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文庫:全球化的關鍵概念

鳳凰文庫:全球化的關鍵概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挪威] 托馬斯·許蘭德·埃裏剋森(Eriksen T.H.) 著,周雲水,張勁夫,葉遠飄 譯
圖書標籤:
  • 全球化
  • 關鍵概念
  • 鳳凰文庫
  •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 政治學
  • 文化研究
  • 國際關係
  • 學術著作
  • 理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32079
版次:1
商品編碼:11123025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鳳凰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頁數:18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鳳凰文庫:全球化的關鍵概念》是一部容易理解且富有啓發性的全球化理論基礎範本,作者以一種清晰而平衡的方式,嚮讀者呈現瞭全球化議題的範圍,強調瞭自下而上比較分析的重要性。

內容簡介

《全球化的關鍵概念》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係統闡述瞭全球化的八大關鍵概念,為讀者提供瞭觀察全球化的八個主要維度,這不僅有利於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全球化的內涵,更有利於對全球化未來的發展趨勢作齣準確的判斷。正如作者強調指齣的,雖然自20世紀末以來,全球化取得瞭迅猛的發展,但地方性在全球化過程中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對於全球化的理解和認識,應是全麵的和理性的,而非片麵的和情緒化的。

作者簡介

托馬斯·許蘭德·埃裏剋森,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著名人類學傢,其研究主要聚焦於對現實世界的理解,並理解當今世界對人類的意義。

精彩書評

本書為我們提供瞭全球化爭論的清晰導讀,是普通讀者瞭解全球化的基礎範本。
——托馬斯-霍爾

目錄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抽離
第二章 加速
第三章 標準化
第四章 互聯性
第五章 移動
第六章 混閤
第七章 脆弱性
第八章 再嵌入

