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丛书:约法传统与美国建国

海国图志丛书:约法传统与美国建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恒,林国荣,刘仲敬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美国史
  • 法律史
  • 国际关系
  • 文化研究
  • 政治学
  • 约法
  • 建国史
  • 海国图志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00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0059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国图志辑刊: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国图志丛书:约法传统与美国建国》以美国革命、建国及早期立宪为主题,分别从法理义理、政治哲学、经典文献等层面,进一步研析了美国建国的历史条件和理论依据。其中詹姆斯·布赖斯和约翰·温思罗普的两篇译文均为首次迻译,当属全书画龙点睛之笔;本辑取材新颖,属学术质量上乘之作,总体可使读者从不同侧面得以一窥美国的政治传统和建国元老们的政治信仰。

作者简介

  林国基,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西洋政治哲学与古典文史学研究者,发表相关专著与论文数十种。
  
  王恒,法学博士,长于古希腊和近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现任职于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目录

主题研究
罗马与耶路撒冷——美国宪法的神学—政治问题(王恒)
汉密尔顿和托克维尔的预言(【英】詹姆斯·布莱斯撰林国荣译)
航海日志
山巅之城(【英】约翰·温思罗普撰蔡乐钊译)
国民阅读
美国建国时期的“中立外交”与国家巩固(刘晨光)
基督的美国、罗马的美国、双面神林肯与恺撒主义的再起源(刘仲敬)
撒下转变的种子:马汉论亚洲问题(郑凡)
藏书
从联盟权到联邦制——读《论法的精神》与《联邦党人文集》(蔡乐钊)
不列颠帝国宪政的捍卫者——读戴雪《思索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合并》(戴鹏飞)

精彩书摘

  美国制度的研究者们若想要弄明白究竟是哪些主要的倾向一直以来主宰并引导着美国制度的发展,就势必会发现,在美利坚共和国成长的各个环节上都会有一些聪明、博学的观察者,他们所坚持的看法、所传达的预言对于自身的研究是最富有戏剧性的,同时也是颇有帮助的。对于盛行于他们那些年代的倾向、以及人们从这些倾向中所预期的结果,这些人所持观点的价值,是我们凭借我们今日的智识所进行的任何分析都不能具备的,也是我们对于随后的实际经验的了解所不能具备的,这是因为我们总是禁不住地想知道关于过去的记载,想知道所有随后经验带来的结果。
  要在任何完整的意义上了解这一切,都是一件必须付出艰苦劳动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必须在数量庞大的作品中摸索之后,才能搜集并提供充分的资料来确定盛行于某一特定时期的理论和信念,况且,其中很多作品都不是能够轻易找到的。我只想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指出,这样一种研究方法何以能够有所获益,并拒斥那种虚妄之词,仿佛真的全部了解了那些材料,即便这些材料不过是一些显见的和日常的材料,每个美国历史的研究者都熟知的。
  我为此目的特意挑选了两本著名的作品,其中一本写作于联邦的诞生之际,作者们观察着孕育联邦的摇篮,记录下初生宪法的敌人和朋友的感受和期待,这些记录带有即时性质,因此也要忠实得多;另一本书则出自一位敏锐的欧洲哲学家之手,他以特出的公正仔细研究了宪法的条款和实际操作。之所以选这两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代表性,也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非凡的文风,而且也是因为这两本书都是欧洲读者非常容易接近的,欧洲读者甚至能够参考到这两本书的具体页码来补充我因为空间不足而势必会造成的遗漏,因此也就能够就那些时代的观点获得更为完整、也更为生动的描绘。其中的一本书就是《联邦党人文集》,由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写于1788年,它采取书信系列的形式,目的是向纽约州的人民推荐新宪法。另一本书差不多恰好处在1788年和今天的中间,这就是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

