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99~2001年度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浙江大學僑福建設基金資助齣版封麵題名:十七~十八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是以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的關係為綫索,通過剖析不同時期的西洋傳教士在華活動背景,通過比較江南文人畫傢、北方宮廷畫傢及蘇州民間畫傢對西洋繪畫采取的不同立場與藉鑒手法,通過總結兩百年西畫輸入、模仿、藉鑒、融閤的總體趨勢及其變化特徵,從藝術史的角度敘述外來文化被吸收、融閤與改造的過程,從而迴答東西方美術交流史上尚未解決的一些疑問。
目錄
導論
上篇 17世紀:西方繪畫的傳入及其影響
第一章 東西方形勢與耶穌會士入華
第一節 西方的開拓與東方的固守
第二節 從軍事徵服到基督教傳播
第三節 利瑪竇適應主義傳教方法
第四節 17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傳關係概述
第二章 利瑪竇與西方藝術的東傳
第一節 利瑪竇的藝術素養
第二節 紛至遝來的西方藝術
第三節 “精神狩獵”的工具
第三章 天主堂壁畫與中國修士畫傢
第一節 天主堂堂製與壁畫
第二節 遊文輝與油畫《利瑪竇像》
第三節 倪雅榖的宗教繪畫
第四章 明末天主教版畫的復製
第一節 利瑪竇與《程氏墨苑》
第二節 從《誦念珠規程》到《齣像經解》
第三節 中國人對西方藝術的接受與發展
第五章 江南地區畫傢對西方藝術的反應
第一節 重實用的西洋化木版插圖藝術
第二節 人物畫技法的革新
第三節 山水畫壇的異軍突起
下 篇 18世紀:西洋風繪畫的形成與傳播
第六章 清宮廷“海西派”繪畫的背景
第一節 清初“漢魂洋纔”與對外意識
第二節 傳教士由“適應”到“服從”
第三節 康熙、乾隆對西方藝術的支持
第四節 18世紀西洋風繪畫發展概述
第七章 中國早期銅版畫的承續
第一節 切拉蒂尼、馬國賢相繼來華
第二節 銅版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
第三節 乾隆年間銅版畫的興盛
第四節 平定湘黔川苗民起義》考證
第八章 郎世寜緻力於洋風畫的成熟
第一節 將西洋畫法推廣於中士
第二節 以東方技法完善西洋風繪畫
第三節 “海西法”的成熟與評價
第九章 民間繪畫中所見西洋之特徵
第一節 乾隆年間“仿泰西”姑蘇版
第二節 民間其他畫種對西法的吸收
第三節 西洋風繪畫式微後的思索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有兩件事使我們推測利瑪竇會動筆作畫。在南昌,利瑪竇換上瞭儒者的衣服,從此有更多人來看望他。其中樂安王迴訪利氏時,不僅贈送高級綢緞等物,還帶來一本訪問錄,上邊描繪利瑪竇的訪問與接待禮節等,後來利瑪竇撰寫瞭一封迴書,——迴答瞭親土的問題,並在首頁繪瞭西方聖人的畫像。另一件事發生在利瑪竇第二次上京時,當他得知萬曆皇帝想瞭解歐洲君主的服飾、發式、宮殿是什麼樣子時,就主動將神父們藏著的一幅雕版畫獻上,由於畫的尺寸太小 而又無彩色,加上中國宮廷畫傢不會畫陰影,他與龐迪我“花瞭兩三天時間,奉旨幫助官方畫師把它放大著色”,這幅成功地用色彩繪製的大畫,使神父能把語言不能講清的事物傳達給萬曆皇 帝。目前 可以確認的是, 利瑪竇身邊有兩位擅長繪畫的中國修士,即遊文輝[Manual PeUcira]和倪雅榖[Jazpues Niva],他們曾經在日本學習過油畫,來華以後追隨利瑪竇左右,為澳門、南京、北京各地的教堂作過大量壁畫,也復製過不少小幅油畫。在那些被中國士大夫、官員大為贊嘆的宗教畫像麵前,利瑪竇急切地嚮人們解說西方繪畫的特徵:
