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新中国建立伊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临帝国主义全面经济封锁和军事挑衅,新中国只能尝试以农业合作化开辟一条独立自强的发展新路,以打破常规和苏联模式,避免两极分化,凝聚党心民心,增加核心竞争力,吸引和联合全球一切反帝和平力量,击碎美制“新月形”军事包围的战略布局。
由此,一部中国农业合作化史犹如战史,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书中所呈现的毛泽东、刘少奇、陈云、薄一波、邓子恢、赖若愚、陶鲁笳、王谦、李顺达、曾希圣、吴芝圃、王任重等人物,栩栩如生,风云各显,轻描重抹,共写春秋。
跨越九省寻觅,农业合作化运动众多亲历者的口述回顾,真实隽永,沉淀铄金,更如明镜。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阶值。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土地改革,中国农村自下而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百名亲历者口述实录(插图珍藏本)》首次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地方到中央关于农村发展途径的探索,深度剖析西沟、川底等典型农业社的民情民心,展示了毛泽东大力推行农业合作化的战略视野,彰显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上下结合不断发展的基本进程。
作者采访多位当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亲历者,获取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照片,用真实的笔触还原了这一历史事件。视角新颖,深入浅出,令人回味。
作者简介
马社香,1955年出生,江汉大学特聘研究员,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出版《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庐山档案--毛泽东与名人在庐山》(人民出版社2006)、《韶山档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一个女革命者的历史见证》(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庐山旧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红色第一家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明末十大疑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中国货币文化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等个人著作,颇受关注和好评。
目录
一 1951年全国首次“试办初级社”会议矛盾爆发
1951年3月,山西长治召开“试办农业合作社会议”长治地委与华北局调查组各执一词,一场新的认识交锋即将爆发。
1.长治专区试办初级社会议在关键时刻召开
2.华北局调查组不同寻常的列席
3.李顺达别具一格宣讲毛泽东“建设新农村”主张
4.调查组强调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讲话
二 试办农业合作社党内争论升级
山西省委请示报告中“逐步地动摇削弱私有基础”的观点,成为华北五省互助合作会议争的焦点,事情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
1.华北局调查组和长治地委不同调儿的会议报告
2.山西省委不同意调查组意见的前因
3.赖若愚起草“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
4.华北局再三请示刘少奇
5.吵翻了天的华北五省互助合作会议
三 山西省委与华北局“不同意见”的历史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省委向中央局进行正式的文字申述,在我党历史上尚属第一次。山西省委申述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非要申述?他们的申述会有效果吗?
1.华北局要山西省委检讨
2.山西省委向华北局申诉不同意见
3.昨天和今天的一根红线
4.刘少奇三次讲话批示支持华北局
四 毛泽东酝酿支持山西省委意见的战略高点
巨大的压力下,长治地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地缘环境险恶,新中国发展农业是靠一家一户个体经济,还是进一步组织农民办农业社,毛泽东酝酿着重大的战略抉择。
1.王谦等人给毛泽东寄了一封信
2.怎样继续引导农民--李顺达互助组的公开回答
3.毛泽东7月15日“能战然后能和”的回信
五 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召开
毛泽东坚信:“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
1.毛泽东说服刘少奇、薄一波、刘澜涛的武器
2.陈伯达具体组织和主持会议
3.赵树理会上讲的农业社故事
4.试办国营农场和山西干部履新
六 1952年全国典型农业社“试验田”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下发后,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初级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逐渐推动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形成……
1.李顺达初级社挂牌之际
2.全国首批试办社--川底的“秘诀”
3.西沟人眼中的退社
4.反细菌战和东四义卫生村
5.李顺达随中国农民代表团访苏归来
6.刘少奇出席苏共十九大要闻
7.毛泽东、党中央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
七 1953年春毛泽东调研农业合作化
毛泽东一针见血地说,“……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不自觉地把战争时期为人民甘洒热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换为为政绩服务,为领导意识服务,发展下去就可怕了。”
……
八 1953年推进合作化的双层推进
九 1954年推进合作的整合交锋
十 1955年加快农业合作化的政治视野
十一 农业合作化速掀高潮的组织推动
十二 1956年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浪尖
附录 主要受访者名单
后记
精彩书摘
今天成立的农业合作社还是这26户。为什么不叫原名互助组,要叫合作社呢?这是毛主席要求我们,要走社会主义道了。
李顺达讲:“这两年,我多次见到毛主席,说起来又激动又惭愧。毛主席要我们山区将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甚叫社会主义?村里有人问。我答:就像老大哥苏联那样,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牛永青老汉问:不用牛,用甚?我说:用拖拉机。我在天津展览会见过,有一丈多长了。牛永青再问:这么大,在俺山区怎么用?山路能进来?能往梯田送肥、收玉茭?牛永青的话叫我好一阵琢磨。西沟现在最大的田才四亩大。山区一辈子不能用拖拉机种庄稼,就一辈子不搞社会主义了?我想来想去,原来想的社会主义就是用拖拉机犁地的想法,不完全对。”
