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学骊珠

韵学骊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沉乘麐 著,欧阳启名 编
图书标签:
  • 韵学
  • 诗词
  • 文学
  • 传统文化
  • 古典诗歌
  • 音韵学
  • 古代文学
  • 文化
  • 艺术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9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44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昆曲的唱法一向分为南曲、北曲,用韵是“北准《中原》,南宗《洪武》”。由于曲韵的严密,真传的难继,几百年来,规范浸荒。其情况据清咸丰年间王德晖的《顾误绿》说:“前所遵字音,惟《中原音韵》一书,迨后填词竞工南曲,而登歌者遂尚南音。入声仍归入唱,尽反《中原》之音,一遵《洪武正韵》。其改之未尽者,尤带《中原》音响;其趋承太过者,又甚至以南音溷投北词,遂至南北混淆。”此情古已如斯,于今为烈。
今有昆曲行家为求恢复昆曲的法度,觅求善本以供传习,特将干隆时沈苑宾所撰《曲韵骊珠》再版。此书博采众长,斟酌取并,体僃南北,音叶宫商。问世以来,谁经几度重刊,而流行已久,坊肆难求。今日再度刊行,实为挽救坠绪、嘉惠艺林的盛举。

目录

序一
序二
原序四篇
凡例
上卷十一韵
东同鼻音
江阳鼻音
支时直音
机微直音
灰回收噫
居鱼撮口
姑模满口
皆来收噫
真文抵腭
干寒抵腭
欢桓抵腭
下卷十韵
天田抵腭
萧家抵鸣
歌罗直音
家麻直音
车蛇直音
庚亭直音
鸠侯收鸣
侵寻闭口
监咸闭口
纤廉闭口
入声八韵
屋读满口
恤律撮口
质直直音
拍陌直音
约畧直音
曷跋撮口
豁逹直音
屑辙直音
后记
检字表
笔画索引

前言/序言


《韵学骊珠》并非一本虚构的创作,而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语言研究的专题性学术著作。它深入探究了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韵母系统的演变规律,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而详实的中国韵史画卷。本书并非从零开始介绍汉语,而是以其深刻的学术背景,假设读者对基本的语音学概念以及汉语的基本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 《韵学骊珠》的核心在于“韵”,即汉语中古时期及更早时期,词语的末尾发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韵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代韵书的异同,而是致力于从文献学、语音学、音韵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这些历史文献进行梳理、辨析与重构。它试图解答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发音的?不同时代的汉语韵母系统有着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反映出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韵学理论基础与历史回顾 在深入探讨具体韵部之前,《韵学骊珠》首先会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这部分会简要回顾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诗经》押韵,到《说文解字》的形声系统,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雏形,以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韵书高峰。作者会梳理历代音韵学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古代韵书的价值与局限: 详细分析《切韵》、《广韵》、《平水韵》等经典韵书的编纂原则、收录体系以及它们作为研究古代汉语韵母的重要文献价值。同时,也会客观指出这些韵书在记录实际语音上的局限性,例如它们是规范化的产物,而非完全真实的口语记录;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语音的差异可能未能充分体现等。 音韵学研究的方法论: 介绍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主要方法,包括比较法(跨方言比较、对比不同时代韵书)、理据分析法(根据诗歌押韵、词语对转、古今音关系等推断)、以及现代语音学理论在音韵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中古汉语韵母系统的重构 这是本书最核心、最艰深的篇章。作者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新近的学术发现,对中古汉语(通常指隋唐时期)的韵母系统进行更为精确和细致的重构。 韵部系统分析: 逐一分析中古时期经典的韵部划分,例如《广韵》的“平水韵”十二韵部(或十三韵部),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韵部划分体系。对于每个韵部,都会追溯其历史源头,考察其内部的语音特征,以及在不同韵书中可能存在的细微变化。 韵母的语音性质推断: 这是本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作者会运用各种证据,如: 文献证据: 分析唐诗宋词的押韵规律,考证不同字在不同时代的韵部归属,以及文献中关于语音的记载(如反切、音系系统描述)。 跨方言证据: 比较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特别是那些被认为保留了更多古汉语特征的方言(如闽语、客家话等),从中寻找中古汉语韵母的线索。 音系学理论: 运用现代语音学中关于元音、辅音、音节结构等理论,来解释古代音韵学家对语音的描述,并推断出语音的具体发音方式。例如,声母的清浊、鼻音化、颚化,韵母的开合、洪细、单元音与复元音等。 重要韵部演变的个案研究: 针对一些比较复杂或变化显著的韵部,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例如,如何解释某些字在不同时代的韵部变动?某些韵部的合并或分裂是如何发生的?这部分会涉及大量的音变规律的讨论,如鼻音韵尾的脱落、元音的裂化、喉音韵尾的变化等。 第三部分:上古汉语韵母的探索 在重构中古汉语韵母系统后,《韵学骊珠》将目光投向上古汉语(通常指《诗经》时期的汉语)。这部分的研究难度更大,因为直接的语音记录更加稀少,主要依赖于对《诗经》等早期文献的押韵进行分析,以及与中古汉语的比较。 《诗经》押韵的规律与分析: 详细分析《诗经》中不同篇章、不同诗歌的押韵情况,辨析其中哪些字可能属于同一韵部。这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同时对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有专业的理解。 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的对应关系: 尝试建立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有助于理解汉语韵母系统的长期演变过程,揭示语音变化的轨迹。例如,上古的某些韵部是如何演变成中古的某个或多个韵部的? 上古韵母性质的推测: 基于押韵分析和比较方法,对上古汉语的韵母性质进行推测。这部分的研究往往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作者会依据严谨的学术论证,提出合理的假说。 第四部分:音韵演变的理论探讨与展望 在对不同时期汉语韵母系统进行具体分析之后,《韵学骊珠》将提升到理论层面,对汉语韵母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和升华。 音变规律的归纳: 总结汉语韵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遵循的主要音变规律,例如鼻音韵尾的消亡、元音的鼻化、舌尖元音的演变、复元音的简化或复杂化等。 影响音变的重要因素: 探讨影响汉语韵母演变的社会、文化、地理等因素,如政治中心的迁移、人口的迁徙与融合、不同方言的接触与影响、以及语音自身的内在演变动力。 音韵学研究的价值与未来: 阐述音韵学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音韵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例如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跨学科合作等。 本书特色与目标读者 《韵学骊珠》并非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它的内容严谨、学术性强。其语言风格也会遵循学术论文的规范,力求准确、清晰、有条理。 学术严谨性: 书中引用的文献、提出的观点都将经过审慎的考证和论证,注重学术规范。 理论深度: 并非简单的描述性介绍,而是深入探究语音变化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文献基础扎实: 广泛参考国内外重要的音韵学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吸收和发展。 本书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对中国古代语言学、音韵学、语言史、古典文献学等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汉语语言演变有深入探究意愿的高级汉语学习者。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汉语韵母系统演变的学术窗口,帮助读者拨开历史迷雾,窥见古人舌尖上的声音世界。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音学和语言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韵学骊珠》这本书,我着实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流畅的字体,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古韵。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声音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深入浅出地讲解的书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要么过于艰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很难真正领略到其精髓。然而,《韵学骊珠》似乎弥补了这一遗憾。从它引人入胜的开篇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功力,他/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奇妙的韵律世界。书中对于发声原理的讲解,我之前从未如此清晰地理解过,原来我们日常说话、歌唱时,每一个音的产生都遵循着如此精妙的物理规律。而且,作者将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比喻,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心一笑,感到茅塞顿开。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对话,让我对“韵”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文学的雅致。作者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给出一些有趣的拓展阅读建议,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完一章后,久久不能平静,会反复咀嚼书中的观点,并试图将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书中对于“韵”的溯源,追溯到了非常久远的时代,让我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演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个韵学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理,严密而有说服力。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之前对一些古代诗歌的理解,总觉得隔靴搔痒,读完《韵学骊珠》后,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些诗句背后所蕴含的精妙韵律,以及它们所能引发的无限遐想。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方式。

