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害人的教育,与有毒的食品相比,罪孽深重不知多少倍。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一个人的成长两是一群人的成长。
教育的三重目的:(1)核心价值观的灌输;(2)社会与工作技能的培养;(3)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开发。
内容简介
汪丁丁从教育是最最难的一件事讲起,指出转型期中国教育诸多严重危险的弊端及其成因。作者进而阐明了教育的三重目的、早期教育的脑科学和心理学依据、跨学科教育的主旨,以及知识与灵魂、知识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塑造成了半成品的年轻人,都能从《青年对话录: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中得到思考和行动的力量以及方法。让我们重复鲁迅那句话“救救孩子”,也救救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汪丁丁,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当前研究领域为: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演化社会理论。
内页插图
目录
转型期的中国教育
教育是最最难的—件事
教育的问题
我们的大学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教育组织
生命的未来
官僚制度下的教育困境及出路
再谈转型期的中国教育
两代人的教育失败意味着什么
教育服务的政治经济学
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
梁漱溟鼓吹社会自由教育,批判官办教育之弊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
精神疾病在中国
跨学科教育
关于CCER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教育委员
会的设想2010年春季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系列
关于跨学科教育致艾洪德校长
跨学科教育的一份纲要
跨学科教育实验一年总结
与东财的学生们谈学习和人生
与几位同学的讨论
发现属于你的问题
跨学科教育的三条主线
教育的三重目的
中国人力资本与教育问题
早期教育
社会交往与数学直觉
教养何以缺失
童年与政治家的品格
直觉与早期教养
表达与理解
常识与社会交往
知识与灵魂
消费主义时代的情感
生命·理性·激情
一个人的成长
知识与灵魂
问题意识
由认真对话可以产生思想
读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以出家的精神——向一本出色的期刊致敬
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
学术与人生——叶航访问汪丁丁
知识过程与人生体悟——汪丁丁、罗卫东、叶航三人谈
让心灵在所有方向上充分涌流——柯凯军采访汪丁丁
编辑后记
精彩书摘
我不敢教
汪丁丁:我和盛洪在1993年有个对话。盛洪突然问出一个问题,他说丁丁啊,这要孔夫子碰上尼采,尼采就是一流氓,手里拿一把刀,我不和你讲理,什么礼仪之邦,一刀捅死你了。这世上要都是孔夫子,有一个尼采就称霸天下,因为打不过人家。还归结到李泽厚的概括:你想把他培养成为孔子式的思想家或找到个人实现的教育路线,他没法生存。你要想教他生存技能,境界又上不去。美国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演员阿诺德认为要让他的孩子吃苦,进行斯巴达式的教育,不给一分钱,否则孩子很容易被宠坏。还有一种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孩子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不能经任何凤雨。这两个极端都有道理。一个苦孩子,出身极贫寒,一层层地爬上来,得“杀”(淘汰)多少人啊!从农村到大学,然后成为名教授,而性格不扭曲,这概率极小。而性格要想不扭曲,童年必须幸福——这是我个人的观察,但童年幸福的人意志薄弱。你说你怎么教这个孩子?所以我就不敢教。
信力建:假如我们要培养绅士,他遇上了清朝人,就要举手投降了。中国到了近代和现代,虽然自己是野蛮的,但它觉得发达国家更野蛮,怎么看这个问题?
汪丁丁:确实我想不清楚。如果我们说迎头赶上,现在西方都向东方学习了,于是我们可以放弃工业化的那一段知识过程,放弃自由民主的西方社会过程。因为你把科学落实到技术上,就是工业化,把科学的知识观和伦理观落实到政治生活中间,就是民主,它是一对概念。另一种救治的方式,是我们希望西方不来打我们,但还很难说,所以我不敢作汶种幻想。
文化转型
信力建:我们老师可以想想,现在我们的教育目的或者取向,是按东方“仁义礼智信”的目标培养出有道德的人,还是培养出符合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打败别人而生存的人,,大家认为采取哪一种价值比较合适呢?
汪丁丁:中国社会现在面临转型。对应了刚才我们讨论的学西方还是不学,等等。这是从鸦片战争被西方打了后我们自然的反应过程,最漫长的就是文化转型,大概需要几百年时间。所以我真的没办法看得清未来是什么样,也就无法判断家庭的这种自然主义教育观,是让孩子模仿他们的父母更好一点,还是按照我们现在设想的价值观。但是在稳态社会里,比如说西方,中产阶级的孩子已经很熟悉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时家长教的就是这孩子将来需要的。所以自然主义教育是可以的。按照美国教育部发表的资料,0岁~7岁的小孩子受父母影响最大,它是所谓的模仿阶段。但到了能交朋友的年龄,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远超过孩子家长的影响,也远远超过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西方社会的情况。朋友之间价值观的影响起很大作用,这是美国社会的特点。
你提到的是一个本质的问题,绕不过去。我回到你刚才最后的问题,我们怎样来弥补我们国学传统的缺陷?中国的文化传统的理想境界梁漱溟早年总结过。叫做“耕读之家”,一边是农夫的生活,陶渊明式的,回到屋子里就是琅琅书声。这是中国人理想的田园生活,也是后来亚当·斯密晚年最欣赏的生活,这叫自然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欧洲那样非自然的发展。所以盛洪老师要在这儿,就会说要商榷一下,你的前提是不是成立。如果前提不成立,我们就不需要学西方,所以梁漱溟说中国再发展五千年,如果不碰到西方人,它永远也造不出火车大炮来。为什么?它志不在此,它的精神取向是内生的,不是外扩的,不是去征服世界的,所以根本不希望去影响别人,我们就老老实实地过我们的耕读生活就完了。
信力建: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到底教孩子什么,是教他做道德君子,还是做强盗,还是两者都不做,告诉他更多的生存方法和价值观,让他自己去选择?
汪丁丁:你的问题特别重要。2000年加德纳在日本东京有一次演讲,关于多智能的。他在东京的演说题目就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我们应该教什么?”加德纳在那次演说当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是思考力的教育,要培养批判性的思想的能力。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的技能。这样,他将来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生存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了。这是个原则,我相信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人也会赞同这个原则。关键是从经济学角度,什么价格才能落实这个。
生活在他方
信力建:在我个人接触的人当中,你的知识最丰富,博大精深,你是怎么掌握这些的?你怎么学习的?
汪丁丁.很多学生都说,我们和汪老师怎么越读书差距越大?那是。你想我每天早晨起来看几个小时书,到8点他们起来的时候,我已经在网上结束了几十本刊物最新文献的综述与阅览。所以差距确实越来越大,所以张维迎说过一句话,你不能都去学他那个方式,因为很昂贵,衣食不愁才行。
信力建:你能不能讲一些最基础的学习方法?
……
前言/序言
青年对话录: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教育的三重目的:(1)核心价值观的灌输;(2)社会与工作技能的培养;(3)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开发。
评分
☆☆☆☆☆
好!!!!!!!!
评分
☆☆☆☆☆
不 错
评分
☆☆☆☆☆
如何把教育从革命思维中拉出来,让我们追求“穷物理”以及“致良知”,汪丁丁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如今汹涌的早教潮,其实是反科学的,汪丁丁提供了最新的教育学常识。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
作者个人随笔之类,经济学家的哲学思考,可谓通才大家吧
评分
☆☆☆☆☆
书很不错,帮别人买的
评分
☆☆☆☆☆
好书,很好的视角,建议购买。哈哈哈哈
评分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挺好的,非常实惠,而且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