前言/序言


《海国图志丛书:约法传统与美国建国》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美国建国过程中,英格兰古老法律传统,尤其是“约法”(Rule of Law)思想,如何塑造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架构、政治制度及其核心价值体系。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揭示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演变——即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如何继承、改造并最终发展出一种植根于法律秩序的治理模式。 第一部分:约法传统的源流与精神内核 在深入分析美国建国实践之前,有必要回溯“约法”思想在英格兰的漫长发展历程。这一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 1.1 早期根基:从习惯法到成文诏令 “约法”的核心在于限制政府权力,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尤其强调不受恣意专断的统治。本书追溯了这一思想的早期萌芽,例如《大宪章》(Magna Carta)对王权的首次实质性限制,以及随后的“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对自由的保障。我们考察了中世纪习惯法(Common Law)在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司法救济方面的关键作用。习惯法看似无形,却构成了对抗王权滥用的第一道屏障。它强调判例的约束力(stare decisis),确保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1.2 权力制衡的理论准备:洛克、霍布斯与边沁 理论的酝酿是实践的先声。本书细致分析了17、18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家,如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以及后来的边沁等人,他们对社会契约、自然权利和政府合法性的思考,是如何为美国建国者提供了理论工具箱的。 洛克的理论——尤其是关于生命、自由和财产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以及政府权力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被建国者们广泛吸收,并直接转化为政治纲领。然而,洛克的思想并非全盘照搬,建国者们更侧重于如何设计一个机制,防止多数人暴政,确保权利的持久性。霍布斯对无序(“自然状态”)的恐惧,则促使建国者们必须构建一个足够强大的中央政府来实施法律,但这种“强大”必须是“被约束的强大”。 1.3 宪政主义的萌芽:议会与君主的冲突 英国内战及其后续的“光荣革命”是检验约法思想的熔炉。这些冲突的结果——例如《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 1689)的颁布——确立了议会在制定法律方面的至高无上性,以及对政府行为的司法审查的早期形式。本书强调,殖民地人民对于“无代表,不纳税”的坚持,本质上是要求将英格兰本土的约法传统扩展到北美殖民地,要求他们享有与本土居民同等的法律保障。 第二部分:跨越大西洋:约法传统在美国的移植与重塑 当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者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没有国王和悠久习惯法基础的广袤土地上,建立一个既能有效治理,又能确保人民自由的政体?答案在于对既有约法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2.1 联邦制与分权:对英国经验的扬弃 英国的体制是议会主权,权力相对集中。美国建国者们基于对英王乔治三世专权的反思,决定采取更激进的权力分散策略。本书详细考察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如何被吸纳,并与美国本土的政治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框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法权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这并非对英国体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约法理念的强化——即法律的最终解释权和维护者必须独立于政治权力中心。这为后来的“司法审查权”(Judicial Review)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2.2 宪法作为最高“约法”:成文法的优先地位 与侧重判例法的英国不同,美国选择了以一部成文宪法作为最高的法律渊源。这一选择的意义是深远的:它将约法原则从习惯的模糊性中解放出来,转化为清晰、可识别的文本。 本书分析了《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中关于宪法必要性的论证。麦迪逊等人坚称,一部写下的宪法,如同对人民的契约,其约束力高于任何临时性的政治意志。它不仅是政府权力的授权书,更是对人民权利的界碑。 2.3 权利法案:不可侵犯的底线 《权利法案》(前十条修正案)是约法传统在美国的集中体现。它们是对政府权力的“负面约束”,明确列出了政府“不得为之事”。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以及对武断搜查和扣押的禁止——直接回应了殖民地时期对王室干预的恐惧。 本书特别关注“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它不仅是一种程序上的要求,更体现了对个人尊严和法律公正性的深刻承诺。它确保了在政府采取行动(无论是剥夺生命、自由还是财产)时,必须遵循既定的、公开的、公平的法律程序。 第三部分:司法实践中的“约法”张力 建国只是一个开始,约法传统的生命力体现在其持续的司法解释和适用中。 3.1 早期司法的角色:马歇尔大法官的奠基 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在最高法院的早期裁决,对于巩固联邦政府的权威和确立司法审查权至关重要,如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本书论述了这一判例如何使得最高法院成为宪法的终极守护者,从而将“约法”从理论蓝图变为实际的运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法院必须不断在联邦权力与州权力、多数人意志与少数人权利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 3.2 持续的演变与挑战 约法的传统并非僵化不变,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本书探讨了19世纪重建时期,特别是《第十四修正案》的通过,如何将“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的原则扩展到州一级政府,极大地深化了约法在美国的适用范围,尽管其实践过程充满了争议和反复。 本书最终总结道,美国建国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对古老约法传统的继承、吸收和大胆改造之上。这种对法律至上、权力受限的坚定信仰,构成了理解美国政治和法律体系最根本的钥匙。这是一部关于观念如何塑造国家形态的深度历史与法理学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能让你对美国政治思想的起源产生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建国者们就是一群怀揣着自由理想的愣头青,没想到背后竟然有如此深厚且复杂的法律哲学根基。