門澤爾(PeterMenzel)同行。為瞭完成一本德語雜誌的稿件,我和彼得驅車12個小時,沿著一條糟糕的土路(沿路有深到大腿的坑洞、成片成片倒下的樹木),開到瞭當時還沒有得到開發的瑪雅城邦之一的卡拉剋穆爾。陪同我們的是瑪雅人鬍安?剋魯斯?布裏塞尼奧,他是另一處規模更小的遺跡的看管人。作為一名有著20年工齡的樹膠工人,鬍安總是連續幾周跋涉林間,尋找糖膠樹(糖膠樹那黏黏的樹液已經被印第安人風乾、咀嚼瞭上韆年,並在19世紀末成瞭口香糖産業的基礎)。在一個傍晚,我們坐在篝火邊,他嚮我們講述瞭他在閑逛時偶然發現的那些滿是藤蔓的古城,以及當科學傢們告訴他,這是他祖先創建的城市時,他的種種驚訝。當晚,我們睡在基石似的高大雕刻品中間的吊床裏,那些雕刻品韆餘年來都未曾有人駐足欣賞。
直到1992年鞦天,我對哥倫布以前時代美洲居民的興趣纔談得上是真正提上瞭議事日程。某個周日的下午,我偶然在一座大學圖書館裏無意中發現瞭《美國地理學傢協會年錶》關於哥倫布到訪500周年的特彆專刊。我好奇地撿起這本刊物,靠在一張沙發上,開始閱讀威斯康星大學的地理學傢威廉?德尼萬(William Denevan)的文章。該文開宗明義地問道:“哥倫布時代的新大陸是什麼樣的?”我想,對啊,它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當歐洲人的風帆在美洲的地平綫上首次齣現的時候,那裏生活著一些什麼人,他們又都在想些什麼呢?我讀完瞭德尼萬的文章,又繼續讀起瞭其他人的文章,而且直到圖書館員關燈,宣示圖書館已經下班關門的時候纔停瞭下來。
我那時還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德尼萬和許多其他研究人員把自己全部的職業生涯都投入到瞭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上。他們得到的圖景與絕大多數美洲人和歐洲人的認知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而且在專傢的圈子之外也鮮有人知。
在我讀過德尼萬文章的一兩年後,我參與瞭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的分論壇討論。這個名為“對亞馬孫地區的新視角”的分論壇,其參與者包括杜蘭大學的威廉?巴利(WilliamBalée)。巴利的發言主題是關於“人為”森林,即印第安人數百年前或數韆年前創造的森林;這種觀念我此前聞所未聞。他同時提到瞭德尼萬也討論過的一件事:很多研究人員如今相信,他們的前輩低估瞭哥倫布到訪美洲時當地居民的數量。巴利說,印第安人的數量比人們此前認為的要多,而且是要多得多。哎,總得有什麼人齣來把這些信息都匯聚到一起去啊,我想。那會是一本很有趣的書。
我一直等待著這本書的齣現。直到我的兒子入學,學到我當年被教授的那些東西(同時也是遭到長期尖銳質疑的觀念)的時候,這種等待變得越來越令人沮喪。鑒於似乎沒有什麼彆的人在寫這本書,我最終決定自己齣馬試一試。此外,我也很想瞭解更多東西。諸君手上的這本書正是這次努力的産物。
這本書並不兼容並包。它不是對1492年以前西半球文化社會發展的係統性的年錄。那樣一本書涵蓋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太廣,根本無法寫就;等到作者接近完工的時候,新發現會使該書的開頭顯得陳舊而過時。使我確信這一點的,也正是那些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與前哥倫布時期原住民社群驚人的多樣性打交道的研究人員。
本書也並非關於研究美洲初始居民的人類學傢、考古學傢、生態學傢、地理學傢和曆史學傢們近期觀點變化的完整學界史。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新見的成果正在嚮太多個方麵進行延伸,任何作傢都難以將其囊括在一部著作裏麵。
相反,這本書探索的,是我認為這些學界新見共有的三個主要焦點:印第安人的人口統計學(第一部分)、印第安人的起源(第二部分)和印第安人的生態學(第三部分)。由於太多不同的社群以迥然相異的方式說明著這些觀點,我根本無法做到麵麵俱到。因此,我記載的是那些現存觀點中資料最多、得到最多近期關注,或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說來很矛盾的是,這本講述哥倫布時代以前生活的書,也花瞭不少篇幅討論瞭哥倫布到達之後的生活。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很多原住民文明沒有文字,而關於它們的最好的信息,大半來自於那些率先見到他們的歐洲人的記錄。誠然,殖民時期的記述會被文化短視扭麯,但它們依然是有關其生活方式的生動描述。其次,和第一點同等重要的是,歐洲和美洲的相遇,對雙方都是有啓示性的。在很多情況下,接觸雙方的緊張突齣瞭這些社群可能會無法清楚辨識齣的一些領域。萬帕諾亞格人和清教徒的會談(第2章的內容),以及印加人與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率領的西班牙軍隊的遭遇(第3章的主要部分),都展示瞭歐洲人眼中的這些土著群體,還有他們在麵臨未知時做齣的反應。
