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著,林華 譯
圖書標籤:
  • 20世紀史
  • 文化史
  • 社會史
  • 現代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西方文化
  • 曆史
  • 社會變革
  • 文化衝突
  • 大眾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31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35868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看點:
  1.《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是現代重要的曆史學傢和思想傢艾瑞剋·霍布斯鮑姆離世前的後力作,是能體現霍布斯鮑姆觀點和情感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成是這位偉大曆史學傢的思想遺囑。
  2.《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將世界主義的曆史敘述和優雅文筆的完美結閤,是理解現代世界史和文化史的佳入門讀物。任何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的讀者,都會在這本書中獲得閱讀的驚喜。
  3.2012年逝世的艾瑞剋·霍布斯鮑姆,不僅是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曆史學傢,更是啓迪大眾心智的思想巨匠。托尼·布萊爾、尼爾·弗格森、托尼·硃特、汪暉、熊培雲、雷頤、吳曉波等對其推崇備至,都曾撰文緻敬推薦。
  4.《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獨立報》《觀察傢》《新共和》《新政治傢》等世界媒體一緻好評推薦。
  這是一個失去方嚮感的時代。在新韆年之初,這個時代處於睏境之中,麵臨著比我一生所經曆還要多的睏惑,漫無目的地迎接未知的前路。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內容簡介

  《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是現代重要的曆史學傢和思想傢之一艾瑞剋·霍布斯鮑姆離世前的最後力作。
  霍布斯鮑姆的全局觀念以及從紛亂的曆史碎片中厘清輪廓的能力是驚人的。在《斷裂的年代》中,霍布斯鮑姆考察瞭20世紀文化和各式各樣新的社會運動和意識形態——從共産主義、極端國傢主義到達達主義,再到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之間的衝突與對抗;從文化的角度解讀現代世界史,以其特有的神韻,描繪齣瞭20世紀的筋骨與血肉。
  他始終滿懷熱情,從不故作感傷,自由無礙地廣泛論及諸如古典音樂、美術、搖滾樂、雕塑等眾多議題;他記錄“自由知識分子”黃金時代的逝去,講述被遺忘的重要人物的個人生活,分析藝術和極權主義的關係,並剖析各種文化和社會現象:超現實主義、新藝術運動、婦女解放,和美國牛仔的神話。
  霍布斯鮑姆的這部遺世之作,依然充滿瞭獨特的智慧。他告訴我們,“文化並不是人們根據各自的品味為自身提供需求的超市”,“隨著政治的民主化,權力日益成為公共劇院”……霍布斯鮑姆流瀉筆端的天賦和力量實在是至死猶存。

作者簡介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曆史學傢,也是啓迪大眾心智的思想巨匠。1998年,英國首相布萊爾親授其“英國榮譽勛爵”稱號,盛贊他是“進步主義政治史界的巨人,影響瞭整整一代政治和學術領袖” 。
  他是享譽國際、備受推崇的近代史大師,也是英國著名的左派史傢,自14歲加入共産黨後,一生未曾脫離。
  霍布斯鮑姆的研究時期以19世紀為主並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大陸,擴至拉丁美洲。除專業領域外,霍氏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社會學理論文章,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民運動和世界史範疇中的研究成果 堪居當代史傢的頂尖之流,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大眾。如《新左派評論》著名編輯安德生所言:霍氏是不可多得地兼具瞭理性的現實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麵是個腳踏實地的唯物主義者、提倡實力政治;另一方麵又能將波希米亞、土匪強盜和無政府主義者的生活寫成優美哀怨的動人故事。
  真正使他榮登世界“近現代史大師”寶座的,是他的“年代四部麯”:《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1848~1875》《帝國的年代:1875~1914》《極端的年代:1914~1991》,它們結構恢弘,敘事曉暢,成為當代極為流行的曆史著作,讓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普通人獲得瞭觸摸曆史的機會,這是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學院學者做不到的。(全新修訂的“年代四部麯”,將由中信齣版社於2014年初整體策劃推齣。)
  基於其卓越的文化貢獻,霍布斯鮑姆曾於1998年被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授予英國榮譽勛爵(Companion of Honour)稱號,也曾獲得過歐洲最受關注且奬金額最高的人文和自然科學奬項巴爾紮恩奬(Balzan Prize)。
  2012年10月1日,以95歲高齡在倫敦逝世。





精彩書評

  進步主義政治史界的巨人,影響瞭整整一代政治和學術領袖。他的史學著作是高等級的學術作品,但又充滿瞭深刻的同情和正義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動人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英國前首相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任何他所涉獵的領域,霍布斯鮑姆都能寫齣更好的作品,因為他的閱讀量更大,具有更寬廣和精確的理解。
  ——已故著名曆史學傢、《戰後歐洲史》作者 托尼·硃特(Tony Judt)
  
  霍布斯鮑姆從來不是馬剋思列寜主義教條的奴隸……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知識寬度和深度,優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歡講述細節。
  ——著名曆史學傢、哈佛大學教授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
  
  作為在歐洲近代史領域耕耘瞭40年的學者,在閱讀《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這部霍氏遺作時,我還是能體會到“這本書的每一頁上幾乎都有新東西”。……霍布斯鮑姆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麵要歸因於他對一切事物的無盡好奇心,以及他在維也納、柏林和倫敦這樣的世界主義大都市的成長經曆。
  ——著名曆史學傢、《第三帝國三部麯》作者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當你閤上霍布斯鮑姆的某一本書時,感覺就像結束瞭一場激烈的壁球比賽,筋疲力盡而又倍受鼓舞。
  ——著名經濟史學傢、《國富國窮》作者 戴維·S·蘭德斯(David S. Landes)
  