书中对“约法传统”的梳理,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权利和义务,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历经漫长历史沉淀,不断被辩论、修订、实践的结果。作者的论述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将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抽象的政治哲学,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不同派别之间思想碰撞的部分,那些关于权力制衡、联邦主义与反联邦主义的争论,至今读来仍觉振聋发聩。它不只是学术的探讨,更是一种对思想史的追溯,让我深刻理解了美国政治制度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读完之后,我再看美国宪法的条文,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精髓和潜在的矛盾。对于任何对美国历史、政治思想或者法律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理解现代美国社会运作模式的独特视角,远比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类书籍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拆解一件精密的机械,一步步地揭示其内在的运作原理。对于“约法传统”的剖析,简直是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梳理能力。我原本以为美国建国就是一群革命者推翻了英王统治,然后自己写了个宪法就完事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逻辑。作者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在北美殖民地时期,人们是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和发展出自己的法律和治理原则的,这些原则又如何与欧洲的法律传统相互作用。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契约精神在早期殖民地社会中的体现,那些看似简单的殖民地章程,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它让我明白,美国的政治制度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不断被检验和完善的法律实践之上。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历史结论的读者,而是成为了一个能够理解历史是如何被塑造的观察者。它提供了一种“解构式”的阅读体验,让人能够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事件。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历史的“前传”。在我看来,关于美国建国的故事,往往聚焦于独立战争和制宪会议,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更早的时期,深入挖掘了“约法传统”的土壤。我之所以如此着迷,是因为它展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兀的事件。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说明了殖民地人民是如何在实际治理中,不断摸索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框架的。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不再是简单地记忆事件,而是能够理解事件背后的驱动力和思想基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自我完善之上。对于那些对美国历史的细节和深度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让你看到,美国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其历史和思想的漫长演进的结果。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哲学和思想体系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满足。作者对于“约法传统”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如何巧妙地融入到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实践中,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政治理念。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传承,本身就极具魅力。书中对于不同学者和思想家的观点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我惊讶于那些在遥远的年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如此深刻的关于公正、权利和公民义务的问题。而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思想,而是将它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影响了美国建国的方向。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于人类思想史的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很多观念,并非是现代独有的创造,而是古老智慧的延续。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连接感,让我觉得历史并不是一段段孤立的记载,而是思想的河流,源远流长。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制度,必须深入其思想根源。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作者对“约法传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美国建国者们并非是孤立的行动者,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和转化了前人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法律思想流派之间张力的呈现,那些关于自然法、实在法、神意法等概念的讨论,虽然有些晦涩,但作者都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史料将其阐释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明白,建国者们的决策,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辩论和妥协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顺理成章。我曾经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的政治文本,背后隐藏着多么复杂的思想脉络和历史演变。它更像是一本“思想地图”,指引着我探索美国政治思想的迷宫。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美国政治制度形成过程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绕不过去的基石。

