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22
徐铸成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集学术研究、史料文献、书法艺术于一体,影印原件加排印释文 小莽苍苍斋斋主:田家英(1922—1966)四川省成都人。本名曾正昌,早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平生喜好书法,对清代历史颇有研究,多方收集清代名人墨迹,作为研究清史的史料。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收集到了有清一代众多文化名人的手迹,其专门和齐全的程度在国内收藏界罕见其匹。 《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中囊括了几乎所有清代重要文化名人的书信手札,如吴梅村、厉鹗、袁枚、刘墉、翁方纲、阮元、冯桂芬、曾国藩、翁同龢、张之洞、林纾、陈三立、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等,共计336人,近600通信札,蔚为大观。 是书精装三册(函套、布袋),全彩印刷,还原书札真貌,并加以撰者小传和书札释文。 是书印数3000,其中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研究用1500余本,实际上市销售数量不足1500本。 序一: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陈四益)序二:写在前面的话(曾自)第一篇 “小莽苍苍斋”收藏管窥 又见《桃花扇》里人 乾嘉学人多入藏 爱国志士细搜求 诗章尺牍添新集 书法源流细推详 清儒翰墨第一家第二篇 “小莽苍苍斋”收藏纪事 买书与读书 毛泽东索书叶恭绰 毛泽东与田家英的诗交 稀有的《毛主席诗词二十一首》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发表始末 毛泽东推荐《贾谊传》 田家英的庐山诗缘 毛泽东喜欢“和而不同” “字是九重天” “往来无白丁” 谷牧相赠“姊妹卷” 清初文字狱的一份记录 顾贞观《金缕曲》扇面 金农题“竹 “观操守在利害时 世间仅存的康广仁墨迹 两个“莽苍苍斋 “楷书当学颜” 善用工具书 名联风波 康生补书《醒世恒言》 江青和她的《王老五》 “十学人砚斋 纸篓里捡来的“国宝 从毛泽东读帖说起 “小莽苍苍斋”的收藏印 “向上应无快活人” “小莽苍苍斋”收藏的文人墨 叶志诜仿作“汉建初铜尺 一份珍贵的《中国古代史讲义》手稿 田家英与“琉璃厂 “浩气同存永福堂 藏友之交图版目录后记增订本后记
评分1938年赴上海出任《文汇报》总主笔,一举成名。1939年7月《文汇报》停刊后,重返《大公报》,先后任港版编辑主任、桂林版总编、沪版总编。1946年3月离开《大公报》,再任《文汇报》总主笔至1947年5月被封。1948年创港版《文汇报》。1949年应邀“知北游”,参与政协会议。随后主持《文汇报》在沪复刊。1957年被打为右派。 1979年起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复旦大学新闻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兼职教授。 1981年,争鸣杂志总编辑温辉与徐铸成合作筹办《争鸣日报》。论著有《报海旧闻》、《旧闻杂忆》(正、续、补三编)、《新闻丛谈》、《张季鸾先生传》等。晚年从事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提倡“新闻烹调学”,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讲究新闻工作的艺术,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应有吸引人的内容;新闻写作应准确、生动,同时注意掌握分寸;精心制作标题;版面布局匀称。初到京时,我曾与叶圣陶、郑振铎、宋云彬三位先生一起共酌(我们这四位“酒仙”,照例每人京必聚饮一次的)。宋云彬兄叹气说:“我在杭州已被批过几次,恐怕此次在劫难逃了!”我还宽慰他说:“可能有人真正想反党,你是人所共知的DD的老朋友,如果我们也被打成右派,岂不令人寒心?万一有事,谁还敢挺身拥护党?”云彬只惨然一笑说:“天下已定,以后不会有什么万一了。”叶、郑两位也说:时局真有些看不透,究竟要发展到什么地步?
