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奥尼尔(Onora O'Neil) 著,林晖,吴树博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0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23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康德的伦理学著作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广受赞誉与仿效。但是,对这些伦理学著作中存在着的某些内在不一致的指责也始终存在。奥诺拉·奥尼尔教授在她的书中紧贴康德的文本,详尽考察了这些不一致,并尽可能地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置于合理性、行动和权利等现代概念的框架之中展开分析。在奥尼尔教授看来,康德为理性提供了某种“建构主义的”证明,以及某种道德性视角,在这种视角之下,义务是先于权利的,正义和德性是相连的。在书中,奥尼尔教授首先对康德哲学中的方法、理性、自由、自律以及行动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考察;而后,进一步探讨了我们更为熟悉的那些关于绝对命令的阐释;在最后的部分,则强调了康德的伦理学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康德式”伦理学之间的区别,这涉及约翰·罗尔斯的作品,也涉及当代其他一些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作品。

作者简介

  奥诺拉·奥尼尔(Onora Sylvia O'Neill),1941年出生,英国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英国上议院中立议员,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前院长,剑桥大学纽汉姆学院前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在康德哲学研究中独树一帜。主要著作为《按原则行事》(1975),《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1989)、《迈向正义与美德》(1996)、《正义的界限》(2000)、《生命伦理学中的自律与信任》(2002)等。

目录

序言 著作缩写表
第一部分 理性与批判
1 康德哲学事业中的理性和政治
1.1 笛卡尔的哲学方法
1.2 第一批判的题辞和序言
1.3 第一批判的序言中遗漏了什么?
1.4 伊曼纽尔·康德的小屋
1.5 训练、批判和否定性训导
1.6 起锚:同唯理论的最后冲突
1.7 理性政治学:对强力的拒斥
1.8 理性政治学:法庭与演算规则
1.9 理性政治学:争论和循环
1.10 理性政治学:共通感
2 理性的公共使用
2.1 理性的基础
2.2 表达、交流和恰当的宽容对象
2.3 什么是启蒙?
2.4 宽容和理性的权威
2.5 自然、历史和理性的源头
2.6 自由与交流的准则
2.7 宽容与政治
3 《原理》Ⅲ中的理性与自律
3.1 理性与自由之间的裂隙
3.2 批判、自律和理性的权威
3.3 批判和两类视角
3.4 道德性、自律和理性
3.5 附言:一个推测
4 行动、人类学和自律
4.1 从感性世界的视角来看的行动
4.2 从智性世界的视角来看的行动
4.3 有限的理性和理智行为
4.4 有限性和工具理性
4.5 有限性和人类学
4.6 自律和有限性
第二部分 准则与义务
5 行为中的一致性
5.1 自律伦理学和他律伦理学中的普遍性检验
5.2 准则与道德范畴
5.3 缺乏普遍化的不一致性
5.4 普遍化中的不一致性
5.5 概念中的矛盾
5.6 意志中的矛盾
5.7 意志中的矛盾和进一步的结果
5.8 结论
6 彼此同意的成人之间
6.1 个人性关联
6.2 真实的同意
6.3 假定的同意
6.4 有意义的和虚假的同意
6.5 可能的同意:一种康德式的解读
6.6 道德上值当的准则和彼此同意的成人
6.7 在性关系中将他人当人对待
6.8 在雇佣关系中把他人当作人来对待
6.9 结论
7 普遍法则与自在的目的
7.1 行动者与准则:诸公式的共同语境
7.2 普遍法则公式
7.3 自在目的公式
7.3.1 人性和理性本性
7.3.2 自在的目的与纯粹的手段
7.4 等值问题
7.5 质料、形式与象征
8 康德追寻德性
8.1 可理解性与合理性
8.2 四种值得尊重的康德批判
8.3 推理与行动
8.4 道德规则与严格主义
8.5 形式主义、目的论和实践推理
8.6 结论
8.7 附言
第三部分 康德的伦理学与康德主义的伦理学
9 实例的力量
9.1 较古老的伦理实例观
9.2 维特根斯坦式的实例观
9.3 以问题为中心的伦理学中的实例
9.4 评估与原则:伦理学可以既是反思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吗?
9.5 总结性评论
10 儿童的权利与儿童的生活
10.1 围:不完全之义务的问题
10.2 权利的构建
10.3 义务的构建
10.4 政治:儿童权利的修辞
11 伦理学中的建构主义
11.1 原初立场的设计
11.2 抽象的行动者与理想化的人
11.3 朝向康德式的建构主义
11.4 朝向一种更加康德式的建构主义
11.5 授权与义务
11.6 正义的构建
11.7 从原则到判断
11.8 在现实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
12 正义和仁爱的重要准则
12.1 一个约定俗成的故事?
12.2 一个假设:从自然法到自然权利
12.3 不完全的义务
12.4 一项建议:义务先于权利
12.5 最大限度的同等自由
12.6 前景:义务的构建
12.7 福利的权利和不完全的义务
12.8 仁爱与福利
12.9 结论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康德道德哲学,此书有助于了解

