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理論與案例教學相結閤。大量運用行政訴訟實踐中的案例來闡釋行政訴訟的理論與製度,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把握。
反映司法解釋的進展。行政訴訟的司法解釋是行政訴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公法係列教材:行政訴訟法學(第3版)》將行政訴訟的司法解釋融閤到行文之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
邏輯清晰、語言簡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公法係列教材:行政訴訟法學(第3版)》力求將理論問題用清晰的邏輯和語言錶述齣來,避免瞭抽象化和空洞化,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把握。介紹性與啓發性相結閤。《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公法係列教材:行政訴訟法學(第3版)》主要介紹行政訴訟現行的理論和製度,同時也對行政訴訟理論與製度的未來發展走嚮進行具有啓發性的探討。
內容簡介
《行政訴訟法學》是中國政法大學組織編寫的公法係列教材之一。全書係統介紹瞭我國現行行政訴訟製度與理論,比較科學地處理瞭教材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係,使讀者能夠準確把握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製度。全書正確處理瞭行政訴訟法學與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教學內容的關係,突齣瞭行政訴訟製度的特殊性,重點闡述瞭行政訴訟的特殊製度和原理,使讀者能夠迅速掌握行政訴訟法的精髓。另外,全書提供瞭大量的案例和思考題,這些內容對理解和深化已學知識有一定的啓發性。全書最後附有目前有效的有關行政訴訟的法律文件,方便讀者結閤法條學習與研究。
作者簡介
馬懷德,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行政訴訟法概述
第一節 行政訴訟概述
第二節 行政訴訟法
第三節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和製度
第二章 行政訴訟範圍
第一節 行政訴訟受案範圍概述
第二節 我國行政訴訟受案範圍的規定
第三節 特殊行政行為的可訴性分析
第三章 行政訴訟的管轄
第一節 行政訴訟管轄概述
第二節 行政訴訟的級彆管轄
第三節 地域管轄
第四節 裁定管轄
第四章 行政訴訟參加人
第一節 行政訴訟參加人概述
第二節 行政訴訟原告
第三節 行政訴訟被告
第四節 行政訴訟共同訴訟人
第五節 行政訴訟第三人
第六節 行政訴訟代理人
第五章 行政訴訟證據
第一節 行政訴訟證據概述
第二節 行政訴訟證據的提供
第三節 行政訴訟證據的調取、保全、補充規則
第四節 證據的質證、審查和認定
第六章 行政訴訟程序
第一節 起訴與受理
第二節 行政訴訟一審程序
第三節 行政訴訟的二審程序
第四節 行政訴訟的審判監督程序
笫五節行政訴訟強製措施
第六節 行政訴訟中的其他製度
第七節 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
第八節 行政訴訟種類
第七章 行政訴訟的審理規則
第一節 行政訴訟的審理對象
第二節 行政訴訟的審理標準
第三節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
第八章 行政訴訟裁判
第一節 行政訴訟的判決
第二節 一審判決的種類及其適用條件
第三節 二審判決與再審判決
第四節 行政訴訟的裁定與決定
第九章 行政訴訟的執行
第一節 行政訴訟執行概述
第二節 行政訴訟執行措施與程序
第三節 非訴行政行為的執行
第十章 涉外行政訴訟
第一節 涉外行政訴訟概述
第二節 涉外行政訴訟的原則
第三節 涉外行政訴訟的特彆製度
第十一章 行政賠償訴訟
第一節 行政賠償的概念與作用
第二節 行政賠償的範圍
第三節 行政賠償請求人與行政賠償義務機關
第四節 行政賠償方式、計算標準和費用
第五節 行政賠償程序
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附錄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乾問題的解釋
附錄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國際貿易行政案件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反傾銷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六: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反補貼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七: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範問題的座談會紀要
附錄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撤訴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十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登記案件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十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開展行政訴訟簡易程序試點工作的通知
附錄十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十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乾問題的規定
附錄十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申請人民法院強製執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決定案件若乾問題的規定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公法係列教材:憲法學原理與實踐(第5版) 本書簡介 本書是高等院校法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及法律實務工作者深入理解和掌握當代憲法學基本理論、製度及其在中國具體實踐中的運行規律的權威性教材。本版(第5版)在繼承前幾版既有優勢的基礎上,緊密結閤中國法治建設的最新發展、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前沿,以及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具有指導性意義的司法解釋和重要判例,進行瞭全麵的修訂和提升。 一、 總體定位與目標 本教材秉持“理論深度與實踐關懷並重”的原則,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嚴謹、前瞻性的憲法學知識框架。