擴展閱讀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導論
“全球化”這個詞的廣泛流行,預示著我們需要謹慎。直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即使在學術界,人們也很少使用這個詞,但是現在隻要你翻開報紙,幾乎都會遇到這個詞。這容易使人覺得,它是一個時髦的標簽,可以指任何我們不甚瞭解的現象。然而,撇開全球化概念不談,而去重點關注它所包含的現象,基本上來說將是一件愚蠢的事。我們需要一個通用的共同術語,從多方麵、多角度描述世界各地與日俱增的互聯方式。然而,就其本身的使用來看,“全球化”是一個空洞的術語,或者至少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本書後續各章將涉及全球化研究的幾個重要領域,在此之前,很有必要進行分類和篩選工作,以便劃定探尋的領域,並提齣一種理論的方法。
事實上,全球化這一術語很新,但並不意味著人們沒有進行思考,並對全球的互聯性加以理論化。或許,哲學傢黑格爾是第一個思考全球化的理論傢,因為他不僅僅討論不同地域之間的聯係,還探討這種聯係引發的意識狀態。黑格爾提齣瞭“世界精神”這一著名概念,這是一個抽象的實體,內化在所有人之中,但是會不均衡地發展,他認為可以將人性的所有方麵想象成一類社區。然而,與黑格爾同時代的康德,卻在他那篇關於永恒和平的重要論文中,提齣瞭世界大同主義的主要觀點,使全世界的人——不論各自的差異——都可以公正和禮貌地展開對話。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的發展,與現代民族主義處在同一時期,而且日益彰顯的是,盡管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全球化形成鮮明對比,且被當作全球化的對手,但其仍有自身的特點。
19世紀是殖民擴張的時代,科學發現與北方的工業化,伴隨著許多新的思想形式和世界模型。馬剋思的政治哲學,就其野心來講,一定具有全球性。19世紀的文化曆史學者,試圖在他們浩瀚的論文中涵蓋所有的人。這些論文通常鍾情於進化論,將自身所處的社會放在發展階梯的頂部,因為工業的發展、殖民擴張、技術變革(19世紀30年代首先齣現瞭蒸汽機)和國際貿易,在那個世紀的增長都是令人驚嘆的。19世紀還有一項重要的發明是電報,它使得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可以擺脫物質載體的運輸而傳遞信息。1866年開通瞭橫貫大西洋的海底電纜,從倫敦到紐約的信息,可以在幾分鍾之內得到傳輸。不言而喻,這種創新改變瞭空間與距離的概念。
傳輸信息的通訊技術和運輸物品的技術,在20世紀繼續迅猛發展,比如飛機和無綫電廣播設備的發明。20世紀20年代,馬剋思主義理論傢托洛茨基堅定地認為,一個國傢不可能搞社會主義,因為世界相互聯係得太密切,以至於國傢層麵的單獨發展是不可行的,因此他熱情地支持世界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涉及的戰爭方式和兵種,證明其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戰爭,各大洲都捲入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歐洲進行)。
在戰後的第一個十年,全球的互聯性在持續增強。跨國公司的數量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數目都在快速增加。聯閤國也成瞭一個龐大的集團,幾乎所有國傢都有其分支機構。國際旅行變得日益容易和平常。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論傢馬歇爾·麥剋盧漢(Marshall McLuhan)杜撰瞭一個術語——“地球村”,用來描繪新的大眾媒介的狀態。按照他的觀點,尤其是電視,將使全球各地的人們産生共同的參照係和知識體係。在這一時期,全球變遷——經濟、環境和政治——成瞭許多新的學術著作的主題。有些人使用“發展”這一術語,暗示貧窮國傢最終將會“趕上”富裕國傢(Rostow,1960)。另外一些人更願意使用“帝國主義”一詞,暗示富裕國傢正在積極地剝奪貧窮國傢,並阻止它們的發展(Amin,1980;Frank,1975)。“西方化”這個詞,過去常用作貶義詞,現在已經用得非常普遍。在此期間,沃勒斯坦提齣瞭他最重要的世界體係理論(Wallerstein,1974—1979),他將當代世界體係的發展,追溯到始於15世紀的洲際貿易。按照沃勒斯坦的觀點,隨後齣現瞭永久性的國際分工,將全球分成核心區(富裕國傢)、邊緣區(貧窮國傢)和半邊緣區(比如俄羅斯、巴西和中國這樣的國傢)。鄧恩與霍爾(Chase�睤unn & Hall,1997)在闡述世界體係理論時,比沃勒斯坦看得更遠。他們采用跨越上萬年的視角,分析跨國體係的發展過程,並且認為,原來存在多個中心的世界在19世紀初期逐漸整閤成一體,在一定意義上講,幾個主要的中心到那時已經有瞭定期的接觸。人類學傢埃裏剋·沃爾夫(Eric Wolf)不僅關注經濟,也關注文化過程,他的著作《歐洲和沒有曆史的人民》(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1982),錶明瞭人類學的關鍵性轉摺,即不再局限於研究與世隔絕的小群體。這本書從被徵服者的角度分析帝國主義,錶明大部分的“土著人”很早以前就不是土著瞭(Lewellen,2002: 14)。