中國畫但畫陽不畫陰, 故看之人麵軀正平, 無凹凸相, 吾國畫兼陰與陽寫之,故麵有高下,而手臂皆輪圓耳。凡人之麵正迎陽,則皆明而白, 若則立, 則嚮明一邊者白,其不嚮明一邊者眼耳鼻口凹處, 皆有暗相。吾國之寫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畫像與生人亡異也。此處他比較中西繪畫的區彆,闡明瞭西畫産生立體效果的原理,即在一定光源下物體具有明暗、陰影關係。與此相對,中國畫“不畫陰”,則不會産生“凹凸”,由此點明瞭西方肖像畫酷似真人的緣由。
尤應引起重視的是,利瑪竇來華以後始終關心中國藝術,他曾經在古董市場發現遺存的基督教徒的藝術品,還買過一套有畫的屏風寄給西班牙國王。他多次嚮西方傳送有關中國藝術現狀的信息:
中國人非常喜好繪畫,但技術不能與歐洲人相比; 至於雕刻與鑄工,更不如西方,雖然他們這類東西很多,如他們用石頭或青銅做的人物、動物, 以及廟裏的偶像,佛像前放的龐大鍾磬、香爐等物。他們這類技術不高明的原因, 我想是因為與外國毫無接觸, 以供他們參考。若論中國人的纔氣與手指之靈巧,不會輸給任何民族。
他們不會畫油畫,畫的東西也沒有明暗之彆;他們的畫都是平闆的,毫不生動。雕刻水平極低;我想除瞭眼睛之外,他們沒有彆的比例標準;但是尺寸較大的像,眼睛極不可靠。而他們有非常龐大的石像與銅像。
中國人非常珍愛古物 …… 有許多貴重的青銅器皿…… 其他古老的陶器和玉器也很貴重。但最珍貴的,是古代名人的墨畫,或是書法,無論是紙的或是絹的,上麵刻有印章,為證明那是真跡。
如果沒有對美術的相當愛好,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素養,那麼這一切思考是不可能産生的。有一封發自肺腑的信,使我們瞭解利瑪竇心中的苦悶,他說:“我對於繪畫藝術極為喜愛,但我擔憂,此事再加其他一切,都放在我肩下,會使我羈絆得無法脫身。”。由此,我們可以想象,他或許會與擅長繪畫的助理修王(指遊文輝與倪雅榖) 起在教堂壁畫前付齣許許多多的汗水,他也可能曾經與中國文人畫傢一起吟詩揮毫共賞。筆者認為,如果利氏來華後的使命允許他從事藝術活動,他也許會像後來的馬國賢、郎世寜那樣留下傳世傑作。由於開拓在華傳教事業的重任,更由於當時物質條件的缺乏,他的藝術纔華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
第二節紛至遝來的西方藝術
然而,正是在利瑪竇與神父們的一再請求下,西方藝術品很快就從歐洲等地流入中士。當利瑪竇等耶穌會士進入中國的消息經過印度傳到歐洲,又從歐洲傳到世界各地之時,“全世界的教友都為傳教的成功而感到喜悅”。教宗西斯都五世與耶穌會總會長阿瓜維瓦[Aguaviva]在錶示祝賀與關懷的同時,派遣瞭更多的傳教土前往傳教區,並將傳教所需的禮品源源不斷地送往中國,基督教藝術品也隨此紛至遝來。它們既有來自羅馬與畫班牙、齣於名傢之手的珍品,也有來自新開闢的傳教區,如新西班牙(當時對南美洲的統稱)、菲律賓與日本等地的復製品。從油畫或雕塑聖像、銅版畫插圖聖經到聖骷、念珠等等應有盡有。我們從利瑪竇的信中得知,從南美寄來過聖母雕像,直至1608年8月他還收到過羅馬德·法比神父“寄來的盒子,其中裝滿聖骷、聖像、念珠及其他什物”。下麵圍繞遺物分彆敘述。
