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卡里、T.J.哈阿霍夫编著的《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对希腊罗马生活和思想文化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综合考察。两位作者把希腊生活和罗马生活作为一个单独主题进行考察。他们相信从广阔视角来看,两种文化的相似性比差异性更明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把希腊世界和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分为社会生活、语言文字、哲学、科学、艺术、文学、教育、学术和宗教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且首先探讨了希腊罗马世界生活和思想的地理背景、政治背景以及物质背景。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述每一个方面的内容时,都尽力将两个世界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体现相异性的同时,充分展现相似性。
海报:
M.J.卡里(1881——1958年)是杰出的希腊罗马史专家,在希腊罗马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出版的专著有《希腊历史档案文献》( 1927年)、《亚历山大的遗产》(1932年)、《从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146年的希腊世界史》(1932年)、《君士坦丁统治之前的罗马史》(1935年)、《希腊世界史》(1939年)、《希腊罗马历史的地理背景》(1949年)、《罗马简史》(1963年)等。其代表作是《希腊罗马世界的生活与思想》和《希腊罗马历史的地理背景》。他尤其对后面这部著作感到满意。他除了对希腊罗马历史文化进行研究,还进行艰深的地理学探讨。
前言
第一章 地理背景
第二章 政治背景
第三章 物质背景
第四章 社会生活
第五章 书面文字和口语文字
第六章 哲学和科学
第七章 希腊罗马艺术
第八章 希腊罗马文学
第九章 教育和学术
第十章 希腊罗马宗教
索引
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古朴的色调和精美的插图立刻勾起了我对古代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以及哲学思想充满了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将它收入囊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古罗马人的饮食习惯、穿着打扮、娱乐方式,甚至是如何处理日常的垃圾和卫生问题。这些细节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身临其境地体验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事件,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斯多葛派的理性主义,再到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罗马家庭结构和社会阶层划分的描述印象深刻,它帮助我理解了当时社会运作的逻辑和人们的行为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又迷人的世界,它以一种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展现了希腊罗马文明的辉煌与复杂,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期待能从中汲取更多知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希腊罗马世界生活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它不仅仅是关于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更是关于普通人在那个时代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生动写照。我被书中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详细阐述所吸引,对公民大会的运作、陪审团的审判,以及当时的政治辩论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古罗马法律体系的介绍也让我惊叹于其前瞻性和系统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黑暗面,比如奴隶制度、性别不平等以及残酷的角斗士比赛。作者以一种客观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态度,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光明与阴影,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都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的集市,听着各种语言的交流,看着不同肤色的人们穿梭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它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也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所震撼,也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局限于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讲述罗马共和国的衰落时,作者会引申出当时哲学家们对于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的深刻反思,以及他们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这种结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思想的深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的介绍,比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伦理学,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色彩。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这些复杂的概念,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产生的根源和它们所产生的影响。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也十分清晰,每一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辅以详实的史料和研究作为支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古希腊罗马世界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并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领略希腊罗马世界的风光。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神话故事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讲述了诸神的故事,更是挖掘了这些神话背后所蕴含的古希腊人对于宇宙、人生以及道德的理解。例如,关于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作者将其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进步联系起来,让我对这个古老的神话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古希腊戏剧的介绍也让我着迷,我仿佛看到了舞台上演员们激昂的表演,听到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这本书不仅展现了希腊罗马世界的物质生活,更深入地探讨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古老的文明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西方文明的源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作者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判古人,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理解和呈现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困境。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精妙分析,尤其是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梳理。作者能够抓住他们思想的核心,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孕育和传播的。同时,书中对罗马帝国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进程的描述也引人入胜,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帝国的兴衰轨迹,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罗马帝国时期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从贵族的奢华到平民的朴实,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无论是希腊还是罗马,它们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这本书正是开启这扇遗产大门的钥匙。它让我思考,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评分阮炜的书,都是可以一看的。
评分虽然是比较老的书了,还是很经典
评分虽然是比较老的书了,还是很经典
评分再次买了一堆书!囤书,慢慢看看!
评分满300减100,没忍住!多囤了点子!
评分再次买了一堆书!囤书,慢慢看看!