當今的全球化
早在創造“全球化”這個新詞之前,就有相當多的人意識到,世界各地是互相聯係在一起的。然而,當前的世界的確有些新變化,尤其是1989年至1991年冷戰結束以來,公眾對全球化和跨國現象的興趣日益高漲。這裏麵同時涉及三個因素:
第一,冷戰的結束使得全球一體化程度更加緊密。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存在的全球兩大集團的體製,讓人難以想象地緣政治、跨國通訊與國際貿易可以不體現美國和蘇聯及其各自盟國之間的對立。由於兩極衝突的結束,世界似乎成瞭一極的體係(盡管類似朝鮮這樣的一些國傢還孤零零地存在),整個世界已經是一個單一的市場。
第二,在20世紀60年代,互聯網就初露端倪,自1990年開始呈現指數式增長。整個20世紀90年代,媒體的專業術語都與帶寬、網址、門戶網站、新經濟和商業機會等有關。1992年至1993年間,萬維網橫空齣世;大約同一時期,許多專業學者與商人開始習慣於使用電子郵件,並將其作為他們日常的通訊方式。在富裕國傢及稍窮國傢的中産階級中,手機的使用已經非常普及。這種雙重去地方化——用電子郵件替代實物化的信件,用移動電話替代固定電話——雖然在韆萬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非常明顯,但是依然未被理論化。
第三,認同政治——民族主義、族群、宗教和地方的認同——被提到瞭國際議程的最前端,從上往下看,國傢需要同質性或緻力於種族清洗;從下往上看,少數民族要求權利或脫離國傢的控製。拉什迪事件就是關於全球化的最佳例證。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齣版的一本小說《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s,1988)被認為褻瀆瞭神靈,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對其發齣瞭追殺令。由於這個追殺令席捲全球,拉什迪很快在全世界就找不到可以自由移動的地方瞭。僅僅兩年之後,南斯拉夫解體,緊接著因種族差異而引發內戰。同時,在一些西方國傢,有關移民與多元文化主義的辯論,在政治話語中處於主導地位,而以印度民族主義者為主體的印度人民黨,也開始執掌印度的政權。
全球化的三個維度——貿易與跨國經濟活動的增長、網絡通訊的速度與頻率加快、文化群體之間由於相互接觸而導緻關係緊張——並不錶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已經發生瞭根本的變化,但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驅動力已經超越國界——這一點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當代全球化理論先驅羅蘭·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簡單明瞭地指齣:“全球化這個概念不僅指世界的壓縮,也體現瞭人們對世界一體化的意識在加強。”他尤其提到采礦業的實例(1992:8)。世界的壓縮采用各種形式,將我們彼此的距離拉近瞭,不管這是禍是福。這種相互聯係的意識,給我們帶來瞭機會與脆弱性。全球化的這種雙重特點——互聯性及其意識的增加——可以從大量經驗上有利的角度加以研究。歐洲人對2006年亞洲禽流感的反應,就可以寫一篇論文(實際上有人已經這樣做瞭)。此外,全球化對美拉尼西亞群島土著居民的影響,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學的主題。人文地理學者認為,印度的人口遷移是全球性經濟管製放鬆産生的後果。還有很多人從各個角度探討人口遷移問題。有些人關注全球經濟的經濟權力分配,或是在全球媒體世界中定義或象徵權力的分配;也有人探討商品與服務的標準化,認為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産物;有人關注特定消費偏好的擴散,或是全球的旅遊觀光業;還有些人反對把國傢法律和人權看作全球化或“反全球化運動”的結果。當然,這裏提到的隻是很少的主題。就關注的學科而言,全球化是社會學、政治學、地理學、人類學、媒體研究、教育學、法律和文化研究的主題。我要強調的是,本書列舉的案例,是要錶明全球化這一主題的各種變化形式,而不是提齣任何最具典型性的形式。
對全球化的片麵認識
在概括全球化的幾個核心分析維度之前,不妨先看一下人們經常將哪些事物與全球化簡單或錯誤地聯係在一起。
其一,全球化是最近纔有的事物,僅僅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正如前麵已經簡單指齣的那樣,這種觀點錶明瞭其持有者掌握的曆史知識很少。世界體係早就存在,全世界的人往往是不自覺地參與到通常是大陸間的巨大政治和經濟體係之中。歐洲殖民時代是最典型的例子,但可能有人會辯解說,對歐洲人來說,應該是羅馬帝國更典型,因為其範圍涵蓋瞭當前世界的大部分領土;或者應該是阿茲特剋帝國纔具有今天全球化的許多特點(J. Friedman,1992)。然而,這類“世界體係”的居民很少能在自己經曆之外相互體認。全球化作為一種意識形式,是一種新的群眾現象。幾十年來,數韆巴基斯坦農民一直活躍在奧斯陸的勞動力市場,美拉尼西亞的瑞格舞時尚則齣現在中非的電視廣告上,還有中國颱灣政治對立派彆的花言巧語,無不錶明全球性話語的存在是一種(但並不統一)分享的體係。從文化意義上來看,全球化是最近的事情,對電視、口香糖和基本人權不瞭解的人的數量正在逐年下降。
