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工艺学

煤化工工艺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鸿 等 编
图书标签:
  • 煤化工
  • 化工工艺
  • 化学工程
  • 煤化学
  • 工业化学
  • 能源化工
  • 精细化工
  • 化工技术
  • 煤炭利用
  • 工艺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9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648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煤化工工艺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煤炭资源与煤分析、煤炭洗选、炼焦、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利用、煤炭的气化、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以及煤化工与环境保护等内容。本书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个章节的编写中,减少理论性的内容,注重对工艺、设备的介绍。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在每章后增加了思考题部分。
《煤化工工艺学》可作高等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煤化工利用专业设计、生产、科研的技术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绪论
0.1概述
0.2煤炭资源
0.3煤化工发展简史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章煤炭资源与煤分析
1.1煤炭的基本知识
1.1.1煤化学的发展历程
1.1.2中国煤炭的储量和分布状况
1.1.3煤炭资源禀赋条件的不足之处
1.1.4成煤的五大条件
1.1.5煤的形成过程
1.2煤炭的分类
1.2.1煤炭的分类方法
1.2.2中国煤炭的分类
1.2.3各类煤的特性及用途
1.3煤的组成
1.3.1煤中的有机质
1.3.2煤中的矿物质
1.3.3煤中的水分
1.4煤的性质
1.4.1煤的物理性质
1.4.2煤的化学性质
1.4.3煤的工艺性质
1.4.4煤的质量分析
1.5煤的工业分析
1.5.1煤中水分的测定
1.5.2煤中灰分的测定
1.5.3挥发分的测定
1.5.4煤中固定碳含量的计算
1.5.5各种基的换算
1.6煤中全硫的测定
1.6.1艾氏卡法
1.6.2高温燃烧�菜峒畹味ǚ�
1.6.3库仑滴定法
1.7煤的发热量测定
1.7.1发热量及表示方法
1.7.2发热量的测定方法
1.8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指标
1.8.1黏结性与结焦性
1.8.2表征黏结性与结焦性的指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煤炭洗选
2.1概述
2.1.1煤炭洗选的作用及意义
2.1.2我国煤炭洗选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2.1.3煤炭洗选过程、洗选工艺
2.1.4选煤厂
2.2跳汰选煤
2.2.1跳汰选煤的原理
2.2.2跳汰机的种类
2.2.3跳汰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4跳汰机的操作要领
2.3重介质选煤
2.3.1重介质选煤原理
2.3.2重介质悬浮液
2.3.3重介质分选机
2.3.4悬浮液的回收与再生
2.4流槽洗煤
2.4.1块煤洗槽
2.4.2末煤洗槽
2.4.3洗煤槽的自动调节
2.5浮游选煤
2.5.1浮游选煤概述
2.5.2浮选机
2.6摇床选煤
2.7其他选煤方法
2.7.1磁选煤
2.7.2风力选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炼焦
3.1概述
3.1.1炼焦产品
3.1.2炼焦工业的发展
3.2焦炭及其性质
3.2.1焦炭的物理性质
3.2.2焦炭的化学组成
3.2.3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
3.2.4焦炭的用途及其质量指标
3.3室式结焦过程与配煤
3.3.1焦炭的生成过程
3.3.2炭化室内的成焦特征
3.3.3化学产品的产生
3.3.4炼焦用煤及其结焦特性
3.3.5配煤
3.3.6配煤新技术
3.4炼焦炉及其设备
3.4.1炼焦炉的发展
3.4.2蓄热式焦炉的构造
3.4.3焦炉结构类型
3.4.4护炉设备及其作用
3.4.5焦炉煤气设备
3.4.6焦炉机械
3.5炼焦生产
3.5.1焦炉装煤
3.5.2焦炉出焦
3.5.3熄焦
3.5.4筛焦
3.6焦炉内煤气的燃烧和传热
3.6.1焦炉加热用煤气
3.6.2煤气的燃烧
3.6.3焦炉传热
3.7焦炉的加热制度与热工评定
3.7.1焦炉加热制度
3.7.2焦炉物料和热量平衡
3.7.3焦炉热工评定
3.7.4炼焦耗热量
3.7.5降低炼焦耗热量、提高焦炉热工效率的途径
3.8焦炉的砌筑、烘炉与开工
3.8.1焦炉的炉龄与砌筑
3.8.2筑炉材料
3.8.3炼焦炉的烘炉及开工
3.8.4焦炉开工
3.9炼焦新技术
3.9.1捣固炼焦
3.9.2型焦
3.9.3焦炉大型化
3.9.4几种新型炼焦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与利用
4.1概述
4.1.1炼焦化学产品
4.1.2炼焦化学产品的回收工艺
4.1.3炼焦化学产品回收利用进展
4.2焦炉煤气的净化
4.2.1荒煤气在集气管中的冷却
4.2.2荒煤气的初步冷却
4.2.3煤气的输送
4.2.4煤气的脱氨和吡啶
4.2.5煤气的脱苯和萘
4.2.6煤气的脱硫化氢和氰化氢
4.3焦油的回收
4.3.1焦油氨水分离
4.3.2电捕焦油
4.4氨和吡啶的回收
4.4.1氨与吡啶回收的原理
4.4.2硫酸吸氨法
4.4.3磷酸吸氨法
4.4.4吡啶的回收
4.4.5剩余氨水加工
4.5苯和萘的回收
4.5.1回收苯族烃的方法
4.5.2吸收苯族烃的基本原理
4.5.3吸收苯族烃的工艺流程
4.5.4影响苯族烃吸收的因素
4.5.5吸收塔
4.5.6富油脱苯
4.5.7萘的回收
4.6硫、氰的脱除及回收
4.6.1干法脱硫
4.6.2湿法脱硫
4.6.3克劳斯法生产硫黄
4.7炼焦化学产品的利用
4.7.1焦炉煤气的利用
4.7.2粗苯的精制
4.7.3焦油的加工利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煤炭的气化
