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2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文化与教育(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一、钱穆执教中学的经历 1.研教合一,著述皆由讲义来钱穆自幼丧父,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升学,遂在小学任教,开始了教书生涯。 1922年秋,钱穆在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一月后,便转往厦门集美学校,任该校高中部师范部三年级毕业班国文课。此时,钱穆已治学多年,对中国文学史自有心得。第一堂课就讲授曹操的《述志令》,提出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言之有据,新意迭出,深得学生的称誉。这一时期的积累,对于后来钱穆写作《近三百年学术史》《史记地名考》《庄子纂笺》等史学著作均有帮助。后由于发生学潮事件,由于校方处置有失公允,钱穆返回了家乡。 1923年至1927年,钱穆任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教师,度过了较为愉快的四年时光,不仅为师备受赞赏,自己的学业也多有长进。学校规定,国文教师除了随班递升讲授国文正课外,每年还要兼开一课,第一年为文字学,第二年为论语,第三年为孟子,第四年为国学概论。各教师多自编讲义。钱穆于这四门课皆下功夫研习讲授,所编四部讲义,除文字学讲义不存外,其余均结集出版。钱穆曾言:“至是成此四稿,始为余正式从事著述之年。然此四稿,皆由学校课程规定而来,初亦未敢遽以著述自任也。”[1](pp.138)钱穆编写讲义的学术水准非同一般,包含了钱穆平日读书的心得体会,所思所想,颇有见地与分量。当年的学生回忆说:“我听了钱穆一年课,他教《论语》《孟子》。他教的与别人不同。钱穆在学问上,喜创新,喜突破别人做过的结论,总是要自己想,执著自己见解。学生们对他很钦服。”[2](pp.81)由此可见,钱穆将课余的治学研究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学术生涯与为师的事业紧密相连。 2.恪守本职,现书生本色 1927年,钱穆转入苏州(江苏)省立中学,任全校国文课主任教席,教最高班兼任班主任。此时,由于国家处在动荡中,政府无暇顾及教育事业,经常拖欠教师薪资,一些老师便会为此抗议罢教,这样的老师通常都会受到学生的敬仰。钱穆不了解此状况,依然按时登上讲台。学生素来佩服钱穆的学问和为人,便有人告诉他事情本末,希望钱师也参加罢教。钱穆闻此大为诧异,认为学校欠薪是暂时的,而课业则是事关学生前途的大事,岂可任意停课。因此钱穆不仅没有罢教,反而劝告学生应安心读书[1](pp.142~143)。 钱穆认为,老师教授,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根本。尽管时世艰难,时局动荡,教师和学生仍须恪守本职。作为一名恂恂儒者,钱穆抱有一种平和、渐进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反对暴力革命与激进运动,反对学生参加各种学潮和政治活动,认为学业才是学生以后安身立命之根基,不能随意荒废。这表现了钱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书生本色。但中国当时处在紧迫的救亡图存的现实环境中,教育能否按照既有轨道运行,似乎是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二律背反。历史事实证明,这对矛盾最终还是被暴力革命所打破。尽管建设难于革命,但在内忧外患的现实面前,单靠教育救国终究式微。 二、钱穆中等教育思想述要 钱穆于1922年至1930年间在厦门集美学校、无锡三师、苏州中学等校执教九年,这是他学问厚积薄发的阶段,并终因一部《先秦诸子系年》得到顾颉刚的赏识。顾颉刚一句“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改变了钱穆的人生轨迹,从此以后他开始在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学任教,这一年钱穆36岁[1](pp.147~152)。 执教中学九年,钱穆对于中等教育问题非常关注,曾多次撰文,发表自己对中等教育改革的意见与建议,言辞恳切切中要害。事隔半个多世纪后,再读这些文字,犹能体味到其中的睿智与深刻。而当下的中等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因此,重新发掘与解读钱穆关于中等教育的思想,仍有重要意义。
评分钱穆先生作品,非常好,十个字够了吗
评分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买了28本,先囤着,慢慢看,应该不错吧
评分都很好
评分没想到是繁体字看不懂
评分里面的观点,即使放在今天来说,也极有现实意义。
评分钱穆先生全集著作趁活动和有券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
评分很好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文化与教育(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