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叢書·正念的培育:和諧的人生與世界》作者智光禪師是著名的恰宓希亞多大長老的弟子。被譽為馬哈希禪修體係第三代傳承中最傑齣、最具影響力的禪師。《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叢書·正念的培育:和諧的人生與世界》闡述如何修習毗婆捨那禪,如何修得透視一切世相的智慧、如何掃除人生的煩惱之根、如何保護心靈等問題,細緻地進行指導,並就具體問題做瞭解答。
作者簡介
智光禪師,1960年齣生於馬來西亞。
1995年7月在仰光恰宓禪修中心總部齣傢,皈依恰宓西亞多為戒師,並在大長老指導下研讀三藏經典。
禪師通曉英文、漢文、馬來文、巴利文,戒德清淨、簡樸慈悲,多年來指導正念禪修教學以嚴謹著稱,在東南亞一帶深具影響。
目錄
吉祥的人生
吉祥的人生
珍惜吉祥人生的因緣
此生無大事,唯一育正念
行住坐臥都在單純正念中
正念觀察當下一個明顯色法或心法
如何修得穿透一切世相的智慧
如何修得穿透一切世相的智慧
證得第一手的智慧——修習智
培育專注準確的正念
培育一種即刻性的正念
觀察心法比觀察色法更重要
不操縱,不控製
無選擇性的觀察
正念本身亦無常
不遺漏每一個心法
正念——如我們的生命
此生如何得解脫?
此生如何得解脫?
人身難得勝過盲龜浮木
輪迴苦海一葉舟——“四聖諦”
破除無明唯實修觀
“本來沒有我”究竟如何理解
真正真實的活在當下
一個正念接一個正念
清淨來自正念觀察一切“苦”——煩惱
佛陀的藥方
佛陀的藥方
皈依是什麼意思
佛陀的藥方——心法
佛陀打妄語瞭嗎?
證悟“真實法”,眾苦自然滅
見因緣,也見法
見因緣,也見法
智慧完全生起,無相纔會顯現
單純直接透視“四大”的自性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正念相續不斷,既見因緣也見法
滅除無明,纔能真正止息輪迴
以正念保護你的心
以正念保護你的心
因貪愛輪迴
我們是自己業的主人
保持正念纔能保護自己
輪迴究竟是怎麼迴事?
梵行能解輪迴苦
沒有所謂“命中注定”
善業緣何皆由心造
有沒有永恒的一個“我”和一個不變的靈魂轉世
有沒有永恒的一個“我”和一個不變的靈魂轉世
常見論與斷見論
無我與因緣法
今生的你和前生的你
如何掃除人生煩惱之塵
如何掃除人生煩惱之塵
如來的行動如獅子
如何放下苦“結”
提起正念觀照“結”
修行就是修習八正道分
慈心禪
簡要介紹慈心禪的修習
在傢如何禪修
在傢如何繼續禪修
問與答
問題解答
關於發願與功德迴嚮
關於發願與功德迴嚮的簡短開示
人生甘露何處得
人生甘露何處得
眾生唯一解脫路
當下每個現象都是觀察目標
嗬護正念就是嗬護生命
慈是一種祝福
有正念纔能發現生命的意義
有正念纔能發現生命的意義
正念是一種單純深入的覺知
足夠精進不忘失正念
“悚懼智”是修行益友
修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培育正念
一個智慧推動一個智慧
一個智慧推動一個智慧
智慧能除煩惱根
培育智慧,必須正念不中斷
培育智慧,觀察心法最重要
精進修習纔是對三寶最大的恭敬
不放逸,自有道果
自護者則護他,護他則自護
自護者則護他,護他則自護
修行者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四念處的修習並非自私的修習
正念的培育是每個世人的責任
禪修的進步需要五根平衡
禪修的進步需要五根平衡
平衡五根指的是什麼
正念越強越好
受是一種心法
觀痛可去邪見
如何理解世間法與齣世間法
如何理解世間法與齣世間法
佛法隻教導有世俗諦和究竟諦
智慧是從概念法到究竟法的階梯
智慧源於正念專注、準確、銳利
如何透視到“真實法”無常的本質
如何透視到“真實法”無常的本質
諦觀真實法,覺悟四聖諦
正念的本質是自然麵對當下
努力培育瞬間、瞬間的正念
時時保持正念覺知五取蘊
培育如實的正念超越想蘊
一切善惡皆由心生
一切善惡皆由心生
心是一切善業與惡業的前導
付齣勇猛精進,在心培育善念
惡念生起,心會傾嚮種種惡業
培育智慧纔能獲得“正斷斷”
正念攝護你的心
修習慈心止息嗔
修習慈心止息嗔
不從嗔中解脫,就沒有幸福
滿心嗔恨,難嘗法味
剋嗔良方在修慈
如何修習真正的慈心
修習慈心能獲得十一種功德
問題解答
問題解答
佛陀的教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佛陀的教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前言/序言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叢書·正念的培育:和諧的人生與世界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評分
☆☆☆☆☆
蘇東坡論唐朝大詩人兼畫傢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說:
評分
☆☆☆☆☆
幫老師買的,應該很不錯吧,希望他會喜歡?~
評分
☆☆☆☆☆
詩(文學)和畫的分界
評分
☆☆☆☆☆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評分
☆☆☆☆☆
達·芬奇在這畫像裏突破瞭畫和詩的界限,使畫成瞭詩。謎樣的微笑,勾引起後來無數詩人心魂震蕩,感覺這雙妙目巧笑,深遠如海,味之不盡,天纔真是無所不可。但是畫和詩的分界仍是不能泯滅的,也是不應該泯滅的,各有各的特殊錶現力和錶現領域。探索這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學開創時為自己提齣瞭的任務。
評分
☆☆☆☆☆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評分
☆☆☆☆☆
幫老師買的,應該很不錯吧,希望他會喜歡?~
評分
☆☆☆☆☆
作文與讀覽,兩不能廢,兩不可廢。然真工夫實有在作文讀覽之外者。《論語》“默而識之”,《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此是何等工夫!賢者大須留意。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思”字不是常途所謂思想;此“學”字亦非讀書之謂。《論語》“博學於文”,“文”不謂書冊也。凡自然現象皆謂之“文”,人事亦曰人文。《易係傳》言:“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皆博文之謂,皆學之謂也。故學則不外感官經驗,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