李顺达那天说,那俺们山区咋能走上社会主义道?共产党毛主席又给我们指路了。这就是要搞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里就有社会主义。为甚这么说?合作社讲土地入股,谁的土地多股份要多一些,但能多多少,就要看你劳动了。这就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比例比土地入股大一些,大多少,由大家讨论定。还有合作社要留发展生产、预备荒年和为困难人家准备的公积金。公积金,我们互助组原来就有,合作社是不是要增加一部分,也要由大家定。我琢磨着合作社要办好,家家都有股份,家家都有说话的权利,大家商量着在合作社分配里取长补短,公平合理,人人都有劲,都有奔头,人人都过上好日子。中国的地主资本家不敢欺负剥削我们。以后,外国的帝国主义和地主、资本家,谁也不敢也不能够欺负剥削我们。现在,美帝国主义还敢侵略朝鲜和我国台湾,我们立即组织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1951年夏季,我们互助组发起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倡议,全省全国农民都响应,我们互助组一天就捐献51.2万元旧币(李顺达个人捐献15万元旧币)。我们要让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现在不敢欺负剥削我们,以后更不敢欺负剥削,我理解,这就是社会主义。(西沟村申纪兰2008年12月4日口述)
李顺达朴实的话语从一个基本侧面,回答了从地方到中央层层争论试办农业合作社的目标这个大道理,也向乡亲们讲述了合作社“土地入股”、“按劳分配”的基本章程。这个章程,大家早已讨论过,合适着了。李顺达又接着讲,合作社与互助组相比的几大好处,互助组老六户党支部成员宋金山当时用手比画着说:
“一是可以扩大耕地面积,增产。每家每户的田埂地头利用起来,合作社整体安排成片种植,与互助组的换工有很大区别,扩大的田埂地头连成片,好种庄稼,增产粮食。我们要让全国看看,山区的农业要上去。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假设的、与“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百名亲历者口述实录(插图珍藏本)”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变迁与文化交融:从汉唐盛世到现代格局》 作者: [此处可填一个富有学术气息的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明远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填一个虚构的学术出版社,例如:敦煌文史出版社] 定价: [此处可填一个合理的定价,例如:188.00元] 开本与装帧: 精装,16开,全彩印刷,附赠精美地图集 字数: 约 65 万字 --- 内容概要 《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变迁与文化交融:从汉唐盛世到现代格局》是一部跨越两千年历史时空,聚焦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交通动脉——丝绸之路的深度研究专著。本书以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和社会人类学的多重视角,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路线演变、贸易结构、生态环境影响,以及沿线文明之间的复杂互动与融合过程。 本书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上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商贸通道的局限,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文明交流网络。作者群通过对中西方史料的细致比对,结合最新的卫星遥感技术和实地考古发掘成果,精确描摹了这条“文明之河”的地理脉络及其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不可逆转的变迁。 第一部分:地理基础与早期成型(秦汉至魏晋)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学框架。详细分析了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道、帕米尔高原和中亚山地等关键地理单元对商路选择的决定性影响。作者探讨了古代水文地质变化(如河流改道、地下水位下降)如何迫使商队改变既有路线,并解释了游牧民族的兴衰与绿洲城市的兴衰如何相互印证。 特别关注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以及汉朝对西域的初步经略。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早期路标、烽燧遗址的考证,旨在重构早期商旅的实际行进路线。 第二部分:盛世的辉煌与路线的鼎盛(隋唐时期) 唐朝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唐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如何保障了商路的空前繁荣。重点研究了长安、洛阳作为东西方贸易枢纽的功能;吐鲁番、高昌、敦煌等重镇在宗教传播、技术交流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交融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出土文书、壁画、佛教造像风格的比较分析,详细阐述了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自西向东的传播路径与在本土化的过程。书中特别探讨了唐朝与周边政权(如突厥、吐蕃)在贸易保护、路权争夺上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陆路衰落与海上转型(宋元时期) 进入宋代,中原政权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弱,内陆商路开始受到挑战。作者结合气候变化资料,论证了中亚地区干旱化趋势对绿洲生存环境的挤压,以及沿途战乱对商业信心的打击。 与此同时,本书首次将宋元时期的“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提升到与陆路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的发达程度、造船技术以及航海知识的考察,展示了贸易重心如何由内陆向海洋转移,以及这种转移对中国南方沿海经济的深远影响。元朝建立的庞大帝国体系(如驿站系统的延伸)对跨欧亚贸易的短暂复兴起到的作用也被细致分析。 第四部分:地理重塑与现代遗产(明清至今) 明清时期,随着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传统丝绸之路的地位急剧下降。本部分探讨了这一历史性转折背后的全球贸易体系重构。重点分析了海禁政策对陆路贸易的冲击,以及明代与中亚各国(如帖木儿帝国残余势力)的边缘化交往模式。 在现代部分,本书将视野拓展至20世纪至今。研究了考古学、探险热潮对丝绸之路遗产的“再发现”过程。最后,结合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叙事,本书以冷静的学术视角,评估了古代丝绸之路所遗留下的文化地理遗产对当代互联互通战略的启发与现实意义。 特色与创新 1. 多学科交叉研究: 融合了历史文献考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考古学实证研究和人类学文化比较。 2. 详实的图表与地图: 全书配有超过百幅高清手绘路线图、地貌剖面图、卫星影像对比图,以及贸易品流向图,直观展示地理与历史的互动。 3. “非主流”路线考察: 深入探讨了南方丝绸之路(滇缅古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独立发展脉络,丰富了对丝绸之路概念的理解。 4. 强调“交融”而非“单向输入”: 书中大量篇幅用于分析中西方在技术、艺术、思维模式上的相互影响与本土化改造,避免了单一文明优越论的窠臼。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历史学、地理学、国际关系学、考古学专业的师生阅读,对世界贸易史、区域文化研究,以及地缘政治感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