其二,全球化是經濟帝國主義或文化西方化的新名詞。該觀點將這個巨大的跨國過程,僅僅簡化為特定的經濟過程。盡管的確是富裕國傢占主要地位,但這種情形並非靜止不變。中國、印度、韓國和其他以前貧窮的國傢,正在崛起成為平等的參與者,而像南非和巴西這樣的區域性強國,則在全球經濟中既是被剝削者,也逐漸成為剝削者。然而,這種觀點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忽視瞭全球化的非經濟維度。跨國流動的方嚮並不是單嚮的:一些事物自北方嚮南方流動,而另外一些事物自南方嚮北方流動,即使在南方,也有可觀的東西方之間的雙嚮流動。西方化不是全球化的同義詞。
其三,全球化意味著均質化。這種觀點過於簡單化,也容易使人産生誤解。首先,參與到全球或跨國過程之中,經常會激發地方文化錶達的活力,比如非洲藝術、加勒比海的流行音樂或印第安小說,都取決於使其生存的海外市場。其次,全球化幾乎沒有觸及我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領域。盡管中國人像北大西洋的人一樣,穿著牛仔褲,使用平闆電腦,吃著漢堡包,喝著可樂,但他們並不因此成為歐洲人或美國人。然而,就像後麵還要論述的那樣,離散社會的相似性發展,的確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維度。
其四,全球化反對人權。恰恰相反,全球化最成功的形式,就是人權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當然,跨國公司在貧窮國傢的經營,未對工人的權利給予必要的尊重。然而,正是由於政治觀念的全球化,地方社區和組織可以有效地抵製它們,並得到跨國非政府組織和國外政府提供的支持。
其五,全球化對地方認同是一種威脅。退一萬步講,即使這是一種事實,也還需要經過認真的修正。盡管全球化趨勢(可以被理解為邊界的混閤)經常會導緻很強的地方性對抗反應——如偏愛地方食物和風俗——但一些理論傢更認可羅蘭·羅伯森的觀點,認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更能準確地描述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全球化往往會強化地方認同,因為在地方文化遭受威脅時,人們纔開始明顯地強調自己的獨特性。另一方麵,全球化的結果之一,的確是地方權力被顯著地弱化。盡管如此,但毋庸置疑的是,全球化不會創造“全球人”。
全球主義者和懷疑論者
在談到當代世界時,並非每一個人都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一個與眾不同的“全球”時代。事實上,一些人認為,全球一體化的程度需要全麵來看,比如在某些方麵,1890年至1914年間的“美好時代”比現在更具包容性。另一些人認為,即使在今天,民族國傢依然“具有足以容納我們這個時代的顯赫力量”(Giddens,1985)吉登斯後來修正瞭自己的觀點。。然而,也有些人指齣,很多人在社會和文化生活的包裹下相對地未受到跨國過程的影響。按照赫爾德與麥剋格魯(Held & McGrew,2000:38)的方法,區分全球主義者和懷疑論者或許比較實用,以便突齣一些辯論和不同學者的立場。
根據懷疑論者(Gray,2006;Hirst & Thompson,1999)的觀點,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國際化和區域化的過程,而不是如全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齣現一個迅捷通訊、跨國網絡和全球金融資本的整閤世界。懷疑論者進一步認為,民族國傢依然是最重要的政治實體;而全球主義者堅持認為,國傢主權必將衰弱,多邊主義和跨國政治會取而代之。懷疑論者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比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歐盟之類的經濟集團;而全球主義者則將世界經濟視為“一個單獨的競技場”(T. Friedman,2005),障礙日益減少到可以真正地開展全球競爭。懷疑論者根據經濟繁榮與軍事力量的標準,繼續保留傳統的南北劃分;而全球主義者認為,一個社會的內部而非不同社會之間的不平等在增加。懷疑論者相信,國傢認同和文化的力量將繼續或增;而全球主義者認為,互動增強會導緻混雜性和世界主義導嚮。懷疑論者不否認正在發生的變遷,但他們強調民族國傢的現代世界所具有的連續性;而全球主義者則想證明,世界將經曆一係列的質變過程。
在此沒有理由采取一種明確的立場。我們之中很少有人是單一的懷疑論者或全球主義者,在具體問題上可能同時具備兩種立場。例如,在環境與人權問題上的全球一緻性,無疑可以通過旅遊、全球通訊和媒體而得到提高。的確可以證明,互聯性的增加將導緻世界主義和文化的混雜。然而,建立在宗教信仰、種族或民族基礎之上的認同政治也在不斷發展。兩種現象同時存在,且是對跨國接觸加劇後而産生的機會空間的可能反應。如果認為全球資本主義、互聯網或政治化的伊斯蘭教,不可能通過人類的理解與經驗來加以調解,顯然是說不通的,因為這些事物都在變化。所以,大部分對全球化的經驗性概括都是錯誤的。同時,我們有可能描繪一個框架,用以說明全球或跨國過程、客觀變遷,或者是世界各地的人都不得不與之關聯的世界特徵。
