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我购入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寻找一些可以激发我个人创作灵感的素材。我是一位插画师,目前正在尝试融合古典宗教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宝库!那些早期石刻造像中蕴含的原始生命力和后世唐代造像中体现出的世俗化、丰腴之美,都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对比和参考。我特别喜欢研究那些“不完美”的造像,比如某些面部表情的微妙错位,或者比例上的夸张处理,这些“偏差”往往是艺术家个体风格和时代精神碰撞的产物,也最能激发我的想象力。这本书的高清晰度图片,使得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线条的力度和光影的捕捉上,这对我绘制人物动态和表现空间深度非常有益。
评分我对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一直非常关注,这本书里展示的许多造像,其历史年代之久远令人惊叹。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古代造像材料特性和工艺衰变规律的资料,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似乎触及了这一领域。比如,我想知道不同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有何区别,或者泥塑彩绘的保存难度体现在哪里。虽然我尚未在书中找到专门的“材料科学”章节,但从高分辨率的照片中,我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某些特定风化痕迹的形态,这对于我理解材料的脆弱性和艺术品的“时间感”非常有帮助。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距离观察”古物衰变过程的独特视角,这比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要深入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的很有品味,那种厚重的纸张和典雅的字体,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册。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幅图像都占据了足够大的空间,细节纤毫毕现,色彩的还原度也很高,看得出出版方在工艺上的投入。虽然我个人对佛教艺术的专业知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光是欣赏这些造像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尤其是那些细节的处理,比如佛像的衣褶、面部的神态,甚至是底座的纹饰,都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静谧感。这本书的图片质量让我非常满意,即便是放大观看,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艺术的精妙感依然清晰可辨。对于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觉体验绝对是顶级的享受。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古代东方哲学对后世美学的影响,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但从目录和导读部分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学术背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佛像,更似乎在尝试构建一个跨越不同朝代和地域的艺术演变脉络。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处理不同文化区域对同一主题的风格差异,比如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本土艺术之间的对话和融合。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对于理解佛教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符号进行本土化改造,非常有启发性。我打算接下来重点对比一下不同时期造像在“神性表达”上的细微变化,这本书的素材库显然能提供充足的参照物。
评分作为一个刚刚接触佛教历史的入门者,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提供精美视觉材料,又不至于太过晦涩难懂的参考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平衡。它没有过度依赖复杂的梵文术语或冗长的经文引用,而是通过清晰的图像分类和直观的图注,引导读者逐步了解背后的文化语境。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造像功能性的区分,比如哪些是用于供奉、哪些是用于冥想的,这种实用性的介绍,让原本遥远的宗教符号变得更“可触摸”了一些。对于想通过图像来理解佛教教义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学习路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面对一堆冰冷的石雕,而是开始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精神力量。
评分造像量度经
评分本书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造像量度经》的标点本,本经是说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经典,原属藏传佛教系统,自清代汉译后,对汉化佛教的造像规格产生相当的影响;二是南宋《重编诸天传》的标点本,《重编诸天传》主要论述天台宗伽蓝安置的“二十诸天”之由来和事缘,并依《金光明忏法》等经典定其列位座次;三是《解说》,介绍了汉传佛寺的布局和结构,以及佛教诸神的渊源流变;四是《密教印图集》,揭示了佛教手印的内涵,可收按图索骥之效。李鼎霞,女,1933年生,辽宁海城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著有《佛教造像手印》,古籍整理有《大唐新语》、《续红楼梦稿》、《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参天台五台山记》、《行历抄校注》等多种。
评分挺好的,而且速度也快!2013-08-06 18:58
评分特价时候买的一批书,物美价廉
评分加入购物车
评分图文佛教大百科(超值白金版)
评分宫教授的书籍很棒 很经典~!
评分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
评分佛像的意义总的说来主要是为了传教和观想。佛教,又被称为“象教”,意思是说佛把他的教言教理通过各种比喻形象地表达出来,正所谓“事以理成,而理由事现”。那么“既然把佛所说的经看作‘喻’,看作‘譬’,认为它只具有‘像’的功能,其蕴含的真正佛‘道’,佛‘法’,佛‘理’须待挖掘”,①佛教中描述的各种形象是作为佛言说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按照佛教教义的精神理念加以改造塑造出来的,体现着佛教的某种教义或者精神。在诸多典籍中,我们可以发现,佛教认为用形象进行思维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与自身的必然选择。当人们去礼拜身领的时候,需要领会把握佛教的精神,去发现实相真如。这也就是说,形象在佛教中成为唯一的媒介,它连通了娑婆世界与西方净土,并且通过它,个人能够于业力轮回、缘起不绝的因陀罗法界中正见正行。所谓正见正行,即是通过形象去把握里面蕴含的“理”。佛教造像手印的作用就是引领关注他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教教义的精神理念中去;不仅仅是去正确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正确解读的过程中体察自身以起正行。而语言的真实存在就是当我们听到话语时,我们就能接受并参加进去;语言的精神现实也就是把我和你统一起来的现实。因此,比起一般的把佛教视为艺术作品观点而言,把佛像视为语言更恰当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