评分

道德最重要达到自律的终点,作者从哲学史的角度阐述了自律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对于真正掌握西方文化传统中自律的深刻蕴含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文化作为道德为标杆的传统, 希望能够有学者发心对自律的思想发展史做一全面深刻的总结。对个人来说,阅读也实际上也是生命陈长的过程。一个人阅读什么书,也就预示着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外在的角度来说,阅读本身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探索的方法,通过阅读可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社会万象。从内在的角度来说,阅读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生命潜质的开发,当我们发现书中作者的某个思想触动我们的灵魂,就有可能发现我们生命地脉里蕴藏的宝藏,生命的激情与潜能也由此而被激发,因为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感通的过程。阅读的德性也决定了个体写作的德性,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指出,阅读习惯造就写作习惯,“一般来说,人们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通常,细心的作者也是细心的读者,反之亦然。除非自己亲自小心地阅读,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何为小心地阅读。阅读先于写作;在写作之前,我们已经阅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一个人通过认真阅读好书——最用心地阅读那些被最用心地写出来的书——来学习认真写作。” 许纪霖先生在其《寻找意义》这本专著里面就指出了自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随之而来的种种灾难与冲击,以及建国之后的泛政治化,最近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结果现代人是没有精神家园的,或者说在精神上是没有根底的。并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文化也逐渐变得市场化,现代人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心境和环境去追求精神上的成长。陈贇在其老师也写过《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中,指出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困境是明显存在的。虽然说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反而跌落尘埃。 真正对精神有价值的阅读是比较费力地。真正值得读的书,通常都是读堵起来比较吃力的书,那些读来非常轻松的书,实际上很有可能不值得读。因为对我们有益的书往往是能够给我们增加新的体悟的书,往往有我们尚不具备的某种特质刺激我们,试图契入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的内在蕴藏。这就需要我们试图改变自己原来的存在状态,而这种改变本身如同在我们的身体里嵌入新的东西,我们要在我们的灵魂中篆刻上新的图案,这种重新雕刻的过程是既漫长又有些痛苦的,因为心灵的东西是更加抽象的,需要反复的熏陶才能够占据我们的灵魂,改变扫除与之不符合的旧的习性。 此外,就是我们要获得这种东西,往往必须寻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而为了灵性成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美国哲人阿兰•布鲁姆在《莎士比亚的政治》中指出,现在很多学生是非利士人,在圣经中非利士人多次被以色列人攻破,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指外强中干的意思。实际上,他的老师列奥•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这部名著中也明确说到,现代人具有越来越多关于关于“鸡零狗碎”的知识,而对于真正启迪心灵、教化人性的高贵资源视而不见。

