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印度哲学概论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梁漱溟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53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8708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印度哲学概论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印度哲学概论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印度哲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梁漱溟北大讲义,少壮时期力作,开印度哲学研究学院式研究先河,至今仍为典范之作。
  2.纪念一代宗师、20世纪中国知识人的楷模梁漱溟诞辰120周年,梁漱溟作品文本再添新作。


内容简介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此次据1922年第三版重新整理。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信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精彩书评

  早检出《印度哲学概论》阅之,不自料少壮时有此作也。

  ——梁漱溟(1963年4月18日日记)

目录

题记
第一篇 印度各宗概略
第一章 绪论
一 古代典籍
二 宗计繁出
三 诸宗与佛法
四 诸宗比较
第二章 诸宗概略
一 弥曼差派
二 吠檀多派
三 僧佉派
四 瑜伽派
五 吠世史迦派
六 尼耶也派
七 余宗
第三章 佛教概略
一 佛陀
二 乘藏教相
三 宗传部别
第四章 印度各宗与宗教
一 诸宗与宗教
二 佛法与宗教
第五章 印度各宗与哲学
一 诸宗与哲学
二 佛法与哲学

第二篇 本体论
第一章 一元二元多元论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二章 唯心唯物论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三章 超神泛神无神论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四章 因果一异有无论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五章 有我无我论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六章 空有论有性无性论
一 佛法相宗
二 佛法性宗
三 两家争持之辨解

第三篇 认识论
第一章 知识本源之问题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二章 知识界限效力之问题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三章 知识本质之问题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四章 因明论
一 尼耶也派
二 佛法

第四篇 世间论
第一章 宇宙缘起之说明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二章 人生之说明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三章 我之假实有无问题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四章 法之假实有无问题
一 诸宗
二 佛法
第五章 修行解脱论
一 诸宗
二 佛法