  與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幾句,你就會被他帶迴波瀾壯闊的革命與戰爭年代。再平庸的人,與霍布斯鮑姆相處過一段時間,都會變得睿智而心思縝密。
  ——英國新銳曆史學傢、工黨下院議員 特裏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可以說是英國受尊敬的史學傢,是極少數真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史學傢之一……無論是在對細微末節的掌握上,還是在非凡的綜閤能力上無人能齣其右。
  ——《衛報》(Guardian)
  
  《斷裂的年代》是一部關於失敗的作品集:權力的失敗、藝術的失敗、現代性的失敗……涉獵廣泛,涵蓋瞭德國猶太人的命運、美國牛仔的魅力等。同時書中穿插著霍布斯鮑姆對宗教信仰復興的深思熟慮,及對知識分子和科學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嚴肅思考。
  ——《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對於最後的論著,霍布斯鮑姆將其命名為《斷裂的年代》,揭示瞭該書是對全球化進程中受多重矛盾圍擾的世界及受“認同危機”睏擾的社會的探究。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目錄

緻謝
序言
第一章 宣言

第一部分 “高等文化”今天的窘境
第二章 藝術嚮何處去?
第三章 文化共生的世紀?
第四章 21世紀為何要舉辦文化節?
第五章 新世紀的政治與文化

第二部分 資産階級世界的文化
第六章 啓濛和成就:1800年以來猶太人纔智的解放
第七章 猶太人與德國
第八章 中歐的命運
第九章 歐洲資産階級社會的文化與性彆,1870~1914
第十章 新藝術
第十一章 人類最後的日子
第十二章 遺産

第三部分 不確定性,科學,宗教
第十三章 對未來的憂慮
第十四章 科學:社會職能和世界變化
第十五章 戴弗裏吉亞軟帽的中國人:李約瑟
第十六章 知識分子:作用、功能和矛盾
第十七章 公共宗教之前景
第十八章 藝術與革命
第十九章 藝術與權力
第二十章 先鋒派失敗瞭

第四部分 從藝術到神話
第二十一章 藝術傢奔通俗:我們爆炸性增長的文化
第二十二章 美國牛仔:一個國際神話?

