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装帧倒是挺有年代感,封面泛黄的纸张,带着一股子陈旧书卷气,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某个遥远的年代。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是“文集”的一部分,但翻开后才发现,这里的文字,用词虽然考究,却又带着一种奇特的坦诚。它不像是那种精心雕琢的自述,更像是午后阳光下,一个人对着镜子,絮絮叨叨地梳理着自己过往的片段。那些关于早年教育、家庭环境的描述,没有过多渲染,却让我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精英阶层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尤其是提到几位早年对他影响极深的家庭教师,那种亦师亦友的情感描摹,细腻得仿佛触手可及。书中对某些特定事件的记述,跳跃性很强,更像是记忆的回响,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编年史。读到一半,我甚至觉得,这不是在读一个哲学家的自传,而是在窥视一个敏感灵魂的内心独白,那种对世界最初的好奇与困惑,真是让人感同身受。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到内在的叙事风格,都透露着一种不加修饰的、带着时代烙印的质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坦白讲,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那种近乎悲观的理性主义所震撼。作者似乎总是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审视着自己人生的起起落落,即便是最幸福的时刻,也夹杂着对事物终将消逝的清醒认识。这与时下流行的“正能量”叙事完全背道而驰,但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清醒,构筑了其思想的厚重感。书中对早期社会观察的记录,也十分耐人寻味,它不是宏大的社会批判,而是基于个人日常经验的敏锐洞察,比如对某种社会习俗的质疑,对官僚体系低效性的无奈。这种从微观入手,折射宏观的笔法,使得那些沉重的议题读起来,反而更加亲切可感。它教会我们,伟大的洞察往往诞生于对身边事物的细微观察之中。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试图塑造一个“完人”形象,反而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复杂、矛盾,但又始终保持着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灵魂历程。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生命本质的私人哲学笔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来说,初读可能会感到一丝隔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构建,都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显得庄重而一丝不苟。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学术辩论或内心挣扎时,用词的精准度令人叹服,仿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才被放置在那里。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关键人物的评价,常常是几笔极其简练的勾勒,却入木三分,精准地抓住了对方的核心特质,这种提炼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相比于直接讲述“我做了什么”,这本书更侧重于“我是如何思考这些事情的”。这种内向型的关注,使得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其思想的源头活水,而非仅仅关注其公众形象。对于想探究其思想体系形成过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的精神侧写材料,远比后世的解读来得更为真实和有力。
评分阅读体验颇为奇特,仿佛是走入了一条幽长、光线昏暗的走廊,时不时有盏小灯亮起,照亮了某个特定的人生场景,随即又被黑暗笼罩,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我尤其喜欢它那种非线性叙事带来的意外感。比如,前一页还在描绘某次政治集会的场景,下一页可能就跳跃到了对某个遥远山谷的田园式回忆。这种结构上的松散,反而让整部作品的节奏感更贴近真实的记忆模式——零散、跳跃,却又在潜意识中形成联系。这种叙述手法,挑战了传统的传记阅读习惯,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它拒绝被简单归类,拒绝被外界强加的标签所定义。那些关于友谊和爱情的片段,处理得极为克制,没有过多的情愫外露,更多的是对“关系”本身的哲学性探讨,这很符合我对于该领域思想家的固有印象。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二次阅读才能完全体悟其深意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份私密的精神草稿,而非最终定稿。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散发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知识分子气质。它没有当代自传中那种迎合大众口味的煽情或戏剧化处理,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叙述着那些塑造了他思想的关键节点。比如书中对于他早年对数学和逻辑学的痴迷,那种沉浸其中的状态,被刻画得极为传神。我能想象到他坐在书房里,外界喧嚣与他无关,眼中只有符号和定理的推演。这种对纯粹智力活动的赞美,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反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更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在描述自己思想转变历程时,那种毫不回避的自我审视,他毫不掩饰自己早期的某些天真和局限,这种坦率,反而构建了一种强大的信任感。我特别欣赏它对当时社会思潮的零星记录,那些只言片语,勾勒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思想界的暗流涌动,让人在了解其个人成长的同时,也搭上了那班历史的列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秘闻,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展示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是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构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评分书中不少地方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不熟悉而没有理解,大量引用书信、日记、演讲稿等内容我也是跳过了很多。就这样,我终于读完了这本罗素自传(的正文)。
评分不错很好读起来感想很多
评分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罗素文集·第13卷:罗素自传(第1卷)
评分第一次婚姻中,他一直过着比较“学者”的生活。就是在这段时期,他和原来在剑桥的老师Whitehead合著了《数学原理》。写这本书也是他希望通过数学找到确定的知识的最大的一次努力。这个努力也因为“罗素悖论”的发现而告失败。对于数学和逻辑学的很多地方,我不敢说我真正理解,但是我的理解是,罗素出发去找确定性,却证明了知识的不确定性。
评分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但是艰深的语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辉,康德哲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了哲学领域内“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评分他于1905年在《心灵》杂志上发表了《论指谓》这一名文,该文确实出自他对逻辑学的研究并奠定了他著名的摹状词理论基础。他于1911年发表的《亲知的知识和摹状的知识》首次阐明了这两种知识间的重要区别。1912年,他在“家庭大学丛书”中出版了《哲学问题》一书,他对这部篇幅不大的著1914年3月,罗素赴美国,在哈佛大学开课,为诺威尔讲座作系列讲演。他的讲演受到了热烈欢迎,讲演稿以《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为题于1914年8月出版。该书所采取的是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它把罗素置于约翰·洛克、伯克莱、大卫·休谟和约翰·穆勒的继承者的行列。
评分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评分很不错,塑封包装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书本的干净整洁,书本内容也是字迹清晰,很好。
评分代下的,送货很快,质量也没有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