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教材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素雅的米白色调,搭配着仿古的烫金字体,透着一股沉静而典雅的书卷气。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留白得当,字里行间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很多诗词学习资料往往在视觉体验上有所欠缺,不是排版过于拥挤就是字体选择让人不适,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仿佛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对即将进入的文学世界充满了敬意与期待。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感受,好的载体能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愉悦度和专注力,这一点,这本书无疑是做到了极致的。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基础知识时所采取的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简直是为零基础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格律术语,而是从最基本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入手,用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释诗歌的灵魂所在。举例来说,当谈及如何捕捉自然界的瞬间美感时,书中引用的例子并非都是那些高不可攀的唐诗宋词,而是穿插了一些现代人更容易共鸣的片段,甚至是几句信手拈来的生活场景描述,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体会如何将这种感受凝练成诗句。这种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非常自然,让人感觉学习作诗不是一种枯燥的技艺训练,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觉醒。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在跟一位非常有耐心的前辈在山水间漫步,听他娓娓道来胸中丘壑的营造之法。
评分从技法层面的剖析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深刻和系统化。它对各种诗体,无论是近体诗的平仄对仗,还是古体诗的自由奔放,都有着极其细致的拆解。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炼字”和“意象组合”的章节。作者不仅列举了大量“妙手偶得之”的经典词汇替换案例,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意象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比如,同样是“月”,在不同的诗句中如何承载离愁、乡思或是哲思。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结构布局”的重要性,教导读者如何像建筑师一样规划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如何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化来控制节奏和情绪的跌宕起伏。这种对结构美学的强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诗歌艺术性的认知,让我明白好的诗歌绝非信手拈来,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精妙安排。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略有遗憾的,那可能就是它在探讨晚期文人诗风或某些小众诗体时的篇幅相对有限。我理解受限于篇幅和主流教学的需要,这本书必然要聚焦于最经典、最核心的创作范式,但这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渴望深入探索不同流派风格的进阶学习者来说,可能会稍显不足。比如,对于晚唐的某些晦涩风格,或者宋词中格律的细微变化,书中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展开深入的推敲和大量的范例分析。当然,瑕不掩瑜,作为一本打地基的教程,它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同类产品。它成功地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而清晰的诗词世界观,后续的探索自然就可以带着这个强大的工具箱去征服那些更复杂的领域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真正引领你入门并爱上诗词创作的优秀指南。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它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的结合做得天衣无缝,几乎没有空洞的说教。每一章理论讲解结束后,都会紧跟着一系列针对性的“模仿练习”和“主题创作任务”。这些练习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不像一般的习题那样机械化,而是鼓励读者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比如,要求你去记录一次傍晚时分的城市景象,并尝试用五言绝句的形式捕捉其中最让你动容的一瞬。这种即时反馈的练习机制,迫使我必须立刻将学到的规则应用到实际的感知中去,大大缩短了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老实说,很多教程理论读完后束之高阁,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转化路径,但这本书却像一个高明的教练,总是在关键时刻推你一把,让你不得不亲自下场去尝试,这对培养真正的创作手感至关重要。
评分四平八稳的作品,套路正统
评分正版书,在家乡书店买不到,刚刚好在就京东看到了,就直接下单了。书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活动中收的,现在没活动就不出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值得一看,给力
评分向来羡慕他人能写诗填词,其实除了天分之外,有些技巧性的东西还是可以通过学习联系掌握好的,这本书就可以作为初学诗词的人的教科书。
评分适合当做工具书来使用
评分本书还未读完,基础性知识讲得比较全面,适合初学诗词写作者阅读和做工具书用,不大适合深造者学习。书中对例诗词所做的“作法提示”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可使学写诗词和学习鉴赏者受到启发。本书使用的是繁体字,不识繁体字者阅读要吃力些。
评分碑帖临习,就我的经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 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关于“心到”的境界,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惠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