在整部書裏,就像讀者們已經注意到的那樣,我用“印第安人”(Indian)一詞來代指美洲的初始居民。毫無疑問,“印第安人”是一個含混的、從曆史角度說也並不恰當的名稱。或許對美洲初始居民而言,最準確的描述詞是“美洲人”(Americans)。然而如果真用上這麼個詞,將會導緻更嚴重的混亂。在本書中,我試圖以人們自己使用的名稱來稱呼他們。我在北美洲和南美洲遇到過的絕大多數原住民的自我稱謂都是印第安人。(更多關於命名法的內容,請見附錄A:負載詞。)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曾到訪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中部地區斯基納河上遊的黑茲爾頓村莊。村裏的很多居民都是基特卡汕族人(Gitksan或Gitxsan)。在我到訪的時候,基特卡汕族人剛提起瞭針對不列顛哥倫比亞政府和加拿大政府的訴訟。他們想要該省和全國承認,基特卡汕族人在當地居住已久,從未離開,也從未同意放棄其土地,而且因此保留著對全省約1.1萬平方英裏土地在法律上的所有權。他們說他們很願意進行談判,但他們不願意被排除在談判之外。
我在乘飛機飛入當地的時候,能看到為什麼基特卡汕族人會對這片地區感情深厚。飛機掠過球岩山(RocherdeBouleMountains)白雪皚皚、宏偉壯麗的峭壁,闖入兩條森林茂密的河榖的交匯處。霧氣在大地上升騰。人們在河裏捕撈虹鱒和鮭魚,雖然其所在距海岸有165英裏之遙。
從屬於基特卡汕族的基特麥剋斯人,其總部在黑茲爾頓村,但絕大多數成員都住在鎮外的一個居留地。我驅車趕往這個居留地。基特麥剋斯族議會首領尼爾?斯特裏特(NeilSterritt)在那裏嚮我解釋瞭這起訴訟。這個坦率、聲音溫和的人一開始是做采礦工程師的,之後捲起袖子迴鄉,準備跟這場曠日持久的法律糾紛打交道。經過多次審訊和上訴,加拿大最高法院於1997年裁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必須與基特卡汕人談判決定土地的歸屬情況。直到這次訴訟提齣20年之後的2005年,雙方的會談仍在進行。
過瞭一會兒,斯特裏特帶我去瞭卡汕(‘Ksan),這是一座創建於1970年的曆史公園兼藝術學校。公園裏有幾所重建的長屋,其外錶滿是高貴的、紅黑色的西北部海岸印第安藝術。藝術學校培訓當地印第安人把傳統設計轉化為絲網印刷品的技巧。斯特裏特把我留在校捨的一間休息室裏,讓我到處看看。那間屋裏的東西比他也許已經發現的還要多,我很快找到瞭一些像是貯藏著美麗的古老麵具的盒子。在它們的邊上是一大堆現代印刷品,其中一些用的是與舊法相同的設計。屋裏還有一盒一盒有新有舊的照片,很多都記錄瞭傑齣的藝術品。
在西北部海岸的藝術中,其主題是平坦而扭麯的,就好像是被從三維壓成瞭二維,而後又摺成瞭摺紙一樣。最開始,我發現所有的設計都很難解釋,但是很快,其中一些設計就脫穎而齣瞭。它們用乾淨的綫條,把空間切割為既簡單又復雜的形狀:物體被填進另一些物體裏,生物被塞進它們自己的眼睛裏,一半是獸的人和一半是人的獸,所有這些都是變形和超現實的騷動。
有少數幾件物品我一看就能立即理解,很多我完全不能理解,有些我以為我理解瞭但實際上可能並沒有,還有一些可能連基特卡汕人自己也無法理解,就像大多數如今的歐洲人無法真正理解拜占庭藝術在創作之時對人們情緒産生的影響一樣。不過我還是對這些大膽的圖案綫條感到欣喜非常、眼花繚亂,因為我在窺探的,是一個自己此前並不知道其存在的、充滿活力的過去,而且這個過去還持續對當下發揮著一種我未能注意到的作用。在接下來的一兩個小時裏,我一件一件地欣賞起這些物品來,而且總是渴望看到更多。通過編撰這部書,我希望能與諸君共享自己當時(以及自那時起每每就此産生)的興奮之情。
再版說明
《1491》的讀者時不時地來信問我,如果我可以重新寫一次的話,我會不會做齣什麼根本性的改動。在過去,我總是會說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理論性太強,難以迴答,而且也沒有人能夠給我提供迴答的機會。準備《1491》的更新重修版本,給瞭我這種機會。自從本書首次齣版至今,研究人員的確得到瞭在最初15000年的美洲曆史上令人神往的發現,但它們非常切閤作為本書主題的學界新見。這些基本觀點是:印第安社會的規模比人們此前相信的更大(第一部分的中心),更為古老而先進(第二部分),對環境也産生過更大的影響。在我看來,這些觀點依然代錶瞭學界絕大多數人的意見。因此,雖然我更新瞭一些內容,但我並沒有改變《1491》的基本結構。這本書保留瞭其原汁原味,但同時也為新讀者的閱讀體驗考慮,進行瞭微調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