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风靡台湾的畅销书作家、医生出身的精神分析达人王溢嘉先生新作
体会深刻弥新的大智慧,挣脱感官与思维的重重枷锁;让庄子陪你逍遥走红尘,重新关照、定位自己的人生。
内容简介
从庄子的时代到此时现在,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但人们却依旧在人与事的利害纠葛里,无法厘清眼前的路。在这本《庄子陪你走红尘》中,王溢嘉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视角,从《庄子》中耙梳出与现代人诸般处境相对应的观点,用新颖、活泼的方式,重新归纳、整理庄子那深刻隽永、历久弥新,让你我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
作者简介
王溢嘉,一九五〇年生于台湾。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弃医从文,专事文化工作。著有《夜间风景——梦》《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中国人的命理玄机》等作品三十余种,内容涉及人文、艺术、文学、心理等多个领域。其融知性与感性、冶人文与科学于一炉的写作风格,在台湾独树一帜。
有人这么评价王溢嘉:他比医生懂更多的心理学,比心理学者懂更多的生命科学,比生命科学学者懂更多的精神分析。
目录
自 序 红尘逍遥的生命智慧
第一篇 走出相对的世界
生命幻影:对滚滚红尘的重新观照
人间逍遥:让精神蜕变的生命神话
天差地别:世界因你的认知而改变
万物一齐:撕掉优劣、贵贱的标签
告别中心:你的北京是我的大别山
莫若以明:不再当摸象的瞎子
昭文鼓琴:听音乐而知得失荣辱
朝三暮四:莫受甘苦顺序的迷惑
拆解时光:兼容并蓄刹那与永恒
胸无成竹:摘下心灵的有色眼镜
第二篇 找到安适的位置
尘世罗网:在生命樊笼外的沉思
自由真谛:寻找一个笼子或一个林子
鱼与熊掌:彰显自己价值观的抉择
敝帚自珍:从“当别人”到“做自己”
保我本色:我是马,我不要伯乐
自适其适:完善自我就是珍惜自我
安时处顺:在逆境中的自我保存
达理明权:对改变做出最佳的反应
外化内不化:风雨飘摇中的变与不变
自赏孤芳:做个快乐的乡村维纳斯
第三篇 培养深广的见识
开拓眼界:让才情得到最大的发挥
书是糟粕:当一个有智慧的读书人
吾爱吾师:学习那看不见的精神
知也无涯:谦卑之必要与怀疑之必要
无知之知:不知者深奥,知者浅薄
离形去知:超越知识的局限性
破而后立:跳脱僵化功能的创意
无用之用:从安于无用到追求无用
乃为大用:苹果树下,牛顿问庄子
除旧布新:向过去的成功说再见
第四篇 认清实际的需要
寡欲清心: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不多
莫入歧途:不追求不必要的欲望
非关压抑:对欲望的重新定位与接纳
抛弃多余:在奢华、精致与简约之间
知足养志:让富贵成为浮云的四个步骤
静若木鸡:理想的社会竞逐之道
不入于心:酷酷凉凉地脱颖而出
终则有始:对得失成败的圆融观点
机事机心:坚守对科技文明的选择权
物而不物:如果乔布斯向庄子推销iPhone
第五篇 流露真挚的感情
吹万不同:情绪是我们发出的“人籁”
情绪管理:看似无情却有情
自事其心:做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
真情流露:去除虚矫的情绪包装
至乐无乐:快乐就是“不追求快乐”
移情作用:培养与保有快乐的心境
缺而不陷: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不再逃避:面对与消除生命中的恐惧
亲情无限:自然而平凡,相爱又相忘
爱之以道:要适性,但不可随性
第六篇 建立圆融的关系
君子之交:乐于沟通,保持真性
游刃有余:为人处世不要硬碰硬
庖丁解牛:走阻力最小的自然之路
雁落鱼沉:扬弃对美丑的皮毛之见
名实之辨:不可让表象混淆了实质
化解对立:换个角度和心情看敌人
圣人与大盗:吹散仁义道德的迷雾
知人之明:看穿惑人的虚拟形象
八疵九征:从行动中观察与考验人性
乘物游心:批评与规劝他人的守则
第七篇 保持祥宁的心境
真心常安:找回你遗失的宁静
鉴于止水:恢复宁静的EQ 课程
用心若镜:如实反映外物,不迎不藏
海深水阔:吸收骚动而不随之骚动
交替流转:“这,也将过去!”
