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打开无数道宽阔的大门,通向一个又一个人类的思想高地。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常识
书架上不能缺少的收藏。
教育家 钱理群 先生 铭心激赏 作序推荐
你是否见过,我们的生活中四处弥漫着空虚和无意义的气氛?
你是否想过,我们究竟是想成为“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你是否探究过,人文究竟有什么意义,生活有没有意义?
其实这些已有无数先贤替你思考了
人类为什么要追寻人生的意义?
你是国家的公民,但你有哪些权利、责任、利益?公民如何诞生?
怎样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蕴含力量的宝藏,你的心灵是否还在沉睡?如何唤醒?
如何拯救因生态破坏而沦落的每个人的故乡?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高扬,却陷入了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泥坑,造成了精神的危机。中国社会已患上“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人们如果想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公民素养,该从哪里入手?当从阅读开始。《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一百零二篇人文素养经典》精选了古今中外最为著名的人文素养经典文本88篇。这些篇章充满生命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我们可以和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人在精神上得到修养,并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欢乐和自由。
作者简介
马小平:男,1956年生,1982年师范大学毕业。先后供职湘潭、东莞、深圳等市重点中学,为重点骨干教师、语文老师,学生最欢迎的老师、弟子最喜闻乐道的恩师。
专事教育,迁流不改。主张中学语文课堂,应为幸福场所,亲躬践行迄今。
思无邪、行无狎,端谨之持身,高洁之心性,见者无不叹为今世之一异数。著名教育家钱理群教授深为感动,专门撰文《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就《马小平教育思想札记和对话》,相与切磋砥砺。专为本书作序推荐。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人的属性
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
人的三种状态
生命的意义
人生
我为什么生活
第二章
论教育
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和文学
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
反思道德教育
政治人的人文素养
第三章
底线伦理
公民诞生的条件
角色意识与主体性
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第四章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思想的诞生
思想和思想者
警惕“真理”
精神的故乡
我的精神家园
第五章
什么是民主?
罗伯特议事规则
民主概念与基本条件
自由的精神
法
民主是法的理想
论法短文两篇
三则故事
第六章
论四大自由
自由与恐惧
欧洲人的权利意识
人权的性质
世界人权宣言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
第七章
美国的“希望工程”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
济穷之道不在“施舍”
短文三篇
第八章
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鲁迅杂文《热风》选读
尊重谁的文化差异
第九章
孔孟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
汉语的人心
汉语、英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机能
第十章
我们的忧虑
人类的困境
生态灾难,也是文化灾难
谈谈可持续发展
环保与公民责任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拯救地球
第十一章
假如没有马克思
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
战争
炉边谈话
大屠杀:日本冷脸欧洲热泪
第十二章
巨人之死
睦邻友好的新起点
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复兴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让种族隔离制度在世界绝迹
英雄的完成:踏上回家的路
将世人的悲惨背在身上
第十三章
科学与人生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科学要遵循人道的规律
我的世界观
科学家要求废止战争
公众的科学观
想起霍金
第十四章
给我未来的孩子
给儿子的信
给女儿的信
有温度的词汇
智慧的美丽
保姆
爱是世上最伟大的
第十五章
审美需要真诚和自信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慢慢走,欣赏啊!”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最美好的时刻
精神明亮的人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第十六章
青春
你就是一道风景
致加西亚的信
醒醒吧,睡着的心灵巨人
《巨人三传》初版序
把握你自己
看灵魂
第十七章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节选)
成功者的心理品质
达成心理健康的练习
建立自信
精彩书摘
看到这一点,我们会得到怎样的启示呢?显然,人类渴望了解自己,而渴望了解自己,不断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这,又正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本性。我们对人的研究,何不就此开始呢?
