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选取东北方言中常用的歇后语,进行一一解析,并配以例句及出处典故等,使人在轻松幽默中了解东北俗语。
内容简介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为东北歇后语的收录与整理。以收录东北俏皮话为主,书中涉及东北人的生活、习俗、地理、服饰、语言文化和体育、游戏等方面的俏皮话,共收录词条4000余个。
作者简介
肇恒玉,男,满族,研究生学历。恒生集团董事长、本山传媒副董事长。长江商学院EMBA十二期学员。曾参与创办《辽宁法制报》,主持《经济与法》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过《民事经济诉讼指南》《行政法教程》。与黄殿礼合署出版过《魅力东北话》《东北话生活篇》《东北话民俗篇》《东北话事理篇》等图书。
黄殿礼,男,满族,本科学历,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辽宁省政法干部学校后,曾从事公安一线工作,任民警,现供职于辽宁省凤城市检察院,为四级高级检察官。现为辽宁省凤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民俗研究学者、专家。曾与肇恒玉合署出版过《魅力东北话》《东北话生活篇》《东北话民俗篇》《东北话事理篇》等图书。
精彩书评
东北话里含蕴着黑土地里肥沃的生机,洋溢着活泼泼的幽默。拿着这本小书念上几句,扑面而来的是那样朴素的热情、豁达,还有绘声绘色的快乐。
——于丹
很少有地方像东北人那样说话一套一套的,把黑土地的厚重、纯朴用最轻松诙谐的言语呈现出来。听东北人说东北俏皮话,能给人带来睿智的启迪和像诗一样流畅的享受。这本《俏皮东北话》让我这个西北汉子爱不释手。
——朱军
俏皮话有趣,有趣在于听者在思索、寻找俏皮话逻辑的过程中的感悟与回味,让人琢磨,引人玩味。这本书的集中整理,倒让我这个地道的东北人大开眼界了。这本书真真是为黑土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刘芳菲
目录
A
阿
挨
案
鏊
B
八
巴
拔
把
白
百
柏
摆
拜
搬
斑
板
半
办
棒
包
苞
抱
暴
背
被
笨
蹦
鼻
闭
壁
鞭
扁
瘪
冰
病
玻
拨
脖
不
布
C
擦
才
财
裁
踩
菜
蚕
仓
苍
藏
草
厕
茶
拆
柴
馋
产
铲
长
唱
抄
朝
炒
车
扯
陈
趁
撑
成
城
程
秤
吃
痴
翅
抽
丑
臭
出
除
厨
揣
川
穿
船
窗
床
吹
炊
锤
春
慈
瓷
刺
葱
从
脆
矬
D
搭
鞑
打
大
呆
戴
逮
单
淡
当
刀
叨
倒
灯
蹬
等
凳
地
电
雕
吊
掉
爹
跌
碟
丁
钉
顶
丢
东
冬
豆
肚
端
断
对
蹲
钝
多
E
鹅
恶
饿
摁
儿
耳
二
F
发
反
房
放
飞
肥
坟
粪
风
疯
佛
G
旮
胳
嘎
干
肝
赶
擀
刚
钢
缸
高
哥
胳
割
隔
各
跟
公
勾
狗
孤
姑
瓜
刮
寡
挂
拐
关
棺
管
光
滚
棍
锅
过
H
哈
蛤
孩
海
寒
汉
旱
好
号
耗
喝
河
和
黑
恨
横
红
猴
后
狐
胡
壶
葫
化
花
怀
荒
黄
皇
灰
回
豁
活
火
和
货
J
机
鸡
急
脊
鲫
家
夹
甲
驾
架
嫁
尖
肩
拣
碱
剪
见
毽
江
姜
糨
酱
浇
角
饺
脚
绞
搅
叫
轿
疖
街
姐
借
进
京
精
净
揪
九
酒
就
锔
圈
撅
绝
K
开
看
糠
扛
炕
瞌
蝌
客
嗑
空
孔
抠
口
苦
裤
夸
挎
快
筷
L
拉
邋
蝲
喇
腊
辣
赖
癞
懒
烂
狼
痨
老
姥
勒
雷
肋
冷
犁
李
里
力
立
栗
俩
连
帘
脸
凉