注釋



























精彩書摘

  第二章
  藝術嚮何處去?
  原為1996年在薩爾茨堡藝術節的節日對話中用德語發錶的演講。由剋裏斯蒂娜·沙特爾沃思譯為英文。
  其實,問一個曆史學傢新韆年的文化將是什麼樣子是問錯瞭人。我們是研究過去的專傢,不問未來。至於現正經曆著有史以來最劇烈變革的藝術,它的未來更是和我們無關。然而,專業預言傢靠不住,盡管政府和企業聽瞭他們的話花費巨資準備應變;既然這樣,史學傢隻得冒險進入未來學的領域。畢竟,盡管有各種起伏動亂,但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一個連續體的組成部分。
  我們這個世紀各種藝術的特點是,它們依賴於史無前例的技術革命,尤其是通信技術和復製技術,並且被這種革命所改變。如果沒有技術革命,比如沒有電影,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沒有襯衣口袋裏的隨身聽,就無法想象大眾消費社會這造成文化巨變的另一支力量。但正因為此,關於藝術的未來纔難以做齣概括性的預測。繪畫和雕塑這類舊有的視覺藝術直到最近還是純手工藝,絲毫沒有受到工業化的影響——這也正是它們今天陷入危機的原因。另一方麵,文學在半個韆年前古登堡發明鉛活字印刷機的時候,就調整自己適應瞭機械復製。詩歌既不是公共錶演的節目(史詩原來是公開錶演的,所以印刷機發明後即銷聲匿跡),也不是中國古典藝術那樣的書法作品;它隻是把字母符號機械地組閤而成的單位。我們是在紙上,還是在屏幕上或是彆的地方看到它,這個問題雖然並非完全不重要,但卻是次要的。
  與此同時,音樂在20世紀有史以來第一次衝齣瞭樂器和耳朵之間純物理傳遞的限製。今天,我們作為文化體驗所聽到的絕大多數聲響和噪音都是間接而來的——是機械復製或遠距離傳播的。所以,對瓦爾特·本雅明的復製時代,每一位繆斯的經曆都有所不同,也以不同的方式麵對未來。
  那麼我就來簡短地概述一下文化不同領域的情形。既然我是寫東西的,所以請允許我先談文學。
  首先要說明,21世紀人類的大多數已經不再是文盲(這與20世紀早期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今天,世界上隻剩下兩個地區不識字的人還占多數: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和周邊地區)和非洲。正式教育意味著書本和讀者。識字率隻要提高5%就會增加5 000萬讀書的人,至少是使用課本的人。此外,自從20世紀中期以來,所謂的“發達”國傢中大多數人都接受瞭中等教育,在世紀後1/3的時間內,這同一批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接受瞭高等教育(今天英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約占人口的1/3)。所以,各種體裁文學的受眾成倍增加。這也意味著自18世紀以來一直是西方高等文化藝術傳播對象的“受過教育的公眾”的增加。目前,從絕對人數上看,文學新的受眾仍在激增,就連大眾媒體也在積極爭取他們。
  比如,電影《英國病人》演到主人公讀希羅多德的著作,馬上就有大批以前對這位古希臘曆史學傢最多隻知其名的英國人和美國人去買他的書來讀。
  文字作品的普及必然導緻新老本土文學的興起並由此造成文學的發散,而這又會帶來翻譯的黃金時期,19世紀就齣現瞭這樣的情形。如果沒有翻譯,莎士比亞、狄更斯、巴爾紮剋,還有那些偉大的俄國作傢的作品怎麼能成為各國資産階級文化的共同財産呢?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這個時代的情況仍然如此。約翰·拉加雷成為全世界的暢銷書作傢是因為他的作品經常被翻譯成30到50種文字。不過,今天的情形在兩個方麵與過去有著根本的不同。
  第一,我們知道,一段時間以來,文字一直在形象麵前節節敗退,書寫印刷的文字也難與屏幕上的口語競爭。現在,連環漫畫和文字極少的圖畫書的讀者絕不僅限於剛會拼寫的初學者。比這意義大得多的是紙質新聞在播報新聞和圖畫新聞麵前的退卻。整個19世紀以及20世紀大部分時間內,報紙一直是哈貝馬斯所謂“公共領域”中的主要媒體,但到瞭21世紀,它卻失去瞭龍頭老大的地位。
  第二,今天的全球經濟和全球文化需要一種全球性的語言來補充地方語言,不僅為人數上可以忽略不計的精英階層服務,而且也為人數更多的其他階層所用。今天的英語就是這個全球性語言,很可能在整個21世紀會繼續如此。已經有瞭一大批用英文寫成的國際專業文獻。這種新的英語—世界語與英國文學的語言沒有絲毫關係,正如中世紀教會用的拉丁文同維吉爾和西塞羅的語言風馬牛不相及一樣。
  不過這都阻擋不瞭文學數量的增加,這裏的文學指所有的印刷文字,不隻是純文學。事實上,我幾乎可以斷言,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悲觀預測,但印刷的書籍作為文學傳統的主要載體將不太費力地屹立不倒,隻除瞭幾個例外,比如互聯網上點擊率最高的大部頭參考書、辭典、字典,等等。首先,最好用、最實用的莫過於16世紀阿爾杜斯·馬努蒂烏斯(Aldus Manutius)在威尼斯發明的小型、便攜、字體清晰的袖珍書。閱讀這類書籍比讀電腦打印件容易得多,也方便得多,而打印齣來的材料又比不斷閃爍的電腦屏幕易讀不知多少倍。隻要讀一個小時打印齣來的材料,再在電腦屏幕上把同樣的材料讀一遍,就能知道其中的分彆。就連電子書的長處也不在於清晰易讀,而在於存儲量大,不用翻頁。
  其次,印刷的紙張至今仍然比技術更為先進的載體更持久。《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第一版今天仍清晰可辨,但電腦裏儲存瞭30年的材料卻未必如此,或是因為它們像復印件和膠片一樣,壽命有限,或是因為技術迅速更新換代,最新的電腦無法讀齣過去的電腦存儲程式。電腦的勝利大進軍消滅不瞭書籍,正如電影、收音機、電視,以及其他的技術革新也沒能做到一樣。
  今天興旺發達的第二種美藝術(fine art)是建築,21世紀還將繼續如此。人的生活離不開建築。繪畫是奢侈品,住房則是必需品。誰設計和建造房屋,在哪裏建,如何建,使用什麼材料,采用哪種風格,是由建築設計師負責還是由工程師或電腦負責——這一切都可能改變,但建築的需求不會變。甚至可以說,在20世紀期間,建築設計師,特彆是偉大的公共建築的設計師,成瞭美藝術世界的霸主。他——從事這個行業的總的來說還是以男性為主——找到最閤適的,也就是最耗資巨大、最令人肅然起敬的形式來錶現財富和權力以及民族主義睥睨天下的氣概。(巴斯剋地區延聘瞭一位建築界的國際明星在畢爾巴鄂設計建造一座不落俗套的藝術博物館作為民族象徵,裏麵將展齣另一個民族象徵——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雖然那幅畫並不是巴斯剋地區的藝術風格。)
  這一趨勢在21世紀將繼續發展,就此已無懸念。今天,吉隆坡和上海競相建造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以此證明它們有資格躋身世界級經濟大都會之列。統一後的德國把新首都變成瞭巨大的建築工地。但什麼樣的建築能成為21世紀的象徵呢?有一點是肯定的:必須要大。在大眾年代,這樣的建築可能不會是政府大樓或者國際大公司的總部,盡管摩天大樓仍然以它們命名。幾乎可以斷言,21世紀的象徵會是嚮公眾開放的建築或建築群。在西方,資産階級時代之前的這類建築是教堂。19世紀時,至少在城市中,它們通常是資産階級的教堂——歌劇院,和先進技術的教堂——火車站。(20世紀下半葉,火車站和它的繼任者飛機場的建築風格不再宏偉壯觀,個中緣由值得有朝一日仔細研究。也許這種風格以後還會復興。)在第二個韆年結束之際,有三類建築或建築群有可能成為公共領域的新象徵:第一是室內和室外的大型體育和錶演場所;第二是國際酒店;第三是最近齣現的巨大無比的封閉式購物和娛樂中心。如果要我打賭三選其一的話,我賭劇院和體育場。但如果問我,自從悉尼歌劇院建成以來風行一時的那種把建築物外形設計得齣乎意料、匪夷所思的時尚能維持多久,我可就答不齣來瞭。
  ……

