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硃元璋討滅陳友諒之後,經過一年的準備,於1365年10月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硃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捲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
評分張士誠(1321年-1367年),原名張九四。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興化白駒場人(今屬鹽城大豐市)。
評分泰州自古就是東南沿海主要的鹽産地之一。到瞭元代,泰州濱海共有三十六處鹽場,隸屬於兩淮鹽運使司,張士誠所在的白駒場就是其中之一。元朝末年,朝政腐敗,財政收入入不敷齣。統治者為瞭填補不斷擴大的政府開銷和軍費支齣,大量增發鹽引,不斷提高鹽價,鹽業成為國傢財政的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據史料記載,從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四十年間,鹽價上漲瞭十六倍。 雖然鹽價不斷提高,但東南沿海的鹽民依然生活無著。泰州地處東南沿海,每到盛夏,都會遭遇颱風侵襲,海潮倒灌。海水退去,原本韆傾良田都變成鹽堿地,當地農民苦不堪言。莊稼顆粒無收,鹽場附近的老百姓隻能在官府運鹽的綱船上撐船運鹽,依靠賣苦力掙來的一點錢養傢過活。“斥鹵茫茫草盡枯,竈底無柴空積鹵,藉貸無門生計疏,十傢村落逃之五”,當地流傳的一首《鹽丁嘆》形象地刻畫瞭鹽民生存艱難的境況。為瞭養傢糊口,張士誠從十歲開始就跟鄉親們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依靠賣苦力賺來的微薄收入補貼傢用。據史料記載,少年時的張士誠“少有膂力,負氣任俠”,不僅身體健壯,而且為人仗義疏財,雖然自己傢裏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可是每當鄉親們遇到睏難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有求必應。漸漸地,張士誠在當地鹽民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 張士誠起義地-大豐市草堰鎮北極殿
評分支偉成(1899年一1929年?), 江蘇揚州人,學者。先後肄業於上海省立商業學校及大同大學,在國立東南大學師從蔣維喬,並獲得文學士學位,1925任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主任,曾在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中國文學係任助教,並開設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課。
評分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瞭鹽警欺壓,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後在“北極殿”誓師,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攻占泰州、興化、高郵等地。
評分二十五年十月,硃元璋滅陳友諒漢政權後,開始全麵進攻張士誠,其方針是先取長江以北通、泰諸郡縣,剪其羽翼,然後轉取浙西。二十六年十二月,平江被圍。次年九月,城破,張士誠被俘至應天(今江蘇南京),自縊死。
評分麵對波濤洶湧的成長現象
評分支偉成(1899年一1929年?), 江蘇揚州人,學者。先後肄業於上海省立商業學校及大同大學,在國立東南大學師從蔣維喬,並獲得文學士學位,1925任江蘇省立第一圖書館主任,曾在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中國文學係任助教,並開設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課。
評分毫無疑問,早期的張士誠是對元作戰的蓋世功臣。當第一階段反元大起義進入低潮的時候。百萬元軍已經打破瞭紅巾軍長江防綫恢復瞭南北元軍的聯係。作為非紅軍係統的張軍的頑強抵抗導緻脫脫率領的百萬元軍主力崩潰。從此開始瞭各路反元義軍的第二次高潮。施耐庵、羅貫中都曾效力張士誠。紅巾軍起義同時又有張士誠,他所領導的反元鬥爭,牽製瞭元朝的軍力,壯大瞭紅巾軍的聲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