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室之光

暗室之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苏娟 著,况志琼,涤然,苏文峰 译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心理
  • 小说
  • 黑暗
  • 光明
  • 救赎
  • 人性
  • 反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24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67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字数:1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暗室之光》是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蔡苏娟自己的成长和救赎历程。她出生在清末两江总督之家,16岁时成为基督徒。在朝代更迭、时局动荡之中,家产尽失,受尽打击。她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精通英文和钢琴,曾经周游中国大部分省份。41岁时她因病导致眼睛无法见光,受尽疾病折磨,但她的心中充满信仰,助人无数,成为一盏“点着的灯”,成为无数人生命的导师和良伴。这本口述自传在基督徒中影响极大,让一切身处困境中的人备受激励。

作者简介

蔡苏娟,1890-1984年,祖籍杭州。1890年岀生于南京官宦之家,16岁时,她成为基督徒,之后,使全家55人都接受了基督教信仰。
1912年,蔡苏娟到美国各地基督教会和神学院证道,受到美国总统哈定的接见。
1931年,蔡苏娟身染重疾,从此卧床不起。她的眼睛对光线极度敏感,必须要待在幽暗的房间里。1953年,蔡苏娟用英文口述写就的《暗室之后》在美国出版。该书曾被译成50多种文字。此后三十几年中,蔡苏娟在一间密不透光的暗室里接见了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来访人士,并以生命向他们作见证。1978年,《暗室之后续本》岀版。这两本书记述了她一生信仰生活的经历,读来感人至深。1982年《暗室珍藏》中英文版同时问世。

目录

编者说明
谨推荐《暗室之后》(葛培理)
《暗室之后续集》自序(蔡苏娟)
《暗室珍藏》致谢(蔡苏娟)

第一部 中国女孩(1890-1906)
01 乐园的小鸟
02 在逆境中成长
03 高墙之内
04 黄金时代
05 苦毒之根
06 富贵之虚谎

第二部 “吃”洋教(1906-1931)
01 墙外世界
02 “吃”洋教
03 千钧一发
04 玛丽·李曼小姐
05 圣灵的果子
06 种子撒在好土里
07 我的瞭望台
08 走在宽阔的大路上
09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10 经过金门
11 浪子回头

第三部 病倒(1931-1949)
01 病倒
02 不灭的光
03 在旷野漂流
04 多了三只羊
05 乌云和眼光
06 古老的时钟
07 集中营的阴影
08 区区猎犬
09 离别
10 乐园
11 百合花

第四部 暗室之后(1949-1984)
01 暗室之后
02 畅销书
03 我的同工们
04 假期栖所
05 各方的反应
06 笨驴
07 镁光灯下
08 事奉增长
09 圣灵的出口
10 电影机开动
11 好戏在后头
12 远征费城
13 干妈的手
14 思念天家
附录:暗室珍藏

蔡苏娟遗言
“暗室之后”访问记(章力生)
《暗室之后》译后记(况志琼)

精彩书摘

一、中国女孩(1890-1906)
1.乐园的小鸟
消息像燎原的野火一样,传遍了宾州的乡镇:李曼小姐带了一个中国人回来住!
真的!当我从那广大无边、多彩多姿的中国,初到宾州乐园镇来住的时候,确实觉得自己好像多年前我在上海买的那只火鸡一样惹人注意。因为火鸡在南京很少见到。我听说美国人有个特殊风俗,喜欢在感恩节的时候吃火鸡,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买到了一只,准备送给我最敬爱的宣教士李曼牧师全家。我抱着这只放在笼子里的珍品,从上海搭火车到南京去。同车的人都挤过来,要看看这只怪禽。“它吃什么?”我不得不红着脸承认,我也不知道。很可惜,一到南京,有人喂它麦精牛奶,结果李曼家还未来得及把它烹制成精美的大餐,它就夭折了。
我终生的挚友和同工李曼小姐,用爱心把我带到美国来,就住在乐园镇的李曼家。那时我已经躺在病床上十九年了,正像那只火鸡困在笼中,根本不能逃出来一样,有如以下这首诗歌的情景:
我是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远离青葱花草佳美田郊,为你被囚,我心何等高兴,终日向你歌唱吐露柔情。
因为我的主啊,这是出于你的美意!到美国后,我才体会到美国宣教士跟我一道去中国乡下布道的心情。人人都对他们的金发、蓝眼睛、白皮肤好奇,问东问西。通常只有我一个中国人陪着他们,因此有些乡下女人毫不客气地撩起我的袖子,要看看我的皮肤是不是真的跟他们一样的颜色。有时还问:“你是地道的中国人吗?”
我非常喜爱在美国的新朋友,可是我们需要彼此学习的地方非常多。他们回羞怯地排队进来看“中国女孩”,事实上当时我已经五十九岁了。他们又常常不知道怎样开口,在找不到话题来跟我聊天时,总是提出这个问题:“中国人吃什么?”
我尽量以最礼貌的态度回答他们,并述说我的童年。我的童年确实过得非常奢华。家中五打以上的仆婢听我们的使唤。所以我回答他们说:“在我的家乡,我们早上吃稀饭,配上馒头、咸板鸭、油鸡、炸油条,还有几种小菜,中午饭有一汤三荤三素,下午四点吃茶吃点心。两餐之间还有许多水果零食。晚餐是……”

