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蔬菜病虫害防治丛书:豆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

现代蔬菜病虫害防治丛书:豆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佩珂,苏慧兰,高振江 著,吕佩珂,苏慧兰,高振江 编
图书标签:
  • 豆类蔬菜
  • 病虫害防治
  • 蔬菜病害
  • 蔬菜虫害
  • 图鉴
  • 农业技术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诊断
  • 原色图鉴
  • 防治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74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2951
包装:A5
丛书名: 现代蔬菜
开本:32K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蔬菜病虫害防治丛书:豆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图文结合,90%图片经过病原鉴定,科学可靠,且大部分是宏观图有个别镜检照片,便于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识别、防治。在防治方法上更新了最新的方法技术,有化学科学防治,有生物及物理防治,有露地栽培防治,有棚室等设施栽培防治等,符合现在的无公害栽培管理要求。

内容简介

  《现代蔬菜病虫害防治丛书:豆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紧密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需要,针对蔬菜生产上可能遇到的大多数病虫害,包括不断出现的新病虫害,不仅提供了可靠的传统防治方法,也挖掘了不少新的、现代的防治方法。
  《现代蔬菜病虫害防治丛书:豆类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图文并茂,介绍了15种十字花科蔬菜、10种根菜类蔬菜,265种病虫害,图文结合,不仅有宏观的症状特写照片、病原生物各期照片,还有病原菌显微照片、图片等,便于准确识别病虫害,做到有效防治。本书在文字上按不同地域,分析了病因、病原的生活史与生活习性、为害症状与特点、分布与寄主、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方法,科学、实用、通俗,可作为各地家庭农场、蔬菜基地、农家书屋、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必备参考书,指导现代蔬菜生产。

作者简介

  吕佩珂,包头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63年~2000年在包头农科所从事蔬菜植保科研,先后研究了9个蔬菜病虫害科研课题,获农业部及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包头市连续3次获包头市拔尖人才。1995年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内蒙古自治区劳模,当选自治区人大代表,1987年开始编《蔬菜病虫原色图谱》,1995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目录

