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文库029: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通过描写四个处于不同地位、不同阶级的男人对艾斯米拉达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爱,在强烈的对照中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情与欲、灵魂与躯体的内在矛盾。
内容简介
吉卜赛少女艾斯米拉达在街头卖艺,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欲将她占为已有,后来发现她另有情人,便刺杀她的情人并嫁祸于她,致使她被判死刑。相貌奇丑、对艾斯米拉达充满爱慕和谦卑之情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把她救到圣母院避难。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和流浪人为了营救艾斯米拉达,围攻圣母院。国王派菲比斯领兵前去镇压。混战中,克洛德将艾斯米拉达劫走,威逼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洛德把艾斯米拉达交给官兵,在钟楼上狞笑着看着她被绞死。卡西莫多在绝望与愤怒中把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推下钟楼摔死,自己抱着艾斯米拉达的尸体在地窖殉情。
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精彩书评
作为一个诗人,他(指雨果)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
——高尔基
目录
并立的两座丰碑
原序
勘定本说明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精彩书摘
话说三百四十八年零六个月十九天前,那天巴黎教堂所有大钟齐鸣,响彻老城、大学城和新城三重城垣老城今称城岛,在塞纳河中,是巴黎城的发祥地,东侧有巴黎圣母院和司法宫;大学城位于塞纳河左岸即南岸;新城则指塞纳河右岸即北岸巴黎城一部分。中世纪的巴黎三重城垣,本书第三卷第二章《巴黎鸟瞰》中有详尽描述。,惊醒了全体市民。
其实,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那天,并不是历史的一个纪念日。一清早全城钟声轰鸣,市民惊动,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既不是庇卡底人或勃艮第庇卡底位于法国北部地区,勃艮第位于法国西部地区,两地都曾建立过强大的封建王国。人进犯,也不是抬着圣骨盒的宗教列队仪式;既不是拉阿斯城拉阿斯城是大学城的旧称。学生造反,也不是“我们尊称威震天下圣主国王陛下”摆驾入城;甚至不是在司法宫广场吊死男女扒手的热闹场景;更不是十五世纪常见的羽饰盛装的某国使臣莅临到任。就在两天前,还有这样一队人马,即佛兰德使团奉命前来,为缔结法国王太子王太子即路易十一世的儿子,一四八三年继位,称查理八世。他与玛格丽特公主并未结婚:玛格丽特称为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公主,原是勃艮第大公弗朗索瓦一世之女,作为未来的王妃在法兰西宫廷长大,后因太子娶了布列塔尼的安娜而另嫁。和佛兰德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约。为此,波旁红衣主教不胜其烦,但是他为了讨好国王,不得不满脸堆笑,迎接佛兰德市政官那帮土里土气的外国佬,还在波旁公爵府款待他们,为他们演出“不少精彩的寓意剧、滑稽剧和闹剧”,不料天公不作美,一场滂沱大雨,将府门前挂的精美华丽的帷幔淋得一塌糊涂。
一月六日那天,是约翰·德·特洛伊所说的“全巴黎欢腾”的双重节庆,即远古以来就有的主显节和狂人节主显节,又译显圣节。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三次显圣,故天主教称为“三王来朝节”,定为一月六日。狂人节是中世纪民间的狂欢节日。。
这一天,照例要在河滩广场河滩广场,塞纳河边的广场,是无业游民聚集、民间节庆和处决犯人的地方。一八六年更名为市府广场。燃放篝火,在布拉克小教堂那里植五月树,在司法宫里演出圣迹剧。就在前一天,府尹大人已派衙役通告过了:他们身穿神气的紫红毛纺衬甲衣,胸前缀着白字大十字,到大街小巷的路口吹号并高声宣告。
