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的一生不同凡响。尽管饱受痛苦折磨,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极度渴望,创造了让人心碎而又难以将其归类的艺术作品。
《艺术眼系列第2辑:弗里达原来可以这样看》第一部分介绍了弗里达的艺术生涯、性格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10幅弗里达的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作品发问,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些绘画技法、绘画流派等专业词汇,以及在哪些博物馆可以看到弗里达的作品。
桑德琳·安德鲁斯,毕业于卢浮宫学院艺术史专业,之后远赴美国,供职于一家当代艺术画廊,在业余时间完成了自己关于当代绘画的论文。回到法国后,她供职于卢浮宫博物馆的图像艺术部,也是当代艺术杂志《展墙》(Cimaise)的一名记者,还担任纳唐(Nathan)出版社与哈瓦斯互动(Havas Interactive)出版社的编辑,负责处理与艺术相关的资料和文章。从2005年起,她成了一名专门写艺术方面书籍的作家,并经常与《达达》(Dada)杂志进行合作。
从看到弗里达·卡罗的绘画的第一眼起,我们的心中就会充满疑问。过去的艺术家们往往通过历史、宗教或者浪漫主义的题材来表达自我,而弗里达·卡罗却选择了一种直接的方式来表现她的性生活、疾病、痛苦、残疾、心碎的感觉以及她对死亡的恐惧,这些画可能会显得古怪离奇或引人焦虑。
本书将介绍小朋友们会感兴趣的一些作品。也许一部分绘画相比之下会显得令人不悦,但它们同样内涵丰富。弗里达·卡罗坦诚直率地讲述她的生活,所以感人至深;她让所有观众在感觉和她亲近的同时,也对她的生活、她的痛苦、她感知差异的方式提出疑问。对很多艺术家来说,艺术是一种跨越过去悲惨生活的方式。弗里达·卡罗则突出了自己绘画的一个重要作用:超越现实!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弗里达·卡罗就是唯一的一位以关注女性、残疾、身心所遭受的苦难而闻名的女艺术家。这些元素都构成了她力量的源泉。20世纪70年代,女权主义艺术家以她为榜样。从17世纪开始,女性才开始拿起画笔。那时候,女性艺术家人数很少,只能对男性艺术家涉猎过的题材进行再次创作[如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ArtemisiaGentileschi)、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勒布伦(?lisabethLouiseVigéeLeBrun)],或者仅仅局限于表现女性作为妻子或母亲角色[如玛丽·卡萨特(MaryCassatt)、贝尔特·莫里索(BertheMorisot)]。弗里达完全挣脱这样的束缚,敢于尝试禁忌的题材。
弗里达·卡罗6岁时患小儿麻痹症,此后便不得不忍受他人的异样眼光,并接受自己身体与大家不同的现实。多年以后,一场严重的车祸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然而,任何挫折都没有阻止弗里达享受自己的人生,摆脱当时观念的束缚去获得自由。她与迭戈·里维拉(DiegoRivera)结婚(两次),并且凭借绘画营生,这些绘画的题材在当时引起的争议比今天还要大!尽管身体残疾,弗里达却很少抱怨,以自己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周围的人。就这样,弗里达克服艰难困苦,不断超越自己,过上了“正常”的生活。最后,如果说痛苦会像弗里达所经历的那般难以忍受,那她的经历则告诉我们,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承受所有的苦难。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个性表达”的推崇。它没有强求孩子去记住艺术家生平的枯燥数据,而是着重于展示那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画笔来表达自己独特、甚至有些“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这种对个体独特性的强调,对于正在建立自我认同的学龄儿童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心理滋养。它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看法是有价值的,就像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大胆地去展示那个独一无二的你。这种价值观的传递,远远超出了艺术启蒙的范畴,更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孩子在欣赏那些强烈的个人风格的作品时,也开始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害怕与众不同,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评分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线罗列作品,而是根据主题和情感脉络进行组织,引导孩子从“看”到“想”的转变。每介绍完一幅画,都会有一个小小的互动环节,可能是引导孩子尝试用一种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想象画中人物的下一秒会做什么。这些设计巧妙地将艺术学习转化成了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我家孩子现在看任何东西都会下意识地去分析里面的“色彩语言”和“构图逻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死记硬背艺术史要有效得多。它教给孩子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一种用更丰富的感官去体验生活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生活”的指南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些色彩的运用,大胆又细腻,完全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家的孩子以前对博物馆里的画作总是提不起兴趣,但自从有了这本书,她竟然主动拉着我去看那些她从未注意过的细节。书里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用心,大开本的设计让每一幅画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孩子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笔触的纹理,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小开本图册完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对比那些我们熟悉的经典作品,这本书总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艺术概念,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我甚至发现,连我这个成年人在翻阅时都会被某些色彩搭配惊艳到,不得不说,这本画册在艺术审美教育这块儿,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色彩和光影的互动体验,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触手可及的乐趣。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叙事上的巧妙构思。它没有采用那种老生常谈的传记式介绍,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将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自然地融入到对作品的探讨中。语言风格活泼又不失深度,既能让7岁的孩子理解核心的艺术思想,也能让10岁的孩子从中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很多儿童艺术书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过度简化,导致内容变得肤浅,但这本却把握得很好,它在保持童趣的同时,保留了艺术原有的复杂性和魅力。例如,它在讲解某种绘画技法时,会用一个孩子都能理解的生活场景来类比,这种“接地气”的解释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艺术欣赏的门槛。更重要的是,它鼓励孩子去提问和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点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每次读完一个章节,孩子都会冒出许多“为什么”,这说明书本成功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好奇心。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质量绝对对得起它的内容。我摸着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加上烫印的字体,拿在手里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对于面向学龄儿童的书籍来说,耐用性是一个很大的考量因素,这本画册的纸张厚实,翻页起来不容易撕坏,即使孩子不那么小心翼翼,也能经受住反复的阅读和翻看。而且,装订得非常平整,即便是摊开来看跨页的插图,也不会出现中间部分被书脊吃掉的情况,保证了视觉的完整性。在这个电子产品泛滥的时代,一本可以被实体触摸、翻阅的书籍,其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它散发出来的油墨香气和纸张的触感,构建了一个完全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在远离屏幕的同时,享受纯粹的阅读时光。这种对实物媒介的尊重,在当下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
评分京东图书都是正版.以后有需要还会再来.喜欢京东的购物体验.全五分好评
评分《艺术眼系列第2辑:弗里达原来可以这样看》第一部分介绍了弗里达的艺术生涯、性格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10幅弗里达的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作品发问,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些绘画技法、绘画流派等专业词汇,以及在哪些博物馆可以看到弗里达的作品。
评分京东只要有活动,就想囤些书
评分飞来横祸
评分有些人,生来就注定是传奇
评分阔以
评分阔以
评分对於金钱,你十分节俭,甚至显得有些吝啬而在这方面给你带来痛苦。对於摩羯座的人,你大可以信任他们会将钱花在刀口上,绝不浪费一分钱。只想将少量的金钱做稳健的应用,而不会在商业上做大量的投机炒作。
评分艺术眼系列,还行吧。中信的书,精品没有,鸡肋不少。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的一生不同凡响。尽管饱受痛苦折磨,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极度渴望,创造了让人心碎而又难以将其归类的艺术作品。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弗里达的艺术生涯、性格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10幅弗里达的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作品发问,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第三部分介绍了一些绘画技法、绘画流派等专业词汇,以及在哪些博物馆可以看到弗里达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