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一种古老而又熟悉的韵味所吸引。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颇为亲切的姿态,邀请我走进中国传统诗歌的殿堂。扉页上那一抹淡雅的水墨,仿佛在诉说着诗歌背后那绵延千年的东方智慧。我并非科班出身,对诗歌的了解也仅限于浅尝辄止,但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诗篇,变得生动而具象。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那些最富盛名的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入手,如同娓娓道来一般,解读诗歌的创作背景、时代风貌,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李白的那一部分,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其生平,而是着力刻画他身上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浪漫与不羁,以及他诗歌中那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与想象力。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李白,一个在大唐盛世下,用笔尖挥洒着自由灵魂的诗仙。这种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让我既能欣赏到宏大的历史图景,又能沉浸在个体的诗意世界中,感觉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诗学”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诗学是属于那些埋首于故纸堆的学者的领域,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诗歌的创作规律、审美范式、批评标准等概念,融入到了对具体诗篇的解读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杜甫《春望》一诗时,那种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细腻剖析。他不仅仅是在解释字面意思,更是深入挖掘了这寥寥十字背后所承载的国之伤痛、民之哀怨,以及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那份对家园故土的深深眷恋。他用一种极为生活化的语言,讲解了什么叫做“写实”,什么叫做“写意”,什么叫做“意境”。我这才明白,诗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歌之中,是那些伟大诗人内心世界的客观呈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诗学,其实就是在理解诗歌的灵魂,理解那些穿越时空仍然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根源。这种认识上的飞跃,让我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解,又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征象”这个词的理解是模糊的。但这本书以一种极为生动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征象”在诗歌中的意义。它让我看到了,诗歌并非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诗人捕捉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书中对于“乐府诗”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解那些民歌的文字,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民众疾苦,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质朴的歌声,看到那些鲜活的面孔。他让我明白,诗歌可以是对现实最直接的呐喊,也可以是对社会最细腻的观察。这种从生活出发,到诗歌创作的逻辑,让我对诗歌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涉及到了诗歌的批评理论,作者以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批评观点,让我看到了诗歌艺术发展的脉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开了我理解诗歌的另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一次精神的远足中,收获了满满的馈赠。它没有枯燥的定义,没有晦涩的术语,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深入中国传统诗歌的腹地。我尤其喜爱作者在分析那些婉约词作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当他解读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位才女在乱世中,那份无处安放的孤独与悲伤。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情感简单归类,而是通过对词句的精妙拆解,让我们体会到那种层层递进的情感力量。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微弱声音,也能通过诗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传统诗歌的美,是多层次的,既有宏大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情感;既有壮阔的山河,也有个人的哀愁。它让我们看到,诗歌是人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流露,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最生动的注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诗歌背后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一种沉思。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诗歌,更是在探讨一种“征象”——一种世界在诗歌中的映射与表达。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清泉般细腻,时而如惊涛般澎湃,他将中国传统诗歌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进行审视。我尤其被书中对“山水诗”的解读所打动。当他描述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宁静、禅意,以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境。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并非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是他们对生命、宇宙的感悟。书中对唐诗的精辟论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雄浑气魄,也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同时,作者也适时地引入了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进行对比与阐释,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诗歌所独有的东方美学特质。这本书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世界、对生命、对情感的独特理解方式。
评分宇文所安的书,一直都是凑单的选择,未见其人,甚是遗憾。
评分挺好的,但是有一本书比较脏,书页也折了。。。。。不过总体来说还行吧。
评分正版好书,学术精品,值得推荐!
评分挺不错的一位作者,很不错的中国诗歌研究著作。
评分外国人写的书,比中国专家写得还好。
评分沈一帆 文:对中国文学传统“非虚构”的界定,其实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诗学,其研究目标是寻找和论证中西文学和文化的“根本性差异”。宇文所安的“非虚构”论述其实建立在一种古老的中西差异论基础上,即认为西方的文学思想,自模仿伦以来就树立了二元性的本体论结构,由此创造出一个文学的二元性等级世界,而代表这种二元等级结构的隐喻模式则被认为是文本解读的首要原则;与此相反,汉学家往往认为中国文学传统秉承一元的宇宙观,它所强调的是此在的经验,而非超验的真实,因此重视文本的字面意义和具体情境就是理解文本的首要目标。这一相对主义的观察视角最终可以上溯至传教士汉学,而诸如“非虚构”一类的诗学发明不过是这一传统中一个老问题的新版本。
评分只是一首诗
评分后记
评分《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继《初唐诗》、《盛唐诗》文学史研究之后,经十年孕育而成的第一部非系统处理的诗歌理论力作。原书虽出版较早,但其中仍可以见出许多他后来发展的文学观念。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中,宇文所安提出了中国“非虚构”诗学传统这一重要命题,并做出了全面阐发、论述。套用费罗诺萨发现中国文字是诗歌的理想语言的句式,可以说,宇文所安发现非虚构诗学传统中的中国诗歌是理想的诗歌,它来自自然的多样性,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的诗歌作为神性的诗人创造的第二自然的颠覆。阅读中国诗歌须放弃将诗歌作为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的观念,而应栖居于同时代诗歌语境中聆听真实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