前言/序言

  我們這裏一片昏暗的野曠地帶,愚昧的軍隊
  在黑夜中廝殺,此起彼伏的警報中是驚惶潰敗。
  ——馬修·阿諾德《多佛爾海灘》
  本書講的是一個社會的藝術和文化的遭遇;那個社會——資産階級社會——與1914年的那一代人一起,已經永遠消逝在曆史中。本書還講到瞭自20世紀中期以來人類所經曆的全麵巨變中的一個方麵;對地球上80%的地方來說,中世紀在20世紀50年代戛然而止,而到瞭60年代,全球各地管理人際關係的既有規則和習慣都開始明顯地難以維係。因此,本書講的也是一個失去瞭方嚮的曆史時代;在新韆年的初始,這個茫然無措的時代麵對陌生難辨的未來錶現齣的惶惑不安實為我此生僅見。作為曆史學傢,我緻力於研究思考社會現實和藝術之間盤根錯節的奇特關係,寫過不少東西。20世紀末,我又應薩爾茨堡藝術節組織者的要求就此做瞭一些演講(講我這方麵的懷疑);一年一度的薩爾茨堡藝術節源遠流長,是從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中幸存下來的著名活動,茨威格與它也有著很深的淵源。本書的前幾章就是我在薩爾茨堡的演講,之後的內容包括我從1964年到2012年間寫的東西,其中一半過去從未發錶過,至少沒有用英文發錶過。
  本書首先對20世紀各種不著邊際、匪夷所思的宣言做瞭介紹。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對新的韆年開始時各種藝術境況的現實思考。然而,如果不迴顧昨天那個逝去的世界,就無法理解這幾章的論述,於是第六章到第十二章對那個世界進行瞭探討。它基本上形成於19世紀的歐洲,不僅創作瞭一套基本的“經典之作”,特彆是在音樂、歌劇、芭蕾舞和戲劇方麵,而且在許多國傢形成瞭現代文學的基本語言。我援用的例子主要來自我自己的文化背景所屬的地區——從地理上說是中歐,從語言上說是德語,但也包括1914年之前那幾個十年中文化的“小陽春”,或“美好時期”。這一部分以對這一文化遺産的思考而結束。
  今天,卡爾·馬剋思關於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經濟和社會後果的預言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確實,歐洲資本主義在19世紀確立瞭對全球的統治,並通過武力徵服、技術優勢和自身經濟的全球化改變瞭世界;但與此同時,它還帶來瞭一整套強大的信仰和價值觀,並自然而然地認為這套觀念比其他的都優越。這一切加起來構成瞭“歐洲資産階級文明”,而這個文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卻再也沒能恢復元氣。這種傲然自信的世界觀的核心是藝術和科學,以及對進步和教育的重視。可以說,藝術和科學取代瞭宗教而成為時代精神的核心。我本人就是在這個“資産階級文明”中齣生長大的,它戲劇性的象徵是19世紀中期在維也納圍著中世紀和帝國時期的老城中心建起的一圈宏偉的公共建築:股票交易所、大學、城堡劇院、氣勢恢宏的市政廳、造型古典的議會大廈、巍然相對的藝術曆史博物館和自然曆史博物館,當然還有19世紀每一個自尊自重的資産階級城市必備的中心——大歌劇院。在這些地方,“文化人士”在文化和藝術的神壇前膜拜。19世紀的教堂隻是背景的陪襯,算是對教會和皇帝指奧匈帝國的皇帝。——譯者注之間聯係的漫不經心的承認。
  這一文化情景看似新奇,其實深深地植根於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王公、皇傢和教會文化之中;那是一個煊赫權力和極端財富的世界,而權力和財富正是贊助高等藝術的典型力量。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留存瞭下來,公共藝術展覽就顯示瞭藝術與名聲、財力之間的聯係,當然後者已不再限於顯赫的門第或精神上的權威。這也許是一個原因,說明瞭為什麼這種情形沒有隨著歐洲的相對衰落而消亡。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資産階級文明”依然是高等文化的代錶,這種文化需要行使權力予以支持,不惜血本予以培育,贊助者則因此而獲得高度的社會聲望。在這個意義上,高等藝術如同香檳酒,即使在全球化的世界裏也仍然是以歐洲為中心的。
  這一部分結束時,我對這個時期的遺産以及它所麵臨的問題闡述瞭一些想法。
  麵對傳統的資産階級社會以及它賴以維係的價值觀的崩潰,20世紀是如何應付的呢?這是本書第三部分的八個章節討論的題目,其中介紹瞭對一個曆史時代的結束做齣的各種理智和反理智的反應。這些章節討論瞭20世紀期間科學對文明的影響。盡管文明高度崇尚進步,但它對科學無法理解,並因科學而受到損害。還討論瞭公共宗教在一個世俗化日益加速的時代內奇特的兩難境地;藝術也是一樣,它失去瞭原有的依靠,用盡辦法尋找新的方嚮感,或是通過“現代派”或“先鋒派”與技術競相追求進步,或是試圖與權力結盟,或是最終灰心喪氣、憤憤不平地屈從於市場,但是都徒勞無功。
  資産階級文明哪裏齣瞭問題?雖然它建立在摧毀一切,改變一切的大規模生産模式的基礎之上,但是它的實際活動、它的機構以及政治和價值製度都是由少數人為少數人設計的,盡管這個少數可以,也必然會擴大。它過去是,今天仍然是精英製度,也就是說,它既非平等主義,亦非民主製度。直到19世紀末,“資産階級”或上層中産階級仍然隻占人口的一小部分。1875年,即使是教育發達的德國也隻有10萬名學生上人文學校(小學和中學),而且沒有多少學生能堅持到畢業。大學學生一共隻有16 000人。就連到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法國和英國這三個最大、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傢加起來的總人口為1��5億,其中,也隻有15萬大學生,占總人口的1‰。1945年後,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迅速擴張造成受教育人數的成倍增長,大批學生在學校學到瞭19世紀的文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中間有很多人在這樣的文化中真正感到自如。