评分

读《韵学骊珠》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涤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韵”的哲学层面的探讨,这远超出了我对声学本身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声音的物理属性,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意境的营造,甚至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书中有许多段落,在描述某种韵律时,仿佛能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我曾尝试着按照书中提及的一些练习方法去感受,虽然初时有些生涩,但渐渐地,我能体会到声音在空间中延展的微妙变化,以及它所能唤起的情感共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她似乎能洞察到读者可能产生的困惑,并适时地给出引导。书中引用的古籍片段,也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解读,让我得以窥见古代文人墨客对“韵”的深刻体悟。我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某种语调、某种节奏,都可能与“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听”这个动作,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去感受、去品味声音的细微之处,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

评分

《韵学骊珠》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寻宝”之旅。我曾无数次地在书架上与各类“韵学”相关的书籍擦肩而过,但总觉得它们缺少了某种灵魂,无法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直到我遇《韵学骊珠》,才明白,原来“韵”是可以如此灵动,如此贴近生活的。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智慧,他/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最深刻的道理。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概念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例如,书中关于“余音绕梁”的讲解,让我对生活中那些令人难忘的声音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书中对于“韵”在音乐、戏曲中的应用分析,更是让我对这些艺术形式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我发现,原来我们一直追求的“意境”,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韵”的把握来实现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韵”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对声音、对情感、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他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场“寻宝”之旅中,收获满满。

评分

《韵学骊珠》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将“韵”与实际应用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我一直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服务于生活,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有很多章节,详细讲解了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运用“韵”的原理,比如在朗诵、演讲、甚至日常沟通中,如何通过调整语速、语调、音量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尝试着在工作汇报时,有意识地运用书中的技巧,结果发现同事们的注意力明显集中了许多,反馈也更加积极。这让我切实感受到了“韵”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艺术的追求,更是一种实用的沟通工具。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韵”进行了比较分析,这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韵”的普适性和多样性。书中对于中国古典音乐、戏曲中“韵”的讲解,更是让我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这本书让我明白,掌握“韵”的奥秘,就如同拥有了一把开启沟通之门的钥匙,能够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富有感染力。

评分

很好,物流也不错。

评分

韵书 昆曲必备

评分

很好的学曲资料 值得学习 研究

评分

送货快,品相好,感谢京东

评分

书是没得挑 可惜是第二版

评分

很好,物流也不错。

评分

舒适很不错的,但看着挺费劲的,慢慢学习吧。

评分

送货快,品相好,感谢京东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本全新,纸质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