梁
两
撂
咧
拎
林
临
菱
刘
留
琉
硫
柳
六
蹓
龙
笼
聋
搂
娄
炉
卤
鲁
驴
捋
绿
乱
罗
萝
骡
骆
M
妈
麻
马
蚂
买
卖
麦
满
牤
盲
猫
毛
茅
没
眉
梅
美
闷
门
庙
磨
抹
木
N
拿
纳
奶
南
脑
泥
蔫
黏
鲶
捻
碾
鸟
尿
捏
牛
P
判
螃
胖
炮
捧
皮
屁
片
拼
婆
破
Q
七
骑
汽
千
牵
钱
强
墙
劁
荞
切
茄
秦
青
清
穷
秋
蚯
觑
苣
娶
拳
瘸
R
染
热
人
日
S
三
桑
嗓
扫
杀
沙
傻
山
陕
上
绱
烧
舌
生
牲
圣
师
虱
十
石
拾
时
使
屎
事
收
手
寿
受
瘦
属
树
耍
双
水
睡
死
四
送
尿
岁
T
抬
瘫
坛
弹
糖
提
剃
天
舔
挑
笤
铁
头
秃
土
菟
兔
推
腿
吞
脱
驼
W
娃
歪
外
碗
王
望
喂
文
蚊
瓮
窝
兀
乌
屋
武
五
捂
X
西
吸
膝
洗
瞎
下
仙
先
显
现
馅
香
橡
消
小
蝎
斜
鞋
写
谢
卸
新
行
杏
兄
胸
熊
秀
绣
袖
锈
虚
薛
雪
熏
Y
丫
鸭
牙
崖
哑
淹
烟
阎
眼
雁
燕
宴
羊
杨
洋
扬
仰
养
腰
咬
要
药
鹞
野
夜
一
阴
迎
萤
油
有
榆
雨
玉
园
远
院
月
越
Z
砸
栽
在
糟
澡
灶
站
张
獐
长
丈
赵
针
枕
正
整
芝
指
纸
周
诸
猪
蛛
煮
住
抓
拽
转
庄
紫
姊
走
族
祖
攥
嘴
坐
做
精彩书摘
拉草丢绞杆——越紧越松
绞杆:也叫“绞杆棒子”,其作用如同工业用绞盘。绞杆为圆柱形木头,一头呈尖锥形,一头为扁平型,横凿一孔。拉草时,将绞杆套住车下端绳索,锥头插入草垛中用于固定;上端捆草车的绳子穿过绞杆另一头的凿孔,然后用棒子(绞杆棒)上端的草绳在绞杆上旋转扭动拉紧绳子,使草垛在车上固定。在车拉货物,特别是拉草时,绞杆是否固定、插牢是关键。如果绞杆没固定好或半途丢了,无论你怎么使劲去紧,都不起作用。故俗语说:“拉草丢绞杆——越紧越松”。意思指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的,导致事情适得其反。
拉旱船的瞧活——往后看
拉旱船:也称跑旱船、推旱船,是东北民间秧歌的一种。一个人扮作新媳妇“坐”在船里,一个老汉在后面推,一个青年在前面拉船,称拉旱船。
瞧活:本指拉船的人回头看他拉的船的动作——往后看。
拉屎不唤狗——抓了
过去东北农村有个习惯,就是小孩子在室外大便时,有的大人会拿个铁锹把大便撮走,但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更多的是小孩拉屎后,直接把狗唤来让狗吃掉。甚至有的懒媳妇见小孩把屎拉在炕上,也直接唤狗吃掉。因为如果收拾屎尿的动作晚了,不懂事的孩子就会伸手去抓,那后果就更不可想象了。
抓了:也叫抓瞎了,指毫无办法,无法应对出现的事情。
拉不出屎怨地球没引力——净找借口
拉了秧的黄瓜——耷拉着脑袋
拉屎顶掉帽子——各使一股劲儿
各使一股劲儿:术业有专攻,各有各的专长,各有各的打法或各有各的做事风格的意思。
拉屎攥拳头——暗中使劲儿
拉屎攥拳头——劲儿用得不是地方
拉屎攥拳头——要的就是这股劲儿(老太太吃麻花——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拉着胡子坐摇车——装孙子
摇车:即东北的摇蓝。也叫“悠车”。其状如现在家用的浴盆,筐状,无梁。车帮以柳木薄片围成,底部铺数块横木板,车帮两边用四根绳子将摇车吊起来,一般固定在屋内房梁上。用时将小孩放入摇车平躺,再推动摇车在半空中前后摆动。故南方人称此“养活孩子吊起来”。婴儿睡在摇车里,母亲一边哼小曲摇孩子,一面还可以做些针线活计,像锥鞋底纳鞋帮儿等。
满族孩子睡摇车的习俗,是满族先人过渔猎生活形成的,把孩子放在地上睡觉不安全,便挂到树上,逐渐演变成摇车。