全球化的維度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全球化過程,無論是全球資本主義、消費者口味、跨國移民和認同政治,還是在綫交流,都明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特點,下麵先作簡單的介紹。
第一,抽離,包括去地方化。全球化意味著空間距離越來越不重要,或者至少是相對不重要。觀念、歌麯、書籍、投資資本、勞動力和時尚,都比以前傳播得更快,即使它們留在原處不動,其位置也遠不如以前重要。這方麵的全球化雖然是由技術與經濟變遷所推動,但是其具有文化與政治的意涵。然而,抽離也包括瞭各種方式,社會生活藉此從地方性,尤其是空間的固定背景中分離齣來。
第二,加速。整個20世紀,交通與通訊的速度已經增加瞭很多,而且還在繼續加速。在由移動電話、互聯網服務器和電視衛星提供瞬間交流的時代,可以說“沒有任何延遲”。雖然這的確有點誇張——即使是一種未預料的結果,延遲也是存在的——但速度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廉價的機票到便宜的電話,都有助於世界的整閤;自1990年以來,互聯網用戶數的指數級增長,錶明空間距離不再意味著隔離。
第三,標準化。由民族主義和國傢經濟開啓的標準化過程仍在持續,全球化需要可比性,並在以前不存在標準的地方共享標準。把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使用的人數迅速增長,正如相似的旅館和購物中心在全世界的普及,以及國際協議的增加一樣,都在暗示著這種發展。
第四,互聯性。跨越洲際將人們聯結在一起的網絡日益密集,而且速度和範圍也是逐年增加。相互依賴與跨國聯結,促使人們有必要簽署更多國際化的協議,並重新製定外交政策,以及創造這兩個領域內的機會、約束和壓迫的形式。
第五,移動。整個世界都在移動,或者說有時候看上去是如此。移民、商務旅行、國際會議,尤其是旅遊業,幾十年來一直在穩步增長,這對於地方社區、政治與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六,混閤。盡管不同群體交匯的“文化十字路口”與都市生活一樣古老,但是其數量、規模和多樣性卻每天都在增長。這就産生瞭摩擦和相互影響。此外,在文化層麵上,信息的瞬間交換成瞭信息時代的特徵,這可能導緻人類曆史比以往更具文化的混雜性。
第七,脆弱性。全球化需要弱化邊界,有時候甚至是消除邊界。在這個時代,從貨幣到難民的流動,都在變得日益頻繁。這意味著,領土政治很難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流動。比較典型的全球化風險,包括艾滋病和禽流感,以及跨國恐怖主義與氣候變化。沒有任何國傢可以單兵作戰,有效地對付全球化問題,全球作為一個整體,也缺乏有效的政治手段,以應對和控製由技術與經濟驅動的全球化過程。
第八,再嵌入。對全球化抽離趨勢的一種普遍反應是再嵌入。實際上,前麵提到全球化的七個關鍵特徵,具有相互抵消的力量和定位選擇。斷裂的、轉瞬即逝的社會世界,通過再嵌入的過程,有可能被強大的道德承諾網絡、關注地方權力和社區整閤,以及國傢與附屬於國傢的認同政治所抵消。
另外,加速會被許多以僞裝的形式推進慢速發展的社會移動所抵消;標準化也會被“獨一無二”的商品與服務所抵消;地方主義與民族主義會抵消跨國互聯性;對穩定和延續性的需求會阻礙移動性;對文化純粹性的關注會抵消混雜性;自決與相對獨立的努力會抵消脆弱性。
全球化不是一個單嚮的過程。全球化沒有終點,也不存在固有的目的;全球化既不是清楚明白、毫無爭議,也不是無處不在。如果我們要給全球化描繪一幅完整的畫麵,就必須包括全球化的受益者與受害者,那些推動全球化的人和隻是被全球化的人,以及被捲入全球化過程中的人和被逐齣的人。在世界上貧窮地方的條件惡劣的大型貧民窟,是跨國經濟過程的産物,但它們隻被看作全球經濟的殘骸,居住在裏麵的人被草率地視為問題而非資源。
首先應該做一些更進一步的區分。本書的案例,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方麵的全球化有關,但是,這些領域之間的界綫都是人為劃分的,當其沒有必要存在時就可以消除。需要注意的是,跨國過程的不同路綫或領域,不一定按照同樣的方嚮、速度和強度移動。這意味著,不同趨勢在不均勻地影響著所有的社會。這種分裂或差異還會進一步增加。
不管是從頂層,還是從底層,全球化都能發生,也都能加以研究。這種二分法是一種不確定卻又必要的區分,一方麵是國傢、主要的國際組織和富有的企業,另一方麵是人際關係。我堅持並希望證明,人際之間的“來自底層的全球化”具有更多的包容性,且在形塑世界中比平常設想的更重要。
還應區分主觀與客觀的全球化,當然這不是說它沒有任何問題。客觀的全球化,意味著被整閤到全球或廣泛的跨國體係之中,個人不一定能夠意識到;主觀的全球化,實際上承認這些正在發生的過程(市民可能會抱怨全球化給當地帶來的變化)。
現在,我要提齣本書的一個主要觀點——全球化並不需要全球均質化或同質化的結果。相反,我們可以將全球化視為一種組織異質化的方式。例如,在討論標準化的章節裏,形式上的相似性不會造成內容上的韆篇一律。盡管跨國過程會使全球在地化增強,但是地方依舊可以繼續欣欣嚮榮。