净化心灵:维持平静的心斋功夫
虚室生白:放空自己,吉祥跟着来
得意忘形:因痴迷与投入而忘怀
与时俱化:不偏滞于固定的观点
鼓盆而歌:让我们活得充实,死得快乐
第八篇 回归自然的大道
天人合一:从剥削、征服到尊重、爱护
文明指标:不扰乱常规,不违逆真情
以天待人:效法自然不要误入歧途
宇宙意识:如何让“天地与我并生”?
天下一气:“万物与我为一”不是梦
质能不灭:没有生死,只有变化
无为而为:既要行天道,也要尽人道
浑然为一:做个出神入化的工作达人
大道之行:成为悟道与得道的真人
天地有大美:宇宙是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走出相对的世界
“逍遥游”的现代含意是:挣脱感官与思维的锁链,走出柏拉图的洞穴,破除由大小、多寡、长短、对错、得失、顺序所衍生出来的贵贱、优劣、善恶、智愚、甘苦之别,从“相对论”进入“齐物论”,超越各种偏见和成见,以大视野、大胸襟、大格局来重新观照和定位自己的人生。
生命幻影:对滚滚红尘的重新观照
如果你对人生感到迷惑,而想做一番清理,那恐怕要先问你对人生、世界和自己有多少认识?这些认识又可以信赖到什么程度?庄子用“罔两问影”的寓言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的自己、世界和人生并非真实,而只是“真实”的影子。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环绕在我们惯称的影子周围还有一层影外微阴,它就叫“罔两”,也可说是我们的第二个影子。在《齐物论》里,罔两看影子一下子移动一下子又停止,问它为什么这么没有主见?影子回答说它也不知道,只觉得好像受什么东西摆布。在《寓言》篇,当罔两又提出同样的问题时,影子做了较详细的回答:
我如此活动,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就像蝉脱下来的壳、蛇蜕下来的皮,跟本体相似却又不是事物本身。火与阳光出现,我就显明;阴暗与黑夜来临,我随之隐息。··它们活动我就随之活动。①
罔两对影子的疑问,其实也是我们对自己的疑问:“我现在为什么会这样想?刚刚为什么会那样做?”而影子的回答让人想起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在一个洞穴里,有一群从小就被监禁的囚犯,双脚和脖子都被铁链缚住。他们身前有一堵白墙,身后则燃烧着一堆火;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自己及身后事物在白墙上的投影。因为从未看过其他东西,他们很自然地以为那些影子就是唯一的真实,如果洞穴内有什么声响,也被认为那是影子所发出的声音。
庄子与柏拉图用类似的寓言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如果把人的感官和思维看做光,那我们对事物的观照就犹如光的照射,你所认识到的自己、世界和人生只是你感官和思维的投影,它们就像影子、蝉壳或蛇皮,跟本体相似却又不是事物本身。感官和思维较清晰(光线较强),看到的也许会清楚一些,但毕竟还是影子,只是模糊度不同罢了(就像影子与罔两的差别)。但多数人却认为那是唯一的真实,并对它们深信不疑。
《吕氏春秋》里有个故事说:某人丢了斧头,他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的,于是他看那孩子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腔调,无一不像个偷了斧头的窃贼。后来,这个人在山谷里找到了他遗失的斧头。几天后,再看邻居的小孩,却发现他的动作、态度,没有一样是像小偷的。这个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庄子和柏拉图的观念:我们无法认识“真实的小孩”,我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己感官、思维、知见与好恶在小孩身上的投影。对小孩的认识如此,对其他事物及自己的认识也无一不是如此。
在柏拉图的寓言里,有一个人后来挣脱锁链,逃出了洞穴,看到外面真实而又美丽的世界。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将他的体验写成《庄子》这本书,想告诉那些依然被囚禁的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什么是人生的大道。如果你对人生感到迷惑,而想为自己找到新的定位与方向,那庄子就是你想要找的人,他将告诉你如何挣脱自己感官与思维的锁链,用新的认知方式去观照红尘的一切,让你开始截然不同的人生。
人间逍遥:让精神蜕变的生命神话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人生是一场大戏。我们每个人不只游走于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还经常坐在舞台下,当个看戏的观众;更多时候则是边演边看、边看边演,而“怎么看”似乎比“如何演”来得重要,最少是个更基本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先看别人如何演,然后从中得到自己演出的灵感;而且观念决定行动,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左右了我们的演出。
