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 | ||
| 定價 | 59.00 | |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9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劉統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520 | |
| 字數 | 395000 | |
| ISBN編碼 | 9787108057952 | |
紅軍長徵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戰略抉擇上,黨中央與張國燾展開瞭一場激烈的鬥爭。當時黨麵臨著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蔔的內戰,毛澤東晚年對埃德加·斯諾說,這是他“一生中*zui黑暗的時刻”。
本書quanwei、客觀地解讀瞭這段隱晦的曆史,生動講述瞭許多震撼人心的細節。1935年6月懋功會師後,紅一、四方麵軍在荒涼的鬆潘草地分道揚鑣,黨中央和紅軍一部走齣草地,開赴抗日前綫;張國燾則另立中央,他率領的部隊接連遭遇瞭南下失利、三過草地、西路軍失敗等重大挫摺,黨和中國革命的事業也多次麵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毛澤東對當年與張國燾的鬥爭一直念念不忘,當時的衝突主要集中於紅軍的戰略抉擇:張國燾下令南下,毛澤東力主“北上”。後來的曆史進程雄辯地證明瞭,隻有“北上”纔是正確的和富有遠見的決斷。
《北上》觸及瞭黨史中的重大問題,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這些重大問題*終都獲得瞭盡可能接近曆史真相的記述。今年是長徵勝利80周年,正如本書扉頁所寫,“獻給參加長徵的紅軍先輩們”,這是一部緻敬的著作。尊重曆史,正麵地研究和對待黨史中所遭遇的麯摺、失敗,是包括作者在內的當代中國人*有敬意的貢獻。
黨史中風雨如晦的一頁,紅軍長徵中的關鍵抉擇
引 子
第1章 懋功會師
第2章 初會兩河口
第3章 衝突已見端倪
第4章 陷入睏境
第5章 矛盾與爭論
第6章 沙窩會議前後
第7章 過草地
第8章 紅一方麵軍單獨北上
第9章 俄界會議
第10章 在陝北站住腳
第11章 張國燾另立中央
第12章 南下失利
第13章 神秘的國際來客
第14章 在道孚、爐霍、甘孜的日子
第15章 甘孜會師
第16章 再次北上
第17章 會寜會師前後
第18章 大軍西去
第19章 血戰河西走廊
第20章 西安事變—意外的轉摺
第21章 兵敗祁連山
第22章 曆盡磨難與艱辛
第23章 批判張國燾
第24章 張國燾齣走
第25章 光明與陰暗
尾 聲 揭開曆史的麵紗
參考引用書目
新版後記
引 子
1960年10月,北京。
毛澤東在中南海住宅的書房裏,會見一位來自西方的老朋友——美國作傢愛德加· 斯諾。
在毛澤東為數不多的外國友人中,斯諾無疑是與其友誼*zui深的一位朋友。毛澤東不會忘記,1936年他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方麵軍剛剛結束二萬五韆裏長徵,曆盡韆辛萬苦到達陝北,又麵臨蔣介石的軍事包圍。在那個艱難時刻,年輕的美國記者斯諾卻冒著生命危險,毅然來到延安,對他和紅軍戰士進行采訪。在昏暗的窯洞裏,在微弱的燭光下,毛澤東與斯諾徹夜暢談。毛澤東傳奇般的經曆,紅軍英勇戰鬥的故事,使這位好奇的美國人聽得如癡如醉。斯諾如實記下瞭在紅區的所見所聞,寫成《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從此,毛澤東的大名傳遍全世界,紅軍的長徵象一首英雄的史詩為後人深深地崇拜著。
二十四年後的重逢使他們激動不已,毛澤東與斯諾連續談瞭幾天,時間長達九個小時。“我們談到瞭這些年來發生的事,也談到瞭還沒有發生的一些事。”斯諾迴憶道,毛顯得“從容不迫,動作穩重,能迅速領會彆人話中的細微含義,眼神雖然不能完全說是閃爍發光,但是卻帶有一種嘲弄的微笑。他的笑聲很有感染力,非常喜歡機智的談話。”
談話的氣氛是友好和愉快的,斯諾卻以他職業的敏感,察覺毛澤東內心深處的某些隱憂。“當時中國正處在經濟睏難之中,那是由中國的天災和人禍的殘酷結閤造成的。蘇聯專傢突然被撤走,工業機械的供應被中斷。三百多個重點工程的閤同突然被撕毀。農業連續第二年遭到水旱災,幾乎有一半農作物遭到部分或全部的毀壞。隻是由於實施瞭嚴格的定量配給,纔避免瞭大規模的飢荒。”於是,斯諾嚮毛澤東提瞭一個問題,一個隻有斯諾纔敢問的問題:
“你一生中*zui黑暗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齣乎意料,毛澤東迴答說,那是在1935年的長徵途中,在草地與張國燾之間的鬥爭。“當時黨麵臨著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蔔的內戰。”
此時,在香港擁擠的貧民住宅區的一間小屋裏,一位貧睏潦倒的老人,正在一字一句地撰寫他的長篇迴憶錄——《我的迴憶》。這位在中國革命史上顯赫一時的人,就是曾任中國共産黨*次全國代錶大會代錶、中共中央第六屆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副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的張國燾。長徵途中在草地與毛澤東的鬥爭,竟成瞭他政治生涯的轉摺,從十萬紅軍的領袖變成瞭被中國革命拋棄的叛徒。他辛酸地迴憶著過去的往事,在草地這一章的標題沉重地寫下兩個大字——“分裂”。
長徵已經過去瞭八十年,在中國共産黨的曆史書中,張國燾被冠以“右傾機會主義路綫”的帽子定下結論。然而,曆史並非如此簡單。究竟是甚麼原因和矛盾,使這些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並肩戰鬥的同誌反目為仇,在長徵*zui艱苦的時候,在一、四方麵軍兩大主力會師不久,就發生瞭如此令人痛心的分裂?可以肯定,其中必定有許多原因,許多隱藏起來不為人知的內幕。今天,經曆那場鬥爭的當事人大多都已作古,但是他們留下的曆史檔案和迴憶錄仍然完整地保存著,作為真實的見證。讓我們從那些珍貴的文獻中,來探索和還原當年的曆史吧。盡管它是一段令人傷感的曆史,一段飽含鮮血和淚水的曆史。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張國燾一個人,更是關於紅軍長徵時期,那段驚心動魄、充滿瞭各種挑戰和抉擇的曆史。劉統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將這段曆史娓娓道來,卻又不失磅礴氣勢。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關鍵性轉摺點的描寫,比如在關鍵時刻,中央紅軍是如何堅定地做齣北上決定的,以及麵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活動,黨又是如何采取瞭靈活而堅決的鬥爭策略,最終鞏固瞭黨的領導和統一。書中對長徵途中,那些無數次險象環生、生死攸關的時刻,都有細緻入微的刻畫,例如跨越雪山、草地的艱辛,與國民黨軍隊的浴血奮戰,以及黨內思想上的路綫鬥爭。這些描寫,讓我對紅軍戰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有瞭更深切的體會。我從書中看到瞭,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中國共産黨人是如何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如何在重重危機中力挽狂瀾,最終帶領中國革命走嚮勝利。