拉着胡子坐摇车——装孙子:摇车本来是小孩子坐的,长着胡须的人还坐摇车,那不是装孙子是什么!
拉着胡子叫爹——认贼作父
胡子:这里的胡子非上一条里的胡子,正常的胡子是指胡须的意思,而这里的“胡子”是指东北人对土匪的称呼。读者记得可别弄混淆了,否则会闹出笑话。
笔者出生的堡子有个老张头,解放前是有钱的地主。大家知道,有钱人家就怕胡子打劫。有一年冬天,同堡子的老鄂头来他家串门,一开门进来就对正在炕上火盆边上烤火的老张头说:“冰把胡子都围上了。”老张头听的是“兵把胡子(土匪)都围上了!”那还了得!再等一会儿就能打起来,吓得他一高蹦下地,穿上鞋开门就往外跑。他这一跑,把大家弄得都懵了,问:“你跑什么,要上哪去?”老张头收住脚步回头看他的家里人和老鄂头还四平八稳地在炕上烤火呢!他疑惑地问老鄂头:“你不说国军把胡子围住了吗?”老鄂头这才弄明白是老张头把话听错了,就指着自己下巴上结了一层冰霜的胡子说:“你看,我这不是霜吗?”老张头心有余悸埋怨说:“你就说霜得了呗,说什么冰,看把我吓的。”
由于东北冬季天气特别寒冷,滴水成冰,老鄂头来的路上胡子(胡须)上结了冰,所以才说:“冰把胡子都围上了。”老张头儿是错把“冰”听成“兵”,而具有土匪意思的“胡子”一词与具有胡须意思的“胡子”同字同音不同义,故而闹出笑话。
拉着耳朵擤鼻涕——有劲使不上
邋遢兵败阵——连滚带爬
邋遢兵:也叫“邋遢鬼”,指不利索、不整洁的人。
东北人读邋遢的“邋”时,经常念lē音,且与勒混用,勒单独使用也是代表不利索、不整洁的意思。如:这个人真勒,房间都脏了一个星期也不打扫。
蝲蛄——往后捎
捎:音shào,向后倒退(多指骡马等牲口)。如:你把车往后捎一下,我这车就能从胡同出去。又如《乡村爱情故事》赵四说:“我就简单往后捎一步,捎一步海阔天空。”
蝲蛄的习性,就是在行走时,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时,靠尾部迅速向后逃离跑掉。称往后捎。
往后捎:比喻对某事不积极主动靠前,回避,躲着走的意思。
……
前言/序言
俏皮话,让生活更有温度
白岩松
刚刚面对这些文字,就在瞬间想到了我的成长,那些在黑土地上的遥远记忆,竟在文字的刺激下扑面而来。那些记忆或快乐或痛苦,或热闹或尖锐,可从未平淡过,如同东北的语言,尤其是那些歇后语一样。
我虽是内蒙古人,但那是后来的事儿了。我出生时,我的家乡还在行政上归黑龙江管。我的家乡完全是一种混搭的局面,如同东北的很多地方一样,有草原有农田,有蒙古族有汉族,吃朝鲜小菜啃苏联面包。不过有两点似乎是明确的:草的下面或谷物的下面是黑土地;日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多是碴子味的东北话。
话语是日常的,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歇后语有些醍醐灌顶的开启意义,这让我至今难忘。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进入本书正文之前,记忆才会把我拉到从前。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好像是我记忆中知晓的第一个歇后语,恰恰来自我舅舅对我的启蒙。它一下让我感受到语言的幽默、鲜活,也因此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语言丰富变化的可能。
