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实用手册

结构工程师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官子昌 编
图书标签:
  • 结构工程
  • 结构设计
  • 建筑工程
  • 土木工程
  • 工程手册
  • 施工图
  • 计算
  • 规范
  • 抗震
  • 荷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33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70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33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结构工程师实用手册》可供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工程师及相关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参加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人员学习使用。

内容简介

《结构工程师实用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符号与材料、基本设计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计算、钢结构设计与计算、砌体结构设计与计算、木结构设计与计算、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计算等。
《结构工程师实用手册》可供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工程师及相关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参加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相关人员学习使用。

目录

第1章 常用符号与材料
1.1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用符号与材料
1.2 钢结构常用符号与材料
1.3 砌体结构常用符号与材料
1.4 木结构常用符号与材料
1.5 地基基础常用符号与材料
1.6 高层建筑结构常用符号

第2章 基本设计规定
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规定
2.2 钢结构基本设计规定
2.3 砌体结构基本设计规定
2.4 木结构基本设计规定
2.5 地基基础基本设计规定
2.6 高层建筑结构基本设计规定

第3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计算
3.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设计
3.2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
3.3 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与排架结构设计
3.4 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作用计算
3.5 正截面承载力、斜截面承载力与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3.6 局部受压承载力与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3.7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验算
3.8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验算

第4章 钢结构设计与计算
4.1 钢结构构造要求
4.2 钢结构塑性设计
4.3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4.4 钢结构受弯构件计算
4.5 钢结构轴心受压构件计算
4.6 钢结构拉弯和压弯构件计算
4.7 钢结构连接计算
4.8 钢结构疲劳计算

第5章 砌体结构设计与计算
5.1 砌体结构构件设计
5.2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5.3 无筋砌体构件承载力计算
5.4 配筋砌体构件承载力计算

第6章 木结构设计与计算
6.1 普通木结构设计
6.2 轻型木结构设计
6.3 木结构基本构件计算
6.4 木结构连接计算

第7章 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
7.1 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
7.2 桩基础设计
7.3 地基变形计算
7.4 桩基础计算
7.5 地基基础抗震验算

第8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计算
8.1 框架结构构件截面设计
8.2 剪力墙结构设计
8.3 框架�布袅η浇峁股杓�
8.4 框架结构计算