评分评分
这本运动档案汇编的一百二十一篇文字,大体勾勒出徐铸成在三场政治运动中不断逆转的人生轨迹。最初是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还算“和风细雨”,他的“思想检查”对自己作了初步否定;其后是1957年夏开始至次年收尾的“反右”,已属“疾风骤雨”,他被打成“右派”交代“反党罪行”时对自己基本否定;最后是1966年至1971年“文革”初、中期,势如“狂风暴雨”,他提交的许多思想汇报、罪行交代等对自己来了个彻底否定。前后二十年,他的政治身份、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渐次丧失,生活状况不断恶化,后又成为从被严格监督到控制使用的边缘人。但在漫长的二十年里,他除了自我否定之外,也曾有过一个短暂的自我肯定期。我曾见过一些文字材料,也可视为档案而为该书漏收,足可证明这一点。这里,且举三件材料为例,是徐铸成“右派”摘帽前后的另类自述,更为切实而详细地反映他在这场运动过后的认知变化,或可作为对该书的一点补遗。
评分如题。 乔·昆南为自己读烂书做了一点辩护,他说:“特别烂的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感十足,不可或缺……烂到极点的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的脑筋动起来。读好书是不需要思考的,因为作者已经替你思考过了,而烂书强迫你训练头脑,因为你要花上不少时间想这个人接下来会说什么蠢话。”说“读好书是不需要思考的”,恐怕不符合事实,读《存在与时间》或《存在与虚无》不需要思考吗(当然,它们很可能也被乔·昆南归入烂书行列了)?但乔·昆南说的读烂书也能达到训练头脑的目的,我很赞同。烂与不烂,总是相对而言的——跟《曼舞雪松湾》比起来,没准儿《人性的枷锁》还算一本好书呢。同样是烂,打59分和打13分,差别很大。评论家从来不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主义者,因为他的使命和职责之一就是披沙拣金、矮子里拔将军。乔·昆南说得很对:“我们都熟悉那种崇拜质量的人:他们只读好书,只看好电影,只听好音乐……他们以为这么做他们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好了,可惜并非如此:这么做令他们低劣,在时间安排上过分挑剔、吝啬,好像抽出十五分钟悠闲地翻几页《达芬奇密码》就是残暴的罪行似的……”其实,“只读好书”,这在逻辑上不成立。总有那种可能性存在,你眼中的好书,就是别人眼中的烂书。《堂吉诃德》好不好?纳博科夫还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撕烂了呢。不过,话说回来,烂书这种东西,就像豆汁儿一样,捏着鼻子尝过一次也就够了,总去读,就与嗜痂无异了。不过,乔·昆南读烂书,遍读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这不算浪费时间,因为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核算,这是浪费他一个,造福千万人,是替大伙儿省了时间,得送锦旗、写感谢信、点赞打赏才行的。
评分预备给儿子看了涨姿势的
评分这本书读后让我感想颇多,徐铸成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亦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和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先后在《大公报》、《文汇报》工作的徐铸成先生,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由于生活颠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记时断时续。这些日记有的在早年的战乱流离中遗失,有的在政治运动中被查抄而未发还。这本《徐铸成日记》,就是从作者现存的日记中选取了1947年、1949 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这七个片段,参与、见证了国共内战、建国大业、朝鲜战争、中苏友好、“反右”运动、整理文史资料和“文革”初期等大事件,具有相当典型的历史代表性。日记原文均据作者手迹实录,不做删改。原文中涉及的人与事,整理者都在可能查找的范围内作了大量注释,使得本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都大大增强,极具史料价值,是读者走进20世纪中国、触摸历史时不可多得的读物。
评分三联出的这套日记,确切的讲应该是“日记摘录”,非全部。想起《文汇报》这段光辉的历史,应该永久在他上面刻上徐铸成先生的名字。……我们不应忘记,徐铸成先生是《文汇报》的创始人,是坚持着报人精神的创始人。抗战时期,桂林新闻界的蓬蓬勃勃虽不说是绝后,但确已是空前。领导群伦的是《大公报》,主持《大公报》桂版笔政的是徐铸成。他敢于说真话,也善于说真话,几十年来,他写的文章,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虽书生论政而大义凛然……1926年徐铸成凭借他人文凭进入清华,不久作弊一事败露,被学校除名,为此校长梅贻琦曾与其面谈。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评分先后在《大公报》、《文汇报》工作的徐铸成先生,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由于生活颠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记时断时续。这些日记有的在早年的战乱流离中遗失,有的在政治运动中被查抄而未发还。这本《徐铸成日记》,就是从作者现存的日记中选取了1947年、1949 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这七个片段,参与、见证了国共内战、建国大业、朝鲜战争、中苏友好、“反右”运动、整理文史资料和“文革”初期等大事件,具有相当典型的历史代表性。日记原文均据作者手迹实录,不做删改。原文中涉及的人与事,整理者都在可能查找的范围内作了大量注释,使得本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都大大增强,极具史料价值,是读者走进20世纪中国、触摸历史时不可多得的读物。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徐铸成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