一清早,住家和店铺都关门闭户,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拥向三处指定的场所。去看篝火,赏五月树还是观圣迹剧,要随各人的兴趣而定。这里应当赞扬一句巴黎看热闹的人,他们有古人的那种见识,绝大多数都去看篝火,因为这正合时令,或者去观圣迹剧,因为是在司法宫大厅演出,那里能遮风避雨。大家仿佛串通一气,谁也不去布拉克小教堂墓地,让那棵花不繁茂的可怜的五月树,孤零零在一月的天空下瑟瑟战栗。
市民大多拥进通往司法宫的街道,他们知道两天前到达的佛兰德使团要前去看戏,并观看在同一大厅举行的推举丑大王的场面。
司法宫大厅虽然号称世界之最(须知索瓦尔亨利·索瓦尔(1623—1676),法国历史学家,著有巴黎史等。那时尚未丈量过孟塔吉城堡的大厅),这一天要挤进去谈何容易。通向司法宫广场的五六条街道犹如河口,不断拥出一股股人流,从住户的窗口望过去,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流的汹涌波涛越来越扩大,冲击着楼房的墙角,而那些墙角又像岬角,突进围成不规则状大水池一样的广场。司法宫高大的哥特式“哥特式”一词,通常用得完全不恰当,但又完全约定俗成了,我们只好沿用,按照大家理解的那样,用来标示中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风格,其基调为尖拱,是前半期以半圆拱为主的建造风格发展而成的。——作者原注门脸正中一道大台阶,上下人流交汇在一起,又在接下的台阶分成两股,从两侧斜坡倾泻到人海浪涛中。这道大台阶就是一条水道,不断向广场注入,犹如瀑布泻入湖泊中。成千上万人司法宫广场像一个大海
呼喊,调笑,走动,简直甚嚣尘上,沸反盈天。这种喧嚣,这种鼓噪,有时还变本加厉,有增无减。拥向大台阶的人流受阻,折回头来,乱作一团,形成了漩涡。原来是府尹衙门的一名弓箭手在推搡,或者一名警官策马冲撞,以便维持秩序。这种传统实在值得称道,是由府尹衙门传给总督府,又由总督府传给骑警队,再传给我们今天的巴黎保安队。
面孔和善的市民,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站在门口、窗口,爬上天窗、屋顶,安安静静,老老实实,注视着司法宫,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而且时至今日,巴黎还有许多人,喜欢观望看热闹人所形成的场面,只要猜想人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就已经觉得很有意思了。
我们今天一八三年的人,假如在想象中能有机会混杂在十五世纪的这群巴黎人中间,同他们一起前呼后拥,摩肩擦背,跌跌撞撞地挤进原本十分宽敞,而在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这天却显得特别窄小的司法宫大厅,所见的景象不无兴趣,也不无吸引力,周围本来全是古旧的东西,我们那时看起来就会有全新的感觉。
如果读者愿意,我们就力图想象出,我们一同跨进这座大厅,跻身于这群短衣短袄打扮的嘈杂的平民中间所产生的印象。
……
前言/序言
原序
几年前,本书作者去圣母院参观,更确切地说追踪觅迹,在两座钟楼之一的暗角墙壁上,发现这样一个手刻的词希腊文:命运。
这几个大写的希腊文字母,由于长期侵蚀败破而发黑,深深嵌入石壁中,其形貌和笔势,不知如何借鉴了哥特字体的特征,仿佛特为昭示这是中世纪之手写下的,其中所包藏的难逃定数的命意,尤令作者凛然心惊。
作者思索再三,力图窥见究竟何等痛苦的灵魂,誓要给这古老教堂的额头打上这罪恶的或者凶兆的烙印,才肯离开人世。
后来,这面墙壁又几经抹灰刷浆或者打磨(哪种原因已难知晓),字迹消失了。须知将近两百年来,中世纪的宏伟教堂,无不遭受这种待遇。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四面八方都来破坏。神父要粉刷,建筑师要打磨;老百姓蜂拥而至,干脆拆毁夷平。
刻在圣母院晦暗钟楼上的神秘文字,及其惨然概括的未知的命运,就这样湮没无闻,如今仅余本书作者不绝若缕的追怀。在石壁写下这个词的人,几百年前就消逝了,历经几代人,这个词也从大教堂的墙壁上消逝了,就连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从地球上消逝。
本书就是基于这个词而创作的。
世界文学文库029:巴黎圣母院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