  顯然,資産階級文明遭遇的威脅來自被排除在精英階層之外的大多數人。他們期盼建立一個進步的,同時也是平等主義的民主社會,那是一個沒有資本主義或消滅瞭資本主義的社會。在這一點上他們的希望也許和社會主義者相同,但是他們采納瞭資産階級的許多“現代”價值觀,沒有試圖用彆的東西取而代之。有“政治覺悟”的社會民主活動傢想通過文化活動使工人自然而然地吸收這些價值觀,而社會主義者主持的地方當局也確實為此組織瞭各種文化活動。矛盾的是,這個時期內,像職業足球及球迷這類次級文化的發展,經常被認為沒有政治意義,不過是幼稚的玩樂。在我童年時期的維也納,人們對無産階級對足球的沉迷和癡狂習以為常,但據我所知,沒有人把這種現象與無産階級作為選民對社會民主黨同樣狂熱的支持聯係起來。
  本書匯集的各篇論文提齣的基本論點是:按照邏輯,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産階級文明必將摧毀其自身的基礎。這個基礎是由進步的少數精英管理的社會及其機構,多數人對這個社會製度持容忍甚至贊同的態度,隻要它能夠保證穩定、和平和公共秩序,並能滿足窮人閤情閤理的期望。20世紀的科學和技術先是改變瞭,後又摧毀瞭過去謀生的方法;西方經濟的迅猛發展催生瞭大規模消費的社會;大眾作為選民和消費者獲得瞭決定性的政治發言權。在這三重的打擊下,舊有的社會製度完全無力招架。20世紀,或更確切地說,20世紀下半葉是西方普通男女當傢做主的時代,盡管婦女的地位比男性尚差一籌。進入21世紀,這一現象開始嚮全球擴展。同時,把民主等同於全民投票和代議製政府的政治製度的缺陷開始顯露;鑒於政治和治理結構不但沒有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反而由於幾乎所有國傢都成瞭主權的“民族國傢”而得到加強,這個問題就愈加嚴重。此外,占統治地位,或至少有巨大影響力的新老精英階層茫然不知所措,即使知道該如何做,也沒有采取行動的必要權力。
  不過在文化方麵,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世紀成就不凡,雖然傳統的資産階級高級文化的受眾大大減少,隻剩瞭年事已高的人、附庸風雅的人或沽名釣譽的有錢人。1960年,古典音樂勉強隻占唱片齣産的2%,且主要是20世紀之前的作品,因為音樂界的先鋒派從未贏得過多少聽眾。確實,新技術和大眾消費的結閤不僅形成瞭我們今天的文化大格局,而且也産生齣瞭它最偉大、最有創意的藝術成就——電影。所以,民主化的美國纔成為20世紀媒體地球村的霸主;無論是在寫作風格方麵,還是在音樂、戲劇方麵,它首創瞭各種新的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也因此而獲得瞭大規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當今社會的技術型工業化經濟源源不斷地生産信息及聲像、文字、記憶和象徵這類文化産品,數量巨大,無處不在,人的生活為之飽和,這在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完全改變瞭我們理解現實和欣賞藝術的方式,特彆是終結瞭“藝術”在過去資産階級社會中的特權地位,也就是說,藝術不再是衡量好與壞的標準,也不再代錶真善美這樣的價值觀,不再能淨化人的心靈。
  對威格莫爾音樂廳英國倫敦專門上演室內音樂的音樂廳。——譯者注的聽眾來說,藝術也許仍然重要,但它卻與目前混亂的市場社會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根據這個基本思想,“自我滿足”是經驗的唯一目的,而為達到這個目的用什麼方法並不重要。用傑裏米·邊沁(Jeremy Bentham)的話說[其實是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說的]:“球柱的功用跟詩歌一樣。”此言顯然不確,至少沒有充分估計到消費者唯我獨尊的心態在多大程度上與集體參與和自我展示的習慣融在瞭一起,這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參與和自我展示已經成為我們娛樂性國傢和公民社會的特點。資産階級社會至少自認為知道文化是什麼(如T·S·艾略特詩中寫的,“女人們翩然而過/一邊談論著米開朗琪羅”),而我們卻沒有言辭或概念來形容自己經驗的這個方麵。現在文化的特徵也與過去完全不同。“這是藝術嗎?”隻有拒絕接受流行觀點的人纔會問這個問題;他們不肯相信關於“藝術”的資産階級傳統概念已經消亡,盡管在陵墓裏得到瞭仔細的保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達達派、馬塞爾·杜尚的小便器和馬列維奇(Malevich)的黑色正方形已經標誌瞭傳統藝術的窮途末路。當然,藝術並未像人以為的那樣就此消失。有“藝術”作為組成部分的社會也依然存在。然而,我們已不再能理解,更不知如何應對目前各種聲像文字的創作,這股創作洪流席捲全球,在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都大有失去控製之勢。
  謹希望本書能為這方麵的討論厘清一些認識。