我们知道,山石草木、风花雪月存在着,运动着,但是它们并不自知自己的存在,更不会追求存在的意义。虫鱼鸟兽也存在着,活动着,但是它们也不自思自己的存在,不去寻求存在的意义。它们彼此之间传递着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还不是意义。
唯有人有所不同。人不但存在着,而且不断寻求着存在的意义,创造着存在的意义。对存在的意义的不同理解,还会导致人的不同的存在。
人寻求自身的意义,也寻求一切事物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妨说,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
寻求意义,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本陛。这种本性,体现在前面所列出的各种本性中,同时,还可以使那些本性得到统一的说明。
例如,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但是,如果人的语言没有意义,便会与鹦鹉学舌无异。
不错,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而有理性的标志便是能够理解意义。动物停留于感官感知的水平,只能接受和反映感官感知的感性刺激;唯有人才能突破感性的局限,把握到对象的意义,理性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价值的追求,就是对意义的寻求。
是的,人会制造工具,会劳动,能创造,而这些都以人知道自身活动的意义为前提。没有意义的活动,不能称之为人的活动;意义出现错误,活动将难以成功。人一旦发现活动的意义与原有的期望相反,人也可能反过来,放弃或反对这种活动。这时,制造工具的人也会破坏工具,劳动创造者也可以去从事破坏乃至毁灭性活动。因为人的各种活动,都应该以对这些活动的意义的理解为前提。
人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而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形成,则依赖于人和人之间的意义的交往。离开这一点,单从生物的种群聚合和种群调节本能上去说明,则很难成功。经济活动、生产关系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和政治活动的基础,也需要以人对这些东西的意义的理解为中介。
卡西尔认为,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而符号这种东西,正如卡西尔自己所说,“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正是由于有了意义,一个通常的物质对象,对象的一个性质或过程才成为一个符号。符号必须有意义,没有意义的符号便不能称其为符号。意义的表达依赖于符号,但是,意义本身不能被归纳于符号。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一施特劳斯认为人是“意指性生物”(SignifyingCkeature),当人用名称称呼一个事物时,就是把它置于一个连接系统中,通过系统的内在关系来确定它的意义。因此,概念的意义不是来自对象,而是作为一个咨询,其意义是由它所在的系统中的结构地位决定的。结构主义看重结构在人的意义活动中的作用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这里隐含的前提,便是承认人要寻求意义。如果我们有兴趣,还可以发现许多关于人本性的各种见解都与对意义问题的认识相关联。比如说,当尼采盛赞人对自身的超越本性,把人看作一根系于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认识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是一座桥梁而非一个目的时,他首先认为,世界原本没有意义,是人给了大地以意义和价值,所以人有权利改变它们,变革一切旧价值,创造新价值。当萨特宣称人就是自由,人不是一片青苔,一堆垃圾或一朵花,没有什么东西对人的命运进行了预先的安排或规定,人只是循自己的计划而成的东西,只是他自己的行为的总和时,他是以现象学的意义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那些有价值或有意义的、可利用的客体,都具有一种与人这种意向性的存在物相关的存在方式。因此,正是通过人,世界才有其意义。当人们向外在世界寻求意义和价值陷入烦恼时,关于存在的心理分析是想让人们在烦恼中发现自己是价值和意义的唯一源泉。
……
前言/序言
我曾经说过:“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我说这句话时,心里想着的,就是先后在东莞中学和深圳中学任教的马小平老师。近十多年,我有幸在全国范围结交了一批出色的中小学教师,马老师以其全球教育眼光,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而让我格外关注。因此,2004年,当我得知马老师身患癌症时,是极为震惊的。后来听说他在住院期间,编了一本中学生《人文素养读本》,“’出院后就在深圳中学开设专题课,很受学生欢迎。这件事不仅让我大为感动,而且引发了我的思考:马老师为什么要拼将生命的最后一搏,投身于人文素养教育?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理想、理念和忧患?为此,我专门写了《一项“和灾难赛跑的教育”工程》的文章,作为《人文素养读本》的序言。此文传给了病危的马老师,他的夫人告诉我:他已经无力说话,但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当时希望马老师能亲眼看到此书的出版,但是,没有想到,马老师还是过早地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深为没有及时实现马老师最后一个心愿而悔恨不已。现在,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这本凝聚着马老师全部生命力量的编著终于出版,我们也可以以此告慰马老师在天之灵了。为提高书的影响力,出版社决定将读者范围由中学生扩大到广大青年;对此,我是理解与赞同的,并且认为也是符合马老师的心愿的:他对中学生教育的关注,归根结底正是要为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在改写序言时,我还是保留了原序的基本内容,只是针对新的读者作了一些补充。
马老师在本书《写在前面的话》里,劈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这大概是在重病缠身时,更让他魂灵不安的问题。这一问,却让我,以及所有自称关心中学教育的人们羞愧难言:因为我们早已麻木,不去作这样的追问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针对每一个国人的:我们生活中所欠缺的,究竟是什么?
