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漫话叶浅予》讲述了叶浅予与张光宇、黄文农、鲁少飞、廖冰兄、陆志庠、华君武、黄苗子、丁聪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张佛千、魏绍昌、林海音、梁白波、戴爱莲、王人美等人的故事。
作者简介
包立民,别名云海、云海楼主。1941年生于上海,祖籍常州武进横山桥镇。1965年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职于中央电视台社教部(编导)、《文艺报》副刊(编审)。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编著:《张大千的艺术》、《张大千诗文编年》;专著:《张大干艺术圈》、《张大干家书》、《张大千》、《叶浅予》、《云海楼随笔》、《百美图》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漫画人生
叶浅予与张光宇
叶浅予与黄文农
叶浅予与鲁少飞
叶浅予与廖冰兄
叶浅予与陆志庠
叶浅予与华君武
叶浅予与齐白石
叶浅予与徐悲鸿
叶浅予与张大干
叶浅予与关山月
老漫友欢聚文艺报
叶浅予难忘总理情
“细叙沧桑记流年”
叶浅予浙闽纪行
最后的午餐
张佛千 忆叶浅予
黄苗子 我与浅予
丁聪 热爱漫画事业的老头
叶岗 家兄叶浅予
魏绍昌 难忘的梁白波
林海音 吾友“蜜蜂小姐”
黄苗子 风雨落花——忆梁白波
洪燧卿 叶浅予与戴爱莲
包立民 此曲只应天上有——舞蹈家戴爱莲的异国恋情
王人美 口述解 波执笔
我的丈夫——倔老头叶浅予
朱嘉树 王人美的家事
叶明明 父亲的故乡情
叶浅予 婚姻辩证法
精彩书摘
叶浅予的造型细胞,除了与生俱来的一小部分外,更多的来自后天的艺术熏陶。那么,究竟是什么制造或激发了叶浅予的造型细胞,使他对绘画造型艺术如痴如醉,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走上了漫画创作的道路呢?话要从他在童年时代是一个小戏迷说起。
叶浅予自幼就是个戏迷,迷的是什么戏?是芦茨戏。请看他在《老笔忆童年》中的一段自白:“叶氏聚族而居的地段叫太平桥,太平桥头有个庙叫太平庙,供的是太平老爷。……庙前有个戏台,台前是广场,可容纳几百人站着看戏。记得每年的二月初二和八月十八是太平老爷的什么节日,规定要演几场戏,演期短,不闹猛(上海方言:不热闹)。过了端午节,请三十里外的芦茨老相公到县里来做客显灵,各路戏班子轮流登台,连演一个月,那才热闹哩。这位老相公红脸黑胡子,据说是烧炭佬出身,因为火烧不旺,就一脚伸进窑洞里,他的炭窑就变成收成最大的炭窑,于是他就成为远近闻名而有求必应的菩萨,有邪压邪,求福得福。
“芦茨戏演了一个月,家家户户要准备鸡鱼肉三牲福礼拜一次老相公,加上四乡进城的信徒,这笔开支相当大,受惠者是各家店铺。从我这个小戏迷受益来看,是放手提倡戏剧文化的大运动。因为看了戏,在大表姐的影响下,我学会剪纸做生旦净丑等人型手工,学会拉胡琴,敲锣鼓,参加小演出队,学会画戏演戏。”
叶氏的这段自白,道出了他的造型细胞最初是从戏剧舞台上来,从舞台上的生旦净丑的演员表演中来。但是如何将舞台上的戏剧人物变成他手下的人物造型(最初是人型手工,而后是画脸谱,画戏剧人物)?如果把舞台上的戏剧人物比作制造或激发小戏迷叶浅予造型细胞的艺术土壤的话,那么在这块土壤上帮助他播种、耕作,将戏剧人物最后变成他手下的造型人物的又是谁呢?是他的大表姐胡家芝。关于这一点,叶浅予直言不讳,而且他坦陈胡家芝是他的艺术引路人,是他的启蒙老师。1985年10月,年近八旬的叶浅予写信为年近九旬的大表姐的《胡家芝剪纸艺术集》作序,序中写道:
“你也许记得,在你跟随你母亲到外婆家看芦茨戏的日子里,你用五彩手工纸剪糊成戏文里的小旦,用描花小笔给他开脸,我站在你身旁看得人了迷,心里想着,盼望有一天我也能像表姐那样心灵手巧,做个纸菩萨玩玩。不久,我也真照样做了一个,而且扩大了你的手艺,做成生、旦、净、丑几个角色,蹲在八仙桌下,给姐妹们表演自编的戏文。由于你的启发,喜爱造型的细胞在我身上发了芽。因而,当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学画时,我乐于提起这件事,认为你是我的启蒙老师。你比我大十岁,你那时已是个待嫁的大姑娘,我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娃娃。理所当然,你是我走向艺术的引路人。”
关于这一点,笔者有幸保存着叶老晚年的一件画证。那是1991年,叶老84岁生日前夕,他说要补写《老笔忆童年》,以续创作回忆录——《细叙沧桑记流年》之缺。我请叶老在我的一部大册页上画一开“童年印象”,画一画他童年印象中最深的事物。他欣然允诺。在这开册页上他画了两个芦茨戏中的舞台人物,一个红脸绿袍,头戴红球盔,背插雉翎,手持月牙青龙大刀,俨然是关云长;另一个穿粉红衣裤,头戴绿球巾,想必是刘备的二夫人了,若是,这出戏必出自《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一回。奇怪的是这幅戏剧人物,一反他过去的国画技法,而是以剪纸人物法绘之,每个人物下还画有一根木棍,也许正是他童年时代蹲在八仙桌下,举着他用红绿手工字纸剪糊成的生旦人物,给姐妹们表现他自编自演的《三国演义》呐。在画的右侧和盘托出了画旨:“我的造型细胞从这儿开始发芽!”这句题词,题出了叶浅予的造型细胞是从观看剪糊戏剧人物(亦即剪纸人物)上发的芽,也就是将舞台上的戏剧人物形象变成手下的“人型手工”。