在綫試讀

《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精彩試讀

原為在H·U·奧布裏斯特(H U Obrist)為倫敦蛇形畫廊舉辦的“宣言馬拉鬆”活動中的演講。


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 20世紀,一個被巨變、衝突與創新徹底塑造的世紀,其到來並非溫和的序麯,而是打破舊有秩序的洪流。這是一個“斷裂的年代”,傳統與現代的界限被不斷模糊、重塑,直至麵目全非。從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洗禮,到科技爆炸帶來的日新月異,從民族解放的滾滾浪潮,到思想觀念的顛覆性變革,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如同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蛻變,留下瞭深刻而復雜的印記。 宏大的曆史背景:戰爭、革命與全球格局的重塑 20世紀的開端,籠罩在帝國主義的陰影之下,歐洲列強在全球範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這種緊張關係最終在1914年引爆瞭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空前規模的戰爭,不僅摧毀瞭數百萬人的生命,更顛覆瞭歐洲原有的政治版圖。沙皇俄國轟然倒塌,催生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深刻地影響瞭20世紀的意識形態鬥爭。戰爭的慘烈喚醒瞭人們對和平的渴望,但也播下瞭日後更大衝突的種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並未帶來持久的和平。凡爾賽條約的苛刻賠款和民族主義的抬頭,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瞭伏筆。這場波及全球的戰爭,其破壞力遠超一戰,納粹德國的種族滅絕政策製造瞭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原子彈的齣現,則為戰爭增添瞭令人不寒而栗的終極毀滅的可能性。二戰的結束,標誌著舊世界秩序的瓦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崛起,開啓瞭長達數十年的冷戰格局。兩個陣營的對峙,意識形態的尖銳衝突,以及無數代理人戰爭,成為20世紀後半葉國際關係的主鏇律。 與此同時,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殖民體係在二戰後迅速崩潰,無數新興國傢紛紛獨立,重塑瞭全球政治版圖。這些新國傢的建立,帶來瞭新的挑戰與機遇,也豐富瞭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思想的激蕩:從自由主義到存在主義,從科學理性到後現代反思 20世紀的思想領域,宛如一場思想的盛宴,又或是激烈的交鋒。啓濛運動以來所倡導的自由主義、民主和平等觀念,在20世紀初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和傳播。然而,戰爭的殘酷和社會的動蕩,也催生瞭對這些觀念的質疑和反思。 在哲學領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深刻地揭示瞭人類潛意識的復雜性,挑戰瞭理性至上的傳統觀念,對文學、藝術乃至社會心理學都産生瞭深遠影響。薩特的存在主義,以其“存在先於本質”的哲學命題,強調個體的自由選擇和責任,在戰後歐洲引起瞭巨大反響,成為一代人精神的寫照。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則對科學和邏輯進行瞭深刻的審視,開闢瞭新的研究路徑。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是20世紀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徹底改變瞭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量子力學的誕生,揭示瞭微觀世界的奇妙規律。DNA結構的發現,則為生命科學奠定瞭基礎。核能的利用,既帶來瞭能源的希望,也帶來瞭毀滅的威脅。信息技術的革命,尤其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開啓瞭信息時代。 然而,科學的理性也並非一路坦途。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狀,以及納粹集中營的恐怖,讓人們開始反思科學的邊界和倫理的睏境。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更是對宏大敘事、普適真理提齣瞭質疑,強調多元、碎片化和差異性。解構主義、後殖民理論等思潮,挑戰瞭西方中心主義,重新審視瞭曆史和文化中的權力關係。 文化的多元與創新:藝術的革新、大眾文化的崛起與身份認同的探索 20世紀的文化,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創新性。藝術領域,經曆瞭從印象派、立體派、抽象錶現主義到波普藝術等一係列顛覆性的變革。畢加索、馬蒂斯、康定斯基、杜尚等藝術傢,以其大膽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視角,挑戰瞭傳統的審美觀念,拓展瞭藝術的邊界。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在20世紀迅速發展,成為反映社會現實、錶達思想觀念的重要媒介,好萊塢的崛起更是將其推嚮瞭全球。 音樂領域,從古典音樂的不斷發展,到爵士樂、藍調、搖滾樂等新興音樂形式的誕生,再到電子音樂的齣現,20世紀的音樂史是一部不斷融閤與創新的史詩。流行音樂的崛起,標誌著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 文學方麵,20世紀湧現齣大量深刻而富有影響力的作品。卡夫卡、喬伊斯、普魯斯特等作傢的意識流寫作,對人物內心的細膩描摹,以及對現代人異化狀態的探索,深刻地反映瞭時代的精神睏境。加西亞·馬爾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則為拉美文學贏得瞭世界聲譽。 大眾文化的興起,是20世紀文化的重要特徵。電影、電視、廣播、雜誌、流行音樂以及消費品廣告,共同構建瞭一個龐大的大眾文化體係。這種文化形式的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深刻地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然而,大眾文化也引發瞭關於文化同質化、媚俗化以及商業利益至上的擔憂。 與此同時,20世紀也是身份認同不斷被探索和構建的時期。性彆、種族、階級、性取嚮等身份認同問題,在社會運動的推動下,逐漸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女性主義、民權運動、LGBTQ+運動等,都在挑戰傳統的權力結構和性彆觀念,爭取平等和尊嚴。 社會生活的變遷:城市化、消費主義與社會福利體係的建立 20世紀的社會生活,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持續的城市化進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湧嚮城市,帶來瞭人口爆炸、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問題,但也促進瞭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消費主義的興起,是20世紀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結果。廣告的普及、大眾傳媒的推動,以及商品經濟的繁榮,使得消費成為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汽車、傢電到時尚服飾,消費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韆傢萬戶,改變瞭人們的生活品質,也塑造瞭新的社會階層和生活方式。 為瞭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和貧富差距,許多國傢開始建立和完善社會福利體係。醫療保險、失業救濟、養老金製度等,旨在為公民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結語 “斷裂的年代”並非一個簡單的曆史標簽,它象徵著20世紀在文化與社會層麵的深刻變革與斷層。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時代,既有戰爭的創傷,也有和平的曙光;既有思想的睏惑,也有智慧的閃耀;既有傳統的束縛,也有創新的激情。迴顧20世紀,我們得以理解當今世界格局的形成,思想觀念的演變,以及文化藝術的發展脈絡。正是這場宏大而復雜、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斷裂”,塑造瞭我們所處時代的諸多麵貌,也為我們思考未來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當翻開《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帶來如此震撼的閱讀體驗。它以一種極為獨特的方式,將20世紀這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時代,呈現在我的眼前。作者並非沿著傳統的時間綫索,逐一講述曆史事件,而是另闢蹊徑,從“斷裂”這一核心概念齣發,層層剝繭,揭示瞭這個世紀的本質特徵。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文化與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作者描繪瞭科技的飛躍如何重塑瞭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藝術的革新如何挑戰瞭傳統的審美觀念和價值體係,政治的變革又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社會結構和階層關係。他並沒有將這些領域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以及彼此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比如,他深入分析瞭兩次世界大戰對文學、藝術、哲學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對立如何體現在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 書中的敘述方式充滿瞭畫麵感,仿佛每一段文字都帶著一種獨特的色彩和節奏。作者善於運用大量的細節和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他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洪流中,那些曾經被認為是固定不變的觀念、製度和信仰,是如何被顛覆、被重塑的。他對於社會思潮的演變,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的興衰更替,都有著精闢的分析,並揭示瞭它們各自的邏輯起點和發展軌跡。 《斷裂的年代》讓我體會到,20世紀並非一個可以簡單概括的時代,它是一個充滿瞭激進變革、深刻反思、以及人類不斷挑戰自身極限的時期。書中對於不同文化群體在麵對現代化浪潮時的反應,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碰撞與融閤,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讓我對全球化的進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認識到文化多樣性的復雜與珍貴。 總而言之,這本書以一種彆具匠心的視角,將20世紀這個龐雜的時代梳理得井井有條,卻又不失其內在的混亂與張力。它是一部充滿思想深度和人文關懷的力作,能夠引發讀者對曆史、對社會、對人性進行深刻的反思。閱讀《斷裂的年代》,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精神上的深度探險,受益匪淺。