我們的核心目標是: 1. 奠定堅實的基礎: 準確闡釋憲法學的基本概念、方法論和曆史脈絡,確保讀者對憲法學的核心知識點有清晰、準確的把握。 2. 深化理論認知: 重點剖析當代憲法理論,特彆是國傢根本大法、人民主權、基本權利保障、憲法監督製度等關鍵領域的學理爭議和主流觀點。 3. 聚焦中國特色: 結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獨特要求,深入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文本結構、精神實質及其在國傢治理中的獨特作用。 4. 提升實務能力: 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製度比較,引導學生思考憲法原理如何在立法、行政、司法、社會生活的具體場景中得到實現和檢驗,培養運用憲法思維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 二、 結構與內容亮點(約1500字展開) 本書共分為六大部分,二十餘個章節,內容邏輯嚴密,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憲法學總論——基石與方法 本部分旨在為後續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1. 憲法學的範疇與方法論: 詳細界定瞭憲法學的研究對象、與其他公法學科(如行政法學、國際公法)的關係,並重點梳理瞭規範研究、社會學研究、曆史比較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特彆對“活的憲法”與“文本憲法”的解釋張力進行瞭深入探討。 2. 憲法起源、演進與比較: 梳理瞭世界範圍內近代憲政思想的誕生與發展,重點剖析瞭英國成文憲法模式、美國聯邦憲法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的特徵。同時,係統迴顧瞭中國不同曆史階段的憲製探索,為理解現行憲法提供瞭曆史縱深感。 3. 憲法的本質、機能與效力: 深入剖析憲法作為國傢根本大法的核心意義,界定其規範性、政治性與社會動員性。重點論述瞭憲法規範的層級效力、直接適用性以及與其他法律規範的衝突解決機製,明確指齣憲法對所有國傢行為的最高指導地位。 第二部分:國傢政權組織製度——權力之維 本部分聚焦於權力結構的設計、配置與運行,是國傢形態的直接體現。 4. 國傢的概念與形態: 探討瞭現代主權國傢的理論基礎,並詳細分析瞭我國的國傢性質——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傢,以及這一性質對國傢機構設置的影響。 5. 人民代錶大會製度: 這是我國的根本政治製度。本章不僅分析瞭全國人民代錶大會的職權、組織和運行程序,更側重於探討其作為最高國傢權力機關的地位,以及地方各級人大的功能定位。特彆增設瞭關於代錶法和代錶履職監督機製的最新實踐介紹。 6. 國傢主席製度與國傢機構的協調: 闡述瞭國傢主席的地位、産生方式和職權範圍,並深入分析瞭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作為最高國傢行政機關的組織架構、宏觀調控職能及其對各部委的領導關係。 7. 審判機關與檢察機關: 本章嚴格區分瞭法院(審判權)和檢察院(法律監督權)的職能邊界。詳細闡述瞭人民法院的組織體係、司法獨立原則在中國語境下的實現路徑,以及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民事監督和公益訴訟中的關鍵作用。 8. 地方國傢機構與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詳細解讀瞭地方各級政府和地方人大組織法的精神。特彆強調瞭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憲法基礎、特色與運行現狀,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特殊組織形式和權力配置。 第三部分: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權利之本 本部分是憲法保障個體自由與尊嚴的核心領域,內容更新最為貼近社會生活熱點。 9. 基本權利的理論基礎與體係: 界定瞭基本權利的概念、性質、主體和客體。對比分析瞭自由權、平等權、政治權利和社會經濟權利的內在邏輯與相互關係。 10. 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的保障: 重點分析瞭生命權、身體權、住宅不受侵犯、通訊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憲法保護力度。結閤近年來的司法實踐,探討瞭對個人信息保護和隱私權的憲法性要求。 11. 政治權利與參與權: 深入研究瞭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製度的憲法基礎,分析瞭我國的選舉製度設計。同時,詳細闡述瞭公民參與國傢事務管理的其他重要途徑,如信訪製度的憲法地位和公民請願的理論空間。 12. 社會經濟權利與文化權利: 涵蓋瞭勞動權、休息權、受教育權和文化生活的權利。本章特彆關注瞭社會保障體係的憲法義務層麵,探討瞭國傢在實現這些權利方麵所承擔的“積極作為”義務。 第四部分:憲法監督製度——權威之盾 本部分是理解憲法如何獲得實施和保障的關鍵。 13. 憲法解釋製度: 詳細闡述瞭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憲法解釋權,並分析瞭司法解釋在填補憲法規範空白方麵的實際作用。 14. 違憲審查製度的比較與探索: 本章對比瞭美國、德國、奧地利等國的違憲審查模式(如司法審查、政治審查),並深入分析瞭我國現行體製下,人大會議、常委會、特定機構對法律和法規閤憲性進行監督的現有機製和未來改革方嚮。 15. 憲法實施的保障機製: 探討瞭憲法監督的整體格局,包括輿論監督、社會力量的參與,以及憲法精神在各項法律製定和執行中的體現。 第五部分:國傢象徵、首都與特殊地區製度 此部分涉及國傢標誌的法律地位,以及對特定地域的特殊憲法安排。 16. 國旗、國徽、國歌與首都製度: 闡明瞭這些象徵物在憲法中的法律地位及其維護的莊嚴性。 17. 特彆行政區製度(香港、澳門): 依據憲法和《基本法》,係統分析瞭特彆行政區“一國兩製”的憲製基礎、高度自治的內涵、中央對特區的監督權以及特區居民的權利義務關係。 第六部分:當代憲法發展前沿與挑戰 本部分麵嚮未來,引導學生關注憲法理論的發展趨勢。 18. 依憲治國與法治國傢建設: 探討瞭“依憲治國”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的理論意涵、實踐路徑及其對國傢機構、公職人員行為規範的約束作用。 19. 憲法與國傢治理體係的現代化: 聚焦於如何通過憲法框架優化黨、政府、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特彆是黨在國傢治理中的領導地位的憲法體現。 20. 國際法與憲法的銜接: 討論瞭我國參與國際公約和條約後,如何與國內憲法規範進行對接、衝突解決與優先適用問題。 結語 本書內容詳實,案例豐富,旨在幫助讀者超越對憲法文本的簡單記憶,真正理解憲法作為國傢“根本大法”的生命力與規範價值,為培養具備堅實憲法素養的未來法律人奠定不可動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