精彩书摘

  绪论
  印度土沃气暖,谷米易熟。其民不必劳于治生,辄乃游心于远,故夙富于哲学思想。自邃古传说中已有人神关于哲理之问答。《吠陀》时代之人君,时集国中智人论议正理,胜者受上赏。其风至唐玄奘三藏至西域时犹盛。此内典中随处可见。如《瑜伽》等论说论议有六处所:一于王家,二于执理家,三于大众中,四于贤哲者前,五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六于乐法义者前。《唯识述记》释《金七十论》命名所由,说有外道以铁腹,顶戴火盆,击王论鼓,求僧论议。因诤世界初有后无,谤僧不如外道。王意朋彼,以金赐之。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奘师所历,如《西域记》及师本传皆有记载。唯识家所讲之真唯识量亦其一故事也。盖其国君民上下,几以研穷哲理为人生唯一事业。故诸宗竞起,异论繁兴,极思想之自由,尽慧悟之能事,辩难征诘,妙穷理致,古今各国罕有及其盛者。可谓洋洋乎极哲理之大观矣。
  一古代典籍
  印度典籍之最古者曰《四吠陀典》(CaturVeda),为婆罗门所奉神典。印度上世之宗教哲学皆源于此。“吠陀”音义,各有异译多称。翻明论者较通行。《四吠陀》之名目与内容,各书所说亦不同,与今西籍所传亦参差。
  一、《黎俱吠陀》(Rig-Veda)。旧云《阿由》或《荷力》或《亿力》等。或翻方命,或曰寿论,或云养生缮性之书,或言其明解脱法,或谓为《读诵吠陀》。
  二、《耶柔吠陀》(Yajur-Veda)。旧云《夜殊》或《冶受》等。或曰祠论,或云祭祠祈祷之书,或言其明善道法,或谓为《祭祀吠陀》。
  三、《马吠陀》(Sama-Veda)。旧云《娑摩》或《三摩》等。或曰平论,或云礼仪占卜兵法军阵之书,或言其明欲尘法,或谓为《歌咏吠陀》。
  四、《阿他婆吠陀》(Atharva-Veda)。旧云《阿闼》或《阿闼婆拿》或《阿他》等。或曰术论,或云异能技数梵咒医方之书,或言其明咒术算数等法,或谓为《禳灾吠陀》。
  右参取西译并中土《翻译名义》、《三藏法数》、《西域记》、《百论疏》、《摩蹬伽经》等而列次者。依婆罗门传说,四吠陀皆梵天所演,其声常住不灭。撰集之仙人皆直授之于梵天而流传教化。就中《黎俱吠陀》最古亦最重。其本论又称《黎俱集录》(Rig-Samhita),皆印度初祖始居印度时所用赞祷天神之词。《耶柔吠陀》(耶者字基为Yaj即祭祀)所集皆祭祀供牺时所用之词。在《四吠陀》中列第二。而依其文义及所事物观之,其出有在《阿他婆吠陀》之后者。又《耶柔吠陀》有二种。一名《黑耶柔》(KrishnaYajur),一名《白耶柔》(SuklaYajur)。黑者谓其书紊杂无序,白者谓其不杂。《白耶柔》中有采自《黎俱吠陀》者。《马吠陀》即歌咏吠陀,所集皆基于《黎俱》八九两卷而作之歌词。《阿他婆吠陀》其出最后。阿他婆(Atharva)者,为撰集者之名。亦名《婆罗摩吠陀》(Brahma-Veda)。所集皆祷谢祝禳祈福之词。祭祀时,每一祭司各主一吠陀。《阿他婆吠陀》初出时,不列《四吠陀》内。故前人但称《三吠陀》。中土所译佛经中时有见三部吠陀之名,知有佛经时《阿他婆》尚未入四吠陀内也。《阿他婆》中所载多关于家人生事咒愿之词。后人尚可由之以略寻当时生活之状态。
  上述者为吠陀中之集录,即歌颂也。每一吠陀皆合三部而成:
  一、《曼特罗》(Mantra),即歌颂,即集录(Samhita)。
  二、《婆罗摩》(Brahmana),即仪式。
  三、《修多罗》(Sutra),即规律教条。
  又有《森书》与《邬波尼煞昙》者为《吠陀》部属。《森书》解释仪式中深旨。其云《森书》(Aranyaka)者谓森林中修行人所诵习之书也。《邬波尼煞昙》(Upanishad)或名曰《奥义书》,解释吠陀中玄理。又称曰《吠檀多》(Vedanta),义为《吠陀》之究竟。《吠陀》哲学当于此求之。
  《四吠陀》有说五《吠陀》者。又有演为二十一乃至千二百六《吠陀》者。又四吠陀外复有六论八论合为十八大经,如《百论疏》等说。
  二宗计繁出
  佛典中述外道种类,有列举专名者,如提婆《四宗论》列四大外道。《维摩》、《涅槃》等经列六师。《止观辅行饰宗记》列十师。有从所计执以别之者,如《瑜伽论》列十六计六十二见等。有专名计执杂列者,如《外道小乘涅槃论》列二十种,《大日经?住心品》列三十种。然通说每云九十五种或九十六种,则不能举实。或谓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受行异见,各别有法。师弟统为九十六。或谓九十六中有佛法小乘,其时云九十五者,除佛法言也。今西方治印度哲学通言六大派,固不能尽印土宗计,然所摄已多,余不足轻重者亦不妨从略。惟佛典中每言必及尼犍子若提子,而六大派中不收。有传即今世之耆那,则西方固别为研究矣。
  三诸宗与佛法
  《吠陀》是婆罗门神典。《玄应音义》言梵种满七岁即就师学,学成即为国师,为人主所敬。印度哲学思想之兴,初本起于训释《吠陀》。其后宗计虽繁,特因依故典有所发挥。即自创新义,亦必曲引《吠陀》之言以证成其说,期其见容,不遭婆罗门摈斥。而佛法之出不由《吠陀》,乃故与《吠陀》乖违而反对婆罗门者。凡诸宗之学无不拨遮,毫发不容留,如是诸宗与佛法为对立。佛之出家由慕出世,出世固外道法。既出家往外道仙人处问义,又学外道苦行。经于六年后始成道。所谓生死、轮回、菩提、涅槃皆外道固有之说,佛特别出新义。至于言及世间,则尤漫从其俗而已。佛灭后外道重盛,则其间领袭佛化以饰其说者处处可见。言外道者,有佛以前外道佛以后外道之别。今所谓六宗者,其为说非复佛时所有。如是诸宗与佛法为相因果。(其互相因果处诸篇自详)
  四诸宗比较
  印土宗教哲学无不持出世论,殆百家一致之观。其独立一帜者惟顺世外道而已。此为一比较。其余诸宗虽皆为出世论,而同出于吠陀,亦有比较。就承接吠陀以论,弥曼差为最,吠檀多稍次,余如数论、瑜伽、胜论渐远。前二为婆罗门正统,余非正统。非正统中数论竟已持无神论。余犹依违其间。印土哲学本于宗教中求之。诸宗中富于哲学理论者为吠檀多、数论、胜论,余则昧略。六派彼此之关系,弥曼差殆可附于吠檀多,瑜伽可以附于数论,尼耶也可以附于胜论。又六派较核当推吠檀多、数论为最胜出。然吠檀多人思想之受影响于人者宁多于其影响于人者。数论则未尝有所受于人,而影响于他派者至巨也。又六派之孰前孰后殊难判定。就思想古近之顺序言,则弥曼差、吠檀多、数论、瑜伽、胜论、尼耶也,以次相差。然学派成立、经典整备为时均不甚相远。其最早建设者当为数论,次瑜伽,次胜论,尼耶也、弥曼差、吠檀多乃最后也。
  ……