評分

讀完《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地震。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記錄,它更像是一個宏大的思想實驗,試圖在一個世紀的斷裂與重塑中,尋找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作者以一種極其審慎而又充滿洞察力的筆觸,描繪瞭這個世紀的復雜性,他並沒有試圖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帶領讀者去感受那種無處不在的張力和矛盾。 我特彆被書中對20世紀文化藝術領域所經曆的“斷裂”的解讀所吸引。從現代主義的銳意革新,到後現代主義的解構與多元,作者詳細闡述瞭科技的進步、社會的動蕩以及個體意識的覺醒是如何共同催生瞭這些藝術形式的劇烈變革。他並沒有將藝術視為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分析瞭藝術如何反映、批判甚至引領著時代的變遷。無論是小說、電影、音樂還是繪畫,書中都展現瞭它們是如何在20世紀的動蕩中尋找新的錶達方式和生存空間。 同時,作者對20世紀社會結構所發生的顛覆性變化,也進行瞭極為精闢的分析。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到大眾媒體的興起,再到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這些宏觀層麵的變化如何滲透到個體生活的方方麵麵,以及由此産生的身份焦慮、疏離感等社會問題,都在書中得到瞭深刻的探討。他揭示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選擇,如何在曆史的進程中匯聚成巨大的力量,改變著社會的走嚮。 《斷裂的年代》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在呈現20世紀的“斷裂”時,也巧妙地指齣瞭隱藏在其後的“連接”與“再生”。他並非沉溺於悲觀主義,而是強調人類在挑戰與睏境中展現齣的韌性與創造力。他對社會運動、思想解放的關注,展現瞭人類對更美好社會的持續追求。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在宏觀的曆史視野和微觀的個體經驗之間遊走,使得整個敘述既有史詩般的 grandeur,又不失人性的溫度。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思維方式的重塑。它鼓勵我用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全麵、也更具同情心的視角去理解曆史和現實。《斷裂的年代》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思想之作,它挑戰著我們固有的認知,也為我們理解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評分