评分杜威的著作,显现了一个事实,即他是一位致力于写作的学人,他在维蒙特大学求学的时候,就显示出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好学生,但他不擅于口才,文笔亦不精辟,并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达意见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杜威在哲学见解上,早期虽然承袭了黑格尔的部分思想,但是由于生物学及生物学上的进化理论,对他早期思想的一番冲击,在他一篇《从绝对主义(Absolutism)到实验主义》的论文中,已经剖析地叙述了他思想改变的来龙去脉,说明他何以舍弃了十九世纪德国黑格尔派的绝对主义。在杜威的哲学思想中,他并不赞成观念完全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静态的说法;观念自身并不是绝对的,杜威把观念视之为一可易的、动态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导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适应外在的环境。 跟传统的经验论相比,杜威对“经验”一字的涵义之解释亦有不同,显见杜威所谓经验,并不完全像一般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的“纯粹是指个人的认知”。从杜威的观点,经验的内涵,除了认知的意义以外,尚有其它的性质在内,诸如吾人感受到的喜悦、苦痛、作为等。经验是个体在环境中,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故杜威在经验的解释上,抛弃了一般哲学家之误认经验是认知的形式。就如同我们送一个至亲好友离国远行,我们对此一情境的经验感受,不仅仅止于认知到好友的远行,我们的经验里,还包括了诸多的感受与情愫,以及送行过程中的种种行为;这些经验特质,不为一般哲学家注意。杜威的经验的涵义,因为附上了生物与环境的彩色,故其立论至为显著而特殊。 对“经验”的概念加以辨识,是了解杜威哲学理论的一个必经门路。照杜威的看法,经验是一个单一、动态、而为完整的有机整体。经验并不是可以割裂的,经验是相关的,不仅与产生经验的情境相关,而且,经验自身就是一个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经验在发生的先后顺序上是相关的,不仅是相关,而且是继续不断地成长。这种经验的涵义,乃是因为杜威认为个体是存在于环境之中,是对环境加以作为(Doing);而环境对于个体所加之作为,定会有所反应,此一反应,杜威称之为“施为”(Undergoing)。人类在改造环境,或者主动地适应环境时,如筑堤开渠,人类不仅对环境有所作为,同时环境对人类亦提供了可耕之田,或增加了收获等,这就是环境对吾人的一种施为。此种作为与施为之间的交互活动,就是吾人经验所由产生的来源。 经验不只是纵横相关,绵延发展,而且经验自身是有机性的。经验是具有扩张性、生长性、相关性与预测性的。吾人对“水”的经验,是随着吾人接触水的各种情境而不同。水的概念,是从与水的各种交互行动中得知,这些交互行动,有的是直接的参与其中,有的是直接的获得,这说明了经验的变动性。 杜威的经验涵义,不完全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给予界定;他也把生物学的涵义,掺入在经验里。从生物与环境的交互行动中,提示吾人:经验应该是多元性的,即产生经验的情境、内容、关系,都是来自生活。是个人经验生活的一个单元。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学的知识论看法,也带给经验一种新的理论,即经验是工具性的。经验自身并不就是价值的所在;经验之可贵,乃在于能够替吾人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从生活的本质上,来增进人类的生活经验,提供人类更进一步、更有效的与自然直接交往的凭借。 “历程”(Process)也是杜威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生物的演变来看,个体是在一个发展的历程中,自发展本身来看,生物个体之发展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历程是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延续性的结合。生物自身发展以外,似乎是不应该再给它加上一个外在的目的。因为,由于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交互活动,经验与生长的发展,是不可能预立一个固定目的的。
评分科罗塞特觉得,哲人不应该虚构故事,虚构对传授真理来说是不适宜的。西塞罗在写他的《论共和国》时,以柏拉图的《王制》为楷模,最后部分也模仿俄尔神话讲述了天学景象,不过,场景从冥府变换到了梦中。
评分如果你想给我们传授一种关于天上世界的概念,揭示我们灵魂的诸种状况,为什么你不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做呢。而要用那些想象出来的人物、事件、场景,恰恰把真理的入口都弄得不纯净了,拙劣地模仿一个剧作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