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詩詞寫作教程》分為詩體與創作、詞體與創作上下二編。具體內容包括:詩體的流變與穩固、古體詩的體裁和寫作、格律詩的體裁和作法、詞法概說等。
目錄
上編 詩體與創作
第一章 詩體的流變與穩固
第一節 字數與音節
第二節 字音與聲律
第三節 格調與誦讀
第二章 古體詩的體裁和寫作
第一節 概說
一、古體詩的概念
二、古體詩的體裁
第二節 四言古詩講解
一、詩經邶風榖風
二、(晉)陸士龍與鄭曼季贈答詩
三、停雲和陶四首(清陳衍虞)
附:停雲並序(《陶淵明集》捲一)
本節練習
第三節 五言古詩講解
一、北方有佳人(漠李延年)
……
下編 詞體與創作
附錄
精彩書摘
第二節 字音與聲律
瀋約對於聲律的探求極為精深。後人評價說,南北朝的人文文化大抵不足取,而“惟此學獨有韆古”。即詩歌聲律之學,是這個時期的中國留給後世最有價值的東西。瀋約的理論一般被歸結為四個字:“四聲八病”。
先說“四聲”。這是漢語的特色,自當為漢語所固有;但其被發現,則不得不有待於他種語言的對照。恰好此時“五鬍亂華”,操著各種語言的人奔馳在中原大地,加上因佛教的傳播而為僧人們努力研習的梵文及西域各國語言,中國人可以接觸的語言已相當豐富。反過來,當然也會有許多異族人需要學習漢語。在此情形下,四聲的問題肯定會被關注。不過當時的漢語發音與今天的普通話有很大差彆,而接近於現在南方的方言。今天普通話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當時所謂四聲則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就聲音而論,估計平聲有點像現在的陰平,即按一定的音高可以持續延長的,而上聲、去聲則有或升高或降低的變化,人聲隻有很短促的發音,一發就收。這三種聲調都不能按一定的音高持續延長,所以被歸納為仄聲,仄就是不平之意。就字數來說,大概平聲字和仄聲字數量相當,故後來詩歌的聲律隻講平仄,對上、去、人三聲的區分不太嚴格。
再說“八病”。上麵所引瀋約的話中有“一筒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的說法,意謂詩句中的平聲字和仄聲字要交錯使用,方為動聽。如果使用不當,就不好聽。“八病”就是八種難聽的效果(詳見本書第三章第三節),寫詩時要求避免。不過,據說瀋約自己的詩歌也不能完全避免這八種毛病,所以現代人對這個理論頗有指責。其實,古人對待它的態度比我們要巧妙得多。瀋約的說法是針對所有詩歌而言的,此後的詩人則允許一部分詩歌基本上不必顧忌“八病”,謂之古詩;而另外專創一種“近體”,就是五、七言的律詩和絕句,嚴格講究聲律,講究的方式卻不是消極地迴避“八病”,而是更為積極地製定平仄交替和用韻的規則,供人遵守。對於瀋約的理論來說,這是既有揚棄,又有發展,體現瞭較高的智慧。
近體詩聲律規則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唐代,但形成之後,唐人也並不完全遵守。其完全被遵守,自宋人始。有關這些規則的詳細講述,見於後麵的章節。這裏要說明的是,按照漢字的字音來製定平仄交替的規則,原本基於一個事實:即在發音方法上,平是可以按一定的音高持續延長的聲音,仄是發聲過程中有高低變化或者不能延長的聲音,將這兩種質地不同的聲音交替布置,整首詩便具有動聽的音樂效果。但是,我們知道漢字的發音有曆史變化,即便聲調仍存在,同一種聲調的發音方式也有今古區彆,比如現代普通話的陽平字,大抵是從前的平聲字,但現代陽平一調的發音方式,便不是按一定音高平穩地延長。
……
前言/序言
詩詞寫作教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書挺好
評分
☆☆☆☆☆
《D詩詞寫作教程》分o為詩體與創作、詞體與創作上下Z二編c。具體g內容包括:詩體的流變與穩固t、古n體詩的體裁
評分
☆☆☆☆☆
非常值得一看,給力
評分
☆☆☆☆☆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額,挺有意思的
評分
☆☆☆☆☆
興趣學習
評分
☆☆☆☆☆
質量很好,很喜歡,正在讀。。。。
評分
☆☆☆☆☆
跟其他三本書一起買的,質量一般般吧。
評分
☆☆☆☆☆
今天剛剛拿到書,這本:..張海鷗1.張海鷗寫的詩詞寫作教程很不錯,詩詞寫作教程分為詩體與創作、詞體與創作上下二編。具體內容包括詩體的流變與穩固、古體詩的體裁和寫作、格律詩的體裁和作法、詞法概說等。第二節字音與聲律瀋約對於聲律的探求極為精深。後人評價說,南北朝的人文文化大抵不足取,而惟此學獨有韆古。即詩歌聲律之學,是這個時期的中國留給後世最有價值的東西。瀋約的理論一般被歸結為四個字四聲八病。先說四聲。這是漢語的特色,自當為漢語所固有但其被發現,則不得不有待於他種語言的對照。恰好此時五鬍亂華,操著各種語言的人奔馳在中原大地,加上因佛教的傳播而為僧人們努力研習的梵文及西域各國語言,中國人可以接觸的語言已相當豐富。反過來,當然也會有許多異族人需要學習漢語。在此情形下,四聲的問題肯定會被關注。不過當時的漢語發音與今天的普通話有很大差彆,而接近於現在南方的方言。今天普通話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當時所謂四聲則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就聲音而論,估計平聲有點像現在的陰平,即按一定的音高可以持續延長的,而上聲、去聲則有或升高或降低的變化,人聲隻有很短促的發音,一發就收。這三種聲調都不能按一定的音高持續延長,所以被歸納為仄聲,仄就是不平之意。就字數來說,大概平聲字和仄聲字數量相當,故後來詩歌的聲律隻講平仄,對上、去、人三聲的區分不太嚴格。再說八病。上麵所引瀋約的話中有一筒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的說法,意謂詩句中的平聲字和仄聲字要交錯使用,方為動聽。如果使用不當,就不好聽。八病就是八種難聽的效果(詳見本書第三章第三節),寫詩時要求避免。不過,據說瀋約自己的詩歌也不能完全避免這八種毛病,所以現代人對這個理論頗有指責。其實,古人對待它的態度比我們要巧妙得多。瀋約的說法是針對所有詩歌而言的,此後的詩人則允許一部分詩歌基本上不必顧忌八病,謂之古詩而另外專創一種近體,就是五、七言的律詩和絕句,嚴格講究聲律,講究的方式卻不是消極地迴避八病,而是更為積極地製定平仄交替和用韻的規則,供人遵守。對於瀋約的理論來說,這是既有揚棄,又有發展,體現瞭較高的智慧。近體詩聲律規則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唐代,但形成之後,唐人也並不完全遵守。其完全被遵守,自宋人始。有關這些規則的詳細講述,見於後麵的章節。這裏要說明的是,按照漢字的字音來製定平仄交替的規則,原本基於一個事實即在發音方法上,平是可以按一定的音高持續延長的聲音,仄是發聲過程中有高低變化或者不能延長的聲音,將這兩種質地不同的聲音交替布置,整首詩便具有動聽的音樂效果。但是,我們知道漢字的發音有曆史變化,即便聲調仍存在,同一種聲調的發音方式
評分
☆☆☆☆☆
繁體字排版,詞的部分猶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