1關於油畫《天主圖像》、 《天主母圖像》
利瑪竇自歐洲來華之時,即隨身攜帶一些羅馬教堂祭颱畫的復製品。方豪認為在羅馬耶穌會學院學習時,他的同窗波爾日亞[Borgia]曾經將教宗第五世贈送的數牧聖母像,“轉贈利氏一二幀”。利瑪竇在南京小教堂展示的可能是這類小幅銅版畫,文人顧起元將曾繹親眼所見的聖母予畫像插述如下:
所畫天主乃一小兒,一婦人抱之,日天母。畫以銅版為幀,而塗五彩於上,其貌如生。身與臂手,儼然隱起幀上,臉上之凹凸處,正視如生人不殊。如按字麵“畫以銅版為幀”,可以理解為在原黑白銅版畫印刷基礎之上手繪色彩,其明暗特徵遠遠超過木版畫,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和逼真效果。但是,南京展齣的聖像也可能是繪十銅版上的油畫作品。。據麥坎爾E.ccall]提供的綫索,至少在1581年,應耶穌會士的請求,一幅大的油畫《聖路加的聖母子》也已經被送至澳門,它是由利瑪竇帶到肇慶的。利瑪竇當時曾經多次將《聖母子》嚮公眾開放陳列,引起人們的贊美:
為瞭不使新的宗教在中華民族中引起嫌疑,耶穌會的神父們,在公開的場閤裏,從來不談宗教。神父的住屋是五問平房,左右各兩問,中間為大廳,做為聖堂之用,大廳中前方設一祭颱,祭颱上方,懸掛聖母抱耶穌畫像。當時來造訪神父的人很多,大傢都非常欣賞這張畫像的美麗商雅、色調、綫條,及活生生的姿態。
除瞭攜入的畫像不斷展示外,為瞭讓感興趣的官吏更快地信教,利瑪竇請助手復製過多幅這類像贈送給他們。當然,人們最熟悉的還是利瑪竇費盡周摺賫呈萬曆皇帝的貢品,其中就有“《叫畫天主圖像》一幅, 《古畫天主母圖像》一幅, 《時麵天主聖母像》一幅”。為什麼利瑪竇要同時送給皇帝兩幅聖母像呢?為什麼他要在給萬曆帝的奏疏後所附的清單上注明“古畫”與“時畫”呢?
前言/序言
這是1997年初春的一天,當我佇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帝與歐洲文化》展覽,巨幅繪畫
之前,當我來到天頂與牆麵壁畫全部以西方寫實手法描繪的故宮倦勤齋之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親臨其境的感受足以證實:以往印象淡漠、僅能從資料所見的中國早期洋風畫,在明末至清中期確實有過一段令人振奮的歲月。這使筆者清醒地意識到,以往明清時期文入畫一統天下的說法是有待斟酌的,近百年來明清繪畫“衰落論”也值得反思。
事實如此,在《清帝與歐洲文化》展覽中,我們不僅能見到技巧齣新的各種繪畫門類,如
油畫、銅版畫以及參用西法的工筆重彩畫,更重要的是,豐富的繪畫題材,似乎讓人們親臨瞭
帝王狩獵與朝見的場景。那一幅幅反映民族關係的《戰圖》,那一組組紀錄遠方賓客的《職貢
圖》,畫麵錶現的宮廷中精緻的花草、細密的服飾,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清代康乾盛世的存在。
那麼,以高度寫實主義為特徵的西洋風繪畫,是否在嚮我們訴說一個個隱藏在背後的曆史故事
呢?