5.1概述
5.1.1煤炭气化的概念
5.1.2煤气的种类
5.1.3发展煤炭气化的意义
5.1.4煤炭气化技术的应用
5.1.5气化用煤对煤质的要求
5.1.6煤炭气化技术的现状
5.1.7煤炭气化发展方向
5.2煤炭气化原理
5.2.1煤炭气化方法
5.2.2煤炭气化原理
5.3煤炭地面气化方法
5.3.1气化炉
5.3.2气化炉分类
5.3.3固定床气化
5.3.4流化床气化
5.3.5气流床气化
5.3.6熔融床气化炉
5.4典型的气化工艺
5.4.1鲁奇加压气化技术
5.4.2Shell煤气化工艺
5.4.3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
5.5煤炭地下气化
5.5.1国外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5.5.2国内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5.5.3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原理
5.5.4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应用
5.5.5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特点
5.5.6煤炭地下气化发展的新趋势
5.6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5.6.1概述
5.6.2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的特点
5.6.3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的系统
5.6.4国内外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现状
5.6.5IGCC技术发展的障碍
5.7煤气的净化
5.7.1煤气中的杂质及危害
5.7.2煤气杂质的脱除方法
5.7.3除尘设备
5.7.4脱硫技术
5.7.5CO2脱除技术
5.8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5.8.1地面煤气化技术发展概况
5.8.2地下煤气化技术发展概况
5.8.3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煤的直接液化
6.1概述
6.1.1煤与石油的比较
6.1.2适宜直接液化的煤质要求
6.1.3煤炭直接液化反应原理
6.1.4煤直接液化溶剂的作用
6.2煤直接液化机理及催化剂
6.2.1煤直接液化机理
6.2.2煤直接液化的催化剂
6.3煤直接液化工艺
6.3.1煤直接液化的反应历程
6.3.2煤直接液化工艺条件的选择
6.3.3煤直接液化工艺
6.4煤直接液化的反应设备
6.4.1煤直接液化反应器
6.4.2煤浆预热器
6.4.3高温气体分离器
6.4.4高压换热器
6.4.5高压换热器减压阀
6.5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6.5.1煤直接液化的现状
6.5.2煤直接液化的发展前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煤的间接液化
7.1煤炭间接液化基本原理及反应历程
7.1.1煤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
7.1.2F�睺合成反应机理
7.1.3F�睺合成的理论产率
7.1.4影响反应的因素
7.2合成工艺流程及设备
7.2.1合成工艺流程
7.2.2F�睺合成反应器主要设备
7.3甲醇的生产
7.3.1甲醇的性质及用途
7.3.2甲醇合成对原料气的要求
7.3.3合成甲醇催化剂的作用与性能
7.3.4甲醇合成反应原理
7.3.5甲醇生产工艺
7.4甲醇汽油的合成
7.4.1汽油性质及用途
7.4.2甲醇转化汽油机理
7.4.3甲醇转化汽油(MTG)工艺
7.4.4甲醇转化汽油的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7.5甲醇制烯烃
7.5.1甲醇生产烯烃原理
7.5.2甲醇生产烯烃工艺
7.5.3生产烯烃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7.6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发展历程与进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煤化工与环境保护
8.1环境与环境问题
8.1.1环境与环境问题
8.1.2环境科学
8.1.3煤化工的污染与防治
8.2煤化工废水污染和治理
8.2.1煤化工废水来源及危害
8.2.2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8.3煤化工废气污染物及控制
8.3.1煤化工废气的来源
8.3.2除尘装置
8.3.3烟尘控制
8.4煤化工废渣废液及其利用
8.4.1焦化生产的废渣废液
8.4.2煤气化生产的废渣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化工单元操作原理与设计》 内容简介 《化工单元操作原理与设计》一书,旨在系统阐述化学工程领域最为核心的几大单元操作。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这三大传递过程在化工生产中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详尽介绍了分离、反应、传质、传热等关键单元操作的设计与应用。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为读者构建起完整的化工单元操作知识体系。 第一篇:化工单元操作基础 本篇为全书的基石,着重于构建读者对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认知。 第一章 绪论: 简要回顾化学工程的发展历程,阐释单元操作在现代工业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分类。重点介绍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单元操作对于化工技术人员的必要性。