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案说收藏:收藏案例评析

举案说收藏:收藏案例评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沙 著
图书标签:
  • 收藏
  • 古籍
  • 书史
  • 鉴赏
  • 文化
  • 文献
  • 治史
  • 案例
  • 学术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9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85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收藏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文化现象又是经济现象,本质上属于文化产业,尤其是它与社会发展的繁荣程度密切相关,故千百年来向有“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之说。
   收藏同时又是一个高利高风险行业,一方面孕育着无限商机,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大风险,本书从不同角度所选录的近180个典型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书中的案例都是近年来在收藏实践中发生的,既有经营案例,又有司法案例;既有国内案例,又有国外案例。总之,形形色色的收藏案例涉及到收藏行业的方方面面,诸如书画收藏、瓷器收藏、珠宝收藏和邮品钱币收藏等,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些案例是收藏者决策失误所致,有些案例是收藏者技能欠缺所致,有些案例是收藏企业或中介机构违规经营所致,有些案例则是犯罪分子手段狡猾所致,各种案例令人眼花缭乱,触目惊心,但仔细品读之后,都会给人以启迪,促人以警醒。
   本书是国内首部关于收藏案例的著作,书中不仅分门别类地精选了多种案例,而且运用各方面的法规、知识和经验,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准确的评析。因此,对于广大收藏者来说,阅读本书可以做到学有参照,吸取教训,提高素质,有效防范收藏风险;而对于广大收藏企业或中介机构从业者来说,阅读本书则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总结经验,修身自好,加强法律道德意识,真正实现公平交易合法经营。
   本书的特点是贴近生活,反映实践,集知识性、法律性、可操作性于一身,因而是收藏交易双方及相关人员有用的工具书。