1. 菜豆病害 /001

菜豆(玉豆)腐霉根腐病 /001

菜豆茎基腐病 /001

菜豆白粉病 /001

菜豆红粉病 /002

菜豆枯萎病 /003

菜豆红根病 /004

菜豆斑点病 /005

菜豆炭疽病 /006

菜豆尾孢叶斑病 /007

菜豆链格孢叶斑病 /008

菜豆黑链格孢叶斑病 /009

菜豆长喙链格孢叶斑病 /009

菜豆炭腐病 /010

菜豆灰霉病 /011

菜豆菌核病 /012

菜豆白绢病 /013

菜豆轮纹病 /013

菜豆角斑病 /014

菜豆锈病 /015

菜豆细菌性疫病 /016

菜豆细菌性晕疫病 /017

菜豆细菌叶斑病 /018

菜豆花叶病 /018

菜豆黄花叶病 /019

菜豆沤根 /020

菜豆湿腐病 /020

菜豆黄化 /021

菜豆落花落荚 /022

2. 豇豆病害 /024

豇豆基腐病 /024

豇豆根腐病 /025

豇豆角斑病 /026

豇豆灰霉病 /026

豇豆褐缘白星病 /028

豇豆尾孢叶斑病 /028

豇豆菌核病 /029

豇豆疫病 /030

豇豆斑枯病 /032

豇豆煤霉病 /032

豇豆枯萎病 /033

豇豆锈病 /034

豇豆白粉病 /035

豇豆炭疽病 /036

豇豆棒孢叶斑病 /037

豇豆黑链格孢叶斑病 /038

豇豆链格孢叶斑病 /039

豇豆茎枯病 /039

豇豆白绢病 /040

豇豆细菌性疫病 /040

豇豆花叶病 /041

豇豆黑眼豇豆花叶病毒病 /042

豇豆植原体丛枝病 /043

豇豆根结线虫病 /044

豇豆黄化 /044

3. 蚕豆病害 /046

蚕豆立枯病 /046

蚕豆锈病 /047

蚕豆褐斑病 /048

蚕豆赤斑病 /049

蚕豆白粉病 /050

蚕豆枯萎病 /050

蚕豆根腐病和茎基腐病 /051

蚕豆核盘菌茎腐病 /052

蚕豆根串珠霉根腐病 /053

蚕豆轮纹病 /054

蚕豆霜霉病 /055

蚕豆黄萎病 /056

蚕豆炭疽病 /057

蚕豆疫病 /057

蚕豆茎疫病 /058

蚕豆假单胞叶烧病 /058

蚕豆杂色(BBSV)病毒病 /059

蚕豆(BYMV)花叶病 /060

4. 豌豆(荷兰豆)病害 /061

豌豆基腐病 /061

豌豆黑根病 /062

豌豆根串珠霉根腐病 /063

豌豆灰霉病 /063

豌豆霜霉病 /064

豌豆锈病 /064

豌豆镰孢枯萎病 /065

豌豆芽枯病 /066

豌豆菌核病 /067

豌豆褐纹病 /067

豌豆黑斑病 /068

豌豆白粉病 /069

豌豆根腐病 /070

豌豆细菌性叶斑病 /071

香豌豆带化病(束茎病) /072

豌豆(BBWV)病毒病 /072

豌豆花叶病 /073

豌豆黄顶病 /074

5. 扁豆(?豆)病害 /075

扁豆炭疽病 /075

扁豆立枯病 /075

扁豆绵疫病 /076

扁豆角斑病 /076

扁豆轮纹斑病 /077

扁豆链格孢叶斑病 /077

扁豆淡褐斑病 /078

扁豆斑点病 /079

扁豆茎枯病 /079

扁豆锈病 /080

扁豆白绢病 /081

扁豆菌核病 /082

扁豆尾孢叶斑病 /082

扁豆细菌性疫病 /083

扁豆花叶病毒病 /083

6. 菜用大豆病害 /085

菜用大豆猝倒病和立枯病 /085

菜用大豆棒孢叶斑病 /085

菜用大豆荚枯病 /086

菜用大豆赤霉病 /087

菜用大豆叶斑病 /087

菜用大豆锈病 /088

菜用大豆枯萎病 /089

菜用大豆疫病 /089

菜用大豆紫斑病 /090

菜用大豆褐斑病 /091

菜用大豆黑链格孢叶斑病 /092

菜用大豆簇生链格孢叶斑病 /093

菜用大豆灰斑病 /093

菜用大豆胞囊线虫病 /095

菜用大豆腐烂茎线虫病 /096

菜用大豆茎枯病 /096

菜用大豆壳二孢轮纹病 /097

菜用大豆叶点霉灰星病 /098

菜用大豆菌核病 /099

菜用大豆根腐病 /100

菜用大豆红冠腐病 /100

菜用大豆白粉病 /101

菜用大豆白绢病 /101

菜用大豆霜霉病 /102

菜用大豆炭疽病 /103

菜用大豆茎溃疡病 /103

菜用大豆细菌叶烧病 /104

菜用大豆细菌性疫病 /105

菜用大豆花叶病 /105

菜用大豆斑驳病毒病 /106

菟丝子为害菜用大豆 /107

菜用大豆不结荚 /108

菜用大豆缺素症 /109

7. 四棱豆病害 /112

四棱豆(翼豆)斑枯病 /112

四棱豆白星病 /112

四棱豆叶斑病 /113

四棱豆灰斑病 /113

四棱豆棒孢叶斑病 /114

四棱豆疫病 /114

四棱豆湿腐病 /115

四棱豆果腐病 /115

四棱豆细菌性疫病 /116

四棱豆病毒病 /117

8. 刀豆病害 /118

刀豆果腐病 /118

刀豆假尾孢褐斑病 /118

刀豆链格孢叶斑病 /119

刀豆斑点病 /119

刀豆疣丝孢污黑病 /120

刀豆病毒病 /120

9. 豆科(豆类)蔬菜害虫 /121

豇豆荚螟 /121

豆荚斑螟 /122

豆蚀叶野螟 /123

大豆食心虫 /123

草地螟 /124

扁豆小灰蝶 /125

扁豆羽蛾 /125

豆天蛾 /126

肾毒蛾 /127

盗毒蛾和金毛虫 /127

豆银纹夜蛾 /128

斑缘豆粉蝶 /129

豆蚜 /129

豌豆修尾蚜 /130

大豆蚜 /130

菜豆根蚜 /131

小红蛱蝶 /132

筛豆龟蝽 /132

豆芫菁 /133

眼斑芫菁 /134

大斑芫菁 /134

中国豆芫菁 /135

蚕豆象 /135

豌豆象 /136

绿豆象 /137

豌豆彩潜蝇 /137

豆叶东潜蝇 /138

豆秆黑潜蝇 /139

豆根蛇潜蝇 /139

截形叶螨 /140

朱砂叶螨 /141

二斑叶螨 /141

豆叶螨 /142

蒙古灰象甲 /142

豆田棉铃虫 /143

豆黄蓟马 /143

烟蓟马 /144

端大蓟马 /144

豆灰蝶 /145

大豆小夜蛾 /146

肾坑翅夜蛾 /146

宽胫夜蛾 /147

焰夜蛾 /147

毛胫夜蛾 /148

白雪灯蛾 /148

稀点雪灯蛾 /149

二星蝽 /150

双斑萤叶甲 /150

黄斑长跗萤叶甲 /151

二条叶甲 /152

无斑弧丽金龟 /152

中华弧丽金龟 /153

葡萄长须卷蛾 /154

大豆荚瘿蚊 /155

红背安缘蝽 /156

斑背安缘蝽 /156

条蜂缘蝽 /157

点蜂缘蝽 /158

豆突眼长蝽 /159

斑鞘豆叶甲 /159

双线盗毒蛾 /160

豆小卷叶蛾 /160

褐卷蛾 /161

棉双斜卷蛾 /162

黑龙江筒喙象 /163

豆田斜纹夜蛾 /163

北京油葫芦 /164

斗蟋 /164

黑绒金龟 /165

圆跳虫 /165

附录 农药的稀释计算 /167

前言/序言