要怎么看人生这场大戏?首先看格局。人生的格局要大,在中国过去的思想家中,为我们描绘的人生格局最大的,我想非庄子莫属。翻开《庄子》一书,第一段就气象恢弘:
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化而为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垂天的云。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那南海,就是天池。① ·
也许有人会说,格局很大没错,但未免太过神话!其实,巨鱼和大鸟的互相转化原本就是环北太平洋地区的远古共同神话。就像心理学大师荣格所说,在表达生命时,神话不仅比事实更迷人,甚至更精确,因为它们总是触及某些神秘、属于永恒的东西。用神话来比拟人生,可以说是我们从人类的精神遗产中撷取灵思,藉以感动及丰富自己生命的一种途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生命神话,在宇宙的伟大诗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寓言、图腾或者象征。
前面这则寓言,可以说是庄子为我们提供的一个理想的生命神话。在人生的旅途中,将自己视为由北海的巨鲲化生,振翅飞往南海天池的大鹏,正是我们需要的大格局。当然,这个大格局不是用魔棒一挥,呼之即来:
水的聚积不够深厚,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风的强度如果不大,承负巨大翅膀就没有力量。②
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大海才容得下巨鲲,只有高空与大风才能让大鹏展翅,你想要有大格局的人生,就必须先有如大海般的胸襟,如高空般的视野。其次,生命要想获得提升,就必须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不只像巨鲲化为大鹏这种形体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胎换骨,也就是要以不同的思维和认知重新去观照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
这也是庄子“逍遥游”的现代含意:“逍”意为消解——去除束缚自己的种种观念与知见,而最先要去除的就是自觉卑微渺小的看法;“遥”意为开阔无垠——以大视野、大胸襟来看世界、体验人生;“游”意为自在悠游——像个旅人,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地悠游于这个尘世。
天差地别:世界因你的认知而改变
如果要你远离人群,一个人到深山里独居,你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恐怕要先问你是怎么看远近、大小、多寡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梭罗在二十八岁时辞去工作,独自到森林里的瓦尔登湖畔盖间小木屋,过着隐居生活,并将这段经历写成脍炙人口的《湖滨散记》。当他独自在森林里过活时,有人问他:“你一个人住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不会觉得孤单寂寞吗?”梭罗回答说:“怎么会?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点,而我们都挤在这个小点里。”
如果你认为地球很大,你住的地方离人群很远,那你一个人深山独居难免会感到孤单寂寞;但如果你认为地球像一粒小米,和这么多人挤在一粒小米里,那你可能就会觉得既热闹又温暖。不同的认知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受,梭罗的看法让人想起庄子所说的:
明白天地如同一粒小米,知道毫毛如同一座山丘。 ①
梭罗是一百多年前的知识分子,对宇宙和天文学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但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为什么也明白“天地如同一粒小米”呢?这主要来自他睿智的“相对性”认知:既然站在地面看遥远天际的星星,会觉得它们小如米粒;那么站在那些星星上面回望我们所居之地(地球),也会觉得它小如米粒。另外,“无限”的概念也使所有可计量的东西都产生了相对性,不管你多大,总还有比你更大的;不管你多小,总还有比你更小的。所以,被大家认为大的其实不大,而被认为小的其实也不小,用另一个标准来衡量,可能就变得很大:
这世界上没有比秋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东西,而泰山算是小的。 ②