……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漫话叶浅予》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会力求详实、自然,并避免任何表明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图书简介:《浮光掠影:二十世纪中国都市生活图景》 一本穿越时代、捕捉瞬间的社会侧写录 一、 缘起与视野:时代的侧面观察 《浮光掠影:二十世纪中国都市生活图景》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拒绝将焦点集中于政治风云或历史巨变的核心舞台。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匆匆带过的“侧面”——那些支撑起一个时代骨架的日常烟火、市井百态、以及隐秘的情感流动。 本书选取了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末的跨度,但其核心任务是描摹“都市”这一特定空间中的人群与物件。我们试图通过对上海、天津、广州、北京等核心城市中特定片段的捕捉,重构出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现代中国社会变迁图景。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观察,关注的是生活的质地而非权力的走向。 二、 内容撷英:场景的深度挖掘 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按照“场景母题”进行划分,每一章都如同一个独立的、精心布景的话剧舞台。 (一) “梧桐树下的呢喃”——民国风尚与身份构建 (约1910s – 1940s) 此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都市精英阶层与新兴中产阶级在物质文化上的挣扎与融合。我们详细描绘了“摩登”生活的物质基础: 服饰的革命: 从旗袍的剪裁变化、面料的引入(如罗宾逊的丝绒),到西装在知识分子中的普及,不仅仅是形制的变化,更是对“身份标签”的重新定义。我们关注了不同裁缝铺子(如上海的“张裁缝”与“王师傅”)如何服务于不同的社会层级,以及服装如何成为阶级流动的无声语言。 娱乐的进口与本土化: 详尽描述了早期电影院的运营模式、新式舞厅的社交规则,以及留声机如何从奢侈品转变为家庭娱乐的核心。我们考察了这些舶来品如何被本土的审美和伦理观念进行“消解”与“重组”。 空间政治: 重点分析了里弄(弄堂)的居住形态。如何在这种半私密空间中,邻里关系在公共走廊和私人客厅之间进行微妙的拉扯。特别是对“二房东”现象的剖析,揭示了早期城市空间租赁市场中的权力博弈。 (二) “铁轨上的日与夜”——工业化与集体生活的萌芽 (约1949年 – 1960s)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新秩序”对日常生活的重塑,以及个体如何在集体叙事中寻找立足点。 单位制的渗透: 我们细致描绘了“单位”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生活、生育、养老的全部。从大院的食堂分配到职工子弟学校的作息,一切都被纳入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早班、晚班交接时,工人们在厂区门口交换饭票和生活小窍门的口述记录。 “新式”的审美教育: 分析了宣传画、连环画(此处不涉及任何特定艺术家的个人画册)如何通过色彩和构图来塑造“劳动者光荣”的形象。我们对比了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与艺术家们在有限的色彩中传达复杂情感的努力。 票证的哲学: 票证不仅仅是物资配给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感载体。一张粮票、一张工业品购买券所承载的家庭期望与焦虑,被视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经济情感史”。 (三) “霓虹灯下的变迁”——市场化初期的城市回响 (约1970s末 – 1990s)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后,城市中涌现出的多元化与失序美感。 “万元户”的诞生与焦虑: 探讨了第一批个体经营者(“倒爷”、“个体户”)的崛起,他们如何打破既有的社会评价体系。我们考察了他们早期在深圳、广州等地“倒货”的艰辛,以及回到北方城市后,传统邻里关系对他们的审视与排斥。 大众传媒的冲击: 详细记录了录像厅的兴盛过程。从最初对香港武侠片的狂热模仿,到对美国流行文化的被动接受,录像带如何绕过官方审查,成为年轻人了解外部世界最直接的“黑匣子”。 建筑的语言变化: 对比了筒子楼(集中式宿舍)与第一批商品房小区的差异。后者如何通过“阳台”这一新建的私人空间,引发了家庭内部对阳光、视野、以及“拥有感”的全新争夺。 三、 论述方法:材料的交叉印证 为了保证叙事的真实性与立体感,《浮光掠影》主要依赖于非传统史料进行交叉印证,包括但不限于: 1. 旧版城市电话黄页与行业手册: 用以重建当时的商业生态和地名变迁。 2. 私人信件与日记选段(已获授权): 捕捉未经修饰的私人情绪和日常困境。 3. 老式广告语与商品包装设计分析: 揭示潜在的消费心理学和社会期望值。 4. 地方志中被边缘化的“风俗志”部分: 挖掘被主流史学忽略的日常生活细节。 四、 结语:捕捉“不在场”的经验 《浮光掠影》并非要写一个“完整”的二十世纪,恰恰相反,它致力于捕捉那些“不在场”的、被主流叙事遗漏的经验。它不是一部艺术评论集,也不是一位艺术家的传记,而是一部关于“人们如何在那样的时代里,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的社会切片史。阅读它,就像翻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旧相册,每张照片都记录着时间的重量与人情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