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

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建荣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淮上
  • 军民抗争
  • 彭城
  • 地方史
  • 社会史
  • 军事史
  • 叛乱
  • 藩镇
  • 中世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4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60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学和历史学的学生、教师、人文阅读爱好者
第八、九世纪的大唐帝国,内外有藩镇跋扈和吐蕃、南诏边患。为解决边患,调动三千名徐州军至安南服役三年。但三年的约期没有兑现,归乡之路遥遥无期。其中八百位戍守桂林的家眷获知消息后,发动请人代写家书,让前线的丈夫不要傻等。这八百封信遂促成了士兵杀掉队长、敌前逃亡、私自返乡的大规模行动。他们回到徐州后与城内军眷里应外合,最后攻陷徐州并叛乱年余,帝国几乎束手无策。

往前追溯,徐州和唐廷过去百余年来都有深层的不稳定关系,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财税四大问题,在这百余年中有四十年成功夺取自治权,七十年不断抗争而驱逐和杀害朝廷节度史七次。最后唐帝国要耗费二十几万的大军才能平服这次叛乱,本书即为叙述并剖析这个故事的始末。共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在讲不同的政治体制所予准北居民优劣不同的感受,是激起抗争集体行动渊源所自。外篇着重在讲抗争集体行动背后其经济的、以及社会的结构因素为何,以及如何汇聚而产生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台湾地区著名的法制史学者卢建荣先生广受赞誉的一部作品,全书以类似《万历十五年》的故事讲述方式回顾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在徐州发生的一起叛乱事件,作者以小说的方式还原了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过程后,再从法制史的角度解剖了唐代末期在中央集权势弱与地方势力兴起、自治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意图对"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何会出现叛乱"做出解释。全书史实精细、叙述流畅、发论幽微,是一本具有很强阅读价值的法制史著作。

作者简介

卢建荣,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博士。曾服务于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北大学历史系,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所教授、麦田出版社历史文化丛书编辑,著名法制史专家。