探索生命的韧性:一场关于植物生长与健康的深度对话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场关于生命韧性、自然智慧与人类协作的深度探索。它聚焦于植物在严峻环境中生存、繁衍的卓越能力,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理解和支持这一过程,共同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态未来。我们将暂别具体的病虫害防治技巧,转而深入探究植物生命本身所蕴含的奥秘,以及与之相关的更宏观的视角。 第一章:植物的内在防御——一场无声的战争 植物并非被动的受害者,而是拥有复杂而精妙防御体系的生命体。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植物细胞内部,揭示它们如何感知环境变化,如何识别“敌人”的入侵,并激活一系列化学与物理上的防御机制。 信号的传递与响应: 当病原体或害虫的攻击信号传来时,植物是如何迅速作出反应的?我们将深入了解植物体内传递信号的分子语言,从细胞壁的物理屏障,到信号分子的扩散,再到基因表达的快速调整。例如,一些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啃食时,会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不仅能吸引害虫的天敌,还能在自身组织内引发防御反应,甚至传递给邻近的植物,形成协同防御网络。 化学武器库的秘密: 植物体内蕴藏着一个庞大的化学武器库,其中许多化合物具有强大的防御作用。我们将探讨这些天然化合物的种类、合成途径及其作用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 次生代谢产物: 如酚类化合物、生物碱、萜类等。它们可能通过直接毒害病原体、抑制害虫生长发育、或者干扰害虫取食行为来发挥作用。我们还将研究这些化合物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植物种类如何演化出独特的防御策略。 抗菌肽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内存在的某些蛋白质,本身就具有直接杀灭微生物的能力。我们将了解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诱导。 酶类防御: 植物会合成和分泌多种酶,能够降解病原体的细胞壁、分解害虫的消化酶,或产生有毒物质。我们将探讨这些酶的协同作用。 物理屏障的升级: 除了化学防御,植物还拥有多重物理屏障,以抵御外来侵袭。本章将详述这些屏障的形成与强化: 表皮与蜡质层: 它们是植物最外层的保护,不仅能阻止微生物的附着和侵入,还能减少水分流失。我们将分析不同植物表皮结构的差异,以及蜡质层成分的变化如何影响其防御能力。 细胞壁的强化: 在遭受入侵时,植物细胞壁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例如木质化、角质化,增加其强度和韧性,阻碍病原体的穿透。 分泌物的保护: 一些植物会分泌粘液、树脂等物质,将病原体或害虫包裹起来,限制其活动。 第二章:环境塑造者——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存智慧 植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深深地嵌入于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并与其中的其他生物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环境。本章将跳出个体植物的范畴,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及其生存智慧。 共生与互利: 植物与微生物、昆虫之间存在着许多互利共生的关系,这些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植物的生存能力。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这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我们将深入探讨根瘤菌如何固氮,为豆科植物提供氮源,而豆科植物又为根瘤菌提供庇护和能量。这种关系不仅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对整个土壤生态系统也意义非凡。 菌根真菌的协同: 菌根真菌能够延伸植物根系的功能,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同时植物也为真菌提供碳水化合物。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菌根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作用。 传粉者的贡献: 花卉与昆虫之间的传粉合作,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分析各种传粉机制,以及植物如何通过花色、花香、花蜜等吸引传粉者,形成演化的协同。 竞争与适应: 在自然界中,植物需要与同类及其他物种竞争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这种竞争塑造了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和繁殖策略。 光照资源的争夺: 高度、叶片形态、生长节律等,都是植物争夺光照的智慧体现。我们将探讨不同林冠层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水分的有效利用: 根系分布、蒸腾作用的调控、以及耐旱性基因的表达,都是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存的关键。 养分获取的策略: 除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一些植物还发展出捕食性或寄生性等特殊的养分获取方式。