附录
附录A 双向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和弯矩系数
附录B 轴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分类和稳定系数
附录C 型钢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质量及截面特性
附录D 承载力影响系数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结构工程师的地位不断提高,对于结构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也逐渐严格。为了培养大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结构工程师,我国建立了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但是,要真正做好工作并非仅仅取得执业资格就可以,还需要有丰富的多领域的知识储备。
市场上关于结构工程师的书籍颇多,也都尽可能做到内容全面的要求。但是,由于有些图书的基础知识过多,而实际计算较少,不利于实际操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组织编写了此书。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在编写体例方面,本书各章节均以“结构图”为导读,知识层次突出,脉络清晰。
(2)在结构体系方面,本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知识的融贯性,突出整合性的编写原则。
(3)在内容编排方面,本书以现行设计规范为依据,运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手法进行编写,以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结合计算实例,重视实际计算与应用,使读者全面、快速地学习和掌握结构专业设计方法与技巧。
由于编者的经验和学识有限,加之当今我国建设工程飞速发展,尽管编者尽心尽力编写,但内容难免有疏漏或未尽之处,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2月
风雨承基:结构工程的智慧与实践 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建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而结构工程则是支撑起这座座丰碑的关键。从巍峨的摩天大楼到横跨江河的宏伟桥梁,从承载生命的住宅到守护一方的水利枢纽,每一项工程的背后,都凝聚着结构工程师的智慧、汗水与责任。他们如同幕后的工匠,用严谨的计算、精妙的设计,将无形的力学原理转化为坚固可靠的实体,确保生命财产的安全,并以独到的审美将功能与艺术融为一体。 本书并非一本技术密集、公式堆砌的教科书,也非对某一具体结构类型进行详尽剖析的专著。它旨在勾勒出结构工程师这一职业的宏观图景,揭示其工作流程的脉络,探讨其思考问题的核心逻辑,以及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我们将一同探寻结构工程的魅力所在,理解工程师如何在材料的属性、荷载的变化、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的考量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设计之初:从概念到蓝图的艺术 每一个伟大的结构都始于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对空间、功能和美学的初步设想。结构工程师的角色,就是在这一阶段介入,将客户的需求、建筑师的愿景以及场地条件转化为可行的工程方案。这个过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和绘图,而是一场充满创造力的头脑风暴。 首先,深入理解项目的需求至关重要。这包括建筑的功能定位(是住宅、办公、商业还是工业?)、使用者的数量和活动类型、预期的使用寿命、以及对外观和空间感的要求。同时,对场地条件的勘察与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地质情况、土壤承载力、地下水位、地震活动带、风速、降雨量以及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都将直接影响结构的选型和设计。例如,在地震活跃区,抗震设计将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需要采用特殊的结构体系和构造措施来抵御地震力。 随后,工程师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和场地条件,初步构思几种可能的结构体系。这可能包括传统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空间结构,或是更具挑战性的斜拉桥、悬索桥等。每种结构体系都有其优缺点,需要综合评估其承载能力、经济性、施工便捷性以及美观性。例如,对于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因其刚度大、抗侧移能力强而常被采用;而对于大跨度空间,如体育场馆或展览中心,网架结构、索膜结构则能提供更开阔无柱的空间。 在这个阶段,与建筑师的紧密协作是必不可少的。结构工程师需要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并将其转化为结构上的可行性。有时,结构构件的形状和布置会直接影响建筑的视觉效果,而建筑师的设计也会对结构的荷载传递和稳定性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跨领域的沟通与理解,是形成一个既美观又安全的建筑的关键。 力学之舞:计算与分析的严谨 一旦结构体系初步确定,便进入了繁复而精密的计算与分析阶段。这是结构工程师的核心工作之一,他们需要运用深厚的力学知识,量化结构所承受的各种荷载,并计算出结构构件在这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轴力、剪力、弯矩)和变形。 荷载的种类繁多,包括恒载(结构自重、墙体自重等)、活载(人群、家具、设备等)、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以及一些特殊荷载,如冲力、温度应力等。工程师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精确地估算这些荷载的大小和分布。例如,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其活荷载标准是不同的,图书馆的活荷载会高于办公楼,而人群聚集的体育场馆的活荷载则更高。 在计算荷载后,便是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传统的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静力分析假设荷载是缓慢施加且不随时间变化的,主要计算结构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内力。而动力分析则考虑荷载的时间变化性,尤其在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结构可能会产生振动,动力分析对于评估结构的动态响应至关重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已成为结构分析的主流工具。通过将复杂的结构离散为一系列小的、简单的单元,再通过计算机进行求解,有限元分析能够模拟结构在各种复杂荷载和边界条件下的行为,提供详尽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信息。这使得工程师能够更精确地预测结构的性能,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设计。 材料的智慧:选择、连接与耐久 结构的安全可靠,离不开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延性、耐久性等。工程师需要根据结构的功能要求、经济性以及环境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钢材因其高强度、良好的延性和易于加工的特性,在高层建筑、桥梁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钢材易锈蚀,需要进行防腐处理。混凝土则是另一种常见的结构材料,它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但抗拉强度较低,常与钢筋结合形成钢筋混凝土,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木材、砖石等传统材料在一些特定建筑中也依然适用。 材料的连接方式也至关重要。钢结构的连接通常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这些连接的强度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则更多地体现在钢筋的搭接、锚固以及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上。 