“猪鼻子插葱——装象”,让我呵呵一乐,然后知道语言竟可以如此形象、生动,原来说话,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可以让自己让他人开心。在之后就多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类似这样的歇后语,又帮我打开了文化的门,周瑜是谁?黄盖是谁?语言极其有力地拉拽着一个少年,向更有趣的领域前行。更何况,还不仅于此。歇后语,是东北人日常生活的常用语,它潜移默化地提醒着我:语言要生动、有趣、形象、直接。你有权保持沉默,但如若张嘴,在黑土地上,在时常冰天雪地的季节里,你必须有义务,为生活加一些温度。拒绝平淡,是生存环境的要求,是东北人性格的体现,更因此,早就成为这块土地上必有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黑土地上,歇后语体现着东北人性格中的直率和尖锐,一切都别藏着掖着,常常是上半句一出,大家已等着下半句的过瘾和到位。如同东北的小烧白酒,一口下去,流到哪儿都知道,火辣无比,但就是过瘾。不过这种刺激,在窗外白雪和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中,就合适;拿到江南的曲水流觞中,就可能唐突,不那么合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语言,正是这水土和人的产物,当然,也是水土和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如果只认为东北人是简单的直率和尖锐,又似乎不够全面。其实,歇后语的大量运用,也证明了东北人时常是宽厚并懂得化解的。
有些话,如用平常的语言,反而有时让被批评、被讽刺、被提醒的人很难下得了台面,但用了歇后语,表面上更尖锐,可由于其幽默感,反而让听者松弛下来。更何况,人多的场合,东北人还擅长只说歇后语的上半句,下半句不必说了,大家又都清楚,于是,表达也到位了,却又留了余地,很多尴尬也就因此化解。这或许是歇后语的另一个特性。当然,这也与东北人的特性紧密相关:外表有时冷,内心却是热的,什么事儿都可用幽默化解一下。幽默,也正是在严酷大自然环境中,东北人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生活的一种方式。一年之中,大半年的时间,窗外的颜色都是单调的,再不让语言、服装、性格浓烈并热闹一些,生活岂不成了苦役?歇后语,正是这热闹中,在语言领域,相当艳丽而有特色的一笔。
时代在变,黑土地也在变,由歇后语想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不免会有些伤感和担心:记忆散落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会不会只停留在记忆中,一切都不会重来了?
比如歇后语,在一个互联网的快节奏时代里,它还有多少生存的空间?年轻人还运用它吗?它会不会像文物一样,渐渐边缘化,并和记忆一起散落?在这种担心中,就愈发感受到这本书的重量,它不仅是种打捞,是种整理与文化分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记忆到现如今的生活,再到未来。
这正是肇恒玉与他的同学黄殿礼在琐碎的收集整理中,积下的巨大功德。时间越向后,越能知道他们工作的重量,从某种角度说,过去这些年,他们关于东北语言的几本书,正把黑土地的生活变成黑土地的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北话,正大踏步地走进未来中国文化的主流殿堂中,而不再仅仅属于相对遥远的白山黑水。这一切,与赵本山们的二人转有关,也同样与肇恒玉、黄殿礼他们寂寞的收集和整理有关。
俏皮东北话:东北歇后语大全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