评分

海国图志丛书约法传统与美国建国,一点,一点,一点点地看完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将鲁迅爷爷的记忆当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词语简洁柔和,正是鲁迅爷爷的平易近人的体现。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正是鲁迅爷爷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为孩子着想的鲁迅爷爷。王恒,林国荣,刘仲敬,等,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这两个人物,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两个由当时社会造就的人物。一个下层的劳动者,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的阿长,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浑浊、昏暗。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范爱农,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追求革命,当时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人民从囚禁中走向了反抗。海国图志丛书约法传统与美国建国以美国革命、建国及早期立宪为主题,分别从法理义理、政治哲学、经典文献等层面,进一步研析了美国建国的历史条件和理论依据。其中詹姆斯·布赖斯和约翰·温思罗普的两篇译文均为首次迻译,当属全书画龙点睛之笔本辑取材新颖,属学术质量上乘之作,总体可使读者从不同侧面得以一窥美国的政治传统和建国元老们的政治信仰。,这两个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反照,人们受尽黑暗的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改革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这,家里有电视电话,有的还有电脑,繁杂的电器设备和自由的生活,我们不用遭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闹革命。这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躯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是鲁迅爷爷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爷爷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评分

比想象中的薄,这样看起来价格有点虚高了,看看内容如何吧。

评分

海国图志丛书:约法传统与美国建国,很好的书。

评分

这是德国地图绘制家Martin Waldseemüller(1470-1520)在1507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全称为“Universalis cosmographia secundum Ptholomaei traditionem et Americi Vespucii aliorumque lustrationes” ,即根据托勒密的制图传统与阿美利加等探险家的发现所绘制的世界全图。这幅地图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使用了“AMERICA”这个词,意在对弗洛伦萨探险家Amerigo Vespucci表示敬意,后者纠正了哥伦布把美洲大陆当做亚洲东海岸的误判。这幅地图依据十二块半米见方的木刻绘制而成,最左侧的三副版块构成了美洲大陆。众所周知,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对世界陆地分布的构想均被希腊与圣经传统所支配,认为世界由亚细亚、欧罗巴和利比亚(即阿非利加)三部分构成,1492年以后,这幅古老的图景永远发生了改变,世界的“第四部分”进入视野,被命名为“阿美利加”的一片巨大陆地突然出现在扭抱成一团的亚细亚、欧罗巴和利比亚面前。从Waldseemüller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到,“AMERICA”这个名称仅仅被用在这片陆地的南部,即西班牙卡斯蒂尔王朝统辖的领域,而北部的广袤区域仍然被标识为“遥远的未知之地”(terra ulteri incognita)。大概在300年后,亚历山大·汉米尔顿正是站在这块“未知之地”上向世人宣布:从现在开始,全世界在政治和地理层面将划分为四部分,即古老的欧洲、亚洲、非洲,以及新近发现的美洲,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欧洲自诩为世界的主人,借助武力与欺骗对其他三部分施行暴政,我们美洲的使命就是教训大海彼岸的欧洲,让这个傲慢的兄弟谦虚一点,美洲人民将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联邦,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不仅脱离欧洲势力的支配,而且还将给新世界和旧世界的交往制定新的规矩。世界的“第四部分”被意大利商人Amerigo Vespucci发现,被德国制图家Martin Waldseemüller绘制,而美国国父汉米尔顿则第一次鲜明地阐发了其政治与道德意义。汉米尔顿的“四个世界”的理论与行动是继人类始祖挪亚的后代三分天下以来的又一次针对世界的分割区划(《圣经·创世纪》10),只不过,这一次不仅修订了古老的传统,而且也不再是神话。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本辑为美国研究的专号,试图对美国建国史各个重要时段进行深入研究和论析,其中主要涵盖了殖民、立宪、内战以及借助海洋向外扩张等关键阶段,它们统属于美国建国史的范畴。其中,主题研究栏目刊发了王恒博士为辑刊亲撰的《罗马与耶路撒冷:成文宪法的神学-政治问题》的长篇论文,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思想深度以及视野的广度,尤其值得关注。主题研究中的另外一篇长文《汉密尔顿与托克维尔的预言》由英国著名的布赖斯爵士所撰,也堪称经典。本辑还首次全文翻译和刊发了美国殖民时期的著名领袖、后被誉为美国国父之一的约翰温斯洛普关于“山巅之城”的著名讲演,它诞生于大西洋中一艘前往美洲殖民的航船上,奠定了美国立国的恒久基调和精神气质。

评分

书籍印刷质量非常不错,属于经典书籍,值得拥有,送货也很快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这是德国地图绘制家Martin Waldseemüller(1470-1520)在1507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全称为“Universalis cosmographia secundum Ptholomaei traditionem et Americi Vespucii aliorumque lustrationes” ,即根据托勒密的制图传统与阿美利加等探险家的发现所绘制的世界全图。这幅地图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使用了“AMERICA”这个词,意在对弗洛伦萨探险家Amerigo Vespucci表示敬意,后者纠正了哥伦布把美洲大陆当做亚洲东海岸的误判。这幅地图依据十二块半米见方的木刻绘制而成,最左侧的三副版块构成了美洲大陆。众所周知,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对世界陆地分布的构想均被希腊与圣经传统所支配,认为世界由亚细亚、欧罗巴和利比亚(即阿非利加)三部分构成,1492年以后,这幅古老的图景永远发生了改变,世界的“第四部分”进入视野,被命名为“阿美利加”的一片巨大陆地突然出现在扭抱成一团的亚细亚、欧罗巴和利比亚面前。从Waldseemüller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到,“AMERICA”这个名称仅仅被用在这片陆地的南部,即西班牙卡斯蒂尔王朝统辖的领域,而北部的广袤区域仍然被标识为“遥远的未知之地”(terra ulteri incognita)。大概在300年后,亚历山大·汉米尔顿正是站在这块“未知之地”上向世人宣布:从现在开始,全世界在政治和地理层面将划分为四部分,即古老的欧洲、亚洲、非洲,以及新近发现的美洲,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欧洲自诩为世界的主人,借助武力与欺骗对其他三部分施行暴政,我们美洲的使命就是教训大海彼岸的欧洲,让这个傲慢的兄弟谦虚一点,美洲人民将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联邦,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不仅脱离欧洲势力的支配,而且还将给新世界和旧世界的交往制定新的规矩。世界的“第四部分”被意大利商人Amerigo Vespucci发现,被德国制图家Martin Waldseemüller绘制,而美国国父汉米尔顿则第一次鲜明地阐发了其政治与道德意义。汉米尔顿的“四个世界”的理论与行动是继人类始祖挪亚的后代三分天下以来的又一次针对世界的分割区划(《圣经·创世纪》10),只不过,这一次不仅修订了古老的传统,而且也不再是神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