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老者季羨林自述:我想和年輕人談談我的學術人生
研究學問是我畢生興趣之所在,我的幾乎全部的精力也都用在瞭這上麵。
對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人來說,資料是最重要的。
關於考證,我又要引用鬍適先生的兩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我希望我們年輕的學者,不管你是哪一門,哪一科,盡快掌握外語,隻有這樣,中國的聲音纔能傳嚮全球。
有時候,搞那些枯燥死闆的學術研究疲倦瞭,換一張桌子,寫點散文,換一換腦筋,就像是磨刀一樣,刀磨過之後,重又鋒利起來。迴頭再搞學術研究,重新抖擻,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紛至遝來,亦人生一樂也。
—— 季羨林
一代學人有一代學人的風範,季羨林先生以淵博之學、纍纍碩果、求真務實獲得瞭廣泛的尊重。《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字裏行間呈現齣這位文化學者對自己傾畢生精力研究學問所形成的嚴謹與執著,並飽含深情地追憶瞭其導師們的引領之德,所述無不真實感人,其人品學思德養,堪稱一代楷模。
季羨林,1911年8月2日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因傢境貧寒,六歲投奔時在濟南的叔父,受到嚴格教育。1934年獲得清華大學西洋文學學術學位,1941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後曆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北大副校長、北大南亞研究所所長。195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季羨林先生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傢、曆史語言學傢、東方學傢、翻譯傢、作傢和社會活動傢。
季羨林先生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糖史等。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齣版《季羨林全集》等。此外,季羨林先生還有大量散文、雜文作品問世,風格自成一體,在文學界享有極高聲譽,在學術界曾被譽為“中國東方學奠基人”。
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先生以九十八歲高齡辭世。
自序:我是一匹老馬
清華四年
留德十年
進入哥廷根大學(1935年)
入學五年內我所選修的課程(1935年~1940年)
梵文和巴利文的學習(1936年~1937年)
吐火羅文的學習(1940年~1941年)
其他語言的學習(1937年夏)
博士論文(1940年~1941年)
最早的幾篇德文論文(1941年)
十年迴顧(1935年~1945年)
迴到祖國
終於找到齣路(1946年~1949年)
在批判的狂潮中前行(1950年~1956年)
學術研究的空白點(1957年~1965年)
在特殊的年代翻譯《羅摩衍那》(1966年~1977年)
思想活躍的學術研究時期(1978年~1993年)
我的學術自述
編後記
學外語與教外語有關,也就是與教學法有關,而據我所知,外語教學法國與國之間是不相同的,僅以中國與德國對比,其懸殊立見。中國是慢吞吞地循序漸進,學瞭好久,還不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讀原著。而在德國,則正相反。據說19世紀一位大語言學傢說過:"學外語有如學遊泳,把學生帶到遊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隻要淹不死,遊泳就學會瞭,而淹死的事是絕無僅有的。"我學俄文時,教師隻教我念瞭念字母,教瞭點名詞變化和動詞變化,立即讓我們讀果戈裏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調動起來瞭。一個學期,就念完瞭《鼻子》和一本教科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德國的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有成效的。在那場空前的災難中,當我被戴上種種莫須有的帽子時,有的"革命小將"批判我提倡的這種教學法是法西斯式的方法,使我欲哭無淚,欲笑不能。
評分價格便宜,實惠,不錯的很
評分不錯的商品,值得購買
評分買給媽媽看的,大師作品
評分200/100活動買的,買時便宜,活動後更便宜
評分隻是買來看的,書這東西還是看適不適閤自己
評分前不久,我寫過一篇《學外語》,限於篇幅,意猶未盡,現在再補充幾點。
評分不錯,慢慢看
評分“沒東西吃嗎?請不用擔心,我會打電話訂餐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