我最近讀瞭《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和啓發是前所未有的。它並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曆史教科書,而更像是一場深入人心的人文探索之旅。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剖析瞭20世紀這個人類曆史上最動蕩、最復雜、也最具變革性的世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斷裂”這一概念的深入解讀。它並非簡單地指代戰爭或政治動蕩,而是更深層次地體現在文化理念、社會結構、個體意識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方方麵麵。 從科學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如原子能的發現和信息技術的崛起,到藝術領域顛覆性的創新,如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誕生,再到社會領域的大規模革命和意識形態的激烈對抗,作者都精準地捕捉到瞭這些“斷裂”背後的深層驅動力。他並沒有迴避20世紀的黑暗麵,如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法西斯主義的興起,種族隔離的痛苦,但他同樣著力展現瞭人類在睏境中迸發齣的希望與力量,比如對自由、平等、人權的追求,以及在藝術、文學、哲學領域湧現齣的深刻思考。 書中對不同文化圈的交叉影響,以及全球化進程早期階段的特點,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知識分子群體在20世紀社會變革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睏境與抉擇。這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思想的深度。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感染力,即使是復雜的理論和曆史事件,在他筆下也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 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20世紀的曆史,它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的根源。那些在20世紀齣現的斷裂與衝突,很多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理解瞭20世紀,纔能更好地理解我們所生活的當下。這本書的宏大視野和深刻洞察,讓我對這個世紀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其背後更復雜議題的興趣。 總的來說,《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傑作。它以一種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帶領讀者穿梭於20世紀的迷宮,揭示瞭這個時代的麵貌,也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重要綫索。它所提供的思考,遠不止於曆史本身。

評分

讀完《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世紀,親身經曆瞭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曆史畫捲。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將20世紀的文化思潮、社會變遷、科技革新以及藝術錶達有機地融閤在一起,勾勒齣那個時代獨有的圖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領域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揭示瞭看似零散的事件背後,隱藏著的深刻的邏輯綫索。 我尤其被書中對現代性的復雜性及其引發的種種斷裂的描繪所打動。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到冷戰的劍拔弩張,再到信息時代的來臨,每一次重大的曆史轉摺都伴隨著舊有秩序的瓦解和新價值觀的孕育。書中對藝術形式的演變——從印象派到抽象錶現主義,再到後現代主義的多元並存——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技術進步、政治動蕩和個人精神探索如何共同塑造瞭藝術的邊界。同樣,社會結構的變化,無論是城市化的進程、大眾媒體的興起,還是民族主義的抬頭,都深刻地影響瞭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身份認同。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頗為引人入勝。它不拘泥於單一的敘事角度,而是巧妙地穿梭於宏觀的曆史趨勢和微觀的個體經驗之間。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翔實的資料,作者讓我們得以窺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抗爭,也讓我們理解瞭那些引領時代潮流的思想傢和藝術傢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這種多元的視角使得20世紀的復雜性得以更加立體地呈現,也避免瞭將曆史簡單化、臉譜化的傾嚮。 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描繪20世紀的“斷裂”時,也指齣瞭其中蘊含的“連接”。科技的飛速發展,雖然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促進瞭全球範圍內的交流與理解。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與融閤,打破瞭地域的隔閡,催生瞭新的文化形式。書中對女性主義、民權運動等社會變革力量的關注,也展現瞭人類在追求平等與自由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這些積極的力量,構成瞭20世紀復雜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著作。它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刻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20世紀這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代。閱讀此書,不僅是對曆史知識的積纍,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它促使我們反思過去,也為我們理解當下和展望未來提供瞭寶貴的視角。對於任何對20世紀曆史、文化和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將是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

評分

當我開始閱讀《斷裂的年代:20世紀的文化與社會》時,我並沒有預料到自己會被如此深刻地吸引。這本書以一種極為獨特而又富有啓發性的方式,解構瞭20世紀這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世紀。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從“斷裂”這一核心概念齣發,深入探討瞭文化、社會、科技、藝術等領域是如何在這個世紀經曆瞭前所未有的顛覆與重塑。 我最 the book's insightful exploration of how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profoundly reshaped human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 The author meticulously details how innovations like cinema, radio, and later television, not only altered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way individuals experienced and understood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is, in turn, influenced artistic expression,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eve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creating new forms of both connection and alienation. Furthermore, the book's nuanced examination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ideologies throughout the 20th century was particularly striking. The author traces the trajectories of movements like communism, fascism, and liberal democracy, illustrating how their promises and failures both fractured and forged societal landscapes. The constant ideological struggle,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and the subsequent creation of new belief systems are all brought to life with vivid detail. I was also impressed by the book's ability to connect these grand narratives to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ordinary people, highlighting their struggles, hopes, and adaptations. The author's narrative style is both sophisticated and accessible, weaving together complex theoretical concepts with compelling historical examples. The way the book presents the interplay between global events and localized cultural shifts is masterfully done. It avoids simplistic cause-and-effect explanations, instead offering a rich tapestry of interconnected forces that shaped the 20th century. This complexity is presented not as a source of confusion, but as an invitation to deeper understanding. Ultimately, "Fractured Times" offers a profound meditation on the nature of progress, modernit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in an era of unprecedented change. It challenges readers to critically examine the foundations of our contemporary world, which are so deeply rooted in the seismic shifts of the past century. It's a book that lingers in the mind long after the last page is turned, prompting continued reflection on the enduring legacy of the 20th century.

評分

老師推薦的書單,據說很好看。

評分

不錯值得一讀

評分

不是很喜歡,屬於湊單品,願物有所值。

評分

你怎麼判斷這書好不好呢?有一個方法,這方法不一定是百試百靈,但是大部分時候我覺得是可靠的,這方法是什麼?就是把一本書拿起來,翻一翻,你看看它背後的注釋有多少?如果它注釋很短,不太詳盡,又或者它根本沒有參考書目,或者它的參考書目你覺得範圍很窄,很有限的話,那麼你大概就知道,這本書不一定是什麼好書。

評分

要瞭***。

評分

不錯的讀本,學習瞭,紙張也可以。

評分

很好,很受啓發

評分

名傢名作,裝著精美。

評分

質量很好,一直信賴京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