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2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1944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点校、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唐长孺文集一: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
一 宗部的意义
二 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三 孙吴的建国
四 孙吴的领兵制度
五 结论
晋书趟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西晋田制试释
一 曹魏屯田制度的意义及其破坏
二 占田与课田的解释
三 户调式中的田租问题
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
一 户调制的起源
二 产调与户赀的关系
三 南朝的布与调
四 南朝的折变
九 品中正制度试释
一 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与曹魏政治
二 中正的职权、组织及品第
三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的配合
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一 魏晋北境各族的内迁及其所受待遇
二 晋末各族「变乱」的经过
三 人口的掠夺和占有
四 固有封建势力之保存及其发展
五 后论
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一 拓跋国家的建立
二 草地上的牧人和授田制度下的农民
……
跋语
唐长孺文集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唐长孺文集三:山居存稿
唐长孺文集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唐长孺文集五: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
唐长孺文集六:山居存稿续编
唐长孺文集七:山居存稿三编
唐长孺文集八:讲义三种
我得说,初拿到这八册《唐长孺文集》时,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涉及秦汉制度变迁的部分,尤其被他对于“郡县制”和“封国制”之间微妙的拉锯战的分析所吸引。唐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沉稳力量,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直击历史的核心矛盾。很多经典史著往往容易陷入对某个具体事件的叙事窠臼,但唐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透过事件的表象,看到背后驱动历史运行的深层结构性力量。比如他分析汉代土地兼并问题时,不是简单地控诉地主豪强的贪婪,而是追溯到国家权力在地方上的真空地带如何被私力所占据,这种宏观视野令人佩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手边的其他断代史著作进行参证,每一次的对比,都让我更加确信唐先生结论的可靠性与深刻性。对于想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这套文集提供的视角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我收藏了许多史学大家的作品,但《唐长孺文集》在我心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代表了一种极其宝贵的“守正出新”的学风。我主要从里面学习他处理史料的态度。当代史学研究很容易陷入“翻案”的狂热,追求标新立异,但唐先生的文字中,找不到丝毫的浮躁气。他总是先将前人所有可靠的观点和证据都审视一遍,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或补充。例如,他对某一历史人物动机的重新解读,不是为了推翻前人,而是为了填补某个论证上的缺口,让整个历史图景更加圆融无碍。这种谦逊而又坚韧的治学精神,比书中的具体结论更能感染读者。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真正优秀学者应该如何与历史对话——带着敬畏,带着严谨,带着不断求真的渴望。对于任何想在人文学科深耕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教科书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典文献的阅读速度一向很慢,但这套《唐长孺文集》却有一种魔力,能让人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我最近在读的是他关于中古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系列论文,特别是关于租调制到两税法过渡时期的细致考辨。那些看似枯燥的赋税制度和役法更迭,在唐先生的笔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每一条律令的增减背后,都牵动着亿万农户的生计与朝廷的存亡。他的考据之细密,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各种碑刻、墓志、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都能被他巧妙地串联起来,还原出一个逼真的历史场景。这不仅仅是“史学”,简直是“历史的考古学”。与一些动辄宏大叙事的学者不同,唐先生总是脚踏实地地从最基本的“人”与“物”的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的答案。读完一篇,总感觉自己对“生活在古代”有了更真实、更具颗粒感的理解,少了些浪漫的想象,多了份历史的重量。
评分这套书的学术水准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它的另一大优点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清晰性。我个人对中古佛教史略有涉猎,过去常常为不同学者的观点互相打架而感到困惑。翻阅文集后,特别是他关于佛教在不同朝代政治生态中地位变化的论述,提供了一个非常连贯的观察框架。他并没有把佛教看作一个孤立的宗教现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与中央权力、地方豪强、社会阶层紧密交织的复杂系统。他的行文风格,虽然保持了学术的严谨,但结构组织得极好,总能让人清楚地知道他正在论证什么、依据是什么,以及结论的推演过程。每一次的转折过渡都非常自然,使得即便是跨越了数个世纪的研究主题,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支离破碎,反而有一种“一脉相承”的震撼感。这是那种真正能让人建立起完整历史观的著作。
评分这套《唐长孺文集》确实是史学研究者案头必备的珍品,我近期一直在翻阅其中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论述。尤其是他对“士族”问题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他不仅梳理了史料的脉络,更重要的是,他挑战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旧观点。比如,他对于门阀制度兴衰的论断,不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皇帝的政策失误,而是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乃至文化心理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在对弈,他总能预判你下一步的思维,然后用更扎实的证据将你的思考引向更深远的历史纵深。全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精良,注释详尽,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晦涩的古代文献也能被清晰地理解。我已经把其中几篇关于魏晋玄学与政治关系的文章做了重点标记,准备下一阶段集中精力去消化吸收。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是史料的汇编,更是一种治学的典范的展示。
评分唐先生治学有自己的巧思,思辨能力很强。我过去读傅斯年的《周东封与殷遗民》,他把《论语》中“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个两千多年都说不透的问题抓住了、说透了。现在人读《论语》,也都想不出一个更新的解释来。这样的具有巧思的作品,读起来非常过瘾。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英方举了他的三篇代表作,篇篇都具有巧思,一篇是《支愍度学说考》,一篇是《东晋南朝之吴语》,一篇是《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读唐先生文章,能够得到这种感觉的也不少,如《晋书赵至传中所见曹魏士家制度》,看起来是一篇小文章,却带出一个大题目。这不光是学术素养和理论水平的问题,还要很高的悟性和很丰富的灵感。就这方面来说,唐先生有很多可学的地方,常常让人回味无穷。孟子说,“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前辈学者并没有教我们如何把他们治学的“巧思”学到手,只有靠我们自己深深地去体会。
评分唐长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2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1944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
评分书好,物流快,物美价廉!
评分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评分总序
评分绝对的好书,膜拜收藏!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运送速度快,价格公道。
评分为什么唐先生有这样的学问?唐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的跋语中说到自己的学术经历,引郭沫若的话说,我们就像一个个旅行家,每到一站,行李箱就帖上这个码头的旅馆标签。唐先生赞同这个说法。我想,唐先生的学术经历不是一般的旅游者沿途看看风光,拣拾现成的样品而已,而是有他自己的选择,有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间的积累和融会贯通。
评分书质量不错,可惜盒子都磕烂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