目录

序曲1
内篇
第一部 白头将军话当年
第一章 徐方夜话
第二章 白发忆往
第三章 徐府变调
第四章 中兴筹码
第五章 又见自治
第二部 徐方子弟老禁垣
第六章 京华永夜
第七章 徐军抗争
第八章 民赋增重
第九章 三角关系
第十章 朝廷用人
第三部 天生史才难自弃
第十一章 抗争增温
第十二章 民怨沸腾
第十三章 水深火热
第十四章 最后自治
第十五章 帝国黄昏
外篇
第一部 昔日桑田今钱海
第一章 市镇兴起
第二章 工商勃兴
第三章 水运便捷
第二部 刘郎气沮徐军狂
第四章 刘氏兴衰
第五章 危哉徐幕
第六章 徐军所自
尾曲
徐宿道地方与中央政治关系大事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的图书简介: 《咆哮彭城:唐代淮上军民抗争史(763-899)》 导言:大唐的裂痕与淮上的烽烟 公元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的余波尚未散尽,大唐王朝的中央集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藩镇割据的阴影在广袤的土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尤其是在富庶而重要的淮河流域。本书聚焦于唐代中晚期(763年至899年)间,发生在彭城(今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复杂历史图景。这段时期,淮上地区不仅仅是大唐帝国维持其统治的经济命脉,更是军事对抗、地方豪强崛起与百姓生存挣扎的缩影。 我们深入探讨了在中央权力衰微的背景下,彭城如何成为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军事史,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维度,对淮上军民抗争史的全面考察。这里的“抗争”,既包括地方军阀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武装冲突,也涵盖了普通百姓在战乱、赋税重压和地方割据政权更迭中求生存、求尊严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藩镇的崛起与淮上的角力(763-815)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描绘了唐朝中央政府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为巩固统治而在淮上地区设置的军事防区。这些防区,特别是节度使的设立,本意是加强边防,却很快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地方王国。 我们详述了早期淮上节度使的权力构建与内部斗争。彭城作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其军事部署和行政权力分配,直接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重点分析了唐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微妙关系——从最初的合作与制衡,到逐渐演变为公开的矛盾与冲突。这一阶段的抗争,更多体现为地方军事力量对中央政策的阳奉阴违和对地方资源的垄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对当时淮上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淮河漕运是国家经济的生命线,而彭城正是漕运枢纽之一。藩镇对漕运的控制,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上的扼杀。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税收记录、漕运流程和粮食调配,揭示了地方势力如何利用经济杠杆来对抗中央权威。 第二部分:黄巢起义的浪潮与彭城的命运(875-884) 唐末的黄巢起义,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大唐帝国,淮上地区首当其冲。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心转移到这一决定性的历史转折点。 我们详细梳理了黄巢起义军进军淮上,攻占彭城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场军事攻防战,更是社会矛盾总爆发的体现。起义军的构成、口号以及他们对地方豪强和腐败官僚的打击,都在彭城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黄巢的到来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另一轮抗争的开始。本书深入分析了地方藩镇与唐朝残余势力在彭城周边为“剿灭”黄巢而进行的复杂合作与相互猜忌。这一时期,彭城百姓的命运如同浮萍,他们既是起义的参与者,也是战乱的受害者。我们利用地方志和碑刻资料,还原了普通民众在流离失所、饥荒肆虐中的挣扎与反抗。 第三部分:军阀混战与地方势力的固化(885-899)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大唐帝国已是名存实亡。淮上地区迅速陷入了更为混乱的军阀混战阶段。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这一“过渡时期”,即从唐朝廷试图重建秩序到地方军阀彻底做大的过程。 彭城作为四战之地,成为了各路军阀角逐的焦点。朱温(后梁太祖)、时溥等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衰,都与彭城周边的军事行动紧密相关。本书分析了这些地方势力是如何利用前朝留下的军事遗产,通过兼并、联姻和背叛等手段,巩固其在淮上的统治。 更重要的是,我们关注了在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淮上士绅、地方豪强以及底层民众所采取的生存策略。他们如何与不同的统治者周旋?如何在权力更迭中保护家族利益和地方的稳定?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抗争”,更多地转向了对地方自治权和文化认同的维护,为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彭城的遗产 《咆哮彭城》通过对763年至899年间淮上军民抗争史的梳理,旨在揭示一个核心观点:在中央权威衰落的时代,地方的命运不再由京城决定,而是由地方的军事力量、经济基础以及民众的韧性共同塑造。彭城,这座古老的城市,见证了帝国霸权的崩溃和地方力量的崛起,其历史轨迹为我们理解唐末的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书不仅为研究藩镇史和黄巢起义提供了新的史料整合与分析框架,也为理解中国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威的动态博弈提供了深刻的鉴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注释的质量来看,这部著作无疑是投入了巨大心力的。大量的注释不仅标注了引文出处,更包含了作者对某些史料的辨析和补充说明,这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存疑史料时的审慎态度,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选择权交还给读者,这种治学上的谦逊非常值得称赞。特别是关于那场决定性的战役的描述,作者似乎采用了多方位的证据链进行交叉验证,力求还原出最接近真实的历史面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不仅仅是叙事,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严肃追问,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点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泼墨般的笔触和深沉的色调,仿佛能让人立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那种扑面而来的史料感和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就足够吸引人。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梳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脉络的,尤其是对于地方军事力量的崛起与中央的博弈,这总是历史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从结构上看,作者似乎采用了时间线索与事件剖析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期待着能在书中看到对当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民间信仰的深入剖析,毕竟,任何一场重大的历史变动,都不是孤立的军事冲突,而是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动态感,“咆哮”二字精准地捕捉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精神面貌,让我对它所呈现的淮上地区的独特命运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置身于唐末那个充满张力和不安的时代。作者的语言风格介于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流畅之间,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腔”,却又不失历史的庄重感。在对某个关键转折点的分析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即淮上军民的反抗并非一蹴而就的统一行动,而是基于地方利益的复杂联盟与解构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层次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往对“地方割据”的简单化理解。我猜想,后续章节在论述中央集权衰弱时,必然会深入探讨地方士族在其中扮演的“缓冲器”或“加速器”角色。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历史,提升到了探讨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普遍命题的高度。它让人思考,在王朝更迭的缝隙中,地方权力是如何野蛮生长,并最终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的。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对史料选择的独到眼光所折服。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仅仅罗列官方文书,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碑刻、地方志甚至是诗歌中的隐晦记载,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场景。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鲜活度。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平衡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感到好奇。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普通士兵、乡绅士族乃至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和塑造的?书中是否能呈现出那些鲜活的个体面孔,而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名词?从已读的篇章来看,作者在描述军事行动的背景时,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对战略布局的影响,这种将自然环境纳入历史考量的做法,显得尤为老道和成熟。这并非一本纯粹的军事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区域如何在权力真空期自我重塑的社会生态报告。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感受是,历史的“韧性”与“变异”。在朝廷的控制力逐渐式微时,淮上地区的社会肌体是如何在剧烈的动荡中保持基本运转,甚至催生出新的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作者显然没有将这些军民的抗争视为单纯的“叛乱”或“反抗”,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去理解。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地方性的军事和政治实践,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制度构建和权力格局的。这种对历史连续性与断裂性的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地方史”范畴,上升到了对整个唐宋过渡期社会转型进行深度解读的高度。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历史往往发生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广袤地域。

