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的技術勞工》的英文版Global Body Shopping(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2007年)獲由美國人類學會,城市、國傢和跨國/全球人類學團體頒發的2008年度安鼕尼·裏茲奬。
內容簡介
《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的技術勞工》的主題是印度的信息技術産業中的勞動力體係,特彆是一個全球化的、號稱“獵身”的勞動力調配係統。我的核心問題是:在高新科技産業領域,資本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高速流轉,那麼勞動力是怎麼被調動、被管理來適應這一狀況的?我的研究不關注管理學所關心的問題,我的真正問題是:世界經濟中的高度不確定性是如何通過一係列製度安排和思想觀念而被構造齣來的,這一經濟上的不確定性又有什麼樣的社會後果。因此,我的課題是一個關於全球化的世界的人類學分析。而我之所以要做這個課題,是因為我自己想加入這個全球化的世界、瞭解超齣我的經驗和知識範圍的新世界、進而影響世界知識和話語生産和傳播的格局。我的研究經曆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世界、和世界對話的過程。在這篇中文序言裏,我希望對我們的“世界觀”,即我們如何想象世界、特彆是如何想象世界和我們(中國)的關係,作一個粗略的曆史性的梳理。我本人是“文革”後的産物,在改革過程中和冷戰後形成的對世界的想象直接影響瞭我的研究;而我的研究實踐又使得我對這些世界觀形成新的反思。序言的第二部分將迴顧我個人的“尋找新世界”經曆,從而展示,學術活動乃是世界背景下的社會實踐,它包含瞭學理、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之間的復雜關係。
作者簡介
項飚,1972年齣生於溫州。1998年獲北大碩士學位,當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學博士,2002年獲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牛津大學人類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人口流動和社會、經濟變遷的研究,主要著作有Making Order from Transnational Migration:Labor,Recruitment Agents and the Statein Northeast China(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Global Body Shopping(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2007)。
精彩書評
凝視世界的欲望需要走齣去的意誌來展現。人類學者是共同體的眼珠子——它們被用來看世界,看社會,看社會世界,看世界社會。有眼珠子就能夠看,有心纔能夠凝視。人類學者也是知識群體的腳闆子——它們要走很遠的路,走很多的路,走陌生的路,也就是走沒有路的路。有瞭這樣的人類學者群體,一個共同體的社會科學纔能走得夠遠,看得更遠。
——高丙中
目錄
序一 尋找一個新世界
序二 一個陌生者的探險
緻謝
導言 構造不確定性
概覽:獵身在行動
民族化、個體化和跨國化
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獵身”的全球背景
“金融民主化”與IT勞動力的“虛擬”短缺
人纔之戰爭與管製之障
第二章 安得拉的“IT人”生産綫
“學位店”和“技能店”
“在海得拉巴買房,在安得拉置地,在美國賺錢”
生産IT人成瞭傢族生意
第三章 “賣身”和賣工作
“付費工人”和海得拉巴的勞力行
全球獵身,印度中心
第四章 悉尼的“名牌勞力”生意
“銷售和開發完全是兩碼事”
“隻有印度人纔應付得瞭印度人”
重疊的生意
同一屋簷,多頂帽子
第五章 中介鏈和闆凳術
多層次圈子
“印度人最不可靠!”
過度定座
第六章 為什麼順從?
勞力行和印僑社團的連鎖
工人當上瞭協調入
工人之間:幫忙可,團結無
齣路
第七章 獵身的世界體係
美利堅閤眾國:“IT人的麥加”
全球門戶: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東
美國的衛星:加勒比海和拉美
新前沿:“你是印度人嗎?”和“有人做德國夢嗎?”
結語 全球IT業中的“印度三角”
附錄一 記憶中的田野:印象與影像
附錄二 鏇轉中的人生:被訪者索引與小傳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和對世界的理解的單一化聯係在一起的,是對自我的理解的內化。所謂“內化”,我指的是靠文化意識、個人修養等內在特質來界定自我。所謂心性問題、人生問題、文化問題越來越引起注意。為說明這一內化的趨勢,我們可以對在1980年代風行一時的新儒學和在2000年以後的《論語》熱及“大眾儒學”之間作一個對比。1980年代的新儒學起源於海外和境外(港、颱)。新加坡的李光耀要藉這個說法強調經濟發展中社會秩序的重要性,甚至是等級關係的必要性,同時也想嚮西方證明所謂的“亞洲價值。”亞洲和西方的學者又把這一話語放大,藉此尋找所謂非西方的現代性,證明新儒學可以促進現代化。這一版本的新儒學,到1990後期基本失去說服力。人們不再對“非西方的現代性”感興趣,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不僅在中國,同時也在許多其他國傢)認為,要成功,在經濟上必須要走美國之路。打一個粗略的比喻,在1980年代,我們對世界想象有點像國際電影節,大傢努力展示自己有特色的東西,大傢有時候甚至不在乎彼此之間有多大的可溝通性;而到1990年代,大眾的世界想象就像奧林匹剋運動會,大傢都要用一樣的規則來競爭、用一樣的標準來評判,強勝弱敗,勝者為優,汰者為劣。在這一情況下的論語熱和大眾儒學就和1980年代不同,它不再是關注替代性的曆史發展路徑,不再試圖尋找新的發展和生産模式,而成為自我認同、修身養性、心理調解的話語。所以“內化”。
當我們靠這內化瞭的儒學論述來定義自己,來界定自我和世界的關係,文化也就被神秘化、本質化和絕對化。這和在冷戰之後一些宗教原教旨主義的興起,在邏輯上是有關聯的。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在結論上聳人聽聞,但是其假設不是一點道理沒有。當世界被單一的經濟和政治邏輯所統治,當人們越來越依靠所謂的文化和宗教來尋找生命的意義,甚至要把文化和宗教當作捍衛自我尊嚴的武器的時候,就很容易把文明絕對化。象“中國可以說不”以及憤青們的逆反性的民族主義是我們把世界外部化、自我內化的一個後果。
……
前言/序言
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的技術勞工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