對於全球化的研究,具有不規則的延展性,需要多個學科的參與。本書不奢望對全球化進行總結,甚至也不期望對全球化研究(大部分齣版物都在1990年之後)的各個領域麵麵俱到。顯然,也不可能這樣做。然而,需要記住的是,有關全球化的大部分研究,以及大多數國傢的公開辯論,都集中在幾個核心的問題上。
第一,全球化是新的還是舊的,這是一個主要的學術問題。前麵我已經對此作瞭簡單的評述。這個問題的答案類似於“斯芬剋斯之謎”,完全取決於你的定義。在現今這個時代之前,很多大洲已經存在一種不規則伸展卻整閤良好的政治體係,其具有繁榮的商貿、內部的人口流動、標準化的度量衡及普遍的“高雅文化”。然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具有很多典型特徵,即使我們隻局限在冷戰之後的時代,它也有很多自己的處理方式。信息時代的傑齣理論傢曼努埃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其不朽著作《信息時代》的結尾,用瞭很長的注釋坦然承認,學生們有時候會問,他所描述的世界何者是新的。這裏全文引述他的迴答:
何謂一個新世界?……芯片和計算機是新事物,無處不在的移動通訊是新事物,基因工程是新的,電子化整閤的全球金融市場的實時運作是新的,互相聯係的資本主義經濟覆蓋瞭整個星球而不僅僅是其部分片段是新的,發達經濟的都市勞動力對知識和信息的處理也是新的,都市的人口是新的,蘇維埃帝國的壽終正寢、共産主義的逐漸消退和冷戰的結束都是新的;亞太地區在全球經濟中作為一個平等的夥伴齣現也是新的;宗法製國傢受到的廣泛挑戰是新的;對於生態保護的普遍覺悟也是新的;基於空間流動和無時間序列的網絡社會的齣現,從曆史觀點來看也是新的。(1998: 336)
幾年之後,他還應該把導緻領土瓦解的戰爭與人為導緻的氣候變化,增加到以上的目錄之中。按照這種方式,卡斯特認為,關鍵之處不在於是否是新事物,而在於這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因此我們需要加以研究。
第二,有關全球化的爭論,不管是否與學術有關,都注意到瞭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經濟的關係,認為自由貿易最終將使世界各地繁榮興旺,各國對經濟的乾擾越小越好。不履行諾言者將受到嚴厲的批評(Klein,1998;Gray,1998; Stiglitz ,2002;Soros,2002)——許多國傢采取瞭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所提齣的措施,在實際生活水平方麵經曆瞭不閤理的下降——新自由主義通常與此相關,有時候它確實可以被看作全球化的同義詞(Martin & Schumann,1996)。這裏必須說明的是,這種用法將概念範圍大大縮小瞭。全球人權觀念的傳播與全球金融市場相比,全球化的特徵不相上下;世界衛生組織的防疫接種計劃與世界銀行的放款相比,全球化程度也是旗鼓相當;2006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ohammad Yunus)及其孟加拉國鄉村銀行所啓動的小規模貸款程序,已經擴散到瞭其他國傢,而且還在繼續擴散。全球治理(Held et al., 2005)為無政府主義的市場經濟提供瞭另一種選擇,迄今為止,貧窮國傢很難在富裕國傢獲得完全的市場準入,無論如何這都是有瑕疵的。全球化是形式,而不是內容;它可以被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所填充,但並不一定非要如此。
第三,圍繞全球化與民主之間的關係,發生瞭很多的爭論。由於過多的經濟權力被轉移給瞭跨國競技場,許多學者、政治傢和評論員關注由此引起的國傢政治權力的喪失(Sassen,1998)。顯然,這裏需要解決一些真正的問題:資本與財富被抽離後並成為跨國的,民族國傢的機構無疑會降低其影響力。然而,民主的理念、製度和實踐的傳播,也是全球化過程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不能認為全球化對民主是有利還是有弊,而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四,關於富裕國傢與貧窮國傢之間的關係,産生瞭很重要的爭論——經濟全球化的結果是否會導緻富國愈富、窮國愈窮?當然,沒有簡單明確的答案。長期來看,誰能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呢?答案也非常不清晰。有些國傢深陷貧窮的泥潭,尤其是非洲,但這些國傢進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卻很低。這些國傢的齣口額不高,外國投資的風險較大,因而很少有國外的投資。一些富裕國傢,尤其是西歐國傢,開始注意到來自更貧窮國傢(尤其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傢)的競爭,並將其視為令人不愉快的經曆。另外,當前的貿易體製,比如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機製,無疑會幫助富裕國傢繼續剝削貧窮國傢,它們從窮國購買廉價的未加工産品,再將昂貴的工業品賣迴給窮國。安德烈·弗蘭剋(Andre Gunder Frank)與薩米爾·阿明(Samir Amin)及其他馬剋思主義學者發展的依賴理論,以及與他們相近的沃勒斯坦所提齣的世界體係理論,都很適閤這一點(Amin et al., 1982)。然而,這種描述更適閤古老的新殖民貿易體係,而不適閤當前的體係,中國就在這樣的體係中,憑藉廉價的工業品和投資工業企業的意願,迅速地進入亞洲與非洲的市場。正如丹尼爾·科恩(Daniel Cohen,2006)所言,由於跨國投資者的忽視,最貧窮的國傢並未遭受很多的剝削。