评分

道德最重要达到自律的终点,作者从哲学史的角度阐述了自律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对于真正掌握西方文化传统中自律的深刻蕴含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文化作为道德为标杆的传统, 希望能够有学者发心对自律的思想发展史做一全面深刻的总结。对个人来说,阅读也实际上也是生命陈长的过程。一个人阅读什么书,也就预示着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外在的角度来说,阅读本身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探索的方法,通过阅读可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社会万象。从内在的角度来说,阅读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生命潜质的开发,当我们发现书中作者的某个思想触动我们的灵魂,就有可能发现我们生命地脉里蕴藏的宝藏,生命的激情与潜能也由此而被激发,因为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感通的过程。阅读的德性也决定了个体写作的德性,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指出,阅读习惯造就写作习惯,“一般来说,人们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通常,细心的作者也是细心的读者,反之亦然。除非自己亲自小心地阅读,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何为小心地阅读。阅读先于写作;在写作之前,我们已经阅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一个人通过认真阅读好书——最用心地阅读那些被最用心地写出来的书——来学习认真写作。” 许纪霖先生在其《寻找意义》这本专著里面就指出了自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随之而来的种种灾难与冲击,以及建国之后的泛政治化,最近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结果现代人是没有精神家园的,或者说在精神上是没有根底的。并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文化也逐渐变得市场化,现代人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心境和环境去追求精神上的成长。陈贇在其老师也写过《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中,指出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困境是明显存在的。虽然说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反而跌落尘埃。 真正对精神有价值的阅读是比较费力地。真正值得读的书,通常都是读堵起来比较吃力的书,那些读来非常轻松的书,实际上很有可能不值得读。因为对我们有益的书往往是能够给我们增加新的体悟的书,往往有我们尚不具备的某种特质刺激我们,试图契入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的内在蕴藏。这就需要我们试图改变自己原来的存在状态,而这种改变本身如同在我们的身体里嵌入新的东西,我们要在我们的灵魂中篆刻上新的图案,这种重新雕刻的过程是既漫长又有些痛苦的,因为心灵的东西是更加抽象的,需要反复的熏陶才能够占据我们的灵魂,改变扫除与之不符合的旧的习性。 此外,就是我们要获得这种东西,往往必须寻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而为了灵性成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美国哲人阿兰•布鲁姆在《莎士比亚的政治》中指出,现在很多学生是非利士人,在圣经中非利士人多次被以色列人攻破,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指外强中干的意思。实际上,他的老师列奥•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这部名著中也明确说到,现代人具有越来越多关于关于“鸡零狗碎”的知识,而对于真正启迪心灵、教化人性的高贵资源视而不见。

评分

  顶尖阿伦特研究专家、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罗纳德·贝纳尔为阿伦特这部未竟之作“续写”了剩下的一卷。日前,这一部由罗纳德·贝纳尔汇编的汉娜·阿伦特《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文版由上海世纪文景出版,中文读者有机会从中知晓汉娜·阿伦特如何阐释康德,也可以了解罗纳德·贝纳尔如何解读阿伦特晚年学术体系未竟的部分。

评分

是不是对以上这些发酵食物的描述感到厌恶了呢?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厌恶作为一种情绪,最基本的形式与目的就是放大以及回避腐烂与有毒的食物。既然如此,为什么发酵的口水、腐烂的鲨鱼、长蛆的奶酪还会在某些地方如此受欢迎?我们不顾所有的腐烂特征,渴望食用这些食物,这难道是人类自身的一个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矛盾说明,从广义上看来,恶心与不恶心,仅由个体自己决定。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汝之美味,吾之毒药 社会认知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整个心理学领域方兴未艾。简而言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旨在阐述情绪性与社会性体验与行为的心理与神经基础。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之一便是人类的情绪。本书作者蕾切尔·赫兹女士正是选取了人类情绪中,最为复杂的情绪之一——厌恶——来阐述这一情绪体验及其产生的行为背后的心理与大脑神经机制。本书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揭示了“厌恶”这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绪背后的故事。此外,本书作者将主题从情绪本身进一步引申到人类发展中进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通过“厌恶”这一独特视角,阐明了对“先天与后天”这一由来已久的心理学辩题的看法,使得读者在深入理解“厌恶”心理学之余,对于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能有更加宏观的认识。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书中涵盖主题之广,几乎涵盖了与厌恶相关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与道德,让读者深入彻底地了解“厌恶”,使人读起来有畅快淋漓之感。此外,作者援引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实证性研究,使得本书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带戏谑的行文风格,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心理学以及神经研究妙趣横生、引人人胜。  我们获得关于某种事物的态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学习。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后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遗传习得何种食物为恶心。“有什么吃什么”,之所以食物的地方性如此强,是因为它们往往来自于当地的同一植物群、动物群以及微生物群,如制作韩国泡菜所用的微生物与制作洛克福羊干酪用的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文化对食物的定义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我们用食物对敌友进行区别,并以食物作

评分

我们需要详细阐述一个更复杂、更合理、更符合现实的而不是自然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社会善恶模型。从符号意义上来说,恶不是一个剩余范畴,尽管那些属于恶的范畴之内的事物在社会上是边缘化的。从只是让人觉得讨厌、恶心的东西到真正邪恶的东西,恶深深地体现在对善的符号表述和制度化维持中。因此,恶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生命力必然要持续下去。圣俗之间的分隔线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画;这条分隔线必须保持生命力,不然所有的一切都会丧失。人们不仅在认知上对恶进行符号

评分

这种视角对于我们审视现代社会的文化过程和制度过程的眼光都有很深的启示。在本书的各篇文章中,我将以“二元表征”的术语来讨论前者。在这里我想使用“惩罚”这个词,先来讨论后者一一恶的制度过程。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