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恢复: 植物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促进恢复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土壤健康的守护者: 植物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侵蚀;落叶落枝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植物为无数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气候调节者的角色: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调节全球气候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人类的智慧与干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理解了植物的内在防御和生态系统的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科学、审慎的干预,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章将探讨人类的观察、理解和行动,如何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促进植物的健康与繁荣。 洞察的艺术——诊断的哲学: 在不直接探讨防治技术的前提下,我们将深入理解“诊断”这一行为背后的思考过程。 观察的力量: 细致入微的观察是认识植物健康状况的第一步。我们将强调对植物形态、生长状态、环境因素等的全面审视,学会从细微之处发现线索。 关联的思维: 病虫害并非孤立事件,它们往往与环境、栽培管理、甚至品种特性等多种因素相关联。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这种关联性思维,理解“症状”背后的“原因”。 预测的智慧: 通过对环境变化、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理解,我们能够预测潜在的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 智慧的介入——管理的原则: 我们的干预应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植物自身能力为核心。 培育健康体魄: 强壮的植物自身就是最好的防御者。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良的品种选择、合理的土壤管理、充足的光照和水分供应,从根本上提升植物的抗性。 营造适宜环境: 创造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长的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的诱因。例如,优化通风条件,控制湿度,轮作等。 生物的伙伴: 鼓励和保护那些能够帮助植物的生物,例如益虫、鸟类、以及有益微生物,让它们成为我们防治体系的一部分。 适度的辅佐: 在必要时,我们可能会选择一些辅佐性的措施,但其核心在于“辅佐”,而非“替代”。其选择的依据应基于对生态系统的最小干扰,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无害原则。 未来的展望——可持续的承诺: 本章将展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 生态农业的愿景: 探索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品使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实现经济效益的农业模式。 自然疗法的启示: 从传统智慧和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发展更温和、更可持续的植物健康管理方法。 教育与传承: 将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科学的认知方法,传承给下一代,共同守护地球的绿色未来。 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思考和探索的起点。它邀请您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植物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理解生态系统的精妙与和谐,并最终思考人类在其中应扮演的积极、负责任的角色。这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未来的深刻对话,期待与您一同开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农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平时接触的图书资料很多,但真正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并且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却并不多。这本书,无疑属于后者。它在内容编排上非常符合一线操作人员的需求,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每一种病虫害都配有高质量的彩色照片,这对于现场诊断具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原体或害虫。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防治措施的阐述,非常接地气,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指导。例如,在介绍某种真菌病害的防治时,它会详细说明该病菌的传播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改善栽培管理措施来降低发病风险,比如调整播种时间、优化通风条件、合理灌溉施肥等。同时,它也提供了针对性的药剂选择建议,并且对药剂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都有明确的说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新型、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的介绍,这正是我们当前大力推广的方向。这本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为我们基层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指导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豆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评分