本章还将探讨单元操作设计的原则,包括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以及操作可行性等,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章 流体流动: 详细讲解流体静力学与动力学的基本定律,如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等。深入分析流体在管道中流动的各种流动状态,区分层流与湍流的特征,并介绍雷诺数的概念及其意义。重点阐述摩擦阻力、局部阻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并据此介绍流量、压降等关键参数的求解。本章还将涵盖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性,以及多相流体(如气液、液液、气固、液固)在管道中的流动特点与相干影响,并介绍相应的工程应用,如泵、风机的选型与管道系统的设计。 第三章 机械单元操作: 聚焦于利用机械力实现物料分离与性质改变的单元操作。 固液分离: 详细介绍过滤操作的原理,包括滤饼的形成、过滤介质的选择、过滤设备的类型(如板框压滤机、离心过滤机、真空过滤机等)及其操作过程。阐述沉降与离心分离的原理,分析沉降设备(如沉砂池、沉淀池)和离心设备(如离心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场景。 固固分离: 讲解筛分操作的基本原理,介绍筛子的类型、结构及操作参数,并探讨其在物料粒度控制中的作用。介绍磁选、重选等基于物料物理性质差异的分离技术。 固气分离(除尘): 重点介绍粉尘的产生机理与危害,详述各种除尘设备的工作原理,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分离器、旋风分离器、湿式除尘器(如文丘里洗涤器、喷淋塔)以及袋式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分析各类除尘设备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设计考虑因素。 第二篇:热量传递与热交换单元操作 本篇深入探讨热量在化工过程中的传递规律,以及用于控制温度的单元操作。 第四章 热量传递: 全面阐述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深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中的热传导机理,介绍导热系数、热阻等概念。详细讲解对流换热的机理,区分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介绍努塞尔数、雷诺数、普朗特数等无量纲准数及其在对流换热计算中的应用。阐述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如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并分析黑体、灰体辐射的差异。重点介绍复合换热(传导、对流、辐射同时发生)的计算方法,以及考虑相变(如蒸发、冷凝)时的换热特点。 第五章 热交换设备: 在第四章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各类热交换器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操作方式及应用。 管壳式换热器: 详细讲解其结构组成(如壳程、管程、挡板、管束等),分析其工作流程,并深入探讨其传热计算(如传热系数的确定、平均温差的计算、管程与壳程的温差分布等)及设计步骤。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如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等,并分析其优缺点与适用性。 板式换热器: 介绍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如波纹板、密封垫片等),分析其高效传热的机理,讲解其传热计算与设计,并突出其紧凑、高效、易清洗等优点。 其他类型换热器: 简要介绍空气冷却器、套管式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等,并分析其在特定工况下的应用。 热交换器的设计考虑: 强调在热交换器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传热面积的计算、流体压降的控制、材质的选择、垢层的影响、热膨胀问题以及设备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第三篇:质量传递与分离单元操作 本篇聚焦于物质在不同相态间的迁移过程,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类分离技术。 第六章 质量传递: 深入理解质量传递的本质,即物质组分浓度差异驱动下的迁移过程。详细讲解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的机理,介绍菲克定律及其在不同维度下的应用。阐述相际质量传递的基本模型,重点介绍传质系数的概念,区分对流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分析气液、液液、固液、气固等体系中的相际传质过程,引入相平衡关系(如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相图等)在传质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 蒸馏与精馏: 作为最重要的分离单元操作之一,本章对其进行详尽的阐述。 蒸馏基础: 讲解蒸馏的基本原理,包括汽液平衡、相对挥发度等概念。分析简单蒸馏、分馏、共沸蒸馏、萃取精馏等不同类型的蒸馏过程。 精馏塔设计: 详细介绍精馏塔的结构组成(如塔盘、填料、塔体等),重点讲解塔盘(如筛板塔、泡罩塔、舌型塔)和填料(如规整填料、散装填料)的性能特点、选择依据及传质效率。深入分析精馏计算方法,包括理论板法(如雷德利希-索尔斯计算法)和传质单元法,讲解塔高、塔径的确定,以及回流比、进料位置等操作参数的优化。 精馏塔操作: 讨论精馏塔的启动、稳定操作、负荷变化应对、以及常见的操作问题与故障排除。 第八章 吸收与解吸: 讲解气体混合物中组分通过液相进行分离的单元操作。 吸收原理: 阐述吸收过程中的传质机理,介绍吸收剂的选择原则。 吸收塔设计: 介绍填料吸收塔和板式吸收塔的结构与设计要点。重点讲解吸收塔的传质计算,包括传质单元数(NTU)和传质单元高度(HTU)的概念,并介绍传质系数的确定方法。 解吸原理与设备: 简要介绍解吸(脱附)过程,以及相应的解吸设备。 第九章 萃取: 介绍利用溶剂选择性溶解目标组分来实现分离的过程。 液液萃取: 讲解萃取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平衡关系(如三角形相图)、溶剂的选择原则。