马老师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的,岂止是中学生?我曾经多次说过,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高扬,却陷入了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泥坑,造成了精神的危机。而精神危机的集中表现,就是马老师这里所说的三大缺乏症。
需要提醒注意的,今天中国并不缺乏关于人类文明、人文素养、公民素养的宣传、鼓噪,甚至可以说,高谈人文素养、公民素养,也成为一种时髦。正是鲁迅说的,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有的人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多次谈到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如此。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而正是这样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讲起“人文精神”却是头头是道,比谁都漂亮。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而正如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质”,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这些高能人精的灵魂,已经被权欲和利欲所浸透,知识(包括人文知识)都成为他们获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机制,是极容易并且已经源源不断地将这样的懂得配合和表演的“尖子”选作接班人了。这是真正要危害社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的。
……
《生命的温度:百位智者的人文沉思》 内容梗概: 《生命的温度:百位智者的人文沉思》并非一部简单的故事集,更非冷冰冰的学术论著。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一次直抵人心灵深处的对话。本书精选了来自古今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一百位在思想、艺术、科学、社会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智者,将他们的智慧、感悟与深刻洞见,以最温暖、最贴近人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核心在于“温度”,它追求的不是精英的遥不可及,而是共鸣的真实触感。在这里,你将遇到那些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灵魂的灵魂人物。他们或许是披着长袍的哲学家,在智慧的星空下仰望真理;或许是挥洒画笔的艺术家,用色彩描绘出世界的斑斓与悲悯;或许是探索未知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点燃求知的火炬;或许是振臂一呼的改革者,用言语唤醒沉睡的社会。 本书的内容并非孤立的个体叙述,而是通过精心策划的编排,将这些智者的思想碎片,编织成一张巨大而精美的思想网。每一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普适性的人生主题展开,例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爱与失去、自由与责任、美与丑、善与恶、孤独与连接、成长与蜕变、希望与绝望、真理与谬误、记忆与遗忘……这些主题,构成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和生存困境。 读者在翻阅本书时,不会被晦涩的理论所困扰,也不会在繁杂的史实中迷失。取而代之的是,每一位智者都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将深刻的思考融入生动的故事、隽永的诗句、感人的哲理,甚至是充满力量的行动之中。你或许会读到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的质问,感受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你或许会沉浸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体会人性的复杂与永恒;你或许会跟随爱因斯坦的思绪,惊叹宇宙的奥秘与生命的奇迹;你或许会聆听马丁·路德·金的呐喊,感受争取平等的勇气与力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从神坛上请了下来,让他们以更加亲切、更加 relatable 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困惑有坚持的“人”。这种“人”的特质,正是本书“温度”的来源。 细致内容展开: 第一部分:探寻存在的深度——关于生命本身的思考 本部分深入探讨生命的本质、意义与价值。你将在此遇见那些对生命充满敬畏的思考者。 超越物质的追寻: 哲学家们将带领我们审视生命的终极目标,探讨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永恒的意义。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的畅想,到东方禅宗的“无我”境界,再到现代存在主义对个体自由与责任的强调,我们将看到生命意义的多元解读。例如,你或许会读到关于奥古斯丁对内在精神生活的深刻剖析,理解他如何在信仰中寻求解脱与真理;亦或是尼采对“超人”的呼唤,挑战既有的道德与价值体系,鼓励个体自我超越。 个体与宇宙的对话: 科学家们将以严谨的科学视角,展现宇宙的宏伟与生命的渺小,同时又彰显个体在其中的独特价值。我们或许会跟随伽利略仰望星空,理解人类认知的边界如何被不断拓展;或许会看到达尔文笔下生命的演化,感受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或许会跟随卡尔·萨根的《宇宙》系列,体悟我们作为“宇宙尘埃”的宏大与渺小,以及对宇宙未知的好奇与敬畏。 艺术的生命回响: 艺术家们则用他们的作品,为生命注入情感的色彩。从米开朗琪罗雕塑中凝聚的生命力,到巴赫音乐中流淌的永恒之美,再到梵高画作中燃烧的激情,我们将通过艺术的语言,感受到生命的多彩、脆弱与坚韧。