此外,材料的耐久性也是结构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结构需要承受长期的环境侵蚀,如雨水、潮湿、化学物质、紫外线等。选择具有良好耐久性的材料,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涂层、防水层等,是保证结构长期服役安全的重要环节。 细节的力量:构造与节点的精妙 结构工程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宏观的体系选择和整体分析,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构造设计和节点处理上。正如“魔鬼藏在细节里”,一个微小的疏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构造设计包括对梁、柱、板、墙等构件的尺寸、配筋、截面形状等进行详细规定。例如,钢筋混凝土梁的配筋,需要根据弯矩和剪力的大小,合理布置受力钢筋和架力钢筋,并确保钢筋的搭接和锚固长度满足规范要求。对于柱,则需要考虑其承受的轴力、弯矩以及可能的偏压,并确定柱的截面尺寸和箍筋的配置。 节点的连接设计,更是结构工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一个不恰当的节点,可能成为结构的薄弱环节。例如,在钢结构中,梁柱节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个框架的抗震性能。在混凝土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楼板与墙体的连接,都需要精心设计,以确保荷载能够有效传递,并防止局部破坏的发生。 此外,结构的变形控制也是细节设计的重要方面。过大的挠度或侧移,不仅会影响建筑的美观,还可能导致非结构构件(如墙体、窗户)的开裂,甚至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工程师需要通过调整构件尺寸、改变材料配比或采用更强的结构体系来控制结构的变形。 法规的约束与伦理的担当 结构工程师的工作,并非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进行,而是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约束。这些规范是无数工程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的结晶,旨在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严格遵守这些规范,是工程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同时,结构工程师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结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工程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这不仅是对客户的承诺,更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不断进化的领域:挑战与展望 结构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结构工程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高性能材料(如高强钢、纤维增强聚合物)的应用,为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结构可以实时“感知”自身的健康状况。绿色建筑的理念,则促使工程师在材料选择、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结构工程是一门融合了科学、艺术与工程智慧的学科。它要求工程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阐述,能够让读者对结构工程师这一职业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理解他们如何在风雨中承载起文明的基石,守护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使用寿命”问题,是我最关心的一个方面。结构设计规范和材料性能数据总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安全标准的提升而不断更新。我拿到的这版,在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结构应用的部分,内容相对较少,甚至有些概念的描述略显滞后,让人感觉它似乎未能完全跟上近五年的行业发展速度。比如,对于BIM技术在结构信息模型深化中的应用指导,全书几乎没有涉及,这在当前强调数字化交付的工程界,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它更像是一本“抗跌落”的经典,强调的是不变的力学原理和成熟的传统工艺。对于那些需要应对前沿课题或者追求设计最优化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几十年都不会变”的力学基础知识上,比如抗剪、抗弯的基本平衡方程,或者基础的抗裂要求。如果将它视为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力学理论总结”,那它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期待它能提供针对最新规范和最前沿技术挑战的即时解决方案,那它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最新的电子资源或规范集一起使用,否则很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信息代差而产生误判。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某些特定领域的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同类参考书,尤其是在非常规材料的应用和老旧结构的加固改造方面,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总结。例如,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张拉步骤和应力松弛的计算细节,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就显得尤为细致入微,甚至连张拉设备在不同温度下的修正系数都有所提及。这表明编者团队可能在特定的工程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功底,而非仅仅是理论的搬运工。然而,这种深入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全书的知识体系显得有些碎片化。它更像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多年来的工作笔记和经验的集合,而不是一个按照逻辑顺序严密构建的知识框架。在查找资料时,你可能需要凭借自己对项目类型的判断,在不同的章节间进行跳跃式检索,否则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我感觉它更适合被放在工作台边,作为随时可查阅的“问题解决手册”,而不是放在书架上,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它的价值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而非构建“宏大体系”的完备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坦白说,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纸张采用了那种略带粗糙的哑光纸,虽然能减少反光,但在光线稍差的工地上,那些密集的计算表格和图示看起来费力得很。我特别留意了其中的配图部分,线条画得倒是很清晰,展现了各种梁柱节点和基础详图的构造细节。然而,我发现一个贯穿全书的问题:图例的规范性不够统一。有时候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章节代表的意义似乎有微小的差别,这在追求精确性的结构设计中无疑是个隐患。我在尝试用它来校核一个复杂剪力墙结构的配筋方案时,发现书中关于地震作用下墙肢承载力的那一节,提供的简化计算模型似乎过于保守了,得出的配筋率比我用最新软件模拟的结果高出了近百分之十五。这让我开始怀疑,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和它声称的“通用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它所基于的某些设计理念或许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某个版本,对于当前普遍采用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可能缺乏足够的整合与对话。对于追求设计效率和经济性的同行来说,这可能是个需要谨慎权衡的地方。