分析逆流萃取、错流萃取等操作方式。 萃取设备: 详细介绍喷淋塔、填料塔、筛板塔、离心萃取机等不同类型的液液萃取设备,并分析其结构特点与操作要点。 第十章 结晶: 探讨从溶液或熔体中分离出固体晶体的过程。 结晶原理: 讲解过饱和度、晶核生成与晶体生长机理。 结晶设备: 介绍蒸发结晶器、冷却结晶器、真空结晶器、强制循环结晶器等主要类型,分析其结构、操作方式及适用范围。 晶体性质控制: 讨论影响晶体大小、形状和纯度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工艺控制实现对晶体质量的要求。 第十一章 吸附: 介绍利用固体吸附剂选择性吸附气体或液体中组分的方法。 吸附原理: 区分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介绍吸附等温线。 吸附剂与吸附设备: 介绍常见的吸附剂(如活性炭、分子筛、硅胶等)及其性质。介绍固定床吸附器、移动床吸附器等设备。 第四篇:反应器设计与过程控制 本篇将单元操作的知识延伸至化学反应过程,并探讨实现稳定生产的关键技术。 第十二章 化学反应器: 重点关注化学反应器内的过程。 反应器类型: 详细分析理想反应器模型,如间歇釜式反应器、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管式反应器(PFR)等,并探讨其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适用性。 反应器设计: 介绍化学反应器的设计原则,包括反应动力学、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传热与传质在反应器内的耦合作用。讲解考虑传热的反应器设计,如冷却反应器、加热反应器。 多相反应器: 简要介绍气液反应器、气固反应器、液液反应器等复杂体系的反应器设计特点。 第十三章 过程控制基础: 介绍化工过程中实现稳定、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技术。 过程变量与测量: 识别化工生产中的关键过程变量(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浓度等),介绍常用的测量仪表与技术。 自动控制系统: 讲解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等基本控制策略,介绍PID控制器的原理与应用。 过程控制回路设计: 阐述一个典型控制回路的组成(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探讨过程扰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安全联锁、报警系统等在保障生产安全中的作用。 《化工单元操作原理与设计》是一本系统性、实用性兼备的著作,通过对化工单元操作的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化工生产的核心技术,并具备独立解决化工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不仅适用于化工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为化工行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我当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我对“煤化工”这个词一直有种模糊的印象,总觉得它和污染、传统能源联系在一起。然而,《煤化工工艺学》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逻辑严谨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煤化工的世界。它从煤的组成和性质讲起,到各种精密的工艺流程,再到最终产品的应用,整个脉络非常清晰。我之前完全无法想象,一块看似普通的煤炭,能够通过复杂而巧妙的化学反应,最终变成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化肥、甚至药品。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章节,让我看到了煤化工在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巨大潜力。作者并没有回避煤化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反而积极探讨了解决之道,这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希望。这本书的语言平实易懂,即使没有深厚的化学背景,也能读得津津有味。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堂关于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的生动教育课。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有多年煤化工从业经验的工程师,我不得不说,《煤化工工艺学》这本书的专业深度和前瞻性着实让我惊艳。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基础工艺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当今煤化工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如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以及页岩气煤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关注了技术的原理和流程,更详细阐述了其经济性、环境影响以及产业化前景,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书中对于不同工艺路线的技术经济评价,以及对未来政策导向的预判,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催化剂研究和应用的部分,这在当前煤化工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细分领域深度研究的空白,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它是一本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评分