你可能会读到关于托尔斯泰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他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描绘普通人的生活,探讨生命的苦难与救赎。 第二部分:情感的交织与连接——关于爱、关系与人性 这一部分聚焦于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探讨爱、友情、家庭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爱的多重奏: 从浪漫的爱情到无私的亲情,再到深厚的友情,本书将呈现爱的不同面向。你或许会读到张爱玲笔下缠绵悱恻的爱情,体会那份极致的哀伤与决绝;或许会感受到简·奥斯汀小说中细腻的情感描绘,见证女性在社会规范下的情感挣扎与追求。同时,也可能涉及弗洛姆对爱的本质的探讨,分析爱作为一种行动而非被动的体验。 社会性的锚点: 探讨个体如何融入社会,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动物”的论述,到孔子关于“仁”的伦理思想,再到卢梭对社会契约的思考,我们将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理解。我们或许会读到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理解个体内心深处的欲望与冲突如何塑造人际关系。 孤独与陪伴的辩证: 深入剖析人类普遍存在的孤独感,以及在孤独中寻求连接的渴望。你或许会读到加缪笔下局外人的疏离感,体会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孤立;亦可能看到卡夫卡作品中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与焦虑,折射出个体在庞大体系中的无力感。同时,也会探讨那些伟大的灵魂如何通过创造、分享,来对抗孤独,寻求共鸣。 第三部分:勇气的力量与成长的轨迹——关于自我超越与时代担当 本部分侧重于个体如何面对挑战,实现自我成长,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逆境中的光芒: 展现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持信念、勇往直前的生命样本。你或许会读到纳尔逊·曼德拉在牢狱中展现的宽恕与坚韧,理解他如何成为民族和解的象征;或许会看到海伦·凯勒在黑暗与寂静中绽放的生命之花,感受她惊人的毅力与对知识的渴望。 智慧的启迪与批判: 介绍那些敢于挑战权威、质疑现状的思想家。从布鲁诺对日心说的坚持,到伏尔泰对宗教与政治的批判,再到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对女性权利的呼吁,我们将看到理性与勇气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我们或许会读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经济的洞察,理解他如何为现代经济学奠定基础,同时也反思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变革的火种: 聚焦那些以思想或行动,为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人物。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剖析,都将以生动的方式呈现。你可能会读到埃莉诺·罗斯福在人权事业上的贡献,看到她如何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弱势群体发声。 第四部分:记忆与未来的回响——关于历史、文化与传承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过去,审视历史的经验,理解文化的根基,并思考如何面向未来。 历史的回声: 通过智者们的视角,回顾人类文明的进程,反思历史中的教训与智慧。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洞察,到修昔底德对战争根源的分析,再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对未来社会的反思,我们将看到历史的连续性与警示性。 文化的基因: 探索不同文明的核心价值与独特魅力。从荷马史诗中对英雄主义的赞颂,到中国的《道德经》中对“道”的阐释,再到印度的《奥义书》中对宇宙本体的探寻,我们将看到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传承与创新: 探讨智慧如何代代相传,以及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本书将呈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如何吸收前人的养分,又如何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命的温度:百位智者的人文沉思》是一部充满力量的读物。它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一场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深度探索。每一位智者的声音,都像是一盏盏温暖的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迷茫时获得指引,在困顿时找到勇气,在平凡生活中发现诗意。它将引导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理解人生的复杂与美好,最终,让你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温度。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采用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智慧的养分。每一篇文章的篇幅都经过精心考量,既能深入浅出地展现智者的思想,又不至于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最终,本书希望能够成为读者生命旅程中的一位良师益友,在每一次翻阅时,都能带来新的启发,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更加坚定地、充满温度地走向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