前言/序言

  序
  兹番《印度哲学讲义》与他方讲印度哲学书籍暨上次讲义之编制均不同。所见西文东文之讲印度哲学者多只讲六宗而止,其讲哲学宗教史者始须周于各家。今以六宗纳于诸宗之下,六宗而外犹有余宗。又举佛法与诸宗对裁,意特侧重佛法而诸宗所说各具且甚备。又从来皆取各宗派分述之,而连类叙其一一之言。于其一家之学颇能前后完整。然哲学上之问题不过尔尔,于彼一区之思想界上其问题尤荦荦可举。故临讲时,每因问题之关系,虽讲一宗仍不能不论及各家。省而不论则讲必乏味,旁叙广论则各宗分述之制为无取。今取各问题分述之而排比叙其家家之说。于其一问题之研核可以究极尽意。由前之制近于诵数,寂无兴趣。由后之制引人思索而真理较然。此变更编制之所由也。常见治斯学者因自己意思与彼方彼时之思想隔远之故,于彼之所谓问题者尚未了解,而徒聆其许多解答,若明若昧,勉强记诵,于自己思想上全无所受益。今取问题为本,先了解问题,则彼其一言一句咸可得味矣。既以问题分讲,则各宗略史不能不别为记述。故先于第一篇叙之,并稍说对于印度哲学大体之观察。书既成,略识如是。其余关于编制上之意思,篇中颇言之。
  七年十月四日梁漱溟识
  第三版自序
  愚以民国六年来大学,继许季上先生任印度哲学一课。许君旧有讲义一种,盖参酌取材于日本人书三四种、西洋人两三种而成。愚但事增订,未及改作。七年乃根本更张之,以为此书。第一第二两篇先成,即在京印行。故初版序标七年月日。八年续成后半,以全书托商务印书馆出版。其时于前稿已有悔,颇思改正而不及改,但于第一篇末缀一语志意而已。九年再版,以病不能动笔,竟仍原稿付印。十年则于所作知悔者益多,因止三版不印。兹又一年,诚欲别编新本。顾所事有急于此者,而以校课故,不能竟无此书。卒又以原稿付印。然于所知悔者不可不有声明,特即其较重要各端条列左方,唯读者省察焉。
  第一篇第三章愚夙短于佛教历史的研究,晚近西洋人日本人之考证印度史事者亦未留意。兹章述佛教概略,于此一面遂形缺忽。述佛陀一节,但就佛教经籍所传敷陈其概,未能别取考订,此并怀歉之一端。
  又第二节叙教相,略如天台华严所明。近知判教之举根本有所未合,而诸师所判于义尤多未安。虽其言亦有相当价值可以存考,而愚欠一种声辨。此又怀歉之一端。
  又第四章二节又第五章二节以上两节悔之最早。往于述印度宗教之后辄进而推论宗教之为物云何,于述印度哲学之后辄进而推论哲学之方法所资。虽当时命意亦无大谬,而立言不善,易以致误。九年再版即拟删裁,比经函达印刷方面则已后时。迨再版既竣乃行削改,今本犹当年改版也。
  又第二篇第六章一节此节述相宗三性无性义于唯识论不肯说依他无性者特致辨论,而引《三无性论》一段作结。盖往时治佛学好三论义,于《成唯识》中示与空宗异趋者咸致不满,必辨之而后快。今于此等处不敢妄有论列。颇悔昔作。又《成唯识》于相宗为新派,《三无性论》则属相宗旧派,其立义盖多不同。往不知此辨,而援旧派以驳新派,甚无当也。
  第三篇第一章二节此节释《理门论》现比二量颂,今承吕秋逸先生为辨其非。吕君释现量颂云;此颂但就五色根以明现量之缘自相,有法谓色等诸蕴,相谓其所有无常所作等义。其义不一,故曰非一。此非一相贯通余法,属于共相。有色诸根于中俱不能起,故曰非一切行。色根所行唯有内证而离名言之自相。故后半颂云云。又释比量颂云:此颂但就比量之忆因智明比量之于共相转也。事之谓体亦犹前之云有法,法之谓义亦犹前之云相。复言相者则是因法,事之有宗法即于此见其端倪。故得相名,相非能行于有法之一切法义。譬若所作性因行于声之无常而于其虚疏则不行也。既不遍行而能为因者,盖能示于同品定有,说因处宗必随逐,即可简别于余相违法,故说为彼因也。更进而言,能为相之法亦复非一。此中所取者唯其范围狭于所相宗法或相等之二种,亦若声无常宗取所量性为因则其界宽,通于异品成共不定,即亦不能表宗定随因之义,故曰唯不越所相能表示非余也。愚曩于《续藏》暨《日本佛教全书》等遍求二颂疏释不得,因取《广百论释论》之义为之推绎。今吕君盖从《入论疏瑞源记》得见唐贤释文者,其说自是有根据,义当从之。
  又第四篇第一章二节此节述佛法对宇宙缘起之说明。以《楞严》为非真,以《起信》为可依信。今知《起信》亦不可依信,《起信论》与《楞严》同为可疑之书。日本人考之甚详,其所说道理盖多不合。近欧阳竟无先生极辨之。于此问题求佛家意见可得者仅此二书,不论其可疑与否,自宜存考。然向不知《起信》亦可疑,误以为可信,此所歉也。
  民国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漱溟谨记