前言/序言


《暗室之光》 关于本书 《暗室之光》并非一本记载具体事件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份对人类内心深处复杂情感与深刻哲思的探寻。它穿越喧嚣的表象,深入那些被日常琐碎掩埋,却又真实存在的情绪角落。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人物传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静默的观察,一种对“何以为人”的持续追问。 本书的创作源泉,并非来自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戏剧性的个人经历,而是源于对生命中那些微小却不容忽视的瞬间的敏感捕捉。它关注那些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发生,却能撼动灵魂的时刻。那些不经意间涌现的孤独感,那些在人群中依然挥之不去的疏离,那些面对未知时的恐惧与彷徨,以及那些在绝望边缘闪烁的希望之光,都是本书所试图触及的核心。 “暗室”在这里并非指代物理空间的黑暗,而是一种象征,是人心深处那些不愿被外人窥见的幽暗、矛盾与脆弱。“光”则代表着理解、共鸣、自我救赎,以及在最深沉的黑暗中依然存在的生机与可能。本书的篇幅,便是围绕着这“暗室”与“光”之间的张力,展开了一系列细腻而深入的剖析。 内容聚焦 《暗室之光》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户,通往一个特定的内在世界。 《沉寂的回响》: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沉默”的力量与困境。我们常常在沉默中感受最真实的情绪,但也可能在沉默中将自己越发推向孤立。这里不是在讲述谁说了什么,而是关于那些未曾说出口的,以及它们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它观察了沉默如何塑造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以及个体如何在不被倾听的孤独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这包括了那些习惯将悲伤深埋的人,那些因为无法准确表达而选择退缩的灵魂,以及在集体噪音中寻找一方宁静的努力。 《疏影暗香》: 这一部分聚焦于“疏离感”。在信息爆炸、联系空前紧密的时代,为何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反而越发明显?这里的“疏离”并非指向具体的冲突或误解,而是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即使身处人群也无法摆脱的孤独。它描绘了那种“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感受,那种即使参与,却仿佛置身事外的超然。它也探讨了这种疏离感如何成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或者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回应。 《晦明的轨迹》: 这一章节以一种更具哲学性的视角,审视了“希望”与“绝望”的辩证关系。书中并没有直接的成功或失败的叙事,而是关注了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是如何维持微弱的希望,又是如何被无尽的绝望所吞噬。它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那在晦暗不明中摇摆不定的心绪。它描绘了那些在重压之下选择坚持的微小力量,那些在看似毫无转机的境遇中,依然努力寻找出路的姿态。 《光之细语》: 这是本书的核心,也是那抹“暗室之光”的显化。这一部分并非讲述戏剧性的顿悟,而是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在微不足道的瞬间,所传递的温暖、理解与共鸣。它可能是他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无声的陪伴,一句恰到好处的鼓励,甚至是一种对自身脆弱的全然接纳。这些“细语”,如同细微的光点,能够照亮心底最深的阴影,给予前行的勇气。它强调的是,真正的光,往往藏匿于最朴素的相遇和最真挚的情感之中。 《无声的证词》: 这一章节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遗忘”与“被忽视”的情感。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不被言说、不被理解的痛苦与挣扎,它们如同埋藏在意识深处的种子,在无人问津中默默生长。本书试图为这些情感提供一个“证词”,让它们得以被看见,被承认,即使这种看见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它关注了那些默默承受的牺牲,那些不为人知的隐忍,那些在社会评价体系之外,依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自我的回廊》: 最后的章节,回归到个体与自身的关系。在经历了内心的探索与情感的搏斗之后,如何与那个真实的自己和解?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在“自我回廊”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径。它鼓励的是一种自我觉察,一种对自身复杂性的接纳,一种在孤独中与自己和谐共处的能力。它关注的是,如何在认识到自己的“暗室”之后,依然能够从中发现值得珍藏的“光”。 本书的写作风格与理念 《暗室之光》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富有诗意的。它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意象化的表达、细腻的观察,以及一种近乎冥想般的叙述,来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光的载体,它试图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共振。 本书的理念并非要“解决”任何问题,也不是提供一套“如何做”的指南。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种陪伴。它希望能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为那些在内心深处感到迷茫、孤独或疲惫的读者,提供一个可以停歇的港湾。它相信,每个人内心都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束光,等待着被发现,被点亮。 阅读《暗室之光》,或许不会带来即时的振奋,但它会像一盏幽微的灯,在不经意间,照亮你前行的某个角落。它不会强迫你改变,而是让你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那些构成你生命纹理的、无论是明是暗的部分。它是一场没有目的地,却充满意义的内心之旅。 本书不适合寻求快速答案或即时解决方案的读者。但对于那些愿意放慢脚步,倾听内心声音,并渴望更深层次理解生命与自我的人而言,《暗室之光》将是一次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微;它也是一盏灯,指引着通往理解与平静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有幸读到一本让我难以忘怀的书。它以一种极其写实却又带着奇幻色彩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细腻。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笔下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我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书中的人物,每一个都那么真实,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持,都像是我自己的经历一样,让我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情感的描绘,那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情绪。它让我反思了很多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它剥离了我内心的浮躁,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它教会我用更宽广的眼界去看待这个世界,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表达。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蜕变的故事。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隐藏着蓬勃的生命力。那些人物的经历,虽然充满了坎坷,但他们却始终怀揣着希望,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束光。书中的一些意象和象征,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如同一个个闪烁的星辰,点亮了我思维的夜空。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某一句深刻的感悟而停下来,陷入长久的沉思。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人生的意义。它不像某些书那样直白地告诉你道理,而是通过故事本身,让你去体会,去感悟。它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一点点渗透进我的心田,滋润着我枯渴的灵魂。我从中获得了一种力量,一种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世界观,并且在这个世界观下,人物的命运如同被精心编织的丝线,环环相扣,充满张力。我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它不疾不徐,却又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令人惊喜的转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海洋里。那些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我仿佛能够看到他们的眼神,听到他们的呼吸,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对于人性深处的探索,更是让我感到震撼。作者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类的脆弱、矛盾和挣扎,但也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一场与内心深处的对话,它让我对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一些描写,尤其是关于情感的细腻之处,更是让我拍案叫绝,仿佛作者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把我的心思猜得一清二楚。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让我思考,让我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虽然不是我平时常涉猎的类型,但它带来的思考却久久不能散去。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似乎是真实存在又带着一丝虚幻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那些细枝末节的情感和思绪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和探索的旅程中,每翻过一页,都像是在揭开层层面纱,窥探更深层的含义。那些人物的内心挣扎,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以及最终所辿(zhǐ)的归宿,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试图从中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寓意。这本书并非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酿,越品越有味道。我喜欢作者营造的那种氛围,既有现实的质感,又带着一丝超脱的诗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习以为常的事物,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被忽略的美好和深刻。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它拓宽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说教或者情节平淡的作品,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融入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描摹,那些微小的表情变化,那些欲言又止的内心独白,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感觉那些角色就活生生地在我身边。书中的一些情节设计更是出人意料,常常在我不经意间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甚至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感到一阵心酸,也会因为他们的坚持而由衷地感到振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引领我进行一场内心的对话,让我去思考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爱与失去的种种问题。它的文字很有力量,却又不失温情,能够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柔软。每次读完,都会让我陷入沉思,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道理,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评分