第五,文化動力學的重要主題,依舊是全球化將導緻同質化還是異質化?由於跨國流動與交往,我們將趨於一緻還是擴大差異?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變得更加相似瞭。如果把個人主義看作個人對權利和義務的信念,而無論他們在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處於什麼位置,個人主義都是全球現代性的中心特點。很容易證明,中産階級相似的消費偏好,錶明瞭 “扁平”或均質化。然而與此同時,普遍或近乎普遍現象的本土化適應錶明,全球現代性具有地方化錶達,這種假想的相似性可能在意義中蘊藏著真正的差彆,或者也可能隻是膚淺的,而不會對人們存在的條件産生深刻的影響。此外,如果全部用是或否來迴答,這些問題的錶達就會過於簡單化。
第六,與上麵的問題有關的爭論涉及到認同政治。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日益暴露在全球化之下,這是否將導緻各地的人增強團結、忍耐和同情心?或者相反,是否會引起以頑固的認同政治——民族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種族主義——為形式的強烈的對抗性反應呢?或許,這個問題隻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全球化使我們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文化界綫,但是也會使先前互相隔離的群體産生緊張的關係,並産生區分獨特性的需要——有時候是曆史上根深蒂固的原因。我們變得越相似,彼此之間就越想找齣不同之處。強烈的群體認同,可服務於世界中的各種目的——經濟、政治和存在——但會充滿變動與混亂。區分與排他的認同政治,是全球化地地道道的産物,但跨國的團結亦是如此。
最後,一個重要的問題涉及歐洲(西歐或北大西洋)的全球化方式。傳統的觀點認為,西歐的經濟、技術和政治的發展,是全球化的主要推進劑。從長遠的曆史來看,這開始於文藝復興、意大利的城邦,以及15世紀和16世紀的歐洲徵服;若是談及現在,就要強調跨國公司、計算機技術和資本主義的動力。然而,其他的視角可能是有用的,而且實際上也很有必要。如果我們看一下曆史,就會知道跨國經濟的動力位於很多地方。沃勒斯坦的長期閤作者弗蘭剋(1998)日益注意到,沃勒斯坦的世界體係理論過於強調歐洲的中心地位。他在最後一本著作中提齣,在歐洲殖民擴張之前和期間,亞洲大規模的跨國市場已開始繁榮,尤其是在中國與印度的部分地區,並導緻瞭移民潮和文化交流。按照弗蘭剋的說法,隻是到瞭19世紀歐洲殖民擴張的末期,歐洲大陸纔開始真正占據世界經濟的主導地位。世界曆史的新歐洲中心論者,比如費爾南德斯阿梅斯托(Fernandez�睞rmesto)寫作的《韆禧年》(Millennium,1995),也試圖強調過去歐洲之外其他國傢相互聯係的重要性。阿梅斯托指齣,如果一名火星人在1300年訪問地球,他肯定不會預測到日後歐洲會成為全球權力的中心。因為在跨國貿易、文化成就和政治力量方麵,中美洲、安第斯山脈、西非、阿拉伯世界、印度和中國,都有過古老而興旺的文明,很容易超過死氣沉沉的歐洲社會。
如果我們將目光停留在當前階段,這幅景象並不比錶麵觀感反映得更直接。在通俗文化與文學中,具有全球意義的主要成就來自西方以外的世界: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在許多國傢深受歡迎,墨西哥與巴西的肥皂劇、阿根廷的探戈和日本的漫畫,也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西方意識形態的主要替代物,比如政治化的伊斯蘭,正在廣泛地蔓延;中國與印度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0%,兩國的經濟增長率已經超過西方國傢。因此,將世界劃分為核心、邊緣與半邊緣區的模式,需要經受考驗,且往往不一定能夠獲得預期的結果。
後麵我們還會迴頭來看一下這些爭論。在繼續行文之前,我要指齣,本書與其他介紹全球化的著作不同,它不是把作者認為重要的主題列齣目錄,然後對其進行研究。相反,本書是要告訴讀者該看全球化的哪些方麵,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該如何看待全球化。以下各章所呈現的全球化的維度——我所認為的關鍵概念——可以深入到各個經驗領域之中,從富有洞察力的見解中提煉齣來。在隨後的各個章節,我將概括全球化的主要特徵:標準化、現代化和去邊界化。按照辯證否定的觀點,隻有經過全球化,地方的公民纔能癡迷於自己當地的獨特性。我要強調的是,盡管全球化由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力量推動,但是往往發生在兩類人之間,一類是建立在人際信任基礎之上的世界跨國網絡,另一類是利用全球化過程以意外的方式提供機會的人。
……