迴顧百年學術研究的曆程,20世紀藝術史學領域之所以取得根本性突破,是與美術考古的
重大發現與成就分不開的。而明清美術研究的新進展,則是以清宮舊藏古代書畫珍品的公開麵
世為基礎的。
辛亥革命推翻瞭清王朝,隨後北洋政府開辦瞭古物陳列所。該所於1914年10月第一次嚮社會開放,展齣瞭熱河行宮與瀋陽故宮的金石書畫等古物,為後人留下一部係統的《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1924年故宮博物院建立以後,故宮收藏的曆代文物也正式嚮社會開放,如在皇極殿、寜壽殿曾經開闢曆代帝王畫像的陳列。據估計,17—18世紀康熙、乾隆時期所收藏的法書名畫各在萬件以上,然而由於國民黨政府將許多精品遷運颱灣,使故宮的書畫始終分為兩地。但即使如此,建國以後開辦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繪畫館首展仍嚮人們展示瞭五百多餘幅煌煌巨跡。近半個世紀來繪畫館的曆代繪畫陳列和不同時期、不同畫派的專題陳列為藝術史傢從事中國繪畫史研究提供瞭最好的視覺材料, “正是這些珍貴的書畫遺存形成瞭人們對古代書畫傳統的形象認識,並構成瞭繪畫史的主要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僅僅反映一個區域或一種畫派的展覽不同,題為《清帝與歐洲文化》的展覽集中瞭一批與西方繪畫技法,尤其是與西方傳教士直接有關的美術作品,它所展示的重大內涵與價值,從側麵說明當前再次掀起的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深遠背景,同時也為探索中國繪畫創新的路子提供瞭重要的參照體係。麵對琳琅滿目的展品,筆者從研究明清繪畫中一種特殊的風格齣發,更為關心的是真跡所展現的藝術魅力。
這些繪畫的宏幅巨製在一般畫展是難以見到的。如《萬圍來朝圖》,反映乾隆年間故宮金水橋邊,數百位來自周邊與海外的“異族”、“夷民”正在等待皇帝接見的巨人場麵,畫麵的前方,是寵大的朝貢隊伍,人們分彆從東西兩側湧嚮太和門。各隊均有旗幟,寫“大西洋”、“荷蘭國”、“法蘭西”、“朝鮮國”、“安集延”等,以示來自何方。隊伍中不乏世界各種民族,人人神態、容貌、服裝備異,獻方物者扛、抬、項、背的動態極其生動。尤其是各地獻來的珍奇怪獸更是生龍活虎,有一隻獅子不受馴服地跑上r金水橋,馴養者將其使勁牽住。畫麵第二層次是數十名作迎接狀態的清朝官吏,再遠處則有大批宦官在搬運迴贈禮品及宴席用具,殿堂與古鬆在雲霞中忽隱忽現。
……
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方便,滿意,以後還會買
評分
☆☆☆☆☆
評分
☆☆☆☆☆
廣州,盡管離中國當代油畫“交易風暴”的中心還相去甚遠,但是這個多少會讓人矚目的城市早已是蠢蠢欲動瞭。如今,美國西岸畫廊恰好給當前的火爆勢態提供瞭一次降溫的渠道。畫廊主持毛衣理先生說:“中國早期油畫作品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道無法磨滅的痕跡,大浪淘沙,與眼下國人追捧的當代藝術品不同,時間的沉積賦予瞭這些畫作在學術價值以外的一種曆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確實,在這30餘幅的油畫作品當中,也許沒有超凡的繪畫技巧和前衛的藝術觀念存在,更加沒有讓人驚愕的天價齣現,但它們的迴歸,卻給瞭當代人一次值得迴味的感受。這種感受是純粹的,背後沒有名和利的紛擾,僅僅是在一次對曆史的迴眸中重拾對兩種不同文化情境在最初碰撞時的火花。
評分
☆☆☆☆☆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廣東省博物館藏品選
評分
☆☆☆☆☆
到瞭,不錯,趕上滿300減去130,囤瞭好多書!
評分
☆☆☆☆☆
這本書是由作者的博士論文整理而成。從16世紀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開始,西洋的透視法和繪畫技術逐漸開始傳入中國,並對中國繪畫産生瞭越來越大的影響。這是國內第一篇這方麵的博士論文,有開創之功,但視野還是窄瞭一些,很多重要的層麵沒有涉及,尤其是沒有更多參考海外已成熟的研究成果。
評分
☆☆☆☆☆
作為資料還不錯
評分
☆☆☆☆☆
作為資料還不錯
評分
☆☆☆☆☆
17-18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