因此,为了避免各自立场的破灭,理性主义者及非理性主义者彼此借用对方的观念。这是不足为奇的。当理性主义者尝试为其“,他就诉诸于非理性主义。而非理性主义者只能在一个理性主义的基础上自主地断言其非理性主义。

评分

三月廿一日(星期二)

评分

a.祈祷不是咒语,没有操纵上帝的能力

评分

蔡苏娟是个专心仰望主的姐妹,值得我们效法。

评分

理性主义及非理性主义都是徒然的、自我抵消的,正如所有的罪也是如此。如果非理性主义是正确的话,那么它就是错误的。如果所有思想都是机缘巧合的产物,那么对于非理性主义的表达作为一种思想如何能靠得住呢?理性主义在那些明显的真理面前的窘迫是如此地明显:人的思想不可能自主的,不可能成为所有真理的最终准则,因为我们是有限的。因此,理性主义者只可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来持守他的立场,就是那些他们认为是毫无疑问的事物:比如我们的存在,我们的思考,等等。然后它尝试从这些陈述演绎出其他真理,并否认所有不能通过如此演绎而形成的结论的真实性。但其结果是,思想变成了只认识它自己,或更准确地说是只认识它自己的思想过程。61思想就是对思想过程的思想,只有它才是肯定可知的。当某些特定的内容被指定时,肯定性就消失了。因此,观念保持一致的理性主义者会否认在终极意义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除了“纯思想”,“纯实体”等,其他一切都是幻觉(但是这些幻觉又该如何解释呢!?)。什么是并非思想某物的“纯思想”呢?这概念有任何意义吗?这是一个纯粹的空白。理性主义所夸的知识最后变成了虚无的知识!

评分

我出发到北部去。

评分

三月廿一日(星期二)

评分

到今日没有使你们心能明白眼能看见耳能听见到今日没有使你们心能明白眼能看见耳能听见

评分

我出发到北部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