评价四 《煤化工工艺学》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实用”和“全面”。我是一名在煤化工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每天都要和各种工艺、设备打交道。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囊括了煤化工从原料预处理到最终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且对每一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参数、操作要点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发现,很多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关于工艺优化和节能降耗的章节,为我提供了不少思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此外,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工艺时,运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表格,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非常人性化,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快速掌握和应用煤化工技术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本来以为《煤化工工艺学》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专业教材,没想到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煤化工原理娓娓道来。书中的图文并茂,大量的流程图和实物照片,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煤气化过程的讲解,作者不仅深入剖析了各种气化技术的优缺点,还结合了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工艺选择的关键因素。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现代化的煤化工生产基地,亲眼目睹着煤炭如何经过一系列精妙的转化,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和化学品。书中对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录。我原本对煤化工领域知之甚少,但读完这本书,我对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其中蕴含的科技力量和创新精神深感敬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能源、化工、以及未来发展感兴趣的朋友,哪怕你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评价五 这是一本让我思考良多的书。在阅读《煤化工工艺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技术,更是在反思能源的未来。《煤化工工艺学》以其独到的视角,将煤炭这一传统能源的转化过程,上升到了一个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作者深入剖析了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煤化工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同时又最小化其对环境的影响。书中的一些讨论,例如关于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煤化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发展绿色煤化工,让我看到了这个古老行业拥抱未来的决心和能力。它挑战了我之前对煤化工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创新化、环保化的新形象。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升级的深刻见解。它启发了我对能源多元化和技术创新的思考,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煤化工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未来潜力。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内容正合适,学习中内容正合适,学习中

评分

内容还是比较全面的,学习一下。

评分

内容正合适,学习中内容正合适,学习中

评分

还行!

评分

还行!

评分

内容还是比较全面的,学习一下。

评分

内容正合适,学习中内容正合适,学习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