印度哲学概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印度哲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可婚姻不同,(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从爱情到婚姻中间的过渡期,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稍后讨论)我仿佛看过一个类似的画面,一对男女他们相爱,接着步入婚姻,当结婚的音乐响起,男人背后是连成串的先祖,女人也是这样。对,我们生活在一起了,我们是夫妻了,可我们还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这种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所延续下来的基因,习惯,文化,文俗,都从小就深深的影响了这个人的性格。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七年十月四日梁漱溟识

评分

  鹿在种子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发现使油质体的作用受到了质疑。我们曾假定,这种油性的附属物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目的就是吸引蚂蚁,帮助种子找到适宜的沃土。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书是一如既往的好啊,棒棒哒。

评分

书是正品,发货很快,快递小哥服务特别好!

评分

一直找这本书,终于买到了。印刷不错。梁先生的书,快收全了。

评分

  兹番《印度哲学讲义》与他方讲印度哲学书籍暨上次讲义之编制均不同。所见西文东文之讲印度哲学者多只讲六宗而止,其讲哲学宗教史者始须周于各家。今以六宗纳于诸宗之下,六宗而外犹有余宗。又举佛法与诸宗对裁,意特侧重佛法而诸宗所说各具且甚备。又从来皆取各宗派分述之,而连类叙其一一之言。于其一家之学颇能前后完整。然哲学上之问题不过尔尔,于彼一区之思想界上其问题尤荦荦可举。故临讲时,每因问题之关系,虽讲一宗仍不能不论及各家。省而不论则讲必乏味,旁叙广论则各宗分述之制为无取。今取各问题分述之而排比叙其家家之说。于其一问题之研核可以究极尽意。由前之制近于诵数,寂无兴趣。由后之制引人思索而真理较然。此变更编制之所由也。常见治斯学者因自己意思与彼方彼时之思想隔远之故,于彼之所谓问题者尚未了解,而徒聆其许多解答,若明若昧,勉强记诵,于自己思想上全无所受益。今取问题为本,先了解问题,则彼其一言一句咸可得味矣。既以问题分讲,则各宗略史不能不别为记述。故先于第一篇叙之,并稍说对于印度哲学大体之观察。书既成,略识如是。其余关于编制上之意思,篇中颇言之。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印度哲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印度哲学概论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