坦白说,我不是一个特别懂农业的人,但因为工作需要,我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豆类蔬菜病虫害的基本情况。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让我得以窥见豆类蔬菜王国里那些隐藏的“敌人”。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即使是那些细微的病斑或者小小的虫子,也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让我在观察实际作物时,能够更有针对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解释病虫害的时候,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生物学和农业学知识传达给我。例如,它会生动地描述某种虫子是如何“破坏”豆荚的,或者某种病菌是如何“侵蚀”叶片的,这种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书中的防治方法,很多都显得非常“人性化”,比如它会告诉你在什么天气条件下不适合喷洒农药,或者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来减少虫害的发生。这让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授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对作物和环境的关怀。对于像我这样想要快速掌握基础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巨大的,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豆类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次阅读经历,让我对豆类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只要看到虫子或者叶片出现斑点,就能立刻判断是什么问题,然后直接去药店买药。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病害和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它们对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例如,书中对于豆荚螟的描述,不仅仅是告诉你它会吃豆荚,还详细阐述了它的各个龄期幼虫的活动特点,以及在什么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甚至连它的越冬方式都讲得很清楚。这样的信息量,让我觉得自己在跟一个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在交流。而书中提供的防治措施,更是让我体会到了“对症下药”的精髓。它会告诉你,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在哪个时期采取哪种措施效果最好,以及如何配合使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综合防治”的理念,它强调了单一防治方法的局限性,鼓励读者将多种防治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防治体系。这不仅能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关于豆类蔬菜健康种植的百科全书。

评分

作为一个热爱自己种植一些豆类蔬菜的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指导我识别病虫害,又能提供切实有效防治方法的工具书。我尝试过许多不同的资料,但往往要么图文不够清晰,要么防治建议过于笼统,难以在实际操作中落地。最近,我偶然翻阅了这本书,简直是眼前一亮。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原色图鉴”的部分,图片清晰得令人惊叹,色彩还原度极高,几乎能让我一眼就能将自己菜地里出现的症状与书中图片一一对应。这对于我这种“望图识病”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对每一种病虫害的描述都非常详尽,从发生原因、为害特征到传播途径,都交代得明明白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防治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化学药剂推荐,而是涵盖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绿色无公害防治的章节,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健康种植理念。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早地发现问题,还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我的防治方案,大大减少了豆类蔬菜的损失。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像我这样的家庭种植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让我在种植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的人,尤其是在食物的健康与安全方面。自己在家种一些蔬菜,虽然产量不高,但能够吃到自己亲手种的,放心又安心。豆类蔬菜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但近年来,我发现它们越来越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有时辛苦种出来的豆荚,没过多久就布满了虫眼,或者叶片枯黄,非常让人沮丧。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的书。这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的困扰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将复杂的病虫害问题,以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些精美的彩色图片,让我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比如,我曾经为叶片上出现的奇怪斑点而烦恼,这本书里的图片让我立刻知道那是某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而且,书中提供的防治建议,都不是那种“一刀切”的模式,而是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它教我如何在日常管理中就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不是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去亡羊补牢。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利用自然力量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比如引入天敌,或者使用一些天然的植物提取物,这正是我一直希望能够做到的。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非常可靠的“智囊团”来帮助我打理我的菜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