目录

一、书画类
1.90万元买画的纠纷
2.买到假画后的烦恼
3.买9万元书画可当经理
4.书画拍卖假得繁盛荒唐
5.知名书画家遭遇诈骗
6.受害人设计“钓”出骗子
7.书画诈骗蒙住画廊老板
8.《池塘》假画出售者喊冤
9.老人被骗走55幅画
10.糊涂收藏者买了5万元假画
11.被疑卖假画拍卖行拒退保证金
12.调包古书画负刑责
13.几十万元拍得一堆疑似假画
14.徐悲鸿弟子名画被骗走
15.市民玩画落圈套
16.书画扣押骗局
17.假借八人山人骗取名家书画
18.卖假画的遇上拿假币的
19.新疆画家作品被骗
20.搞收藏轻信买假画
21.假画卷走女教师50万
22.画家受邀参展被骗
23.画家遭遇诈骗
24.随机托运名画不翼而飞
25.造假激怒画家
26.食客“吞了”饭店名画
27.3幅“名画”仅值百元
28.求画者卷走老画家作品
29.卖画被买主拘禁
30.画家现场打假
31.拍卖会中途夭折
32.造假者赚百万
33.书画家被骗讨说法
34.拍卖场里的“托儿”
35.昏头买下“《清明上河图》”
36.假画难退
37.德国游客告赢徐悲鸿假画案
38.莫斯科收藏家被骗十
39.普京玩收藏也被骗
40.世界最贵名画遭质疑
二、瓷器类
三、珠宝类
四、邮票类
五、钱币类
六、杂项类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举案说收藏:收藏案例评析》的图书的简介,该简介侧重于介绍该书不包含的内容,并以详尽的笔触勾勒出一部专注于其他领域的书籍轮廓。 --- 书名:《鉴古知今:中国古代器物研究与艺术流变》 内容提要 本书《鉴古知今:中国古代器物研究与艺术流变》并非一本侧重于当代收藏市场动态、案例分析或个人藏品评鉴的读物。它将完全专注于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艺术史脉络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器物工艺的深入学术探讨。全书秉持严谨的考据精神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力求呈现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古代艺术世界。 第一部分:材质与技术溯源:从矿物到成品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主要器物材质的源头及其演变历程,完全不涉及现代收藏界对这些器物真伪的判断或市场估价。 一、陶瓷:泥土的史诗 本书不会涉及任何关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市场价值的讨论,也不会有任何关于“如何鉴定”宋代五大名窑釉面特征的实用指南。相反,我们将深入探讨: 1. 早期制陶技术的区域差异: 分析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陶土配比、烧制温度与不同地域山川地貌对色彩和质地的影响。例如,黄河流域高岭土的初步应用与长江流域夹砂陶的对比研究。 2. 青铜时代冶铸工艺的革命: 详细解析商周时期范铸法、合范法的技术细节,重点关注器壁厚度、内范的支撑结构,以及合金比例如何影响铭文的铸刻效果。书中不会出现对西周礼器等级制度的收藏解读,而是侧重于其工艺流程。 3. 玉器:解玉工具的进化史: 探讨史前至汉代解玉工具(如解玉砂、解玉弓弦)的材质演进,分析不同时期玉器钻孔、线刻技法的技术难度和对工具的依赖性,而非讨论和田玉的当代市场价值或和田玉的产地划分。 二、金属工艺的演进:从实用到观赏 本章的重点在于技术革新对艺术风格的影响,而非金属器物的艺术品价值。 1. 合金学的早期应用: 研究秦汉时期铜镜背面的合金配方与装饰图案的结合方式,探讨早期失蜡法在复杂器物(如某些青铜爵或鼎)上的应用案例,记录其成功率与技术瓶颈。 2. 金银错工艺的失传与再现: 考证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金银错工艺的化学原理和装饰美学,分析其工艺流程对当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反馈。 第二部分:器物形制与礼制象征的结构分析 本部分着重于历史学和人类学对古代器物功能的重构,避开收藏家对“完整性”和“成对性”的偏好描述。 一、礼器体系的符号学解读 本书将系统梳理商周鼎彝制度中不同形制(如鬲、鼎、甗)的原始功用(蒸煮、盛酒、炊煮)与社会层级的对应关系,分析其铭文的文本学意义。例如,对“簋”在不同时期作为食器或祭器的功能转换进行社会学分析,而不去讨论其是否因“口沿形态”的微小变化而导致价值差异。 二、生活用具的社会学投射 我们将关注日常器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功能性演变: 1. 陶瓷的“日用化”过程: 探讨唐宋以来瓷器从宫廷、寺庙走向民间日常使用的社会经济动因,分析不同等级的民间瓷器在造型上如何模仿官品,但其胎釉配方又暴露了其非官方属性。 2. 家具的结构美学: 研究汉代漆木家具的榫卯结构及其在墓葬中的出土状态,分析其在不同朝代(如明清)结构逻辑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不涉及红木家具的“案、椅、桌”分类收藏体系。 第三部分:艺术流变:风格与地域的互动 本章聚焦于艺术史的宏观脉络,而非个别精品个案的独立分析。 一、审美标准的历史性转移 本书将追踪审美趣味从周代的“狞厉”到汉代的“浑厚”,再到魏晋的“清瘦”,直至唐宋的“内敛”与“世俗化”的过渡。这是一种对时代精神如何物化于器物之上的宏观观察,不涉及对某件器物“断代是否准确”的收藏式鉴定。 二、地域性艺术的交融与抗衡 重点研究非中原地区器物风格对主流艺术的影响: 1. 巴蜀青铜器的神秘性: 分析三星堆、金沙出土器物的造型特征(如厚重的面具、奇特的鸟纹)与中原青铜器的显著差异,探讨其文化根源与技术输入途径。 2. 辽金元时期的多元艺术: 考察游牧民族文化对定居文化艺术的影响,例如,契丹、党项民族的服饰、器皿纹饰如何渗透到中原的瓷器和金银器中,形成独特的“交融风格”。 总结 《鉴古知今:中国古代器物研究与艺术流变》旨在为历史学、考古学及艺术史专业研究者提供扎实的工艺技术基础和宏观的艺术史框架。它是一部关于“物之所由”的研究,而非关于“物之所值”的指南。全书的叙事逻辑是线性的、技术驱动的、注重群体共性的,与侧重于个体案例评判和市场价值考量的著作风格迥异。读者将从中获得对古代工匠技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物质载体形态演变的全面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名家收藏的案例,更深入地探讨了收藏背后的决策逻辑和价值判断。作者在描述那些历史悠久的藏品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触摸到了那些文物的温度。我特别欣赏它在分析某个收藏家如何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行家时所采用的案例剖析方法。不同于那些枯燥的理论阐述,这里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深刻的教训。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位画家,他如何从一幅看似普通的早期作品中,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其隐藏的艺术价值,这个过程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对“慧眼识珠”有了更具体的理解。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收藏家在私下交流,他没有架子,只是耐心引导你去看懂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这种实践层面的分享,对于正在摸索中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引。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买什么”,更是“如何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结构让人耳目一新,它摆脱了传统收藏书籍那种严肃刻板的腔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兼具历史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散文集。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品市场动态的把握,可谓是信手拈来,却又绝不流于表面。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失落的珍宝”的追溯过程,那种寻觅和失而复得的叙事张力,让人手不释卷。很多案例的选取都非常巧妙,它们并非都是天价天王级的拍品,反而是一些在特定圈层内被低估或错认的“遗珠”。这使得全书的讨论更贴近普通藏家的实际操作层面,而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读完之后,我对于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框架,它强调了知识的积累是建立在对具体物件的深入理解之上的,而非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书中的一些小插曲,比如收藏家之间的趣味轶事,也为略显严肃的收藏话题增添了一抹亮色。