评分

书质量还是不错的,还没看,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

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也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真的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也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会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大大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会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图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使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加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可以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结实的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你的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你的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法。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具有浓厚的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

评分

这里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反叛的一个本质区别。男性的反叛经常是拒绝物质上的享受,他们可能拒绝像父辈一样成为医生、律师、银行家,而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但是并没有丰富物质回报的生活;然而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们仍然希望组建家庭,成为父亲。但是女性的反叛,往往是彻底的逃离传统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她们如果还想有自己的事业,往往就要完全放弃婚姻生活。比如Jane Austen就一辈子献身文学终身未婚。究其根源,盖因男权社会将抚养子女的责任定义为女性的天职,婚姻对于女性更像是一种职业。一些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眼见着母亲为了家庭放弃事业和理想,在长大后会因害怕重蹈其覆辙,而选择完全放弃家庭生活。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MM MM MM

评分

质量好,物流保证,以后还要买

评分

外篇则另辟空间处理为何╱何以百余年来徐州人士不断向唐廷争取自治的因素,当中的原因包括牵涉甚广的政治「权力」因素,不仅来自中央集权的力量大小,更有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人口与社会变迁、水路交通及经济要素、财税负担的类别与轻重多寡、甚至与彭城刘氏宗族在安史之乱前後,在地方权势的掌控力上强弱悬殊致使权力真空相关。内、外篇的内容虽相互关联,然却作法迥异,内篇说故事者乃是三位当事人,却因缺乏史家後见之明的缘故,相关的历史诠释还端赖串场的作者之口才得以使读者有完备的了解;外篇则是卢氏以第三人称全知观点进行解说,这部分卢氏已自行点破,读者可从本书〈自序〉得知其中梗概,无庸在此费事多言。

评分

对我口味! 动作酷炫拽,全程虽然1-2个笑点,但引人深思,有些地方很值得回味的,难得的不是以笑点,或者仅仅动作特效得5分的片。而且喜欢这种简约叙事,好几个地方都觉得换成其他片子要展开,而此片就巧妙的跳过,无断层,利索,喜欢 。

评分

徐、唐两造百余年来权力间的交涉过程,作者藉由曾任徐帅的王智兴(场景设计於835年与三位掌书记间的交谈)、移入彭城的张家第四代,於京城教坊里讲笑话为职的张渐(场景设计於845年的新年时节与前往探病的堂弟张元孙间的对话经过)、彭城地方文史工作者兼教书匠郑樵(场景设计於899年的课堂上),这三人之口接力道出安史乱後的彭城抗争史,他们的说法或因背景不同有其自身见解,或因共同的历史经验而有重叠之处,都在作者的捕捉之列。法国处理感觉史的名家Alain Corbin认为要了解过去的人们,没有比藉由古人的眼睛看世界,和用他们的情绪感受更好的方法,卢氏於书中凭藉虚拟却尽量与史实接轨的场景,由三人皆身处时代洪流中的经历来表述这段历史,可说是此诠释的明证,这是属於本书的内篇章节。

评分

矢志以唐史专业暨文化史手法,写作唐代五部曲的卢建荣,本书是他在这系列缴出的第四张成绩单,次序上则名列五部曲中的第二部,至於上一本著作《飞燕惊龙记:大唐帝国文化工程师与没有历史的人(763-873)》则属第五部,述说唐廷里拥有文化主导权的两京士大夫,如何塑造与丑化身为帝国反抗者的河北人之形象,以期激发内部同仇敌慨的心理。另外两部著作,一本为谈论6至8世纪间,中国法律文化在变迁过程中,少数司法战士如何挣得些许司法独立空间的一页悲壮历史,其名为《铁面急先锋:中国司法独立血泪史(514-755)》;另一书《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则揭露北魏至北宋约六个世纪的光景间,中国士人阶级面对死亡一事所展露的心态与文化想像,及其行动背後是受到如宗教观念渲染的深层脉络。尚未出版的尾声著作,目前仅知内容为谈论技术官僚雏形的出现与文化政治,至於作者将此议题发挥至何等程度,只有来日才见分晓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