评分

拿到这本据说是行业“圣经”的工具书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分量——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就感觉自己肩上扛着好几吨钢筋混凝土。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那种灰蓝色的底色,配上工整的字体,透着一股老派技术人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我当时刚从学校出来没多久,对现场那些千奇百怪的荷载组合和复杂节点处理还是一知半解,急需一本能迅速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指南。我翻开目录,里面的章节标题都非常专业,比如“极限状态设计”、“刚度验算”这些术语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记得我最先翻到的是关于高层建筑抗风设计的那一章,内容排版非常紧凑,图表很多,但图注却显得有些简略,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多公式推导的中间步骤被巧妙地“省略”了,仿佛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高等数学和材料力学的全部奥秘。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翻阅其他参考书来补齐这些逻辑跳跃之处。不过,书中对各种规范条文的引用倒是相当全面,能感觉到编者在资料收集上的巨大投入,这对于需要快速查阅标准强度的场合确实能节省不少时间。尽管如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经验丰富工程师的“速查字典”,而非手把手的“入门教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体系的密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轻薄和快速阅读体验的指南,这本书的内容是扎扎实实、层层递进的。我曾经为了搞懂其中关于地基变形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章节,足足花了两个周末。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更倾向于直接给出结论和应用公式,对于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背景的描述非常精炼,简直可以用“惜墨如金”来形容。这种风格的好处是,当你已经对基础知识有牢固掌握后,它能让你迅速进入“实战模式”,避免了那些冗长、可能干扰思维的背景铺垫。但对于想通过阅读来建立对结构力学全新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开场白可能过于陡峭。我记得有一次,我试图向一位刚转行的同事推荐这本书,他翻了几页后直接放弃了,抱怨说这简直是“面向专家的密码本”,没有足够的注释去引导,让他无从下手。所以,它的价值更像是对一个已经入门者的“精确导航仪”,而不是对一个新手的“探路杖”。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李京暎1.李京暎写的一瘦就瘦一辈子很不错,李京暎的2周瘦身计划,是世界上最不费力的快速减肥法。长跑游泳节食半年狂甩34,2周瘦身计划到底有什么秘诀一瘦就瘦一辈子会一一告诉您,所有人都可以通过2周后的计划减去多余脂肪。无需运动到大汗淋漓,也不需要忍受节食之苦,2周就能轻松解决女人的形象问题,拔除女人的心头之恨。用水冲几遍就会去掉拉面上的油。不放鸡蛋的拉面一碗大约是445,其中脂肪含量为16.5,含热量148.5,占其中的33%,已经是高脂肪食品了。如果您认为方便面和面条一样低热量的话就错了。喜欢面条的话,就不要吃拉面,这对瘦身和血压都有帮助。喜欢吃方便面中的泡菜,那么一定也要去油之后食用。最近咖啡店的食品种类也多种多样起来,比起喝一杯拿铁,点一杯低脂牛奶更健康。奶油其实是一种中性脂肪块,对心脏健康不太好,所以最好换成低脂牛奶。煎、炸、炒后的菜品含油量都很高,炸酱面、拉面、意面、猪排、咖喱饭、盖饭、包子等料理也含有很多脂肪,吃饭时要注意,以小菜为主的家庭中要注意这些食物的摄取量。瘦身期间检查总能量很重要,但是一定要注意脂肪在某一种食物中的比重。举个例子,两个蒸红薯大约是360,但是脂肪含量是0。一块猪排虽然也是360,但是脂肪含量为175.5,属于高脂肪食物。152页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食物的整理,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最近看不到的脂肪——反式脂肪酸引起了公众的警觉。大家认为引起肥胖的原因是不饱和脂肪酸,而不是一直关注的饱和脂肪酸,所以也失去了对饱和脂肪酸的关注。不饱和脂肪酸是防止植物性油脂腐坏的添加剂,因为和饱和脂肪酸产生化学反应,最后产生了反式脂肪酸,在液体状态下就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变为固体,之后可以便于搬运。这种油还可以使炸土豆变得香脆可口,所以大部分的快餐店都在使用。不仅如此,所有的人造奶油和酥油中都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大部分的饼干和面包中也含有反式脂肪酸。因为这些食物会再次使用豆油,所以无意中也加大了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反式脂肪酸是从对身体有好处的不饱和脂肪酸中反应生成的,如果我们只对反式脂肪酸警惕而忽视了对人体不好的饱和脂肪酸,反而会本末倒置,适得其反。反式脂肪酸会引起肥胖、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甚至可以说反式脂肪酸就是人类健康的核弹。但是反式脂肪酸被食品加工业广泛运用,完全没有被禁止,是现实中常见的添加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每天的摄取量为每天总能量的1%,即2.2以下。一块蛋糕的含量是3.,一袋炸土豆的含量是4.6。一块快餐店的土豆片含量也是4.6。虽然很令人吃惊,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一袋爆米花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超过了24,所

评分

适合初学者,应该是正版

评分

还没读 包装还可以!

评分

感觉很专业啊

评分

正版,实用

评分

正版商品 快递态度很好派送也非常及时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书挺好,买来看看。推荐!

评分

希望从中可以补充一下自己学习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