前言/序言

序言
我的大辦公桌異常結實耐用,並按照人體工程學原理,調整到瞭適閤我個人的高度,它由瑞典的世界級工程師設計建造,並采用瞭最好的仿硬木和真正的鋼闆。然而,這張辦公桌最近還是發齣瞭吱吱呀呀的聲音。原因很簡單:桌子不僅要承受我日常讀到半截的書籍和論文,還要支撐大量有關全球化的圖書資料,這些書籍幾乎摞成瞭十二個搖晃的小山堆。自1990年以來,我便開始關注全球化和跨國主義問題,積纍瞭大量的原始素材,桌子上的書籍隻是這些資料的一部分。寫作本書使我想起瞭一個笑話:學者是以圖書館的手段創造另一個圖書館——無數的期刊、剪報、下載的文章和個人觀察材料的不斷收藏和積纍。甚至要概括每一本書與每一篇重要論文的內容,都是一件令人絕望和沒有盡頭(而且相當枯燥)的工作;而且,我還有很多其他的文章沒有讀到,也可能永遠不會去瀏覽。我在鄉下的朋友布林斯韋德曾跟我講起一個小故事,是講一個人試圖收集1972年9月1日這一天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這個人意識到,他不可能對每一件事都麵麵俱到,於是決定縮小他的野心,成為一名研究單個日子的專傢,也就是9月1日這一天。然而,這個計劃很快就要求他學習新的語言,並訂購俄羅斯廣播電颱的錄音帶和最新版的巴西報紙。當然,盡管他為此做瞭很多年,但這個可憐的人在完成這件事之前就瘋瞭。
2006年2月,我開始為這本書的寫作搜集資料,考慮從何處入手談論全球化——這是一個在各個方麵都十分龐大的話題。此時,外界的一個偶發事件成瞭我的救援,當然,這在學術研究者來說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一直以來,圍繞全球化這個主題,我閱讀瞭兩大類不同的書籍。美國記者托馬斯·弗裏德曼(Thomas Friedman)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中錶達瞭他的雄心。他把日益一體化的世界市場,描述成瞭一個“公平的競技場”,印度、中國、北大西洋及其他地區的公司,在其中進行著沒有障礙的相互競爭:這個整閤的世界是資本主義獲勝的地方,不管你是否喜歡,它都是適者生存之地。弗裏德曼擔心美洲的勞務市場,認為中國的崛起在全球經濟中將是一股上升的力量,並指齣互聯網與全球金融市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保證。
另一本著作是詹姆斯·洛夫洛剋(James Lovelock)的《蓋亞的復仇》(The Revenge of Gaia),這本極度悲觀主義的論著,主要討論瞭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問題。作者認為,麵對人類大規模的能源利用,地球的自我調節機製正在搖搖欲墜,無法預見但確定無疑,這將會帶來巨大的後果。與弗裏德曼對全球資本主義所持的樂觀評價完全不一樣,洛夫洛剋指齣瞭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全球化會産生普遍的脆弱性。
我正在考慮這些著作並思考如何比較它們時,一眼瞥見瞭放在桌上的早報,上麵的一幅畫麵生動描繪瞭中東城市民眾遊行示威的場麵。這場遊行示威及隨後的怠工,以及消費者的聯閤抵製和短暫的外交危機,都是源於丹麥的一傢重要報紙刊載瞭十二幅描繪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這些漫畫的內容談不上具有攻擊性,但在遜尼派穆斯林當中,普遍禁止描畫先知的形象。丹麥之外的(尤其是國內的)許多穆斯林教徒認為,這種宣傳是有意的羞辱。不管丹麥的報紙編輯製作這些漫畫有何目的,他都無法預料到整個穆斯林世界對這些漫畫的反應,並通過這些反應破壞到丹麥與一些穆斯林國傢的關係。
我們談論漫畫論戰的含義,旨在盡力去理解全球化。我認為,這起事件說明瞭,當今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問題被全球化瞭,而且牽涉到情感方麵,這個案例就涉及羞辱及冒犯感。人們不再齣版對伊斯蘭教(或者猶太教及印度教等)進行批評的刊物,除非確定當地讀者不會在閱讀之後對其他地方産生誤解。在全球化的世界,並非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自由而迅捷地傳播——盡管都有這樣做的潛能。
我們居住在一個收縮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交往、摩擦、比較、溝通和運動,都不受距離的限製。與此同時,也有很多持續發生的活動,其任何後果都沒有超齣事發地的範圍。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勾勒全球化的主要維度,並指齣研究和評論全球化的方式。本書不是要全麵概述這一領域,而是試圖去開啓更多的門,並為讀者指齣我所發現的富有成效的方嚮。
本書直接涉及的人員並不太多,但有兩位匿名評審人,以及冰山齣版社的特裏斯坦·帕爾默,他們從本書初稿開始,一直不斷地鼓勵我持續地改進,為此我深錶謝意。剋裏斯汀·阿爾瓦雷茲為我檢索並復印瞭大量的相關論文,本人非常感動!如果沒有奧斯陸大學“跨國流動研究小組”直接和重要的協助,本人的耐心恐怕早就被磨光瞭。這個研究小組由瑪麗安·利恩(Marianne E. Lien)領導(本書也算是完成瞭對該項目的未盡之責)。近年來,我與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同仁們,一起討論有關人類安全的人類學問題,該課題組由奧斯卡·薩明剋(Oscar Salemink)領導;多年來,我還參與瞭馬爾默大學的各類學者組閤。當然,還需要提到很多人,但有一人必須在此明確指齣:愛德華多·阿爾凱蒂(Eduardo Archetti)多年前引導我走上研究之路,但他卻在2005年6月英年早逝。我們曾一起不停地討論這本書的關鍵主題(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以至於我在努力寫作本書時,還能感覺到他正凝視著我,急切地要說齣他的觀點。
非常高興看到本書的中文版麵世,本人深感榮幸。西方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注意到,多年來,中國在經濟和技術上取得瞭令人欽佩的進步,中國正在嚮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邁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與西方國傢一樣,要麵對許許多多的挑戰——汙染、環境退化、壓力和全球化的八個特點。盡管在本書所談及的許多問題上,中國與西方社會之間會有一定的差彆,但也會有很多的相似性;尤其重要的是,東西方社會都要麵對本書討論的全球化難題。
因此,我期盼中國的讀者能通過本書的閱讀,找到與中國相關的問題,就像西方國傢的讀者一樣,清醒地預見到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的後果。最後,我要感謝本書幾位優秀的譯者,特彆是嘉應學院客傢研究院的周雲水博士,還要感謝譯林齣版社的編輯,他們為本書的中文版齣版付齣瞭辛勤的汗水,謹嚮他們錶示衷心的感謝!
挪威奧斯陸
2011年鞦季


用戶評價

評分

  星期二即麯爾日⑤,是力量的日子。

評分

它太高興啦,沒留神跳得太高,它也失蹤瞭。人們都感到很可惜。

評分

告訴你的孩子,交朋友不能僅僅看他有沒有華麗的外錶,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一個星期的七天想解脫一下,聚在一起吃喝一頓。不過每個日子都有許多事情要乾,一年到頭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他們必須找一個奇特的完整的日子,可是隻能每四年纔有一次:就是為瞭有條不紊地計算日時而安排在二月的那個閏日①。

評分

拿著鎯頭和銅壺,那是他的高貴齣身的標誌。

評分

陀螺原來掉進瞭一個垃圾桶。這時候陀螺看見一隻像放得太久的老蘋果其實它不是老蘋果,而是那個失蹤瞭的小圓球。上次它掉在屋頂上的水筒裏

評分

小圓球也看見瞭陀螺。它立刻對陀螺說:“看起來,你是一個有身份的體麵人。我可以給你講講我的齣身。”

評分

一般吧,不是很有用。

評分

  在閏日的這一天,他們要聚到一起吃喝一頓。因為二月又是懺悔節所在的月份,所以他們又要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心思,穿上參加狂歡節的禮服;好好吃喝一頓,發錶些演講。在無所顧忌的友愛氣氛中,講些中聽和不中聽的話。古代的戰士在吃飯的時候,把啃完的骨頭往彼此頭上亂扔。不過一星期的每一天隻是講些雙關語,說些在懺悔節狂歡時不犯忌諱的逗樂話。

評分

買來參考看看 有一個小孩,他的抽屜裏放著許多玩具。當他不在的時候,玩具們就開始說話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