庄子会这样说,主要是想打破一般人在认知世界时僵化的差别观。他提醒我们,所谓的大小、长短、轻重、远近、多寡等其实都是相对的,要看和什么对象做比较,用的又是什么度量标准。与毫毛做比较,泰山当然很大,但若和地球相较,它就变得很小;毫毛看似很小,但在电子显微镜下或用纳米的尺度来衡量,它就变成了庞然大物。
对梭罗来说,“池塘是一个小海洋,而大西洋不过是一个大的瓦尔登湖”,他在这方面的认知可说与庄子不谋而合。其实,古今中外的很多智者也都有类似的看法,王阳明的一首诗《蔽月山房》就说:“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要有这种认知,就需要有大眼界。
不同的认知会让我们对世界、自己和人生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打破僵化的差别观,学习用相对的角度去观照、去体会,当你置身于一个小地方时,如果能把它看得很大,那你就会发现其中有着等待你去挖掘、玩味的无尽宝藏;而当你置身于一个大地方时,如果能把它看得很小,那你的心胸就会变得更宽阔与轻松;于是,你在滚滚红尘中就能得到大自在。
万物一齐:撕掉优劣、贵贱的标签
……
前言/序言
红尘逍遥的生命智慧
四十多年前,我刚上台北念大学不久,就在商务印书馆买了一本李钟豫的《语体庄子》,认真研读,读到精彩处还频频在书里画红线、作眉批。有时读到深夜,从灯下抬起头来,望向窗外,一片静寂与昏暗,但我心中有灵光闪耀,密音呼唤。在那个渴望挣脱世俗罗网、追寻自我、探索生命奥义的青春年代,庄子成了我重要的精神导师之一。
大学毕业,在日渐以写作为业后,每当谈到跟人生视野或生命哲学有关的问题时,我就会想起庄子,而经常援引他的观点与读者分享。我受惠于庄子的,不只是写作而已,他还深深地影响我的人生观、知识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甚至我的弃医从文。一年多前,当许悔之忽然邀我写一本谈庄子的书时,我一时受宠若惊,但也欣然同意。受宠若惊的是历来谈庄解庄的都是哲学系或中文系的大师名家,不知悔之是“慧眼独具”还是“诗眼昏花”,居然看上我这个“化外之民”?欣然同意的是既然我对庄子情有独钟,而且深受其惠,我很乐意将我的一些心得作全盘性、有系统的整理,提供给有兴于想要做自己、参透生命奥义、逍遥红尘的人做参考。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庄子》一书不做学术上或文本方面的讨论,而纯粹从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角度来阅读与观想,谈的是《庄子》这本书或庄子这个人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触,以及能为现代人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好似他就是在你我身边,陪伴我们走过滚滚红尘的一个智慧老人。我甚至跨越时空,让庄子到苹果树下去回答牛顿的问题;想象乔布斯如果在另一个世界里向庄子推销iPhone,庄子会有什么反应?就像司马迁说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我也希望能以新颖而活泼的方式来谈论庄子。
当然,为了让读者对庄子哲学有较完整的理解与方便自己的陈述,我还是需要一个清晰有条理的结构与循序渐进的脉络,所以我将《庄子》一书作细部分解,将它们重新安置在《走出相对的世界》、《找到安适的位置》、《培养深广的见识》、《认清实际的需要》、《流露真挚的感情》、《建立圆融的关系》、《保持祥宁的心境》、《回归自然的大道》八个篇章、八十个子题里;每个子题都从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出发,譬如贵贱穷达、生涯抉择、学习深造、欲望满足、竞争成败、情绪管理、生态环保等等,然后借箸代筹,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能给我们什么建议,并佐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王菲、成龙、梭罗、比尔·盖茨等名人的际遇,在古今辉映中,让他的建议更具现代性与说服力。当我从《庄子》书中耙梳出与现代人诸般处境相对应的观点,并与柏拉图、罗素、达尔文、列维·斯特劳斯等西方大哲的论点做对照时,我不得不佩服庄子的智慧,这些观点在与西方相较之下,不仅不遑多让,掷地依然铿锵有声(不会因时间而改变者,方能称为智慧),而且对迷惘的现代人更有提神醒脑、震聋启聩的作用。
这本书虽然为现代读者而写,但也可以说是为四十多年前,那个在灯下认真研读《庄子》的年轻时代的我而写。如今的我仿佛在对昔日的那个我说:“这些是你以后就会明白的道理,记得到时要说给另一些人听。”
王溢嘉
二○一二年二月
在线试读
《庄子陪你走红尘》相关资料
四十多年前,我刚上台北念大学不久,就在商务印书馆买了一本李钟豫的《语体庄子》,认真研读,读到精彩处还频频在书里画红线、作眉批。有时读到深夜,从灯下抬起头来,望向窗外,一片静寂与昏暗,但我心中有灵光闪耀,密音呼唤。在那个渴望挣脱世俗罗网、追寻自我、探索生命奥义的青春年代,庄子成了我重要的精神导师之一。
庄子陪你走红尘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