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中,張國燾的齣現與最終的走嚮,是如何被當時的政治格局和曆史潮流所塑造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認為,理解曆史人物的復雜性,是理解曆史本身的關鍵。劉統先生的《北上》,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張國燾定義為一個“反派”,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分析他行為的動機和曆史的成因。書中對張國燾在長徵前後的思想轉變、戰略誤判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分裂活動,都有詳盡的論述。我特彆被書中描寫的,黨中央在麵對張國燾分裂主義威脅時,所展現齣的政治智慧和戰略定力所打動。那種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堅持統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嚮,最終剋服瞭各種乾擾和分裂,將革命推嚮勝利的力量,正是中國共産黨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紅軍長徵不僅僅是一次軍事行動,更是一場深刻的政治鬥爭和思想較量。在那個關鍵的曆史時刻,張國燾的齣現,一度讓長徵的方嚮濛上瞭陰影,但最終,正義和正確的路綫,戰勝瞭錯誤和分裂,帶領中國革命走嚮瞭新的輝煌。這本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讓我們看到瞭那段風雨如晦歲月中,革命者的堅韌與抉擇。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講究,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墨色的筆觸勾勒齣“北上”二字,背景隱約可見延安的窯洞或者雪山草地,總之,給人一種強烈的年代感和史詩感。我一直對紅軍長徵的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和事件。張國燾這個人,在很多曆史敘述中都是一個復雜且充滿爭議的角色,他的齣現,無疑給本就艱辛的長徵增添瞭更多不可預測的變數。劉統這個名字,也是我在閱讀一些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時經常看到的,他對於那個時代的梳理和分析,總能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因此對這本《北上》抱有相當高的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更加深入、更加細緻地剖析張國燾在長徵期間的所作所為,以及他與黨中央、與其他領導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鬥爭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羅列,我更期待作者能夠挖掘齣人物內心深處的動機,理解他們在那個極端環境下做齣的每一個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是如何一步步將曆史推嚮既定的軌道。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北上”,更是政治上、思想上的一場殊死搏鬥,是關於方嚮、關於道路、關於中國革命命運的一次重大考驗。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的復雜性遠遠超齣瞭我們日常的想象,尤其是在革命年代,那種生死存亡的考驗,那種意識形態的碰撞,那種個體選擇對宏大曆史進程的影響,都顯得格外觸目驚心。劉統先生的敘述,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審慎的筆觸,將我們拉迴到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張國燾這個人物,書中並沒有將他簡單地臉譜化,而是嘗試去理解他行為背後的邏輯,他的野心,他的策略,他試圖構建的另一個政權,以及最終的失敗。這種理解,並非是為他的錯誤行為辯護,而是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曆史人物的立體性,以及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局限性。書中對長徵時期中央領導層內部的鬥爭,以及張國燾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互動,描寫得尤為細緻,那些艱難的會議,那些充滿火藥味的辯論,那些對革命前途的憂慮和爭執,仿佛就發生在眼前。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紅軍長徵的勝利,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一場思想上、政治上的偉大勝利,是黨中央堅定的路綫和正確的領導,最終戰勝瞭各種錯誤的傾嚮和分裂的企圖,纔得以帶領中國革命走嚮光明。
評分我非常欣賞劉統先生在處理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和深刻洞察力。他在《北上》一書中,並沒有滿足於對長徵中張國燾分裂主義活動的簡單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其思想根源、組織基礎以及在不同曆史節點上的具體錶現。書中關於鄂豫皖根據地、川陝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以及張國燾如何在那片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並與中央紅軍的戰略部署産生衝突,都進行瞭詳實的闡述。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分析張國燾的政治策略時,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包括他本人的電報、講話,以及當時參與鬥爭的其他領導人的迴憶錄,這些都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相對客觀和全麵的曆史圖景。書中也強調瞭,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當時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以及黨內存在的其他思想分歧相互交織。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理解瞭紅軍長徵的艱難與不易,以及黨在極其睏難的環境下,如何剋服重重險阻,最終實現北上抗日的偉大目標。這種艱難中孕育的偉大,正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深刻的觸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