评分

这份阅读体验是极为丰富的,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收藏故事”的好奇心,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我对“价值”的定义。作者处理案例的手法非常老练,他总是能将宏大的市场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决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关于工艺品收藏的章节,它细致地剖析了某个流派的工匠在不同年代的工艺差异,这种精细到刀痕和釉色的辨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将收藏视为一场零和博弈,反而处处流露出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保存的敬畏之心。这种情怀上的共鸣,是很多纯粹的投资类书籍所不具备的。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尘封的往事和智慧,通过文字的力量重新焕发了生机,让人在欣赏物质财富的同时,更珍视其背后承载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结构上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线或品类来划分,而是采用了一种“问题导向”的叙事路径。每引入一个案例,都会立刻抛出一个核心的收藏难题,比如“如何鉴别伪作中的细微破绽”,或者“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布局长期价值”。这种设置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思考的积极性。我发现自己经常会暂停下来,尝试在作者揭示答案之前,先进行一番自己的推演,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这种互动感是我在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时很少体验到的。作者的笔触极其精准,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复杂鉴定时所依赖的感官经验和非量化标准时,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这套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可以应用于任何新藏品的分析工具箱。

评分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在处理“风险与回报”关系时的平衡感。它既没有过度渲染一夜暴富的传奇,也没有渲染过度保守带来的错失良机。每一个案例的最终结局,无论是成功还是遗憾,作者都给予了客观且充满人情味的评价。特别是对那些因判断失误而遭受挫折的藏家,书中对他们心理状态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感受到收藏不仅是智力上的博弈,更是对人性的考验。这种对收藏圈复杂人性的揭示,使得全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真实可信。它让我明白,顶级的收藏家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早、更深刻地理解了收藏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并学会与之共处。这是一部可以反复咀嚼的书,每一次重读,都能在不同的心境下,从中提取出新的感悟和实践方向。

评分

活动好囤了很多书慢慢看

评分

收藏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文化现象又是经济现象,本质上属于文化产业,尤其是它与社会发展的繁荣程度密切相关,故千百年来向有“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之说。

评分

收藏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文化现象又是经济现象,本质上属于文化产业,尤其是它与社会发展的繁荣程度密切相关,故千百年来向有“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之说。

评分

书不错,叠加活动,再用券,很实惠,快递小哥赞一个

评分

写得不错,一口气拜读了,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评分

早收到了货,忘记评价了。

评分

案例很多,可以随便看看。

评分

搞活动的时候买的,京东的书又便宜快递服务也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